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Samus (阿建)
2016-03-10 19:15:47原址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603.htm
北传:杂阿含603经 南传:相应部10相应12经
检索 关涉主题:事蹟/夜叉威胁佛陀 (01/17/2014 17:52:22 更新)
杂阿含603经[正闻本1379经/佛光本1263经](诸天相应/八众诵/祇夜)(庄春江标点)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
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云何度诸流?云何度大海?云何能舍苦?云何得清净?”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信能度诸流,不放逸度海,精进能除苦,智慧得清净。”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过,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相应部10相应12经/阿罗婆迦经(夜叉相应/有偈篇/祇夜)(庄春江译)
我听到这样:
有一次,世尊住在阿罗毘的阿罗婆迦夜叉领域。
那时,阿罗婆迦夜叉去见世尊。抵达后,对世尊这么说:
“出去!沙门!”
“好!朋友!”世尊出去了。
“进来!沙门!”
“好!朋友!”世尊进来了。
第二次,阿罗婆迦夜叉对世尊这么说:
“出去!沙门!”
“好!朋友!”世尊出去了。
“进来!沙门!”
“好!朋友!”世尊进来了。
第三次,阿罗婆迦夜叉对世尊这么说:
“出去!沙门!”
“好!朋友!”世尊出去了。
“进来!沙门!”
“好!朋友!”世尊进来了。
第四次,阿罗婆迦夜叉对世尊这么说:
“出去!沙门!”
“朋友!我不要出去,你要做什么就做吧!”
“那么,沙门!我要问你,如果你不回答我,我要使你的心混乱,或者,我要使你的
心脏破裂,或者,我要抓住[你的]脚后,丢过恒河的另一岸。”
“朋友!在这包括天、魔、梵的世间;包括沙门、婆罗门、天、人的世代中,我不见
任何能使我的心混乱,或者,能使我的心脏破裂,或者,能抓住[我的]脚后,丢过恒河的
另一岸者,但,朋友!问你想问的吧!”
“这里,什么是男子的最上财产?什么善行带来乐?
什么确实是味道的最美者?如何活是他们说的最上活命者?”
“这里,信是男子的最上财产,法善行带来乐,
真理确实是味道的最美者,以慧而活是他们说的最上活命者。”
“如何渡洪水?如何渡海洋?
如何克服苦?如何被净化?”
“以信渡洪水,以不放逸[渡]海洋,
以活力克服苦,被慧净化。”
“如何得慧?如何找到财富?
如何得名望?如何绑住朋友?
从此世到来世,如何死后不悲伤?”
“信着阿罗汉的法,为了得涅槃,
欲听闻者得慧,不放逸地,明察地。
适当的行为者,尽责、奋起者找到财富,
以真理得名望,给予,绑住朋友,
从此世到来世,这样死后不悲伤。
有信的屋主,[住于]这四法:
真理、应被调御、坚固心、施舍,他死后确实不悲伤。
来吧!也问其他多数沙门、婆罗门!
如果有比这里的真理、应被调御、施舍、忍耐更好的被发现。”
“如今我为何要问多数沙门、婆罗门?
现在我了知:来世的利益。
确实,为了我的缘故,佛陀来阿罗毘住,
现在我了知:有大果报所施之处。
我将从村落到村落;从城市到城市游历,
敬拜著正觉者、法的善法性。”
〈夜叉相应〉完成,其摄颂:
“因陀罗迦、沙卡、针,吉祥宝珠与沙奴,
匹亚迦勒、富那婆苏、须达多,白净二则、基腊、阿罗婆迦。”十二则。
附注:菩提比丘长老概述注释书的解说:阿罗毘地方的国王被阿罗婆迦夜叉抓住,要
胁他每天要提供一个人给他吃,否则就要吃掉国王。起先,国王每天送一位罪犯去,罪犯
送完了,送国境内的小孩。国境内有小孩的人家都逃光了,国王打算送他的王子去。就在
前一天,佛陀去阿罗婆迦夜叉住的洞穴,但阿罗婆迦夜叉刚好外出到喜马拉雅山参加聚会
,于是,佛陀坐在夜叉的座位上,为夜叉的妻后说法。夜叉听到了,很生气地赶回来,于
是开始本经的对话。起初,佛陀随顺夜叉的指令,想软化他,但到第四次后,佛陀知道夜
叉打算整夜戏弄,就拒绝他的要求。而夜叉所提问的四个问题,是其父母从迦叶佛那里听
来而教他的,但现在夜叉只记得问题,已忘了答案,于是,就趁机拿来问佛陀。
注解:
1.“诸流;驶流(GA)”,南传作“有之系缚”(bhavabandhananti),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
“存在的束缚”(the bondage of existence)。按:“有”(bhava),指十二缘起中的“
有”。另外“驶流”,南传也作“洪水”(ogha,另译作“暴流;流”),菩提比丘长老英
译为“洪水”(the flood),并引注释书的解说,这是指“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
参看《杂阿含490经》)。
2.“法善行”,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法很好地被实行”(Dhamma practised well)。
3.“欲听闻者得慧”(Sussūsaṃ labhate paññaṃ,另译为“得欲听闻之慧”,锡兰
本作Sussūsā labhate paññaṃ,译为“从欲听闻得慧”),菩提比丘长老采锡兰本英
译为“从想要学,一个人得到慧”(From desire to learn one gains wisdom)。
4.“应被调御”(dammo),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自我-控制”(self-control)。按:第一
个“应被调御”,锡兰本作“法”(dhammo),菩提比丘长老认为锡兰本比较好,并解说本
经偈颂用词前后的对应关连:慧=法=应被调御;给予=施舍;尽责、奋起=坚固心=忍耐。
感想:
信 是善法的开始,想要学习 是智慧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