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俱舍论》依此有彼有,此生故彼生 (1)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4-08-25 23:38:58
以下摘自自听自打的上课笔记:
《阿毘达磨俱舍论自释》卷第九 洛桑却佩格西教授
“何故世尊说前二句,谓‘依此有彼有’,及‘此生故彼生’?”(此二句大小乘共许;
这里引的主要是小乘对法七论、大毘婆沙论、及后来的俱舍论,此中以七部对法论与大毘
婆沙论这个时代不同论师之理解)(此二句因为这里以俱舍的范围来看,主要限定在有为
法,但在中观宗来看会包含一切法,不只是有为法,也会包含无为法的一切法,都是“依
赖”而安立,依赖而安立也就是“施设有”,或一般所说之“假有”;而毘婆沙、经部、
唯识宗会把这种依赖而施设有限定在有为法,不会扩充解释到无为法。)
“(1.)为于缘起知决定(强调)故,如余处(其他经典)说,依无明有诸行得有(肯定表
达),非离无明可有诸行(否定表达;二句同义。),
(2.)又为显示诸支传(藏文:辗转)生,谓依此支(例如:无明支)有,彼支(例如:行
支)得有;由彼支生故,余支得生(说明十二缘起支彼此的辗转得生。);
(3.)又为显示三际(前中后)传(辗转)生,谓依前际(此有)有中际(彼有)得有;由
中际(此生)故后际(彼生)得生,
(4.)又为显示亲(亲因{直接})传(辗转因)二缘,谓有无明无间(能引业)生果(第一
句/此有故彼有),或展转力诸行(能成业)方生(第二句/此生故彼生)。(此为毘婆
沙宗之讲法,有部毘婆沙认为譬如无明产生之行若为能引业,则此时无明属于能引业这个
行的直接因,又毘婆沙认为能引业和能成业有交集,若无明为能成业之因时,无明与能成
业隔了其他支在中间,这时无明与能成业(第十支:有支)的关系中无明为辗转因;在上
部宗中,无明一定是行的直接因,不会是辗转因。所以有部的讲法会有两种,无明可以是
行的直接因,这时候行指的是能引业,也可以是行的辗转因,此时行指的是能成业也就是
有支)。
(依应成,无明是二我执与二我执相应的心所,不包括与二我执相应的心王,虽然与二我
执相应的心王不称为无明,但还是会受到二我执的影响,心王会被心所拉着跑。去追究的
话,无明限定在心所,同样,贪、嗔、疑等这些都是心所,不会包含心王在里面。例如:
以补特伽罗来比喻心王,补特伽罗身上有眼根、耳根....等六根,这些根比喻心所;我们
可以说补特伽罗见色,但我们不会说补特伽罗是眼睛,补特伽罗是因为眼根碰触到色产生
眼识,我们才说补特伽罗可以看色,真正看色的是眼根产生的眼识在看,但我们不能讲说
补特伽罗就是眼根,我们会讲补特伽罗见色;或者听声,会说补特伽罗听声,但不能说补
特伽罗等于耳根或者补特伽罗等于耳识。)
(但是这个比喻也不是完全能适用在意义上,譬如心王与心所的意义上,我们讲喻跟义主
要是取类似的一点,但不能讲比喻完全等同意义,此点要区分。譬如前例中,眼根对色、
耳根对声,境是不同的;但是讲到心所时,譬如一个受心所,跟这个受心所相应的其它心
所,境是相同的,这里是与前例不一致的地方。此例要讲的重点是,因为眼根见色会说补
特伽罗见色,因为无明所以心也会跟着无明,但不能说心等于无明。大乘谈心王、心所主
要以无著菩萨之《集论》(上部对法),小乘主要是对法七论、大毘婆沙论、及俱舍论。)
有余师(属于毘婆沙师)释:‘如是二句,{依序}为破无因(第一句/依此有彼有)常因
(第二句/依此生彼生)二论,谓非无因诸行可有(非有无因生诸行),亦非由常(修饰
语)自性(如数论派主张之总主)我(如外道主张之离蕴我)等无生因(此处指因为是常
,故不会生果,无生是指不生果,不是一般我们说的无生无灭之无生;此处言自性跟我是
不会生果的常法,以此当因的话就是常因,这是要否定的;故以“此生故彼生”,说明因
要生果的话,这个因不会是常因,常因不会产生果,如果要产生果的话,这个因一定要是
无常的,而且此因也是被产生而出的,才能再去产生果),故诸行得生(以此句“此生故
彼生”驳斥常因论)。’
(论主破/经部立场)若尔(以上余师所说),便成前句(此有彼有)无用,但由后句,
此生故彼生,能具破前无因常故,(以大乘的角度,大乘的解释其实与余师类似,大乘也
会说前句破无因论(此有故彼有之“此”指先前所生出的因,要有这个因存在方有果存在
,故可破无因,非如世亲说此句与破无因常因都无关/后句破常因论;或者这两句如前面
所说是重复强调,亦无问题,也就是二句皆可破无因常因。但是世亲有不同看法,认为若
照余师解释,第一句用不上,只有用到第二句。)然或有(如犊子部)执{因为}有我(如
犊子部所说之不可说我,严格说是一种离蕴我;为何会说是犊子部呢?因为外道不会承认
十二缘起,既承认十二缘起又承认离蕴我者,大概就只有犊子部,认为十二缘起是在补特
伽罗之上去安立的,有离蕴我或其认为的不可说我作为基础)为依,行等得有。由无明等
因分生故,行等得生,是故世尊为除彼执(破除如犊子部之执著),决判“果有即由生因
。若此生故彼生,即依此有彼有,非谓果有,别依余因”(以上就二句略说),(底下这
句广说)谓无明缘行,乃至如是纯大苦蕴集。
轨范诸师(毘婆沙师)释此二句(此有彼有,此生彼生;此二句是十二缘起支之略说。底
下如下说是可以的)为显“因果不断及生,谓‘依无明不断,诸行不断,即由无明生,故
诸行得生’,如是展转皆应广说。”
(“无明支”与“无明”有差别,无明支指十二缘起支之第一支,这只限于凡夫,凡夫方
有无明支,圣者没有无明支,圣者包含小乘初果以上的圣者。而无明之系属,以小乘言,
除了阿罗汉外,其余三果的圣者有无明但没有无明支。也就是说,圣者不会以无明支为动
机去造第二支行支/能引业,既然不造能引业,则能引业的习气不会存在第三支识支当中
。以唯识宗来讲,小乘圣者没有这三支(无明支─行支─识支),但是除了阿罗汉的圣者
外,其余三果之圣者有后九支,名色…六入…乃至老死;这九支是说当一个行者成为圣者
之后,但尚未证得阿罗汉之前,有一些过去造的业还是会因为爱取而成熟,还未到阿罗汉
的圣者还会有受生,这些受生主要是过去能引业的成熟,所以除了阿罗汉外的圣者,没有
前三支但是有后九支,而阿罗汉整个十二支都没有;无明支与无明之区别主要如此。)
(十二缘起支之无明支,不论大小乘,就共的来讲都是指补特伽罗我执,如就应成派来讲
,除了补特伽罗我执还包括法我执,都是无明支。因为圣者已现观补特伽罗无我,因此不
会有补特伽罗我执,不会有无明支或补特伽罗我执的动机去造能引业。)
(一般说凡夫以无明为动机而造业,此处之无明指的是十二缘起支之第一支无明支;而圣
者有无明,但不会以无明支去造业,此要区分。一般言以无明去造业主要是无明支,无明
与无明支要区分。譬如见道位之菩萨,精确的说其有无明但没有无明支,有无明是因为见
道的菩萨尚有俱生之无明未断,见道位只断遍计,但是其没有无明支不会以无明支去造能
引业。故前面所提经文略说之“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如果指无明来说主要
是指无明支,基于无明支,而不是一般所说的无明。)
作者: a1014a (正法将兴)   2014-08-26 01:21:00
随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