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 止观禅修的资粮:(一)守护根门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6-03-07 12:14:05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修习轨理〉 p46L13~p47L10
复应学习四种资粮,是易引发奢摩他道(止)、毗钵舍那道(观)之正因,所谓:
1.密护根门、2.正知而行、3.饮食知量、4.精勤修习悎寤瑜伽,于眠息时应如何行。
初中(1.密护根门)有五:
一、“以何防护者”,谓徧护正念及于正念起常委行。其中初者,谓于防护根门诸法
,数数修习令不忘失。二者谓于正念,常恒委重而修习之。
二、“何所防护者”,谓六种根。
三、“从何防护者”,谓从可爱及非可爱六种境界。
四、“如何防护”,其中有二。
1)守护根者,谓根境合起六识后,意识便于六可爱境、六非爱境,发生贪瞋,应
当励力从彼诸境护令不生。
2)即以六根而防护者,若于何境,由瞻视等,能起烦恼,即于此境,不纵诸根而
正止息。其守护根者,是于六境,不取行相,不取随好。若由忘念烦恼炽盛,
起罪恶心,亦由防护而能止息。取行相者,谓于非应观视色等,正为境界,或
现在前,即便作意彼等行相,现前往观。取随好者,谓于六识起后,能引贪瞋
痴三之境,意识执持,或其境界虽未现前,由从他闻,分别彼等。
五、“防护为何者”,谓从杂染守护其意,令住善性或无记性。此中所住无覆无记者
,谓威仪等时,非是持心住善缘时。
───────────────────────────────────────
■ 释义──
接下来说到了四种能够引发奢摩他(止)和毗钵舍那(观)的资粮:
第一是密护根门,第二是正知而行,第三是饮食知量,第四是修习悎寤瑜伽,也就是
在睡觉时应如何修。(“悎寤瑜伽”比较精准的翻译应该是不睡觉的瑜伽。)
首先讲密护根门,由五个方面来做说明:
第一,“以何防护者”。要由什么来守护自己的根门?由正念来守护。
以正念去防护时,又分两个内容:
一是“徧护正念”,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该看的或不该看的内容,都必须反复地思惟
,让自己记住,不要忘记。
二是“于正念常恒委重”。有一些人会认为“我记性好,所学的内容不会忘记,所以
不需要再刻意去提醒自己。”错了,为了密护根门,我们必须时常刻意地提醒自己什么应
行、什么不应行,这叫“常恒”。“委重”是说要尊敬法义。只是提醒自己应做和不应做
,但内心没有感受、没有尊重,不应该这样子。“常恒委重”,就是要以尊敬的心让自己
恒常忆念法义。
第二,“何所防护者”。于何处做正念的防护?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第三,“从何防护者”。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去防护?当我们接触可爱和不可爱境时。
六种根门接触六种境界时,都会接触到可爱及不可爱境,也就是可爱和厌恶境两者。
不可爱不只是否认了可爱,而是指厌恶。我们大部分的贪、瞋,都是当六根接触到六境产
生六识时,由六识引发的,所以这时候,要特别去防护我们的心,不要随着贪、瞋而走。
第四,“如何防护”。如何防护可以分二:守护根及以六根而守护。
第一种防护是守护根。一般产生烦恼,是根和境触碰之后产生的。境是所缘境,根是
增上缘,根、境触碰后产生相,加上等无间缘—先前的意识,这些因缘聚合之后而生识。
因此,根、境、识三者聚合后,自然就会产生对于境的执取。所谓执取是说,无论他知道
的是否是实际的状况,但至少他有一种“我知道”的感觉,这种执取的作用就会产生。
对于可爱境或厌恶境的执取产生之后,意识会去忆念。意识忆念可爱境或厌恶境时,
与意识相应的受、触就会产生作用,就会有感觉。在未通达空性之前,忆念到可爱境自然
会产生贪,忆念到厌恶境就会产生瞋。
在此守护根的方式就是说,虽然根、境、识三者接触了,已经产生了执取的作用,可
是意识在忆念时,刻意地透过正知察觉,正念防护说“我不应该产生贪、瞋”,于是忆起
贪、瞋的过失,让自己的心不受到贪、瞋的影响。
“守护根者,是于六境,不取行相、不取随好”,“不取行相”,即对不该看的境界
,虽已看到了,但不要再去作意它,停止非理作意,不要去添增境上的好坏。“不取随好
”,即无论是自己看过的,还是自己没看过的,是从别人那里听闻的,不应作意“到底是
怎么回事呢?是不是应该这样子呢?”以这种方式来截断贪、瞋。
(注:守护根者,根律仪——六根对六境——不取行相、不取随好、不增上执持
《杂阿含经》(一一六五):“有因有缘,如世尊说,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
告诸比丘:‘汝等应当守护根门,善摄其心。若眼见色时,莫取色相,莫取随形好,增上
执持。若于眼根不摄敛住,则世间贪爱、恶不善法,则漏其心,是故此等,当受持眼律仪
。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亦复如是,乃至受持意律仪。’”
《杂阿含经》(二七五):“世尊告诸比丘:‘若眼见色,不取色相,不取随形好。
若诸眼根增不律仪,无明闇障、世间贪爱、恶不善法,不漏其心,生诸律仪。防护于眼、
耳、鼻、舌、身、意根,生诸律仪。’”)
第二种防护的方式是以六根而防护,是从根门上去截断,就是眼睛不看不应该看的东
西、耳朵不听不应该听的东西等。
第五,“防护为何者”。防护的目的是什么?要使我们的心远离烦恼的杂染,并安住
在善性或无记性。
无覆无记是说没有烦恼的无记。人我执和法我执是有覆的无记。
为什么人我执和法我执是无记性,不是恶性?因为凡夫,只要未通达空性,所造的一
切善业,他都会把善的境看作有自性,以有自性的我来行有自性的善行,所以一切的善行
都是在自性执著中去做的。
依由人我执和法我执这样的自性执著,也可以去造善业,可是因为执取自性的缘故,
这种善业再怎么累积都不能成为解脱之因。所以自性执著本身不是善,也不是恶,属于无
记。在有覆无记和无覆无记里面,是有覆无记,因为这种无记的业会让我们继续在轮回中。
我们防护让心安住无覆无记是说,心没有缘善恶法时,行、住、坐、卧等生活起居的
意乐,既非善也非恶,无有执取(无有自性我执的执取)。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