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学佛基础-太上感应篇(第五十九集)

楼主: ppt51543 (不要五四三)   2016-02-26 16:21:00
学佛基础-太上感应篇(第五十九集)  1999/7/22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
19-012-0059
  诸位同学,大家好。我们为大家介绍《感应篇》,这一篇全文虽然不长,只有一千多
字,段落我们依据《感应篇汇编》来介绍,它几乎是每一句都有很详细的注解、引证,是
难得的一部好书。我每次跟诸位报告这个数字,就是《汇编》里面所编的顺序。第二十二
段:
  【矜孤恤寡。敬老怀幼。】
  这八个字,过去我介绍的时候,曾经编了一个科判,前面“正己化人”这是化他,化
他里面头一句是总说,正己化人是总说,往下这再详细列出科目。二十二段这是行仁,也
就是说仁慈、仁爱如何落实,这里面引用古人施政,“文王之政,不过曰,哀此茕独”,
言语很简单,真正符合中国古时候的要求,简要详明。这四个字就将周文王治国的理念、
目的完全说出来,怜悯这些孤寡老幼,使他们都能够免除一些忧患苦难,颐养天年,这是
仁政。做一个国家的领导人能够行仁政,这就是圣王;由此类推,地方的官员也要懂得这
个道理,推行仁政。在我们佛法里面,世尊教导从政的工作人士,佛经里面有一部《仁王
护国经》,这个在般若部里面,《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过去我们也曾经讲过、介绍
过,这个治理国家、领导群众应该做的是哪些事情。佛也是把怜悯、救济这些鳏寡孤独、
老弱残障,没有人照顾的,要特别加以怜爱,特别去照顾他们。在现在我们称为社会福利
事业、老人福利事业,每个国家、每个地区都很认真的在推行。这些都是这一段里面所说
的。
  接着它说,“夫子之志,亦不过曰,老安少怀”,孔夫子是我们东方大教育家,他教
人什么?也是教人这桩事情。由此可知,世出世间的大圣大贤都教导我们这桩事。尤其是
佛法里面讲因果,我们不尊敬老人,不爱护老人,不照顾老人,试问问我们自己会不会老
?我们自己老了,很希望有年轻人照顾,有一般人尊重。佛常常在经论上教导我们“深信
因果”,这个话的意思很深、很长,我们要能够深深的体会。所以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爱护别人就是爱护自己,照顾别人就是照顾自己,在这个里头最重要的是真诚心,这就
是菩萨道。佛在经论里面,教菩萨修学的六个纲领、六个原则,在佛经的名词称为六波罗
蜜。一般在讲经,只是把这六个名相粗描淡写一下就过去了,让听的人听起来似是而非,
好像懂了,其实一点也不懂。这六个纲领说不尽的,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天天讲。由
此可知,它的意义深广,尤其重要的要落实。
  第一个是布施,对于这些没有人照顾的老人,我们要特别关怀他,关怀是布施,爱心
的布施,慈悲心的布施。布施爱心,布施慈悲心,布施真诚心,布施清净心,这一类的布
施很少人说。只知道看到他没有衣服穿,我们去买几件衣服送他;他没有吃的东西,我们
送他一点粮食。没有付出真诚的爱心,这个功德做得就不圆满,不但是不圆满,实在讲没
有功德。他所做的是属于福德,福德还不是圆满的福德,圆满的福德里头是有真诚的爱心
,真正的布施照顾、慈悲救济。他为什么会受这些苦难?我们学佛的人清楚、明了,人到
这个世间来是两种业力,一种是引业,引导我们到人道来投生、来投胎的,这是五戒,过
去生中五戒持得不错,我们凭这个得人身。虽得人身,每个人一生果报不相同,果报是属
于满业,圆满的满,满业是过去生中所造的善恶业。我们这一生容貌,身体健康状况,物
质生活、精神生活种种条件的不同,是属于满业。这些鳏寡孤独,他们的引业跟我们相同
,都得人身,满业不一样。这个佛在经论里面说得太多,他贫穷没有财富,什么原因?没
有修财布施,悭贪吝啬,所以受贫穷的果报。他没有智慧,没有独立谋生的能力,是前生
没有修法布施;身体不好、不健康、多病,没有修无畏布施。我们从果要看到因,从他现
在所造作,他的思想、言行、造作,那现在在造因,我们就知道他将来的果报。
  这个道理说深很深,说浅也很浅,浅的道理与事实我们有能力觉察得到,深一层的,
更深的那些道理、事实,我们初学的人体会不到。总而言之一句话,六道、十法界,乃至
于佛法讲的一真法界,都离不开因果,所以佛家常讲,“万法皆空,因果不空”,离不开
因果的定律。我们要想自己生活得很健康、很美满,你要修因。帮助别人应该以什么为主
?帮助他开智慧,要以这个为主,这才是真正的慈悲救护,真正帮助他离苦得乐,永脱轮
回,不再搞这些生死麻烦,你是真的救济他。不是缺衣送衣服给他穿,缺食送食物给他,
你救他一时,你救不了永久。你帮助他这一生,他来生怎么办?佛菩萨帮助这一切苦难众
生,跟我们想像的完全不一样。所以佛家的教学是教人明了因缘果报,知道我们现在这个
状况是什么因缘造成的,我们要用什么样的方法来修正、来改善,这是真正的救济。不了
解因缘果报的理论与事实,断恶修善他很难做到。不要说我们劝别人,人家不容易做,我
们自己都发心出家,穿上出家人的衣服,我们有没有天天认真在做断恶修善?没有,恶习
气还是天天在增长,没有减轻。什么原因?因果的道理没有透彻。所以学佛不是个容易事
情。
  我学佛在一般人讲很幸运,缘殊胜,遇到的缘好。年轻的时候,遇到一个老的长者朱
镜宙老居士,我那个时候是二十六岁,他老人家大概是七十岁、七十一岁的样子,他跟李
炳南老居士同年。他送我一本《了凡四训》,我学佛第一部念的就是《了凡四训》,从这
里下手好,这是从因果下手。我念了几十遍,深信不疑,从深信因果上扎根,然后就晓得
毛病习气要改正、要断。随顺自己烦恼习气,后果不堪设想,能够把这些毛病习气彻底改
过来,前途一片光明。《了凡四训》的落实就是《感应篇》,云谷禅师送给了凡先生的功
过格,功过格依什么来定的?依《感应篇》定的。所以《感应篇》是《了凡四训》里面讲
的因缘果报的落实。我们在《四训》里面看到,他在宝坻做县长的时候,推行的是仁政,
就是此地所讲的,自己生活特别节俭,以他的俸禄来帮助这些孤寡贫穷。收养这些孤儿,
天资聪明的请老师来教导他,禀赋迟钝的帮助他们学一些技能,使他长大的时候,有一技
之长可以谋生,可以独立,这才是真正的救济。
  所以世出世间的圣人,他们所做的布施,纯粹是法布施。《普贤行愿品》诸位都念过
,《金刚经》大家也念得很熟,佛讲较量布施,财布施,大千世界七宝布施,都不如经中
四句偈布施的功德大。那是什么道理?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供养,只不过养身命而已,与慧
命不相干。养身命,你得一生丰衣足食,物质上的享受,你只能得到这些,不能了生死,
不能出三界。佛经的四句偈,你要真正明了、真正通达,的确转境界,确实可以帮助你超
凡入圣,永脱生死轮回,这大布施,怎么能比得上?我们今天学佛,现在诸位同修都知道
,这个世间有灾难,昨天还有人问我,问我这个灾难是真的吗?有没有方法避免?方法有
,太多了,可以完全不受这个灾难。什么方法?提升自己境界,你就不受了。你现在在人
间要受灾难,如果境界一提升到天界了,这灾难与你不相干。如果再提升到阿罗汉的境界
、辟支佛的境界、菩萨的境界,你就有能力救苦救难,你怎么会受这个灾难?所以我说我
们生在这个世界,对我们修行人来讲,未尝不是好事。没有遇到这些灾难的时候,我们还
因循苟且,还想着今天过了还有明天,今年过了还有明年,慢慢来。现在遇到这个事情知
道不积极认真努力不行,这属于逆增上缘,能够把我们的境界在短时间加速度的向上提升
,这是好事情。
  我们想提升,升不上去,升不上去原因在哪里?执著放不下,是非人我、贪瞋痴慢这
个东西是累赘,如果能把这些东西放下,提升不难!难在你不肯放下自私自利,不肯放下
坚固的我执。这种坚固的执著,就像冰一样,冰冻,中国人常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
寒”,我们现在坚固的执著,是无量劫来的冰冻。我们都知道,冰冻不是真的,遇到暖气
它就化解了。暖气是什么?智慧,智慧一开就化解,今天大家坚固的执著使你智慧不开。
章嘉大师教我的,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没有智慧你决定放不下。但是放下帮助你开
智慧,智慧又帮助你放下,看破放下,放下看破。菩萨道里面从初发心一直到如来地,他
们用的什么方法?就是这么个方法。由此可知,我们学佛最重要的是真干,我知道多少我
就做多少。当你做到的时候你智慧就开了,智慧开了又可以多做到一分。这两个方法永远
在轮转,在相辅相成,把我们境界往上提升。不肯放下是最糟糕的事情,纵有智慧,你的
智慧停在这个地方,不会再向上提升。因此,不断的放下,你也就会不断的增长智慧,这
个道理一定要懂,一定要认真努力去做。
  我们今天在社会上,这个世间苦人多!古时候有两句话说,“岁时春日少”,在一年
当中好风光的日子不多,“世间苦人多”,我们要想想,他受苦跟自己受苦没有两样,我
们看到他受苦,就想到我们也有像他那种日子,过去有,将来还有。我们在过这个日子,
希求别人帮助,希求别人怜悯;我们今天看到了,如果不生怜悯心,不生帮助的念头,我
们受苦受难也没有人理会,这一定的道理。所以遇到世间苦难的人,不分种族、不分宗教
、不分恩怨,一律平等尽心尽力伸出援手去帮助。这是你真正觉悟,你真正明白,知道自
己应该怎样做法。
..........................
这一门课程实在说是非常重要,清末民初,印光大师特别提倡这个法门。清朝末年的时候
,印光大师住在普陀山,当时定海的知县,清朝称知县,到山上礼请印光大师到定海县来
讲经弘法。大师因为家乡的口音很重,他是陕西人,所以在当时语言上有隔阂,他就派了
一位法师到定海县去讲经。去讲什么经?好像是讲《文昌帝君阴骘文》。我们在文献上看
到这些资料都非常惊讶,地方上的长官请法师讲经,法师不讲佛经,去讲道教的经典。尤
其是一生极力提倡《了凡四训》、《感应篇》这一类的书籍。所以惹到当时,以及后人,
对祖师很多的批评,这都是凡夫知见。在佛法里面,我想很多同修都知道有这么一句话,
“圆人说法,无法不圆”;也许有人又听过另外一句话,“哪一法不是佛法”,你们想想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实在讲所谓世法跟佛法从哪里分?从你心上分。法上没有什么世间
法、出世间法,没有,是从你心上分。如果你的心有妄想分别执著,那就叫世间法,你就
是学《大方广佛华严经》也是世间法,为什么?出不了三界。如果离开妄想分别执著,给
诸位说,所有一切法都能够了生死、出三界,所以哪一法不是佛法!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

阿弥陀佛
作者: erincy   2016-02-26 22:59:00
南无阿弥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