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地道建立》(2010年讲授)
转自:http://www.lamrimworld.org/
却佩格西 讲授/廖本圣老师 翻译/释见谛法师 编辑
4.加行道
底下要谈的是加行道的定义,“义现观”是“加行道”的定义。
这里的“义”,跟前面资粮道的定义“法”是相对的,资粮道的定义是法现观,其中
的“法”是指“经典”,也就是一般所说“能诠”的经典。现在讲加行道的定义,“义现
观”的“义”,就是指经典所要表达的内涵,所以“义”其实就是“所诠”(经典的“所
诠”义)。
因为在资粮道以闻思为主,而且闻思的内容主要是经典或法。到了加行道是以修为主
,主要是修经典的意义或所诠,譬如无我义、空性义等,这些是加行道阶段主修的内容。
“加行道”、“顺抉择分”、“义现观”及“加行道者心续之智”,这些是同义词。
这四个同义词中,前二个在经论里比较常见,后二者比较少见。其实前面资粮道的同义词
也一样,譬如(第八页)资粮道、顺解脱分、法现观、资粮道者心续之智,这四个同义词
,也是前二者(资粮道、顺解脱分)在一般经论中比较常见。
下文是针对加行道这个术语做字面的说明:所谓“加行道”,是因为对于现观四谛而
作加行之阶段的道,所以如此称呼。
“现观四谛”其实是指见道,意即加行道是现观四谛的见道之前的一个阶段,所以“
加行”等于是还在努力要达到现观四谛的过程,这样一个过程的道就称为加行道。现在谈
的是整体的五道,并没有细分声闻乘的五道、独觉乘的五道或大乘五道,所以这里以现观
四谛为主来说明。
当讲到大乘加行道的时候,四谛就可以再加上空性,但是因为这里是总的来讲,(四
谛)对于声闻乘、独觉乘来讲是主要的,所以就没有特别谈到空性。就大乘道来讲,还可
以结合空性。四谛是共的,不论声闻乘加行道,或独觉、大乘,都是以四谛作为共的现观
的对象,所以这里是以四谛为主来说明。
接着是义现观这个术语字面的解释:因为是对于经典(能诠)的意义(所诠)—粗、
细品的无我—产生修所成之体验的阶段的现观,因此称为“义现观”。
不论是对于经典所说的意义,如粗、细品的无我,或空性,产生修所成之体验的阶段
的现观,或对于加行道字面的解释,即对于现观四谛,或对于见道而作加行的道,其实只
是描述不一样或用词不同,但表达的内涵是一样的。
底下的内容跟资粮道的情况刚好反过来,资粮道阶段是以闻、思所成为主,但并不是
没有修所成。加行道的阶段刚好反过来,在加行道阶段,虽以修所成为主,但并不是没有
听闻与思惟,意即闻所成、思所成还是有的,只是它不是以闻、思所成为主。
此外,在加行道阶段,虽以修所成为主,但并不是没有听闻(闻所成)与思惟(思所
成),其根据也是无著的《阿毗达磨集论》:“《经》云:‘资粮道当中有闻、思、修三
者’,而就像资粮道一样,加行道也是如此(亦即也有闻、思、修三者)。”
看第八页(倒数第九行)的内容,什么是资粮道?我们可以把它改成“什么是加行道
?”后面的回答也一样适用在加行道,如答:“凡夫戒、守护根门、饮食知量、于初夜及
后夜中不睡眠而精进于瑜伽;再者,还有成为其因的其他善行、听闻、思惟及修习所生的
之智慧也可以,亦即……。”也就是这些内容不仅可以是资粮道也可以是加行道。
5.见道
接着说明见道的定义:“谛现观”是“见道”的定义。
这里的“谛”可以包含四谛或无我等这些内容。就如加行道字面的解释是:对于现观
四谛而作加行之阶段的道,现在对于现观四谛努力去加行,一旦有办法现观四谛的时候,
就从加行道进入见道,也就是这里所说的谛现观,谛现观其实就是有办法现观四谛的道。
同样的,见道也有一些同义词,除了“见道”本身之外、“谛现观”、“见道者心续
之智”,这些都是同义词。同样的,见道其实也可以代换到第八页的什么是资粮道?将此
改成什么是见道?回答的内容也都一样,就是凡夫戒、守护根门等,这些也可以是见道。
见道字面的解释,所谓“见道”,因为是最初现前的看见(现观)四谛之道,所以称
为“见道”。接着是谛现观字面的解释,因为是现前、新的了解四谛的现观,所以称为“
谛现观”。
意即在见道之前的加行道,或资粮道,都还无法现前了解四谛,到了见道才是新的现
前的了解四谛,所以现前新的了解四谛的现观,就称为谛现观,意即在见道之前是没有这
种境界。
6.修道
“随现观”,是“修道”的定义。“随”是指随后之意,意即在现观四谛的见道之后
,再次现观的意思。所缘的境一样是四谛,但是因为它不是新的,而且是在见道之后,所
以称为随现观。
总结地说,法现观就是资粮道,义现观就是加行道,谛现观就是见道,随现观就是修
道,这四个道各自的定义,就如前所讲法现观、义现观、谛现观、随现观,这四个道都是
属于有学道。
“修道”、“随现观”及“修道者心续之智”,这些是同义词。底下针对“修道”字
面的解释,所谓“修道”,因为是修习已经现观之谛的道,“已经现观之谛”是指在见道
已经现观了,此中“修习”的主词就是修道,等于“修习”只是再次地去修见道中已经现
观的谛。
因为是在已经现观四谛之后,(“已经现观四谛”是指见道),再次修习之现观,所
以也称为“随现观”。到此讲完了四个有学道,底下要讲的是无学道的定义。
7.无学道
“已断除烦恼障之智”,是“无学道”的定义,其实也可以称为“已无余断除烦恼障
之智”。
“无学道”、“已断除烦恼障之智”及“阿罗汉之智”,这些都是同义词。不论是声
闻、独觉、大乘,一旦证得各自阿罗汉的果位,意即他们的所证已经证得了,也就不需要
为了证得所证再去修各自的道,无学的意思即在此。
以声闻的阿罗汉而言,他已经证得声闻的阿罗汉果位,所以不需要再为了证得所证去
修其它的道;独觉的阿罗汉也如此;大乘的阿罗汉也如此。当证得自己的阿罗汉时,就不
需要再为了证得阿罗汉这个所证修其它道了,所以是无学。
阿罗汉一词,按藏文来翻译就是杀贼或杀敌之意,此敌即烦恼敌或烦恼贼,所以当一
位补特伽罗成就阿罗汉的时候,意谓着他的心续的烦恼已经断除了,此时这位补特伽罗就
是阿罗汉,心续之道就是无学道。
下文是针对无学道的字面做解释,因为是对于各乘之道,不需要再学习之道,因此称
为“无学道”。
以声闻乘之道来讲,当声闻乘的行者证得阿罗汉时,等于他已经证得声闻道的所证,
他不需要再学声闻道了;对独觉的阿罗汉来讲,他已经证得独觉道的所证,他也不需要再
学独觉道了;对大乘的阿罗汉来讲,他已经证得大乘的所证,他也不需要再学大乘道了。
但是如果以声闻与独觉的阿罗汉来讲,声闻阿罗汉虽然不需要再学声闻道,但他还是
可以再学大乘道;同样的独觉阿罗汉虽然不需要再学独觉道,但他还是可以进一步学大乘
道,只是针对各自的道他不需要再学了。
接着是“已断除烦恼障之智”的字面解释:因为是已断除所有烦恼障之智,所以是“
已断除烦恼障之智”。为什么是阿罗汉之智呢?因为是阿罗汉心续中所摄之智。
在资粮道阶段,被无造作出离心所摄的这些善心,都会转移或提升到阿罗汉的心续中
,也就是资粮道行者心续中,由无造作出离心所摄持的这些善心,经过提升之后,全部都
会存在于无学道阿罗汉心中,其实内容是一样,只是它从资粮道的阶段提升到阿罗汉。
3.3 别说各乘的地道建立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