[法语] 净空法师:普贤行愿品疏节录5(下

楼主: summertrees (夏天树)   2018-01-21 18:02:35
(续:疏【勒那三藏说七种礼。今加为十。】)
第五种:
  疏【起用礼。虽无能所。普运身心。如影普遍。礼不可礼。】
  ‘起用’要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日常生活的礼节。人与人往来,礼节是第一个要紧的
大事,特别是日常生活当中,一定要讲求现代化。非常可惜,我们国家从建国以来到今天
,没有制礼作乐,所以今天社会的动乱不是没有根源。这是个乱世,非常可悲,大家把这
个事情忽略掉了,所以将来历史上写这个时代是乱世。为什么?礼乐没有了。诸位念中国
的历史,在台湾许多书局出版的二十五史,你们翻开来看看,每个朝代它的政权建立,最
长五年一定制礼作乐。礼乐颁布,全国人民就有个规则可以遵守。我们国家建国以来,除
了军队,军队有军礼,其他的都没有,婚丧喜庆你喜欢用什么礼就用什么礼。你看在中国
这个社会上,有用外国礼,有用清朝时候礼,这是大乱,不统一。
  古时候,礼有礼服,你看他穿什么服装就知道他是什么身分,谁应该先向谁行礼,这
身分清清楚楚,所以这个衣服叫章服。绣的花纹,花纹是代表身分的,士农工商穿着的衣
服不一样;朝廷命官品级不一样,服装上绣的花纹不一样;做皇帝,你看看穿的龙袍,亲
王也是穿龙袍,满清的贝勒也穿龙袍。分别在哪里?龙的爪不同,皇帝穿的龙袍是五个爪
,亲王是四个爪,贝勒是三个爪,就在那里分,你一看就晓得他是什么身分。礼服,这是
便于行礼。现在幸亏有电视,总统天天上电视,人家认识,否则要在从前的话,总统出来
也穿个西装,我们老百姓也穿西装,谁知道你是总统?谁对你行礼,对你致敬?军人戴的
有阶级,一看就看出来了。所以在未来的历史写今天这一段,要照传统的写法,我们这个
时代是乱世,这么多年礼乐都疏忽掉了。礼乐是治国的大根大本,非常重要,所以叫日常
生活。第六:
  疏【内观礼。但礼身内法身真佛。不向外求。】
  这个礼是观想礼,专门是修行人用的。这个修行人之礼,多半着重在本尊。像我们修
净土法门,我们的目的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礼的对象是阿弥陀佛,行住坐卧都观想
我们在莲花当中礼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接受我们的礼拜。观想弥陀,或者观想西方三圣,
在那里静坐也在那里拜佛。这是属于观想,所以‘不向外求’。第七:
  疏【实相礼。若内若外。同一实相。】
  ‘实相’就是我们常讲的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明白了,真相彻底觉悟了,那就是礼
。这个礼,不但身体里面没有动作,心里面念头都不生。前面‘内观礼’,心里有念头,
‘实相礼’,念头都没有了,跟虚空法界一切万物融合成一体,这是实相。就是禅宗里面
明心见性的境界,净土宗里面理一心不乱的境界,这个境界在十种礼里面叫做实相礼。第
八:
  疏【大悲礼。随一一礼。普代众生。】
  这是大慈大悲,一切众生迷失了真性,轻慢了圣贤,这是经上常讲可怜悯者。原因在
哪里?他的业障深重。菩萨大慈大悲天天拜十方佛,代一切众生拜,一切众生是不是能真
得到效果则不问。菩萨有一分真诚的心,得不到我也拜,得到当然更好,得不到也代你拜
,已经尽心尽力了。虽然不能代多数,少数人见到菩萨这样真诚,代我们礼佛,看到之后
自然会感动,自然会回头。这在佛法教学里面叫身教,以身作则。所以佛门道场当中,像
朝暮课诵,一切法会做到清净庄严,目的在哪里?目的都是为了代一切众生忏悔,让不学
佛的人看到心里受到感动,他能够回头,那效果就收到了。第九:
  疏【总摄礼。摄前六门以为一观。】
  把第三到第八,一一礼拜当中,这六条的精神统统具足。不必一样一样,在一拜当中
统统具足,这叫‘总摄’。“恭敬、无相、起用、内观、实相、大悲”,全都有了,一礼
一切礼,就是这个意思。第十:
  疏【无尽礼。入帝网境。若佛若礼。重重无尽。】
  这是把心量拓开。‘帝网’,“帝”是指忉利天,就是忉利天主,我们中国称玉皇大
帝,大概也就是基督教、天主教讲的上帝。佛告诉我们,帝释天宫殿里面有罗网,这罗网
非常庄严,罗网交叉地方都系有宝珠,珠很明亮,光光互射,就像这种情形。罗网在台湾
我好像没有见到,在日本有,日本很多大的寺庙里面有罗网,多半是用铜丝编织的。因为
宫殿梁柱雕梁画栋,都是高度的艺术品,罗网是保护的作用,怕小鸟去做窝,把这个艺术
品破坏了;另外是怕别人去摸、去接触,所以用铜网把它罩起来,一般人只可以看,不可
以接触它,保护艺术品。忉利天主的宫殿的罗网当然比我们人间更美,所以用这个来做比
喻。宝珠的光彼此互相照,显示出无尽的景观。用它来做比喻,佛无尽,我们的礼也是无
尽,就是‘重重无尽’的意思,这是显示出心量拓开。尽虚空遍法界,我这一礼统统都达
到了,这是‘无尽礼’。当然这一礼,前面的七种决定都在其中。
  这一段简单跟诸位报告一下,我们晓得佛门讲的十种礼的意义,其他的大家看看就可
以了,意思都已经说过。
  今天听说有不少同修要发心皈依,那么我们经文今晚就讲到此地,这是一个段落,剩
下来的时间我把三皈跟诸位略略的说一说。发心求授三皈,当然你对于佛法已经有了相当
的认识、相当的了解,你才发心来学习。好像我要报名入学,我要正式做三宝的学生,我
想认真修学佛法,接受三宝的教诲,这才发心。假如对于佛教没搞清楚、没搞明白,你就
要求皈依,那是盲目的、迷信的,那就弄错了。甚至于还有带着小朋友的,小朋友很小,
抱在怀里的,也要来皈依,他懂得什么皈依?皈是回头,依是依靠,他懂得从哪里回头?
还有一种,家亲眷属已经过世了,要代他求授皈依。你想想看,这叫莫名其妙。所以,皈
依真实的意义要搞清楚。
  皈是回归,就是我们一般讲回头,依是依靠。我们一般人在这一生当中,确实人生像
个大海,常讲苦海无边,六道真正是苦海,确实是无边,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皈就是回
头,回头一定要找个依靠,因为我们自己现在还没有能力超越苦海,要依靠一个真正靠得
住的人物,来帮助我们渡过这个苦海,我们要找这样的依靠。佛告诉我们,真实的依靠就
是三宝。宝是比喻,宝是人把它看作极为贵重的,佛说这三样东西可以帮助你渡过苦海,
这三样东西是真实之宝。世间的这些宝只给你带来财富,不能帮你了生死、出三界,不能
帮助你超越苦海,唯有这三样东西可以帮助你超越六道轮回,这叫做三宝。
  三宝是什么?经论上的名称叫佛、法、僧,但是我们对于佛法僧这个三宝,一向就是
含糊笼统,认识不清楚。你要皈依,你能得到受用吗?得不到受用。皈依佛,这佛像,所
谓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你依靠它能行吗?依靠法,这经典,一把火就烧得干干净净,
也靠不住。依靠僧,这出家人,出家人自己烦恼还没有断,自己生死还没有了,他有什么
能力帮助我们?佛教我们皈依的三宝不是这三样东西,什么三宝?叫自性三宝,那就真正
靠得住。
  佛是觉悟的意思,皈依佛就是皈依觉。这个说法在一千三百多年前,禅宗六祖惠能大
师就说得很清楚。你们诸位看《坛经》,《坛经》里面六祖给人授皈依,他不叫皈依佛、
皈依法、皈依僧,他不用这个。在我想像,在那个时候恐怕就有人迷惑,会有人误会,所
以他不用这个名词。他用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他用这三个字,然后再加以说明,佛
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他给我们这样一解释,我们就很清楚,就不至于迷惑,不
至于搞错了,依错了那就坏了。回归从哪里归?从迷惑颠倒回归,依自性觉,觉而不迷,
叫做皈依佛。也就是说我们从今而后,对人、对事、对物一定要觉而不迷,你就真的皈依
佛了。绝对不是说拿个皈依证,“我已经皈依了”,那就大错特错。你那是假的,有名无
实,不管用的,那个皈依证谁都不承认的,这个要晓得。你自己真正回头,那是真正皈依
。所以要晓得,从迷惑回头,依自性觉,这叫皈依佛。
  第二,法是正知正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正确的思想、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法。我
们对宇宙、对人生,我们想的、看的都错了,想错了、看错了。看错了,见解错误、思想
错误,我们从错误的想法、看法回过头来,依正确的思想见解,这叫皈依法。所以皈依法
是正而不邪。我们从前知见邪了,邪知邪见,从邪知邪见回过头依正知正见,这叫皈依法
,这不能搞错。第三,皈依净,僧是清净的意思,清净心。我们现在的心,心地污染了,
心不清净,心污染,精神污染,思想见解统统都污染了。我们从一切污染回过头来,恢复
我们的清净心,这叫皈依僧。所以觉、正、净是我们真正的自性三宝,是我们真正的皈依
处。
  你明白这个道理,才晓得小孩没有办法皈依,他不懂。人已经死了,他不能皈依,他
已经没有这个机会了。不是说在佛菩萨面前把三皈依念一念,发个皈依证,这就很有功德
了,佛菩萨会保佑他。那是你自己打妄想,没这回事情,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传授三
皈是你真正对佛法明了了,对佛法清楚了,真正发愿想学。想学从哪里学起?我在此地代
表僧团把佛法修学的纲领传授给你,这叫传授三皈。从今之后你就依觉正净,这就是三宝
弟子,这就是真正的佛弟子,是这么回事情。
  觉正净的标准在什么地方?我们不知道标准,到底我有没有觉?我有没有正?有没有
净?所以标准要晓得。标准在经论之中,经论很多,我们学哪个宗派就依哪个宗派的经论
,那就一定不错。宗派虽然不同、经典不同、法门不同,觉正净相同;那就是说,方法不
一样,我们的目标、目的地完全相同。觉正净圆满,就成佛了。觉正净没有圆满,我向着
这条路走,你就是菩萨;菩萨是正在修学,没有圆满,圆满就叫成佛。所以觉正净这个原
则、方向,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决定不能够舍弃的,不能够忘掉的。
  净土宗在觉正净里面特别着重于清净心,其实觉正净一个得到,三个同时得到。在众
多法门里面不一样,禅宗从觉,他要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三皈依里头他专门走第一个。
禅宗之外,教下,像天台宗、贤首宗、法相宗、三论宗,这些宗派是依照经典的教训修正
我们的思想、见解,他从正门入。我们净土宗跟密宗是专门修清净心,尤其是净土宗,净
土宗用信愿持名,目的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净,就是清净。我们心清净了,思想见
解一定纯正,一定是觉而不迷。所以一个得到了,那两个同时都得到,这是修学最重要的
纲领,一定要知道。你要不晓得,你一定修得很杂、很乱,这个杂与乱,你费的时间很长
,用的精神很多,到后来什么都得不到,那是非常的可惜。
  净宗的修学就是老实念佛,实在讲,这个方法简单、容易,只要有耐心,时间不必长
,三个月就见效果,但是你不肯干就没法子。你能在三个月当中,万缘放下,一心念佛,
三个月你就会觉察到,你的妄想少了,烦恼少了,心地清净,智慧增长,成绩马上就看到
。智慧增长是什么?处事待人接物比从前聪明,以前糊里糊涂的搞不清楚,现在一看就明
了;做事情都有分寸,做得有条有理,这就是你智慧增长了。智慧怎么增长?心地清净。
你不肯学就没法子,一面念佛还要一面掺杂许多乱七八糟东西,你的心不净。念佛要净念
相继,你是杂念相继,不管用!何况你杂念还断断续续的,是净念吗?没有,相继吗?也
没有,杂念断断续续,这样念法念一辈子都没有效果。所以一定要懂方法、要懂理论,我
们修学才能得到成绩。净宗的成绩是无比的快速,你得到这个成绩,你法喜充满,你的信
心就更坚定了。所以不可以乱,不可以夹杂,觉明妙行菩萨说得非常有道理,说得非常好
,念佛最忌讳的就是夹杂。
  所以,大家皈依是皈依三宝,皈依佛法僧三宝,自性三宝。住持三宝,这是形相上的
,这个也很重要。所以我们要供养三宝,供养三宝目的在哪里?住持三宝常常提醒我们,
我们的烦恼习气太重,业障太重,没有人提起就忘掉了,很容易忘掉。家里面供一张佛像
,一看到佛像,我要觉而不迷,佛像提醒你;看到一本经书,我要正知正见;看到一位出
家人,我就想到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它是时时刻刻提醒我们,所以我们对三宝要供养、要
尊敬,道理在此地。决定不是皈依一个法师,将来的果报就堕阿鼻地狱,不皈依没有事情
,一皈依就皈依到阿鼻地狱去了。所以我话讲清楚了,我是叫你们皈依三宝的,我没有叫
你皈依我。你们将来说“我皈依净空法师”,你们堕阿鼻地狱,我不负责任,我讲清楚了
,我这个责任卸掉了。
  我在此地传授给你,给你做证明,就好像世间一般入党一样。我不过是资深的老党员
,你们在这里宣誓,我在这里监誓,你没有入我的党。你要是入监誓人的党,这个党马上
分裂、分化了,分化在佛法讲叫破和合僧。这位法师是我的皈依师,那个不是的,你就是
破坏僧团,你的心怎么会清净?有这个念头起来,你所皈依的是迷上加迷、邪上加邪、染
上加染,你不堕地狱谁堕地狱?一定要晓得、要清楚。
  不过世间人的分别执著心太重了,好像没有一个实在的东西抓住,就感觉到很空虚、
很飘渺。为了这个原因,我就介绍诸位你真正可以依靠的、真正可以靠得住的三宝。我们
皈依佛,落实在事相上,皈依阿弥陀佛就没错了。世尊在《无量寿经》里面为我们介绍,
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皈依阿弥陀佛,一切诸佛都护念,一切诸佛都欢喜
,所以皈依佛我们皈依阿弥陀佛。皈依法,我们皈依《无量寿经》,或者是我们皈依净土
五经,我们依照五经的教训去做,那你就真的皈依了。皈依僧,我跟诸位介绍三位,第一
位是观世音菩萨,学他的大慈大悲。第二位是大势至菩萨,学他的专修专弘;大势至菩萨
从初发心到成佛,以至于教化一切众生,就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专精到了极处,
这是我们要学他的。第三位是普贤菩萨,心量拓开,尽虚空遍法界都在他清净心包容之中
,以十大愿王上上品往生。所以我们皈依僧,你就知道,我皈依的是观音、势至、普贤菩
萨,这不错了,没有问题了。
  落实在这个三宝上,大家都是弥陀弟子。人家问你,“皈依了,你老师是谁?”“我
老师是阿弥陀佛。”这个没话讲,十方诸佛都欢喜、都承认。“你皈依谁?”“皈依净空
法师。”麻烦就大了,这个一定要知道。我们统统是阿弥陀佛的学生,阿弥陀佛的弟子,
今天大众在此地皈依,统统是皈依阿弥陀佛。
  诸位都拿到皈依证了,我们皈依仪式简单隆重,就在这个地方做。因为我们人多,我
们也不要礼拜,我们向佛三问讯就好。传授三皈我不能坐在这儿,坐在这儿变成皈依我了
,我要站旁边,阿弥陀佛、观音、势至、普贤菩萨都在此地。好,大家起立,我们先向佛
像三问讯,一问讯,再问讯,三问讯。看皈依证上的誓词跟着我念,我们以真诚、清净、
恭敬心在佛菩萨面前发愿。从今天起,我们皈依三宝,依三宝的教诲来修行,这叫真正的
三皈,名实相符。所以仪式简单隆重。
  “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归依佛陀,两足中尊;归依达摩
,离欲中尊;归依僧伽,诸众中尊。”好,一问讯。“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
日,乃至命存,归依佛陀,两足中尊;归依达摩,离欲中尊;归依僧伽,诸众中尊。”好
,再问讯。“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归依佛陀,两足中尊;归
依达摩,离欲中尊;归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问讯。
==
从今之后你就依觉正净
净土宗在觉正净里面特别着重于清净心,其实觉正净一个得到,三个同时得到
不可以乱,不可以夹杂,觉明妙行菩萨说得非常有道理,说得非常好,
念佛最忌讳的就是夹杂。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youngerwu (没有妮的日子)   2018-01-21 19:55:00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8-01-21 22:09:00
阿弥陀佛!
作者: nmamtb (南无阿弥陀佛)   2018-01-22 00:09:00
南无阿弥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