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读经]《佛说三转法轮经》四圣谛三转十二行 (27)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6-07-07 08:28:18
要证得“灭谛”的修持方法就是“道谛”,灭谛的四个行相“灭、静、妙、离”,要
与道谛的四个行相“道、如、行、出”配合解释,他们之间有因果关系。
“灭”是灭除苦谛的果,灭除苦谛的方法叫“道”;息灭生起苦谛的因叫作“静”,
息灭苦谛(烦恼)的对治力叫做“如”;完全断除苦苦、坏苦、行苦的境界是“妙”,达
到殊妙境界的方法就是“行”;能够完全断除轮回当中苦谛和苦谛的因,很稳固地得到果
位,获得决定的出离叫“离”,获得决定出离的方法就叫“出”。
简单来说,道谛的四个行相“道、如、行、出”就是,第一、它能使我们从轮回的苦
果中解脱;第二、它能使我们断除一切轮回痛苦的因;第三、这种果位是非常殊胜的;第
四、而且果位很稳固,一得到就不会消失。
道谛的四个行相,完全对应于灭谛的四行相,道谛里的“道、如、行、出”,可以用
灭谛的“灭、静、妙、离”,互相配合解释。
灭谛中的灭,是所有一切轮回情器世间痛苦的灭除;对应道谛中的道,是以此修持可
以使我们灭除所有情、器痛苦的方法或修持道。所以,道的行相,所讲的是按那个方法修
持,可以灭除所有轮回情器的痛苦。
如,用静来解释。静指净除轮回因、净除烦恼因。烦恼的起因是无明,要断除我执无
明要用无我的空性,即透过通达无我断除轮回的因,也就是烦恼因。
如的含意是觉知,由觉悟什么是轮回的因、什么是烦恼因而去断除它,所以第二行相
,以如而达静。
行,配合妙来解释。妙是指获得殊胜安乐,可获得殊胜安乐的方法叫行。行有修持、
行持的意思;通过行持,可以趣向这个殊胜的安乐。
出,相对于离来解释。出是出于轮回,出于轮回当然就可以获稳固的安乐,而离就是
稳固的安乐。以对道谛当中,出的体会,而趣入灭谛中离的稳固安乐。
道谛若要详解,要依三乘十五道(声闻乘五道、独觉乘五道、菩萨乘五道,合共三乘
十五道),来解释修持道。
真正的“道谛”,指的是三乘的圣者,见道位以上才叫圣者。见道、修道、无学道,
这三个阶段都是圣者。见道、修道、无学道,又可以分成声闻的、缘觉的和菩萨的。
声闻有他的见道、修道、无学道,缘觉也有其见道、修道、无学道,菩萨亦然有其见
道、修道、无学道。以上九个阶段(声闻、独觉、菩萨,三乘各别的见道、修道、无学道
)的圣者心相续中的道谛,才是真正的道谛,苦、集、灭、道中的“道”,一定要是圣者
心续当中断除烦恼的修持道,才是真正的道谛。
但是,与它相随顺的,在还没有证得见道以前,一定要先修持资粮道、加行道,这两
个阶段所修持的教法,只可算是随顺、相类似的道谛,不是真正的道谛。
思惟四圣谛的教法,讲到“苦”、“集”的部分,可由十二缘起支的详细开展,必须
妥善思惟四圣谛以及十二因缘的教法。
《善分别经》、《缘起经》佛都说了同样一段话:“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无明
则缘行。”开示的就是“缘起”的教法。佛陀因为如实知见一切法,对众生开示诸法缘起
实相。
佛陀的教法里,讲的不外乎行持无害行,不伤害众生,对众生慈悲,常常可听到:“
我们不可以杀生,我们不可以偷盗,我们不可以做伤害别人的事情,我们不应该妄语欺骗
别人。”
这些作为都基于同一个理由,就是诸法缘起的见地。佛法有别于其他宗教,最大特色
就是缘起。慈悲、断除伤害众生的行为、广大利益别人这些行持,在佛法中强调的远比其
他宗教深入,就是建立在缘起的见地上。
例如我们伤害其他众生,一定是基于内心的烦恼:贪、瞋、嫉妒心、比较心等,烦恼
又来自哪里?内心的我执、无明。无明、我执引起贪瞋痴等烦脑,我们才会伤害别人。
现在,知道烦恼起源于无明,无明是颠倒的,引生出来的心念当然也一定颠倒。一旦
知道起因在哪里,就能把颠倒的心念扶正过来,遇到颠倒的认知时,知道怎么对治,这种
了知就是靠内在对缘起的了知而生起。由缘起的认知,断除种种伤害众生的行为,有了对
治烦恼的方法,在其他宗教是看不到的。
了解错乱颠倒的伤害行为,是因为内心种种烦恼,而烦恼起因于无明,明了这样的因
果道理以后,再从根本一层一层断除烦恼,就是修持佛法的特色。
了解诸法因缘而起的实相以后,因为知道错误行为的起因在哪哩,又会造成什么结果
,自然会想断除烦恼、修持对他人的慈悲心,这是自然而然生起的,不是教条式的行为。
释迦牟尼佛曾说:“对我的教法,你应该像炼金的师父一样,去切、去烧、去磨,才
能试出是不是纯金。同样的,对于我的教法,你们也不要因为我是佛而直接相信。”
意思是他所讲的教法,弟子应该在心里推敲是否正确、磨练、测试,直到有正确的了
解,功德自然会在心里面生起,不是“因为我是佛,我说怎样就是怎样…。”佛法里没有
盲信盲从的态度,应当要有智慧,智慧建立在对诸法实相的了解。
了解诸法实相、缘起内涵,内心自自然然生起信心,相信这样做是合理的,“这是我
应该做的。”
很多宗教被当成过去的文化、老东西,对现代人没有用,但在科学发达的二十一世纪
,知识份子的研究领域中,佛法与科学及人文可算是并驾齐驱,越显出不可磨灭的特质。
这个特质是什么呢?佛法的基础是内在思考、判断,不是盲信、人云亦云,因而博得近代
知识份子对佛法的肯定。
佛法具有这种超越时代,不随时代褪色、淘汰的特色,是因为它建立在思惟、分辨的
智慧上,我们在此也应该要好好的转一转头脑,增长自己的智慧,努力来多学一点才可以。
“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无明则缘行。”“此有则彼有”,非有无因生诸行,依
此有彼有。有些外道、宗教认为是上帝创造,上帝想要怎样,就可创造出来,好像不需要
任何的因。有些外道也承认因是有的,但因是恒常不变的,例如,人注定就是会当人。在
佛法里,即使说有一个因,但因还是有生、住、灭的现象,不是固定、恒常不动一直维持
原貌的,它也是随因缘改变的。
“此生则彼生”讲的是,现在某个东西能够生,接下来它一定会转变,转变是它的特
性,而非有人从中捏造,或永远不变。如果都不会变的话,就只有“此生”,而不会有“
彼生”,就固定不变了。所以这句话是说,因也是有生、住、灭,是无常,也是变化的,
靠种种不同的因缘汇聚而成。
第三句话“无明则缘行”,任何一个因生出果,因果之间一定有关系,而且是同类的
关系。譬如,无明缘行,行缘识,到后来人就会有生老病死,起因是源自“无明”。如果
了证空性智慧(无明的正相违品),就不可能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因为它是不同类的因。
比方如果你种的是稻子,长出来的当然是稻子,不可能长出麦。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