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摄类] 夏巴曲杰:学习《摄类学》&《量论》的利益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7-10-27 09:01:56
: TTS台北市藏传佛典协会(Tibetan Text Society)
: http://ttslecture.blogspot.tw
: 夏巴却杰讲学习《摄类学》与《量论》的利益
: http://ttslecture.blogspot.tw/2014/02/blog-post.html
: 我们说导师释迦牟尼佛是没有过失的、功德圆满的,要证明这些内容,顺次第有四个
: 理路,逆次第也有四个理路。陈那论师在《集量论》的诠说礼赞——“已成量者欲利益众
: 生,导师善逝救护虔礼敬”就陈述了顺、逆次第的思维。
───────────────────────────────────────
■ 补充——“已成量者欲利益众生,导师善逝救护虔礼敬”
洛桑却佩格西授课/张福成老师翻译 (个人笔记摘要)
《释量论.成量品第二》
#1〔量谓无欺智(识)。〕
《三主要道》:“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正见”当中,“菩提心”和“空性正见”,
分别就是菩提道的“意乐”和“加行”。没有菩提心,无法进入成佛之道;没有空性正见
,成佛之道走不上去。
陈那菩萨在《集量论》中说:“依于圆满的因,可以证得圆满的果。”圆满的两个“
因”就是‘意乐圆满’和‘加行圆满’;圆满的两个“果”就是‘自利圆满’和‘利他圆
满’。《三主要道》的次第,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正见,就是这样安立的。
为什么在菩提心之前,要先生起出离心呢?也就是,你自己要先厌离整个生死轮回,
之后才能够生起“如果一切有情都能远离痛苦该有多好”的思惟。如果你自己没有先厌离
整个生死轮回的痛苦,是不可能生起“一切有情若能远离痛苦该有多好”的思惟的。
所以,一定是先为了自利的缘故而生起厌离生死轮回,之后才会生起令一切有情出离
整个生死轮回的心。因此,没有出离心则不可能会有菩提心。
在《集量论》中,陈那阿阇黎说:“成就证量教示利众生,导师如来怙主我顶礼。”
法称菩萨的《释量论》是解释陈那菩萨《集量论》的著作,《释量论》共有四品,第二品
是对《集量论》供赞文的解释,第二品主要成立导师释迦牟尼佛是位量士夫,以八个能立
的原因去成立。
“成量”是所立(佛陀是位量士夫),有四个能立因:1)欲利生、2)大师、3)善逝、
4)救护者。供赞文以四个原因成立导师佛陀是位量士夫。
“成量”有很深的涵义,意谓导师佛陀原本与我们一样,也是位轮回中的凡夫,受到
轮回烦恼痛苦的逼迫,以后经过三大阿僧祇劫广大累积资粮,成为量士夫。
如何成为量士夫?首先“欲利生”,内心产生大悲心,对于众生纯粹出于利他的想法
,由大悲心推动,努力做禅修累积资粮。(佛初发心,中集资粮,最后现证圆满正觉。)
“敬礼成量”亦表示,导师佛陀比外道导师更为殊胜。
外道认为,其导师原本就已经天然恒常存在,除此之外,本来不是的,而累积福德与
智慧二种资粮,然后成为一位导师、一位救护者,外道的主张中认为不可能。外道认为其
导师原本就存在,是位主宰,因此诚恳地向他祈祷请求,他才会救护我。
外道一般的情况,内心对于他们的救主非常热切祈请、请求,除此之外,自己努力修
持福德与智慧二种资粮,获得一切相智(或译为:一切种智、一切智智)之佛果,这种情
况没有,因为他们主张其救主原本就存在、天然、永恒。
而就佛教内道主张,佛陀成为量士夫之前,跟我们一样也是凡夫,可是靠着内心努力
累积广大福德与智慧资粮,而后成为量士夫,故我们是佛陀的追随者,佛陀走过的道路,
我们一样去走,圆满了福德与智慧资粮,也会成为一位量士夫。
要成立所立法“成量”,为何将“欲利生”置于首先?导师佛陀原本不是位量士夫,
是因为什么原因而作禅修,以后才成为量士夫?
首先,内心产生纯粹为利众生的想法,基于这个原因,而作禅修努力累积资粮。“欲
利生”直接开示了大悲心,间接开示了菩提心与菩萨行持。
内心纯粹为了利益众生,具有大悲心的帮助之下,还要具有了悟空性的无我胜慧。
“大师”代表现证空性,为了利益一切有情而去修证无我的心,圆满证得空性无我胜
慧的果位为“大师”(佛陀的果位)。
这里所指的现证空慧,不是声闻独觉行者内心的现证空慧,而是菩萨行者内心的现证
空慧。
“欲利生”产生了菩萨的行持,此是‘福德资粮’,“大师”要有证空慧的因,此是
‘智慧资粮’,经过三大阿僧祇劫广大累积福德与智慧二资粮,透过以上这两个因,成为
“善逝”的果位。
在尚未成为量士夫佛果位之前的学道位,依靠内心大悲心的禅修,广大累积福德资粮
,在大悲心的帮助之下,依靠现证无我胜慧的禅修,广大累积智慧资粮,经过三大阿僧祇
劫,努力精进行持福德与智慧二种资粮,成就“善逝”的果位。
“善逝”分为两项功德:‘断德’与‘证德’。
“断德善逝”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