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达赖喇嘛:“三增上学”──“增上戒学”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6-12-16 09:18:42
摘自:〈The Opening of Wisdom-Eye〉
十四世达赖喇嘛
三学(Trisiksa)
佛陀的整个教法可以概分在三个大要目之下:增上戒学(戒学 adhisila)、增上心
学(定学 adhisamadhi)、增上慧学(慧学 adhiprajna),因为三藏中所有探讨的主题
都落在这三大要目之下,这三个词中,字首“adhi”表示“殊胜”、“无上”的意思,而
“adhisila”就是指“殊胜、无上戒”。之所以称为殊胜、无上,是因为对于那些实践它
的人都可以证实,不论对于今生或是来世都有利己又利他的效益。至于戒行的标准,对于
其他非佛教徒而言不在这个范畴中。例如,从固守仪轨的观点,印度教徒严守“五苦”的
朴素戒律,事实上它对于自己没有好处也无法利益他人,反而容易带给所有相关的人困扰
。相反的,透过增上戒学的修行,对自他都有帮助,因此可以正确地说它是无上的。
同样的,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何定学的修行是无上的。透过修定可以确证,因为它对治
我们的心理染污和妄念,不只让我们来世得安乐,当下就能得到喜乐。最后,藉著修行佛
法所教导的禅定,我们可以体验超越现世的涅槃极乐。基于此,佛陀所教导的禅定不能够
定位为“普通的”,而应该是“殊胜的”或“无上的”。外道所教导的定只有让心灵得到
平静的效果,防止七情六欲的干扰而得到喜乐,最多也只能生起色界和无色界的定境,达
到天人的境界,这是六道轮回中的一道。它并没有灭绝心理的染污和妄念﹝因为他们只有
修止(samatha/奢摩他)没有修观(vipasyana/毘钵舍那)﹞,所以外道的定不能称作
是“无上的”。
为了了解为什么佛陀所教导的智慧是无上智慧,我们必须先知道它的范畴。相信自我
或是灵魂,并且对它执持有一个坚固实体的见解,称为我执(atmadrsti)。这又可以分
成两种,一是人我执(pudgalatmadrsti),另一个是法我执(dharmatmadrsti)。再者
,我们区分两种障碍,一是烦恼障(klesavarana),另一个是所知障(jneyavarana)。
前者是对于人产生自我的见解,后者是对于法产生自我的见解。因为这两种令人迷妄的见
解和障碍,使我们纠缠在自我和无明(avidya)当中。佛陀所教导的智慧可以熄灭这种染
污和障碍,当我们付诸实修并得到了悟之后,染污和障碍都会消失,只剩下无碍知(nira
varana)。这样的智慧(prajna)不能以“普通的”聪明才智看待,而应被视为无上智慧
。如果我们检视一下外道的智慧,他们并不像这样殊胜,因为他们没有教导如实知见(ya
thabhutajnanadarsana),因此无法了悟究竟实相。因此之故,他们绝对无法斩断无明的
枷锁,而无明正是轮回的根源。
一、增上戒学(Adhisila-siksa)
这是三增上学之首,就如同大地是世上一切事物的基础一样,戒行是一切善法(kusa
ladharma)的根本。所有经由修行禅定和智慧体验的法,都根源于此,戒是首要之学。
(注:《菩提道次第广论》〈共中士道.解脱正道〉
应学宝贵三学(戒、定、慧三增上学)之道。其中三学,数定有三:
1.初观待调心次第数决定者。谓散乱心者,令不散乱,是须戒学。心未定者,为令得
定,谓三摩地或名心学。心未解脱,为令解脱,是谓慧学。由此三学,诸瑜伽师一切所作
,皆得究竟。
2.观待得果数决定者。谓不毁戒(增上戒学)果,是为欲界(人、天)二种善趣,毁
犯之果,是诸恶趣。心学(增上定学)之果,谓得上界二种善趣(色界、无色界)。慧学
(增上慧学)之果,即是解脱。总其所生,谓增上生及决定胜,初有上下二界善趣,故能
生法亦有二种,此二即是〈本地分〉说。
又诸先觉,待所断惑亦许三种,谓破坏烦恼(增上戒学),伏其现行(增上定学),
尽断种子(增上慧学),故有三学。
3.次第决定者。〈本地分〉中引《梵问经》显此义云:“初(戒)善住根本,次(定
)乐心寂静,后(慧)圣见恶见(证得圣见、远离恶见),相应不相应(相应于圣见、不
相应于恶见)。”此中尸罗(戒)是为根本,余二学处(定、慧)从此生故。次依尸罗能
得第二心乐静定,心得定者见如实故,能得第三成就圣见,远离恶见(远离断、常见)。
三学自性者,如《梵问经》云:“应圆满六支(圆满戒的六支),四乐住成就(四禅
定),于四(四圣谛)各四行(四圣谛各有四个行相),(了知四圣谛)智慧常清净。”
此中戒学,圆满六支:1.具净尸罗,2.守护别解脱律仪(在家众清净五戒十善,出家
众别解脱律仪),此二(在家、出家基础)显示解脱出离尸罗清净。3.轨则(平日举止、
行住坐卧仪轨),4.所行(正知而行,五行动业、五受用业,十事正知而行),俱圆满者
,此二(轨则、所行)显示无所讥毁(不为俗世所讥毁)尸罗清净。5.于诸小罪见大怖畏
者(不以小罪而认为无所谓,于小恶作亦能守护见大怖畏),显无穿缺(无瑕疵)尸罗清
净。6.受学学处者(于各种戒律学处,如别解脱戒、菩萨戒等,善加学习),显无颠倒(
学习之后有正见、不颠倒)尸罗清净。
四心住者,谓四静虑(四禅定),此于现法安乐住故,名乐成就,是为心学(定学)。
四谓四谛(四圣谛),各四行(四个行相)者,谓苦(苦谛)中“无常、苦、空、无
我”,集(集谛)中“因、集、生、缘”,灭(灭谛)中“灭、静、妙、离”,道(道谛
)中“道、如、行、出”,达此十六有十六相,是为慧学。
若导寻常中士道者,此应广释于三学中引导之理,然非如是,故修止观、心慧二学,
于上士时兹当广释,今不繁述。
当略宣说学戒之理。此中最初当数思惟尸罗胜利,令其至心增长欢喜,如《大涅槃经
》云:‘戒是一切善法之梯;戒是根本,犹如地是树等根本;戒是一切善法前导,如大商
主是为一切商人前导;戒是一切法幢如帝释幢;戒毕竟断一切罪恶及恶趣道;戒如药树治
疗一切罪恶病故;戒是险恶三有道粮;戒是甲剑能摧烦恼诸怨敌故;戒是明咒能除烦恼诸
毒蛇故;戒是桥梁度罪河故。’龙猛菩萨亦云:‘戒是一切德依处,如动不动依于地。’
《妙臂请问经》云:‘一切稼穑依于地,无诸灾患而生长,如是依戒胜白法,悲水灌浇而
生长。’应如思惟。若受不护过患极重,如《苾刍珍爱经》云:‘或有戒为乐,或有戒为
苦,具戒则安乐,毁戒则成苦。’此说受学,通于胜利过患二品,是故亦应善思过患,敬
重学处。)
增上戒学的要义包含了十善业,有各式各样的戒条,但是三类就可以包括:
别解脱戒(Pratimoksa precepts)
菩萨戒(Bodhisattva precepts)
密宗戒(Vajrayana precepts)
其他类别的戒事实上都包含在这三类里头。首先我们要说明基本戒或是十种抑制不善
的戒条。当这一类的戒深植于行者心中以后,即使在面对不善心或境生起的当儿,他也能
自行守护。
十善业(dasa-akusala-prativirati-sila)
根据我们的身、语、意是否违犯,十善业可以分为三组(身三、口四、意三)。经由
身体所违犯的不善行为有三种,经由语言所违犯的不善行为有四种,剩下的三种则是经由
意门所违犯的不善行为。之所以称此为不善行为或业,或许会或许不会形成业果。当然,
那些会构成苦难状态的不善业无疑地是一种业果。业会形成业报必定有一个特殊的潜力牵
引他违犯,使他转生入饿鬼、畜生、地狱等三恶道。为了确定业是否有这种潜力,我们必
须检视其中的因素是否完全,以确定这个业就是业报。下列的十项犯行,每一项都有五个
因素,借此可以看到是否抑制它,以确保身语意不违犯这些不善行。
(1)不杀生(离杀生 pranatipata-virati)
‧要打破这个戒律,必须有一个自己除外的另一个生命,那个被杀者称为对象(vastu)

‧必须要有杀的意图(samjna),知道对象是活的。
‧其次必须有尽力(prayoga)去杀,否则就是藉著毒药、武器或黑术教唆去杀。
‧完成杀业必须有诸如贪心、瞋恨或是无明等染污(klesa)。在杀业中瞋恨心通常是
主要的染污。
‧最后一项因素是完成(nispatti),被杀者在杀生者死前先一步而亡。
只有这五项因素都齐备了,这个杀的动作才形成业果,因为在其他的案例上可能是意
外是无心的过失,虽然仍会导致痛苦的结果。
犯行的强度和业果的累积随着他完成的态度、他的动机、他剥夺生命的型态而有差异
。基本上,杀生是从动机的涌现开始,此动机是来自三个不善的根源:例如,有时候杀生
是为了吃动物的肉,在这种情况下,它的完成是受到贪欲心的主宰。另外有些情况,杀生
的动机是因为愤怒、报复等等,它是受到瞋恨心的主宰。当杀生是为了执行谬见,像是奉
献动物做牺牲,它是受到无明的主宰。在杀业当中,杀上师、杀父、杀母、杀罗汉、杀僧
人或是神职人员,被认为是最严重的犯行,称为五逆重罪。
(2)不偷盗(离不与取 adattadana-virati)
‧对象是别人的财产或所有物,或是人家供养三宝的物品。
‧意图是想要拥有财富的欲望,藉著暴力抢夺、偷窃或是不正当、诈欺手段而得到。
‧尽力是指不管是一个人所为,还是雇用、教唆其他人取得不应得的物品。
‧染污来自于贪嗔痴三毒,此不善业是受到贪欲心的主宰。
‧完成包含了偷窃者拥有偷窃品的心理满足感,不论它是否被搬动。
不与取的完成有三种方式:第一,是用武力威胁手无寸铁的人,其次,是偷偷的盗取
他想要的东西,最后,藉著不同的方式用欺骗或不当手段遂行目的。不管哪一种方式都算
破了不与取戒,最严重的就是偷盗供养三宝的物品。
(3)不邪淫(离欲邪行 kamamithyacara-virati)
‧对象是配偶以外的异性,像是他人的妻子或丈夫,或是一个在父母监护下的女子或男
子、或是一个因宗教采独身主义的异性。在过去七代与你有关系的亲戚也包括在对象
之内。在某些状况下,即使与自己的配偶性交也构成违反戒律,像是在神坛附近或是
寺庙内、在非时的斋戒期、在不适当的时候像是白天、月事来时、怀孕时,最后,一
些不自然的性交招式,也都违反戒律。
‧第二个因素意图,是想要与异性性交。
‧它必须尽力才能完成这个意图。
‧在三个染污因素中,贪欲心是主宰的根源,其他两个因素瞋恨心和无明也多少扮演了
角色。
‧完成是在双方性器官接触后产生快乐的觉受。至于一般人,如果与以下三种人进行性
行为则为破戒:受到父母亲戚监护的男子或女子;有丈夫照顾的女人,或是已婚男人
;受法保护的人,包括终身奉献给神职的人。在所有邪淫中最严重的是乱伦,强暴自
己的母亲而她同时是比丘尼或阿罗汉。
(4)不妄语(离虚诳语 mrsavada-virati)
‧对象是自己以外的另一个人,而且对他撒谎之类的。
‧意图是故意扭曲事实,例如他没有看到的东西,当别人问他时,却说:“是的,我看
到了”。
‧尽力是经过深思以后说出来或做出来的言行。
‧关于染污,贪嗔痴任何一项都可能主宰。
‧完成是一个人藉著语言或肢体传达,故意以谎言设法让他人相信。以语言表达非真实
的事和用身体行动传达非真实的事,两者是不同的。
三种的违犯在此作个分辨:第一种是未证言证,伪称自己已经得到超凡入圣的成就,
虽然自己不曾亲身体验,却要强力说服别人相信他已得证。这是会导致来生堕入三恶道的
妄语。第二种是为了利己却损了他人的谎言,这就是一般说的大妄语。第三种是既不为自
己的利益也无损于他人的谎言,只是想这样做或是为了玩笑而已。在各种可能的谎言中,
最严重的是谤佛,以及欺骗父母师长。
(5)不两舌(离离间语 paisunyavaca-virati)
‧对象之一,至少两个人之间是朋友。
‧意图是以故意的方式想要摧毁两人友谊。
‧尽力在于费心引起不和谐。
‧三毒烦恼都是染污,其中又以瞋恨心为主宰。
‧这项戒律中,违犯的完成是当此语出口以后,对方已经了解。刻意不让对方和解,也
属于此戒律的范围。
两舌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在公开场合强烈的表示,不是私下的场合,甚至是假装诚
挚的友谊。第二种是向对方传达的语言,引起双方不和谐。最后一种是借用别人的语言间
接、秘密的对他人进行中伤。最严重的两舌是造成上师与弟子之间关系的破裂,或是破坏
僧团的和谐。
(6)不恶口(离麤恶语 pharusyavaca-virati)
‧对象是说恶口以外的另一个人。
‧意图是早已决定向对方口出恶言。
‧尽力是尽其所能的用恶毒的字眼。
‧三种烦恼染污都可能呈现,主要的还是嗔恨心。
‧它的完成是当此恶话已经说出口。
恶口也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当面向对方口出恶言,令对方感到羞辱。第二种,恶语
可能是间接的指涉,说出口后的确令对方感到受伤害。恶口的间接方式是一个人以对朋友
闲聊八卦的方式,故意伤害第三者。这也可能是透过文字表达的方式。在恶口的种类里以
针对圣者、父母为最严重。
(7)不绮语(离杂秽语 sambhinnapralapa-virati)
‧如前者一样,对象是自己以外的另一个人。
‧意图是因为轻率而说了无聊的唠叨话。
‧尽力是当一个人开始唠唠叨叨的陈述故事或无用的话语。
‧三种烦恼染污都涉及,主要的染污是无明。
‧当没有用的话语出口时,绮语就完成了。
绮语也有三种:不真实且无意义的话,例如对神的祷告、传说、宗教神话、神蹟故事
;庸俗且无意义的话,包括八卦、没用的故事、虚构谎言、玩笑话;真实但无意义的话,
是对还没准备好的人传法。在所有绮语的类别中,最严重的是引起学法者心烦意乱的杂秽
语。
(8)不贪(离贪 abhidya-virati)
‧此处对象包括别人的动产或是不动产。
‧意图是怀抱着愿望或希望能够拥有别人的财产或是钱财。
‧尽力是一再的计画如何能够取得那财富。
‧在三个染污中,贪欲心是主宰,虽然其他两项烦恼也会呈现。
‧完成是当计画有了结果之后,无惭(hri)也无愧(apatrapa)。
贪有三种:自家的财产、别人的财产、不属于任何人的财产。在所有可能贪的类别中
,以贪图比丘僧团所正当拥有的财物为最严重。
(9)不瞋(离瞋 byapada-virati)
‧对象是自己以外的另一个人。
‧意图是去杀害、打击、迫害他人。
‧尽力就是计画如何去伤害或毁灭一个人。
‧三毒的染污都包含在其中,瞋恨心是主宰。
‧完成是当我们看到杀害、打击、迫害他人已经发出效用,且不再以友善和慈悲
(maitrikaruna)照顾对方。
瞋也分为三种:杀害他人的念头,全然的怨恨或是敌意,例如一个士兵在战场上的时
候。其次是基于竞争思考如何伤害别人。最后一种是憎恨对你做错事的人,即使后来他向
你道歉。最严重的瞋恨心是处心积虑犯下弑母、弑父、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的
五无间罪。
(10)不痴(离邪见 mithyadrsti-virati)
‧对象是心中的善法与不善法。
‧意图是反对因果,思考偏向于“无善业亦无恶业”以及“无善果亦无恶果”。
‧尽力是一再思索无善恶业亦无善恶果。
‧通常,无明是其中最强烈的染污,虽然贪瞋烦恼也呈现。
‧当一个人确信善恶业以及善恶果都不存在,而完全陷入邪见之中,无法生起正知见来
对抗它,此时就算已经完成了。
有三种的邪见:第一种是主张没有善业和恶业,也没有善果(sukha)和恶果
(duhkha),快乐和不满的生起不需要因。在这种情况下因果法则是被逐渐破坏的。第二
种是扬言即使有一种修行的道并据以实践(佛法上称为正道 margasatya),也没有成佛
之事(苦的止息),此逐渐破坏四圣谛。第三种是认为没有佛也没有一个圆满者,因此也
没有法(成佛的依据),没有僧伽(致力于成佛的修行)存在的理由。这些是彻底对三宝
做破坏性的批评。在所有邪见当中,毁谤三宝是最严重的。
遵守这十项戒律可以护卫一个人免于违犯上述的十不善业,这称为离不善业戒。这些
戒律在此总结。我们做个简单的检视:
别解脱戒
别解脱的梵文“pratimoksa”(巴利文 patimokkha),字首“prati”是指“摆脱”
的意思,摆脱世间的苦,从而使得遵守这些戒律的人能够导向“moksa”,意即“自由”
或是“涅槃”之意。
如果一个人没有办法持守戒律,让他远离欲望、恐惧,也没有因为欲望而摆脱名利的
束缚、或在另一个世界得到安乐,倒不如透过强烈想要得到解脱的意志,与这个世俗隔离
去修行,至少做到不伤害(ahimsa)众生。因此,他们真诚的称这为别解脱戒。
因为有八类人分别持守这些戒律,因此可以分为八种:
正学戒(Upacasatha-sila)
优婆塞戒(Upasaka-sila)
优婆夷戒(Upasika-sila)
沙弥戒(Sramanera-sila)
沙弥尼戒(Sramanerika-sila)
近住戒(Siksamana-sila)
比丘戒(Bhiksu-sila)
比丘尼戒(Bhiksuni-sila)
(注:别解脱戒律仪戒,包括七众别解脱戒:1)比丘、2)比丘尼、3)沙弥、4)沙弥尼
、5)式叉摩尼、6)优婆塞、7)优婆夷。七众别解脱戒是尽形受,若再加上8)一日一夜的八
关斋戒近住戒,则有八类别解脱戒。
关于出家众的别解脱戒,宗喀巴大士作《律海心要摄颂》,为学者研习律经及诸家注
释的眼目,它是别解脱戒的总抉择,也是律经的总摄持。宗喀巴大士关于别解脱戒的著作
,还有《律本事所出学处劄记》、《比丘学处》、《沙弥学处》等。)
戒律也同时被视为是禁止违犯的戒,基于此,这八种的戒律统称为别解脱戒。至于应
该持守的戒条也各有不同:
正学戒有八条。
优婆塞戒和优婆夷戒有五条。
沙弥戒和沙弥尼戒各有三十六条,其中十条是根本戒。
近住戒有十二条,其中六条是根本戒,必须持守两年后才能成为比丘尼。
比丘戒有253条,分成几个类别,在最初的时候必须严格持守:
第四条戒婆罗夷(Parajika),比丘如果犯了这些罪业将被逐出佛门,且不得再
剃度。
第十三条戒僧残(Samghavasesa),犯了此戒将堕未堕,如人滨危,仅留残命。
第三十条戒舍堕(Naihsargika),以罚金赎罪。
第九十条戒单堕(Prayascittiya),必须赎罪。
第四戒悔过法(Pratidesaniya),必须忏悔。
第一百一十二条戒恶作(Saiksa),善行的准则。
比丘尼戒有364条,其分类和比丘戒一样:
8波罗夷,27僧残,33舍堕,180单堕,11悔过去,112恶作。
在这八种别解脱戒中,只有正学戒是短暂的,持守一天一夜,在家人回家以后持守五
戒即可。其他的七种戒律必须终身持守。
对于那些想要建立解脱戒的行者,在其持守时有一些阻碍,他必须没有以下的情形:
1.曾经违犯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等五无间罪,这是﹝生起﹞
戒行的阻碍。
2.再者,没有得到受戒,或是没有获得父母的允许过出家生活,这是﹝建立﹞戒行的
阻碍。
3.太年幼,我们形容是“不足以被吓跑”,这是﹝开展﹞戒行的阻碍。
4.身体的缺陷或畸形可能是﹝实践﹞戒行的阻碍。
我们必须注意,一个人的出身是不构成阻碍的,因此不论出身的贵贱、家庭的贫富,
仍然可以受戒并持戒。没有上述缺憾的人,可以根据个人的能力和际遇持守一种别解脱戒。
未具足者受持“制限遍净戒”有两种方式:尽最大的努力持戒,以及量力而为。
已具足者受持“无制限遍净戒”可以借助于以下的助缘:1.常随善知识(具德上师或
是益友);2.保持见清净并避免杂染;3.了知妨碍戒律的杂染以善护戒清净;4.精进用功
以净化自心;5.如理抉择引起快乐的资具依止。以下对此五点作进一步的解释:
第一个助缘的意思是,藉著善行比丘的行仪或是听闻善知识的说法来守护我们的戒行
。尤其是离道已远的人,必须亲近一个具德老师并接受法的教导。
清净见意指一个人他清楚知道哪些法是应该舍弃的、哪些法是应该开展的,且非常勤
勉的去了知其间的差异。他必须以正念与正知(smrti-samprajanya)去分析我们的心识
。再者,忆念自己尊贵的上师,他是如何责难我们的不当行为,以这种方式去开展惭愧心
。建立这些德行以后,就可以持戒清净。
第三个助缘,“了知妨碍戒律的染污”意指要知道导致堕落的因,完全了知这些原因
之后,我们就必须放弃会导致毁灭的烦恼,而自觉地开展提升戒德的行为。这可以藉著听
闻佛法、思惟佛法、修持佛法来达成。
精进用功在此处意指一个人必须努力修行,尤其是在三个特别的时日:断食日
(Upacasatha-day,诵念别解脱戒律仪以及听法),结夏安居日(Varsavasa,三个月的
雨季安居期精进修行),自恣日(Pravarana-day,雨季结夏安居结束那天,比丘彼此邀
请告诫并给予开示)。
引起快乐的资具有四种:衣服、食物、床座、医药,使用这些资具仅为此身继续维持
,如果会生起新受烦恼则应禁止使用。如理抉择这四种资具才可以守护持戒清净。
有四个因素会引导人们行不善法。分别是:
‧无明
‧不敬法
‧轻慢
‧烦恼相续
这四者称为堕落之门,想要守护戒律的人必须断绝它们。一个人持守戒律必须像保护
他的眼睛一样。除此之外,还必须开展四个相对于此四个堕落之门的善法:
‧智慧
‧信
‧敬慎
‧烦恼息止
(注:《菩提道次第广论》〈共中士道.解脱正道〉
如何修学之理者。四犯因中,(堕戒四门:无知、放逸、不敬、烦恼炽盛)
1)无知对治者(对于戒律的内容完全不知道),谓当听闻,了知学处(善加听闻思惟
戒律学处的内容,知道如何检查以及防范,一一熟知所应断品、所应修品的扼要旨趣)。
2)放逸对治者(放逸身口意三门),谓于取舍所缘行相,不忘忆念及以正知(正念正
知),率尔率尔观察三门,了知转趣,若善若恶(以正念正知随时观察三门,是随善法转
或是随恶法转;若随恶法转,染犯堕垢,警策遮止),依自或法增上力故,羞耻作恶是为
知惭,恐他讥毁羞耻为愧,及由怖畏恶行异熟(恶行导致恶趣异熟果报),怀恐惧等,当
如是学(于诸取舍学处,具思惟胜解、念力、观察、抉择,具足惭愧,常行观照三门。)
3)不敬对治者(轻视戒律),谓于大师(佛陀),师所制立(佛陀所制立的戒法,于
涅槃前嘱咐弟子“以戒为师”),同梵行所,应修恭敬(恭敬戒律,就等于是恭敬佛身,
对于能清净持戒者,诸清净善友法侣等,至心恭敬)。
4)烦恼炽盛对治者(心随烦恼转无法调伏),应观自心,何烦恼盛,励修对治(例如
贪心烦恼盛修不净观、嗔恚多修慈悲观、我慢高修界差别观、愚痴重者修因缘观。))
因此不难理解,不论大乘或是小乘其别解脱戒律仪是类似的。此处要强调,不论大小
乘都重视别解脱戒的修持。
菩萨戒与密宗戒
然而,有关菩萨戒与密宗戒,这是大乘特有的誓戒。如果一个人受了菩萨戒,他必须
守护自身避免犯十八种导致堕落的戒条,以及四十六种不当的行为。如果一个人受了密宗
戒或三昧耶戒,它必须守护自己免于十四个根本堕落戒,连同守护五眷属(pancagotra)
的普通与特别的行为和其他的行为。菩萨戒和密宗戒根据派别以及修行的方法,戒条非常
多,在这本导论的书中无法详细解说。
有关增上戒学的描述就讲到这里。
(注:菩萨戒可参考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