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7-11-22 12:31:33摘自:《地道建立》(2010年讲授)
转自:http://www.lamrimworld.org/
却佩格西 讲授/廖本圣老师 翻译/释见谛法师 编辑
先复习一下之前的内容,当行者生起无造作出离心(任运出离心)时,就进入资粮道
,我们以二个比喻,来说明无造作出离心(任运出离心)的情况,如一个人处在燃烧的房
子里,他想要脱离这间房子的心,就相当于无造作的出离心。另外就是犯人在监狱里受苦
、受折磨,而想离开监狱的心,以这二种比喻来说明无造作出离心生起的量。
当行者进入资粮道的时候,资粮道分成下品、中品、上品,资粮道下品的行者有二类
:一类是“不了解补特伽罗无我”,另外一类是“了解补特伽罗无我”。而到了资粮道中
品时则“必定了解补特伽罗无我”,换句话说就是已经有“了解补特伽罗无我的比量”。
到了资粮道上品的时候就有“缘补特伽罗无我的止”,进一步行者有“缘补特伽罗无我的
观”的时候,他就从资粮道上品进入加行道的煖位。
资粮道的下品、中品、上品的每一品,都有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有现前
知、比度知、再决知等内容。到了加行道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法,这时候都是在“
缘补特伽罗无我止观双运”的状况,但这时候还没有现观。从加行道世第一法能够“现观
补特伽罗无我”时,行者就从加行道的世第一法进到了见道位,今天便从这里继续说明。
在见道位以下,虽然有“了解补特伽罗无我的比量”,甚至在加行道还有“缘补特伽
罗无我的止观双运”,但是这些阶段因为还无法“现观补特伽罗无我”,所以只能够让贪
瞋等烦恼不起现行,并不能够断贪瞋等烦恼的种子。要到见道位也就是“现观补特伽罗无
我”的时候,不只能够不起现行,并能够开始断贪瞋等烦恼的种子。
因为见道位开始能够断烦恼的种子,所以讲见道本身的体性之前,要先说明见道所断
的烦恼有哪些?所断或所断的烦恼包括烦恼障与所知障二类,其中的所知障又分粗品与细
品二类,粗品的所知障将来在独觉道的时候会谈到,而细品的所知障是在大乘道的时候会
谈到,今天的见道所断主要是针对烦恼障来谈。
烦恼障与所知障的差别在什么地方呢?烦恼障主要是障碍解脱,所知障主要是障碍成
佛,所知障并不会障碍解脱。所以要追求解脱的行者,譬如声闻行者,因为他的目标不是
成佛而是解脱,所以他必须要断除烦恼障及其种子,这也是为什么在现阶段要谈断烦恼障
及其种子的原因,因为声闻行者的目标是解脱不是成佛。
烦恼障有二类,一类是属于遍计的烦恼障,这一类的烦恼主要是学习恶劣或不正确的
宗义或跟着不正确的上师所产生的,这类烦恼就称为遍计的烦恼障;俱生的烦恼障是每一
位有情从无始以来不断串习而成。
4. 遍计烦恼障-见所断
(第十二页倒数第四行),〔遍计烦恼障〕因为要靠见道才能断除,因此名为“见所
断”,这二句话要说明的是遍计的烦恼障不等于所知障。而〔俱生烦恼障〕因为要靠修道
才能断除,因此名为“修所断”,这二句要说明的是俱生烦恼障就等于修所断。
因此“属于必须透过见道无间道正对治之后而断除的这类障碍”,就是“见所断”的
定义。这里有提到“这类障碍”,就是包含这一类的障碍都是可以归到“见所断”。
“见道无间道”是指,当行者进入见道之后第一个会产生的见道无间道,即最初产生
的见道无间道,这个见道无间道是在什么样的状态呢?是在“心一境性的缘补特伽罗无我
的根本定智”,这样的“根本定智”能够断的障碍,就称为“见所断”。
若予区分,有二:“见所断烦恼障”与“见所断所知障”。“见所断烦恼障”是声闻
乘、独觉乘所要断,“见所断所知障”是大乘所要断。“作为自己(见所断烦恼障)的正
对治—见道无间道—之所灭的烦恼障。”(或者就说“作为自己的正对治—见道无间道—
所要灭的烦恼障。”)就是“见所断烦恼障”的定义。
现在所谈的是声闻的见道的部分,主要是声闻道的缘故,所以谈烦恼障,不谈所知障
。因为我们谈的是见道所要断的遍计烦恼,遍计烦恼就是见所断的烦恼,所以不谈到修所
断的烦恼。因为修所断的烦恼是俱生的烦恼,所以现在谈的是见所断烦恼的遍计烦恼。
若对于“见所断烦恼障”详细区分的话,有112个(此112个主要是依三界来区分),
因为有:(1)欲地(即欲界)所摄的40个见所断烦恼障、(2)色地(即色界)所摄的36
个见所断烦恼障、(3)无色地(即无色界)所摄的36个见所断烦恼障。
5. 欲界的见所断烦恼障
其中(1)(指欲界所摄的40个见所断烦恼障)成立如下:
因为有“欲地所摄的10个见苦谛所断烦恼障”、“欲地(界)所摄的10个见集谛所断
烦恼障”、“欲地(界)所摄的10个见灭谛所断烦恼障”及“欲地(界)所摄的10个见道
谛所断烦恼障”,亦即共有40个。
见道所要见的,简单来讲就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前面所指见苦谛所断的烦恼
障,所指的就是对于苦谛的颠倒的趣入;见集谛所断的烦恼障,是对于集谛的颠倒趣入;
见灭谛所断的烦恼障,是指对于灭谛的颠倒趣入;见道谛所断的烦恼障,是指对于道谛的
颠倒趣入,也就是指这些(颠倒趣入)的烦恼。
这四类每一类都有10个,这10个牵涉到所谓的“五见”与“五非见”的烦恼,了解这
个对于后面色界与无色界的烦恼也可类推。
“五见”与“五非见”的差别,是在于五见是属于慧,但这种慧是属于颠倒慧或恶慧
,也就是五见的本质是一种慧,但并不是一种正确的慧,并不像了解无常的慧或补特伽罗
无我的慧,五见的慧是属于颠倒慧或恶慧;五非见对于境是一种颠倒的趣入,但五非见并
不是慧,五见与五非见的差别主要是这样。
先谈“五非见”,这五个是指贪欲、瞋恚、慢、无明、犹豫(疑);“五见”是指坏
聚见(亦可译为萨迦耶见或有身见;坏聚见、萨迦耶见或有身见,这三个在藏文其实都一
样),第二个是边执见,第三个是邪见(颠倒见),第四个是见取见,第五个是戒禁取见。
所以(1-1)欲地所摄的10个见苦谛所断的烦恼障,指的就是五见、五非见,跟苦谛
有关的所要断的这10个,就是见苦谛所要断的五见、五非见;(第六行)(1-2)欲地所
摄的10个见集谛所断烦恼障,也是包含五见与五非见;同样的,(1-3)欲地所摄的10个
见灭谛所断烦恼障,也是包含五见与五非见;(1-4)欲地所摄的10个见道谛所断烦恼障
,也是包含五见与五非见。所以40个是这样算出来的,底下就是把这40 个一一地说明,
见讲义第十三页第七行。
其中,(1)欲地所摄的见所断烦恼障有40个,因为有属于欲地所摄的见苦谛,所断
之对于悦意境产生贪著的“贪欲”。这是第一个,也就是说它的本质,属于欲地所摄的见
苦谛所断之对于悦意境产生贪著的“贪欲”,这是第一个特性。
第二个特性是见苦谛所断的十个中的第二个,对于不悦意境感到气愤的“瞋恚”。前
面“属于欲地所摄的见苦谛所断”的部分都共用,所以这里应该加上﹝属于欲地所摄的见
苦谛所断之﹞对于不悦意境感到气愤的“瞋恚”。
接着,第三个之前也要加上﹝属于欲地所摄的见苦谛所断之﹞以骄矜之心待人的“慢
”。
第四个﹝属于欲地所摄的见苦谛所断之﹞对于业果与四谛等等感到愚昧的“无明”。
第五个﹝属于欲地所摄的见苦谛所断之﹞对于业果与四谛等等感到怀疑的“犹豫”等
“五非见”。
“五非见”中第一个“贪欲”的所缘,一定是悦意境,也就是对于起贪欲的人来讲,
一定是悦意境;对于“瞋恚”来讲,起瞋的对象一定是不悦意境;对于“慢”来讲,这里
提到“以骄矜之心待人”,这个人一定是自己以外的其他人,自己跟这个人(比较)就觉
得自己比他好或是贡高我慢的一种想法,也就是高举或别人比自己低下;或自己其实比他
人低,但却认为自己跟他人相等,或认为自己比他好的想法。
对于业果与四谛等等感到愚昧的“无明”,此中的“等等”可以包含三宝、三界等,
其实无明的境,一切的境都可以,只要对一切的境无知都可以称为无明,但这里主要是针
对业果与四谛还有三宝等来讲,因为对于这些无明所造成的过失比较大,所以特别提到业
果与四谛。
第五个是指对于业果与四谛等等感到怀疑的“犹豫”,这个犹豫就是疑,这些就是五
非见。
接着谈五见,第一个是缘自相续之我与我所的任何一个之后,执我为自己能独立之实
质有的“坏聚见”(萨迦耶见)、这里主要是依据自续派的见解,所以对于坏聚见的定义
会这样讲(自续以下,自续以及唯识、经部、毘婆沙,对“坏聚见”萨迦耶见的定义都是
“执补特伽罗五蕴能自己独立实质有);如果是应成派,就会改成“执我为自性成立或实
有”的坏聚见,也就是把“执我为自己能独立之实质有”改成“自性成立或实有”。但因
为现在主要是根据自续派的见解,所以对于坏聚见的看法其实跟下部宗义都是共的,也就
是自续派、唯识、经部宗、毗婆娑宗对于坏聚见的讲法都是“执我为自己能独立之实质有
”的“坏聚见”。在这段叙述里有二个重点,一个是“缘”,一个是“执”。
缘自相续之我与我所,“我与我所”是“所缘”,这是存在的、是有的。“我”是指
补特伽囉,“我所”是指我的眼、我的耳朵、我的手等,这些都是我所,是存在的;而“
执”呢?执这个我为自己能独立之实质有,意即认为我是不依赖五蕴,自己就能独自成立
起来的。
“所缘”的“我”与“我所”是有,但是“所执”的“自己能独立实质有的我”(不
依赖五蕴,自己就能独自成立起来)是不存在的,没有这样的我。
第二个,将坏聚见(萨迦耶见)所缘的任何对象(指我与我所),执为常或断等等的
“边执见”,执为常就是“增益”,也就是“以无为有”;执为断就是“损减”,也就是
“以有为无”。所以“边执见”还可以细分为增益边(常边)或损减边(断边)。
第三个,认为没有业果、四谛、三归依处等等的“邪见”(或称颠倒见),这种邪见
不只是一种愚昧,还完全否定业果、四谛、三归依等。
第四个,将坏聚见及边执见等等(可包含邪见)诸恶见,执为最殊胜的“见取见”,
所以“见取见”前面的“见”字,可以包含坏聚见(萨迦耶见)、边执见、邪见等。“取
”就是把前面三类见解执为殊胜的见解,就是“见取见”。
“坏聚见”(萨迦耶见)的所缘主要是我与我所,一般讲五见,就直接讲“坏聚见
”(萨迦耶见)、“边执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但如果要详细说
明每一种见,譬如说明坏聚见的内容,就会如刚才所描述的这样,对于坏聚见(萨迦耶见
)来讲,就会说明它的所缘是什么?它执的方式是什么?
第五个,执著从依止五火、洗浴、杀害牲畜(即用牺牲)供养造物者,以及狗、猪等
等的行为当中,可证得增上生与解脱的“戒禁取见”。
依止五火、洗浴这种情况,主要是指外道的裸形派(即耆那教),五火就是燃指供养
造物者,也就是在手指点火。洗浴就是指,裸形派的信徒会在清晨的时候跳入水中,他们
认为这样可以洗净身体的罪业,可以证得增上生、决定胜。或者杀害牲畜,以牲畜的血来
供养造物者,让造物者欢喜,借此得到来世的增上生与解脱。
还有学习猪狗的行为。这一类外道的前世可能是猪或狗,这一世投生为人之后,修世
间的止观证得神通,他观察这一世会得到人是因为前一世生为猪狗的缘故,当然这种对业
果并不是很清楚,是对业果的一种愚昧,以神通观察到过去生猪狗的情况,就以为他这一
世得到人身是因为前世生为猪狗的缘故,所以在这一世就学猪狗的行为。
这一类的见都是属于“戒禁取见”。
有“戒禁取见”这一类人,特别是外道的信徒,总的来讲,他们对于业果是愚昧、无
知,特别是他们的导师也是愚昧的。怎么说呢?
譬如以佛教的导师“佛”来讲,他是人,而且在任何时间中(一切时中),他都对于
一切有情修悲,假设他的信徒是以燃指的方式来供养他,他不会高兴的,因为他觉得这样
的有情是在伤害自己。所以外道的信徒对他们的导师以燃指的方式来供养,其实是一种愚
昧的行为,在佛教,如果以导师(佛)的观点来看,他只会觉得这个有情愚昧。当然我们
会说:有些情况为了要救人而牺牲生命,这是另当别论,但是如果以供养来讲,以燃自己
的身体当作供养,这是很愚昧的。
还有洗浴,我们说沐浴其实只能洗净身上的污垢,如果要洗净内心的罪业与罪业的习
气,是不可能的。透过水来清洗身体只能清洗身上的污垢而已,要清洗内心的罪业还有它
的习气,这个不是透过沐浴能洗净的。对于他们的造物者,用宰杀畜牲之后的血来作供养
,这也是一种颠倒的供养方式。以外道的裸形派来讲,他们虽然承认解脱,但是他们证得
解脱的方法却是颠倒的,即使他们承认有解脱,但是因为方法错误(颠倒)的缘故,所以
他们走的方向反而离解脱的目标越来越远。
到此为止,这些是属于欲地(欲界)所摄的“见苦谛所断”的“五非见”与“五见”。
同样的,有10个欲地(欲界)所摄的属于“见集谛所断”的“五非见”与“五见”。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