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从本以来。安住神通。得一乘道。不由他悟。】)
我们再接着看念老的注解,最后这一段,“权实二智俱明,神通自然安住。妙德功圆
入于实相”,这两种智都搞清楚、都搞明白,就像夏莲居老居士这样的人,二智俱明,神
通自然安住,讲经教学得心应手,功德无量。妙德功圆入于实相,这个入是解悟不是行悟
,解悟是真搞清楚、搞明白了,行悟是没有办法证得,都知道,就是不能证得。什么原因
?烦恼习气断不了,障碍在,日常生活当中依然有妄想分别执著,这就没有办法入于实相
。要是入于实相,那就“证无所得,以无所得故,得一乘道”,这就是惠能大师的境界。
现在这种境界的人没有了。我们自己学佛最重要的要有自知之明,我是什么境界清清楚楚
,这个法门好是好,对我还是有难处,我们求一个更方便的,夏老晚年最后的这个著作就
是给我们最初方便,《净修捷要》。我们掌握到《净修捷要》,有把握了,这一生真的有
救了,只要早晚这两堂课你不缺乏,早晨起来拜三十二拜,晚上晚课,这两堂课不缺,我
们相信三年效果就成就,你真能往生,真有把握往生。
不由他悟这一句经文,五种原译本里头《唐译》的有这四句,“得一乘道,无有疑惑
,于佛教法,不由他悟。至于《魏译》作慧由心出”,智慧,真实智慧,真心里面生出的
。所以我们最好,在日常生活当中训练自己,处事待人接物用真心不用妄心。什么叫真心
?妄心的反面就是真心,杀盗淫是妄心,不杀、不盗、不淫就是真心;真心是清净心,妄
心是染污心,妄心那个心被杀盗淫染污了,他不知道那是错误。妄语、两舌、绮语、恶口
是妄心,不妄语、不恶口、不绮语、不两舌,这是真心;贪瞋痴是妄心,不贪、不瞋、不
痴是真心。只要把十善业道做到,十恶决定不做,不但不做,要从心里头把它移出去,心
里面只存十善,没有十恶,这就好。《净影疏》里头的解释,《净影疏》是解释魏译的,
“真解发中,名慧心出”,真解,没有错误,你理解得很清楚,你说得很明白。所以真解
发自于中心,中是真心,偏邪是妄心,这叫慧心出。“盖谓真实明悟,发于自心,名为慧
由心出”。
又望西大师《无量寿经钞》说,“疑网既断,实理忽证。彼能证智,不由他生,必由
心出。”统统是能大师第三句所说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无量智慧是自性本自具足
的,不从外面来的。只要你见性,智慧就出来了。《无量寿经钞》里头说,疑网既断,不
怀疑了。实理忽证,忽是不定在什么时候,不定在什么处所,不定是什么因缘,开悟了。
这种例子很多,诸位看《传灯录》、看《五灯会元》,这些开悟的人因缘不相同,不定什
么触上了,豁然大悟。所以我们要相信,《无量寿经》上这句话是真的,古今中外,确实
有许许多多的案例给我们证明这桩事情不假,我们要生起信心。海贤老和尚是最好的榜样
,他没有念过书,他不认识字,他对于经教通达,你把经念给他听,他讲给你听,讲得头
头是道,讲得清清楚楚。讲经的时候是他的权智,不讲经的时候他住在实智。我们凡夫不
是住无明就是住烦恼,不生智慧。这些真正修行人,不说话的时候住实智,无分别智;说
话的时候权智,无所不知。
所以要断疑生信,疑惑只要有少许没断,它就是障碍,障碍你开悟,必须断得乾乾净
净,“朗然大悟,顿证实理,得一乘道”。所以能不能开悟?每个人都能开悟,只要你能
把烦恼,烦恼里最重要是怀疑,愚痴、怀疑。怎么能不疑?大概知识分子不得不依靠经典
,读诵经典帮助我们断疑生信。尤其是经念熟了之后,能够背诵,一切时一切处心里都在
背诵经典,好!为什么?你没有妄想、没有杂念、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叫会用功。也
就是经典里面所说的净念相继、一心不乱。虽然跟这个不完全相同,很接近,这是好境界
,希望大家留意,不能轻易放过。这段文后头还说,“能证此一乘道之智,必从自心出,
决不从他处生也”,这句话很重要,智慧开了。怎么开的?这个地方讲的心就是平常讲的
性,《坛经》里面讲的性,自性,此地说自心,开悟了。
“《会疏》曰:断除疑网,则智慧自生。由心者,无师自然智,而不由他悟”。“盖
谓所生之智慧乃无师智与自然智。既是无师智,则不从人得。复是自然智,则不由他生。
故云慧由心出与不由他悟也”。这个话我们要相信,我们要认真学习。为什么?我们希望
在这一生当中也能有悟处,这就对了。可不可能?没有什么不可能,只要你真正相信,你
不怀疑了。疑是最大的麻烦,只要一怀疑,功夫都用不上力。疑是根本烦恼,它的破坏能
量最大,它让一个人丧失信心。人信心丧失了,则一事无成。无论干什么事情,成功失败
在信心,有信心没有不成就的,没有信心,纵然有成就,时间也不长,这是不能不知道的
。
下面念老告诉我们,上面三个注解,《净影疏》、《会疏》,可以互相做参考,“综
之则为朗然大悟,证入实相”,我们学佛的目的就圆满达到了。怎样才能大彻大悟,证入
实相?跟这些法身菩萨同样的知见,对于宇宙万有的真相明白了。真相经上讲得很多,真
相是什么?真相是相有体空,世间法没有一法不如是,法法皆是。诸佛菩萨所证的实相有
没有?有,永远存在,不生不灭,那是自性,惠能大师讲的五种,自性是真有。自性我们
能不能掌握到?不能,为什么?它不是物质现象,你无法掌控,没有办法据为己有。包括
我们身体,身体是刹那生灭,我想让它常住世间行不行?不行。它受谁支配?受业力支配
,人的寿命是业力。明白这个道理,你想长寿不难。
早年我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教我,想发财不难,修财布施你就得到;想聪明智慧
也不难,修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求长寿也不难,修无畏布施。世间所有一切众生,他们的
福报总离不开这个因果报应。命里头有,有这个财富,丢不掉。或者有大灾难,房子被火
烧了,大水漂了,你的财富完全没有了,可是你命里头有,这个漂走了,过上三年五载你
又发了。为什么?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没有不能强求,求不到,这边得到,那边就丢掉
了。佛教给我们,我们真干,修财布施、修法布施、修无畏布施,果报真的不是假的,真
现前了。佛没骗我们,老师没骗我们,是真的不是假的。世间人如果对这个道理搞明白、
搞清楚了,他的快乐就现前。为什么?他没有忧虑,他没有牵挂,他没有得失,起心动念
、言语造作都在累积智慧福报。所以他的财、他的法,甚至于他的寿命,丢尽了,他有没
有忧虑?没有,他有快乐。为什么?一切时处所现前的他全得到。
世间人能不能看到?能,只要你细心,你不迷惑、你不颠倒,你就看得清清楚楚、明
明白白。有福报的人就是有福,没有福报的人就是没福。为什么?他纵然有财富、有智慧
、有长寿,他还有忧虑,他还患得患失,他还操心。操劳不是有福的样子,有福的人心里
自在,没有操心的事情,也就是俗话说,没有想不开的事情。他统统想开了,他没有牵挂
、没有顾虑,世出世间法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想的、所看的与佛法全都相应,得
大自在。
我们再继续看下去,“悟由自心,非从外得”。下面接着,“从门入者,不是家珍”
。这两句话是禅宗的,比喻话,从门入者,外头来的,那不是你自己家的,是从外面来的
。自己家里什么?不是从门出,是从我这里出去的,这个味道很浓。这个门是什么门?悟
门。自己开悟的是家珍,从别人那里得到的是假的,不是家珍。所以过去老师教学生,只
是每天看着他读书,老师在旁边计数,一遍、二遍、三遍,在计数。教你什么?教你读书
千遍。读满一千遍,老师说,行了,来,讲给我听听。他那讲出来的,他不是从门入的,
他是从自己出去的,所以开悟了。自得就是开悟,一千遍,小悟,听他讲,讲得没错,老
师点头给他认证,承认他有悟处,没讲错,给他做证明,这就及格了。接着老师再教他,
再念一千遍,二千遍,二千遍圆满了,再来,再讲一遍给我听,讲得更深、讲得更广,为
什么?二千遍,大悟。二千遍完了之后,老师叫他再念一千遍。三千遍、四千遍,大彻大
悟。
所以老师要会教,会教是教他开悟,教他自己开悟;不会教的,老师把这个书讲给他
听,他是从门而入的,他将来学的就是老师这个讲法,不是他自己悟的。自己悟的是真的
,那是“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智慧开了,是真的。从老师那里得来的,从外面得来的
,是知识,不是自己的,是别人的。别人对了,还不错;别人错了,真冤枉,跟他走了。
所以古时候教书先生,如果说是对小孩讲给小孩听的,这不是好老师,人家不请你。由此
可知,古时候私塾教学的那些老师都懂得这个道理,对于学生不敢轻慢。为什么?有时候
学生悟的超过自己,自己还赶不上,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就这个道理。学生超过老师
,老师欢喜;学生不如老师,那是老师教学失败了。中国古人戴的帽子,有一种进贤冠,
那个帽子像两层,后面高前面低,像楼梯一样,前面是老师自己,后面是学生,戴这个帽
子,希望学生将来的成就超过老师。戴在头顶上念念不忘,要把学生带好,要出人头地。
自己是个秀才身分,希望学生里头能考取状元,那是老师的光荣,那是老师会教。
这一句“从门入者,不是家珍”,味道很浓,很有味道。“六祖惠能大师曰:密在汝
边”,也是这个意思。诸佛的密藏在哪里?自性本自具足,在自己自性里头,不是在老师
那里。这都是事实真相,诸法实相,不能不知道。“故知诸佛密藏,本来具足”,这个诸
佛密藏就是我们一般讲无量智慧,无师智、自然智,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于是我们就晓
得,教学如何帮助学生真正落实戒定慧三学?帮助他得定,智慧自然现前。为什么要得定
?定是真心,不定是妄心,妄心就是阿赖耶,生烦恼,真心生智慧,不生烦恼。真心、妄
心人人都有,哪个没有真心?妄心就是真心,把妄去掉就是真心。妄是什么?归纳起来不
外乎妄想、杂念、分别、执著,这四大类。有这四大类,我们完全用妄心,真心忘得一干
二净,真心在,不起作用。我们学佛,我们跟老师求智慧,真正好的老师帮助我们把悟门
打开,把真心开发出来,好老师。这我们要知道。
中国古代,中国历史有五千年,有文字记载的至少也有三千年,古圣先贤把他们所悟
的、所说的用文字记载下来流传给后世,这是真正的宝。为什么?它能解决问题,最深的
问题是心性,它能帮助我们回归自性,它有善巧方便帮助我们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读书
千遍这是最常用的方法,一般当老师的人都会运用。中国古人教学,小孩童年的时代,智
慧没开,你跟他讲,他听不懂,你说给他听,他记得很清楚,记忆力特强。所以要利用他
这个记忆力,需要记的东西全都在十五岁以前完成,记忆的量很丰富。童蒙所教的,《三
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一系列有十几种,是培养小孩五伦五常、道德跟因
果的教育,要在十岁前后就要完成,五、六岁开始学习,差不多就学完了,二、三年就学
完。有这个基础再学四书五经,成绩特别优秀的还可以学十三经。换句话说,四书五经、
十三经在十五岁之前一定要完成,读够遍数确实有悟处。十五岁上太学,我听说,我没见
过,上太学的学生都不用书本,老师带着他们游山玩水。读万卷书,十五岁以前的事情;
行万里路,十五岁到二十岁,老师带他去游历,行万里路,开发他的知见。古圣先贤书籍
里头所记载的,现在到现场去看看。
所以二十岁参加考试,大成就,县考秀才,省考举人,中央政府殿试,皇上做主考官
,考进士,都是年轻人,像现在大学生一样。进士是学位,最高的学位,举人是第二个学
位,秀才是本科生。这个制度在中国用了几千年,没出问题。它的成就,世世代代都有个
圣贤出现,这成绩。唯独现在没有了,我们出世到这个世间,就碰到这么个缘,这个一百
年,真正的高贤没有了。我们应该在这上面多多的反省,认真去思惟,我们前途怎么办?
再看未来的一百年、二百年,如果像这样下去,可怕,不是可怕,害怕,真害怕,怕老祖
宗东西丢失了。书本不会丢失,现在印刷机械化,很方便,可以大量生产,所以书籍不会
丢掉。怎么丢掉的?没有人会念了,不认识中国字、古汉语的文字,不会念中国文、文言
文,这个麻烦就大了。祖宗留给我们这么多的宝贝,帮助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成绩会超过古人。这一丢失,我们永远落后了,而且会非常凄惨、非常痛苦。
现在真正懂得中国文字学的人不多了,我们找了好几年才找到四个人。我们有十几个
学生,请他来教文字学,目的是什么?目的是希望传统文化不能在这个时代断绝。代表文
化的就是《四库全书》、《四库荟要》,这是宝。能够帮助我们每一个人,男女老少,得
到幸福快乐的一生,你要不要?家庭和睦幸福,你要不要?事业一帆风顺,社会安定,国
家富强,世界和平,《四库全书》能够帮助你统统得到,就是要你去读这部书。这部书分
量很大,古人已经下了功夫,在这个里面撷取精华,唐太宗带头做的,《群书治要》,它
是《四库》的精华,读这一部等于你就读了《四库》全部。那么遗憾的,唐太宗这个书取
材只到晋代,后面隋唐宋元明清这个六代,是在唐太宗之后的,他没见到的。现在我们有
义务,要把《四库》里面,像前面的体例相同,到《四库》里头再把它找出来,《群书治
要》续篇,也编五十卷,也撷取五十万字。将来合起来,正续两篇,一百万字,一百卷,
就是小《四库》,真正是《四库》精华。
大学文学院学什么?就学这个就够了。然后你有兴趣,在《四库》里找你喜欢的,一
门深入,长时薰修,你真正是一代汉学大家、专家。这是我们所向往的,我们所希望的,
能有这一天。能不能培养?不难,现在我们学生当中就有一个,还不到十四岁。我们教这
个小孩,劝小孩读这些古籍,记忆力好,一篇古文念十遍就能背诵。所以我教他,希望他
在十五岁之前把四书五经统统念熟,都能背诵。这就是一个榜样,他能做得到,人人都能
做到,就是要给他机会,要教导他。将来大家都知道老祖宗这个办法好,把它找回来,国
家能复兴,世界能长治久安。
这个末后,念老在此地给我们做的总结,“故知诸佛密藏,本来具足。悟则明现,不
从他得,故云:得一乘道,不由他悟”,是真的。我们往后有没有圣贤出世?有,从这一
句里头我们就相信。中国古时候,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他们是什么人?佛菩萨再来的,
都是开悟来的,都是见性的。这些人,还有跟外国很多宗教家、很多专家学者留下来的著
作,你去看看,很多想法看法相同。他们没见过面,不是生在同一个时代,不是生在同一
个地区,居然想的、说的、写出来的都一样的,证明“得一乘道,不由他悟”。他们这些
人都是得一乘道的。过去有,我相信现在也有,未来也有。现在只是咱们把机会丧失掉,
小时候没真干,大时候没人教。现在我们把这个信息告诉下一代,劝下一代好好抓住光阴
,他能成就,我们对他有信心。这才能复兴文化,才能够把这个地球推进到千年盛世、长
治久安,做得到,不是做不到。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
只要把十善业道做到,十恶决定不做,不但不做,要从心里头把它移出去,
心里面只存十善,没有十恶,这就好。
心里面只存十善,没有十恶,从心里头把它移出去,
这就是《十善业道经》说的:
菩萨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间杂。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