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佛说十善业道经19

楼主: ppt51543 (不要五四三)   2016-09-19 17:45:50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十九集)  2000/6/19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
19-014-0019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四面,经文第五行,从第二句看起:
  【汝又观此。诸大菩萨。妙色严净。一切皆由修集。善业福德而生。】
  前面佛教我们观佛身,佛身是从百千亿福德所生,接着就教我们观菩萨的妙色身。佛
身是表性德,性德是究竟圆满的。“百千亿”这个字是形容,实际上是无量无边的福德,
不但我们说不尽,即使是诸佛如来异口同音共同来宣说,说无量劫也说不尽。这个道理我
们现在懂得了,能够体会到,所谓是“称性”的,没有人能说。可是菩萨没有成佛,菩萨
的妙色庄严是属于修德。这个地方告诉我们菩萨的‘妙色’,这是讲色相,庄严清净。经
上我们常常读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是菩萨的修德。如来果地上,大经里面常讲
“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那是修德圆满、性德现前,才有这样的殊胜庄严。“三十
二相,八十种好”,是我们这个世间常讲的“劣应身”,这都是属于修德,非常明显。佛
在经上告诉我们,菩萨示现成佛,这句话我们要细心体会,正如同《普门品》里面所说的
,“应以佛身而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现的这个佛身决定是现同类身。所以在我们
人间,释迦牟尼佛示现一定是在人道,这就现同类身,示现成佛。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果报,果必有因。譬如经上跟我们讲佛的“广长舌相”,
是生生世世不妄语的果报。佛说一个人如果三世不妄语,舌头伸出来可以舔到自己的鼻尖
,三世不妄语。我们今天舌头伸出来舔不到,就说明我们还是常常打妄语。佛的示现,他
的舌头伸出来可以把脸盖住,说明生生世世不妄语。由此可知,虽然讲“三十二相,八十
种好”,讲这么多,它的基础都是十善业。如果真正把十善业道修好了,“妙色严净”是
自自然然现前。
  “庄严清净”这四个字里面,最重要是“净”,净是清净心。诸位要晓得,说一个“
净”,我们归纳佛陀的教诲,真诚,你要不真诚决定不会清净;你要不平等,你也不会清
净;你要迷惑、没有智慧,你也不会清净;你心地不慈悲,你也不会清净。所以真诚、清
净、平等、正觉、慈悲,有一条必定五个都具足,大家要懂这个道理。任何一条,你说真
诚,心很真诚但不清净,不清净决定不真诚,不平等决定不真诚,不慈悲决定不真诚。任
何一条,有一条必定是五条圆满具足,所以色相才庄严。
  色相称之为“妙”,妙在哪里?妙在佛在《金刚经》上所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
众生相、无寿者相”,这就妙了。换句话说,着相就不妙了。再说得清楚明白一点,我们
六根接触外面境界,起心动念就不妙了。诸佛菩萨跟凡夫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人家的本
事就在这里。他们能够做得到,我们为什么做不到?见色闻声为什么会起心动念?这个起
心动念,当然是你受外面境界的引诱。合自己意思的,实在讲什么叫“合自己意思”?随
顺自己的烦恼,随顺自己喜爱就起了贪心,随顺自己的厌恶就起了瞋恚心,这是凡夫,这
叫造业,你所感的果报当然不殊胜。诸佛菩萨的色相是随顺性德,性德是善的。
  中国《三字经》开头,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是自性、是本性,本性是善
的。我们很难体会,这个善不是善恶的善,善恶的善是相对的善,所以我们一听到“性本
善”,马上这个意识就落在善恶相对的善。这错了,不能理解它的意思。开经偈里面讲“
愿解如来真实义”,我们要懂这个道理。善恶相对的善是习性,不是本性。底下所讲的“
性相近,习相远”,“性相近”这个“性”是真性、是本性,大家都一样,一切众生无二
无别。可是习性里面就有善、就有恶,这个善恶是相对的善恶,跟前面讲的“性本善”,
意思完全不相同,这是我们必须要清楚、要明了的。
  没有见性之前,全是修德。佛在经上跟我们讲的四圣法界,声闻(阿罗汉)、辟支佛
、菩萨、佛,十法界里面的佛法界,这种佛就是经上讲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修
德,不是属于性德。为什么?他没见性。必须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性德才现前。这
个时候就像前面所说的“千万亿福德所生”,这个“千万亿福德”不是修来的,是自性本
具的,完全恢复了自性。前面这一段教我们观佛身,是体会性德,这个地方教我们观诸大
菩萨,是教我们观修德。
  我们今天是凡夫,自己一定要承认,一定要有自知之明。圣贤人常常教导我们“人贵
自知”,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才谈得上修行。如果自己不认识自己、不了解自
己、不知道自己,这个修为是谈不上的。修为里头的关键,断恶修善,破迷开悟。他对于
什么叫善恶,他不懂,什么叫迷悟,他也不懂,他从哪里修起?不但是修做不到,学都做
不到。我们每天在读诵,每天在听经,是不是真的听懂,真的理解?没有。为什么说你没
听懂、没理解?你真听懂理解,你的念头就转过来了。
  所以佛家不讲“教学”,佛家讲“教化”。教了你,你真懂得、真明白了,立刻就产
生变化,化迷为悟,化恶为善,化凡为圣,他就起变化。古人所谓“读书变化气质”,这
个“化”,现在的话讲,是从成绩上来观察。“教”是从事相上说的,“化”是从成绩上
说的。到底有没有成效,效果如何,就看你有多大的变化。小的变化,是你得少分明了;
多变化,你有多分明了;大变化,那你真的是明了了。
  凡夫业障习气非常深重,障碍了佛菩萨圣贤的教诲,障碍!虽然天天学习、天天听,
学了十几年、二十几年、三十年,依然没有一丝毫变化,你就晓得自己业障是多么重。但
是业障重不怕,用什么方法消除业障?不断的薰修,这个方法很妙,佛祖传下来“长时薰
习”。因为我们的烦恼习气这么重,是长时间薰修成的,是这么个道理。我们对于圣贤教
诲薰修的时间太少、不够,所以如果能有长时间的薰修,总会有一天觉悟过来。我们看看
中国古来的大德,宗门教下,也不是短时间闻经听教就觉悟的,也是有多少年,少则三年
五载,我们讲根性利的,晚则有三、四十年才开悟的,我们在《高僧传》、《高士传》上
都看到的。从这个地方,我们能很清晰的看出来,众生根性不相同,各人努力也不一样,
十分认真努力学习,可以帮助我们缩短时间、提前觉悟,一定要认真努力。
  不但在经论当中要努力学习,最重要的是要把经典的教学落实在生活当中,离开了实
际生活,悟门就堵塞了,这一点我们要明了。为什么古人三年五载、十年八年开悟了,他
能够把所学的东西落实,信、解、行、证。课堂里面,经本上的学习是信、解;解了之后
,你要落实在生活当中是行;通过了行,行是实验,通过实验,证实你解的没有错。这个
证就是转凡成圣,行是转恶为善、转迷为悟。所以你要不能够落实在生活里面,生活包括
工作、包括处事待人接物,你不能落实,你怎么能够契入?契入就是证。怎么能够入佛菩
萨的境界?所以没有行、证,虽学不能化。
  从这些地方,我们深深体会到诸佛菩萨的大慈大悲,长时间不舍弃众生,有耐心、肯
耐烦,慢慢来教,一遍一遍重复的来教导、诱导、劝导,总有一天你会觉悟,你会回头。
但是“总有一天”,时间长短各人不一样,这是佛家所谓“上、中、下”三根。上根,时
间短;中根,可能在这一生,二十年、三十年;下根,这一生不会开悟,等来生。佛菩萨
有耐心,来生后世,后世可能是多少劫以后,你的缘成熟了,你才搞明白、才开悟,佛不
舍弃,“佛氏门中,不舍一人”。
  善友的提携,就是善导大师所讲的“总在遇缘不同”,遇缘最重要的是善友,佛家讲
的善知识,善知识的提携是很重要的一个增上缘。我们能够遇到,有机缘常常在听,天天
在听,现在经本得到容易,《大藏经》轻而易举我们就可以得到,天天读诵。今天我们的
善知识是什么?经书是善知识;现在科技发达,录像带、光盘是善知识。可是你要懂得修
学的方法,方法的祕诀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为什么?一门容易得定,定就能开慧
。同时学很多,困难!换句话说,把你得定开慧的时间推迟了。你要是一门的话,会把你
得定开慧的时间提前,所以你要懂方法。
  ‘修集善业福德’,这一句话特别偏重在十善业道,我们真正要觉悟、真正要有坚定
的信心,永离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瞋、痴。永离,从内心
里头把这十恶拔除,这是从修德上说。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阿弥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6-09-20 17:48:00
阿弥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