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7-12-26 08:10:27: CBETA B10, No.0067《菩提道次第广论》卷第十五〈奢摩他〉
: 极明显分,虽于无色地摄少数定中亦不得生,然如《庄严经论》云“静虑除无色”,
: 除少获得自在菩萨,余诸菩萨皆依静虑地摄正定引发功德,故说明显殊胜无有过失。
───────────────────────────────────────
■ 释义
摘自:《奢摩他讲记》(2007年) 雪歌仁波切讲授 张福成老师翻译 释见谛法师编辑
转自:http://www.lamrimworld.org/
禅修等持时,欲界、色界、无色界,内心的等持得到后面,力量愈来愈强。由色界进
入无色界,当进到无色界等持时,明分的力量逐渐简单,但住分力量非常强。所以在无色
界的等持里,没有具足威力的明分,明分的力量逐渐减弱。
有人就这样讲,无色界的等持,明分的条件不必要,因此现在无过失的等持里,明分
的条件也不需要。自宗主张要两个条件,所以要破除对方这种说法。
破除的方式是这样的,就大乘的补特伽罗而言,实修时,最主要依靠的等持,是四静
虑地所摄的等持,不是无色界地所摄的等持。
因此在静虑地所摄的等持里,有明分,也有住分。没错,无色界地所摄的等持,明分
减弱,住分增强,问题是大乘补特伽罗实修要依靠的等持,主要不是无色界地所摄的等持
,而是静虑地所摄的等持。
静虑地所摄的等持里,明分就很强,因此这个条件一定要有。所以他宗举出两种特色
的主张有毛病,其实没问题,因为菩萨实修不以无色界地的等持为主。
然如《庄严经论》云﹕“静虑除无色。”除少获得自在菩萨,余诸菩萨皆依静虑地摄
正定引发功德,故说明显殊胜无有过失。
其次自宗怎样来说明,来作回答呢?前面引《庄严经论》所说,应当要依靠静虑,排
除掉无色。《庄严经论》的句子,重点放在静虑,排除掉无色。
少数等持已得到自在之菩萨,他们会依于无色界地所摄的等持,要把这个排除。一般
的菩萨,都是根据静虑地所摄等持来作实修,来产生功德。后面解释是这样讲,除少数获
自在之菩萨,余诸菩萨都是依静虑地所摄等持,来引发功德。
什么是等持自在之菩萨呢?前面讲过了,静虑、无色八种等持(四禅八定),顺生作实
修、反转作实修。初静虑等持、二静虑、三静虑、四静虑,进入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
所有处、有顶天(又名非想非非想天);之后又回过头来。这样反复修了非常多次,慢慢会
形成一种跳级的现象。就是他修初静虑,但是他不必进入二静虑,他的心可以马上进入三
静虑。进入三静虑之后,他不必进入四静虑,可以马上进入空无边处。就表示这个人等持
的威力非常强,这样反复实修,来来去去,再三反复实修,他的等持会得到自在。
等持得到自在是,他现在的心处在比较粗分的状态,他不必按照顺序逐渐进入细分,
能够从粗分的状态,立刻进入非常细分的状态。反之,他在非常微细的情况下,不必慢慢
进入粗分。他可从非常微细的状态,进入比较粗糙的状态。这种情况来往都没有阻碍,这
就是等持得到自在的菩萨。
如何得到等持自在呢?静虑、无色八种等持,来来去去,顺生和反转再三反复实修,
逐渐会得到这种威力。若是这样的一位菩萨,他就可以依于无色界的等持实修。假设不是
的话,一般的大乘菩萨,是依靠静虑地所摄的等持。因此,大乘补特伽罗实修时,是要依
靠静虑地所摄的等持。
静虑地所摄等持,明分和住分两个条件都齐备,因此,前面的主张,引发无过失的等
持,就具足明分的这个特色来讲,这个主张没有过失。
产生无过失的等持,是指心朝向所缘对象时,按照自宗的主张,心放在所缘对象影像
(义共相),指向它时。怎样才叫无过失的等持?要具两个条件 — 即明分和住分。明分指
的是有境本身,住分指的是对境。明分指的不是对境的清楚、不清楚、清晰、不清晰。缘
取佛身(影像、义共相)时,明晰、不明晰并不重要,而是心要能坚固地安住,因为若一直
想要明晰安住,可能为了追求明分,而导致安住的阻碍。
明分主要是指有境,心清晰不清晰;住分是指对境,心有没有安住在对境上,从对境
的角度谈到。所以,此中所修妙三摩地 — 无过失等持 — 具二殊胜,具足二种殊胜的特
色,一个是心本身非常明晰,这个称为明分;再者,心能很专住在所缘的对象上,这样称
为住分。本派主张无过失的等持,要齐备这二个条件(断除掉举与沉没的明分&住分)。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