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律海十门》(33) 成就律仪戒之方法-10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4-08-23 07:56:08
《律海十门讲记》 (33)
智敏上师
丙十 行为合法(身心安乐)
“十者进行(知行合理)依轨则(中律仪)
不为名闻扬自善(纵不得已之自赞亦当观机如分有时机)
不行覆藏勇露罪(当下弃恶弃不再取)
少欲(心)少求(事)无忧恼(缺乏困苦)
知足常满(以少观多以劣观胜)用节省
堪忍寒热饥渴苦(以是报障避免此苦复兴彼苦故,而况度生岂能安逸。)
求谋不遂无尤怨(增历练,增福命,了因果。)
诸根调柔动履和(时观三业心渐趣定)
安静不掉不随境(意是在定先有卓见)
威仪闲雅(不粗暴野俗)无急躁(缺慧之驰跑)
如理治心跏趺定(动则敬事止则治心二而不二)”
第十,“行为合法”。“十者进行依轨则”,一切行动都依轨则(律仪)。一切行动
,合理合法,合律仪,律仪就是威仪、轨则。戒条是戒条,而轨则,僧团的规矩都包在里
边。
“进行”就是我们的行动,都“依轨则”。这个“轨则”,有几方面。一个是威仪方
面的行住坐卧,作事不乱动,总是合乎律仪。一个是所作的事情,乞食、托钵、洗钵、著
衣等等,都要如法。
比丘穿三衣有一定的方式,不是拿起来往身上一披就算数。先是这么叠好,一个角拿
起来,慢慢地展开......,这样子穿。这在戒堂里都教过,穿衣、持钵等等都有一定的轨
度。
另外就是在行善法之中,读诵、听法、讲经等等,做各式各样善事的时候,也有一定
的方式。这就是“轨则”。这些轨则都要如法,首先要随顺世间,不受世间的讥嫌;但是
全部随顺世间也不行,也要随顺毗奈耶,随顺律法,不能违背毗奈耶。既不受世间的讥嫌
,又不超越律法的原则,这样子就叫“行为合法”,合乎轨则;在戒条以外的一切行动,
都要依轨则而行。
这个很细致,我们将来要讲《新学比丘行护律仪》。那就是说除了二百五十条戒之外
的一些动作,行住坐卧的威仪,都要注意。沙弥戒里边就有很多威仪,比丘尼戒里边也有
这些。
“不为名闻扬自善”,不要赞叹自己的好,菩萨戒里赞己毁他是犯菩萨根本罪的,不
要为名闻利养而赞叹自己。
“纵不得已之自赞亦当观机如分有时机”,说自己好,什么时候该说?在教化人的时
候,偶尔说一下,打个比喻,或者举个例子,使他能够进入善道来。这是偶尔用一下,但
是绝对不能为名闻利养。
为了自己名气大,或者有什么好名,而说自己好的地方,这是绝对不能做的。我们说
话,在家人总喜欢吹嘘自己怎么了不得,而出家人一定不能这样做!你这个“了不得”,
你藏在里边好了。功德是要藏的,不能到处宣扬。
海公上师说:做一个什么菜,坛子里瓮在那里,瓮一段时间,这个菜就特别香;如果
你把盖子开在那里,那就做不到那么好吃的东西。功德也一样,功德是要藏的,越藏功德
越大;你一宣扬,它就跑掉,气味也走了,都没有了。甚至产生我慢贡高,乃至着魔,都
有可能。我慢贡高一来,就飘飘然;飘飘然之后,后面的就不可靠。不要为了名闻赞叹自
己。
自己有什么功德,原则上要保密,不能宣扬。宣扬的坏处,第一是功德不能增长,第
二是增长我慢,第三容易为魔的花箭所中。花箭就是顺着你的习气,你欢喜赞叹,他就尽
量赞叹你,你欢喜怎么样,他就尽量怎么地满你的愿,最后你受他的勾,勾著鼻子就被他
牵起走。
为什么叫花箭?射进来,很庄严,这个箭后头有花,射在头上等于头上戴了花冠一样
很好看,但是不久就毒发身死。这个花箭里面有毒,中箭的时候自以为很高兴,但是不久
就死掉,所以不要受花箭的所害。
赞叹自己的善法,一般是不能做的,对修行不利;假使是为名闻利养而宣扬称赞自己
的善法,那更不行。那么什么时候要赞扬呢?在当机说法的时候,要举个例,也可以稍微
地说一下。但是总的原则,避免称赞自己的善、好的地方。菩萨戒里边,自赞毁他是一条
根本戒。所以,一般情况下,不要随便自赞。
一般人都欢喜讲自己的善,世间上不修学佛法的人,讲了十句话,里边七八句都是说
自己怎么了不得,自己怎么能干,自己怎么聪明,都是世间的那一套,有漏法。我们修佛
法是无漏法,就避免搞这一套。也有些佛弟子,他世间习气太重,一开口就说自己怎么了
不得,这就是过去世间上的习气没有洗涤的表现。真正的比丘,要避免这些。
“不行覆藏勇露罪(当下弃恶弃不再取)”,另一方面,自己犯了什么罪、犯了什么
过失,要赶快地说出来,不要覆藏。要勇于露罪,自己的罪要勇于发露,这样才有条件改
善、改进。
如果你覆藏的话,大家也不知道,那永远改不了,而且还会发展得更厉害。自己真正
要改悔的话,非发露不可。在戒律里边,忏悔罪障,第一先要发露。
不发露的话,你忏悔什么?就你自己知道,人家都不知道你在忏悔什么;这样子,人
家不知道,自己就胆大了,也无所谓,没有畏惧心。
而发露之后,你当着人面前把自己卑鄙的行动讲出来,就不好意思,在师承面前更不
好意思。那么自己就由这个惭愧心,下决心以后决定不能再犯,再犯还要这样来发露,那
多难为情。这样子才有把罪改除的希望。
如果不肯发露,你这个忏悔是假忏悔,也忏悔不干净。所以忏悔之前,一定要发露罪
障,自己犯的罪要勇于发露,不覆藏。这要有勇气。没有勇气的话,就怕人家知道,知道
之后对自己不利嘛,总为了维护自己,这是私心杂念的表现。佛教就是反其道而行之,不
要保护这个我执,要把自己的什么罪都发露,不覆藏。
“少欲(心)少求(事)无忧恼(缺乏困苦)”,心里少欲,事上少求。“少欲”就
是看到那些喜欢的东西不去追求;“少求”,得少的、下劣的,心里不忧恼,也不去追求
。假使分东西,人家拿多的好的,剩下少的、又是差(下劣)的给自己,“无忧恼”,心
里也不起烦恼。
心少欲,事情上少追求,自己少一点、差一点都不懊恼。我们自己想一想,假使你到
一个地方,法会里散衬,或者是散东西,大家都散到,就你一个人没有,你怎么想?不高
兴了:“大家都有,我怎么没有啊!”甚至于跟他闹起来。
“少欲少求无忧恼”,没有么就算了,“这个本来就不是我的份,我到这里来,碰到
了,散点东西,假使我不来,也散不到的”,不要吵。
这些地方,看看都很微细,但是有道没有道,在这里就看出来。而更大的关键还是你
能不能持戒、能不能稳固地持下去,也在这小地方下手。这是缘起论。这些因缘做到,持
戒决定能够具足、清净;如果这些因缘做不到,你说要持清净的二百五十条戒,那是谈不
上的。
“知足常满用节省(以少观多以劣观胜)”,“知足常满”,得到多少,都知足。不
要再去贪多、贪好,少的也够了,自己满足。假使差的,能够用就行了,不要去求多、求
好;用的时候要“节省”。
这一点,在旧社会的人,基本上都有这个美德。但在新社会里边,现在商品社会就是
提倡消耗浪费,所以我看现在年轻人对节约这方面还差得很远。
我们小的时候,吃饭米粒子掉到地上,上辈要骂的:“农民那么辛苦,冒着大热天种
下的粮食,你怎么老是往地下乱洒呢!”
印光大师更厉害,一个大官,叫聂云台,他请印光大师吃饭,吃饭的时候,他不留心
,桌子上掉了几颗饭粒,当下就被印光法师大骂一顿:“这个你都不知节约。”作大官的
人、有大福气的人尚且要受到诃责,那么我们现在福气也不大,你这么浪费的话......。
我记得过去在四川某校,一个学生,饭吃好了,把馒头拿回去,干什么呢?拿馒头来
投人。人家走过来,他一个馒头投过去,丢在人家头上,当一个开玩笑的东西,粮食这样
子地糟蹋。
还有一些地方(丛林),倒泔脚的桶里边,整个的馒头,或者半个馒头,很多丢在里
边。这都是浪费粮食的不好的现象。
我们这里希望大家要节约,因为我们出家人,自己没有劳动,吃的都是居士供养。这
个居士供养,又是大陆上的居士供养,都是在自己生活里边节约下来的钱,不是开什么大
企业、有几千万几亿资金的那些大老板,那个钱来得还容易一些。
国内的,我们在上海就知道,都是那些老婆婆每天买菜的钱,扣一点下来,积下来,
一个月多少、两个月多少,这么来供养的。
这样的钱我们怎么好浪费呢?这样子浪费的话,就要受施堕。施堕就是说檀越布施的
东西,不知节约地滥用,要堕落恶道,甚至堕地狱都会。
“堪忍寒热饥渴苦(以是报障避免此苦复兴彼苦故,而况度生岂能安逸)”,自己修
行的时候,或者是利他的时候,在环境上不可避免有一些不利的情况。或者是寒、热,或
者是饥、渴,这些苦要能够忍,比丘就是要堪忍的。不但是外界的东西要堪忍,对方的责
骂、呵斥、毁谤等等,也要堪忍。“忍辱第一道,出家无为最”,这是比丘应当做到的。
我们在自己修行或者是利生的时候,总不可避免会碰到这些事情。或者是大寒的气候
,我们在五台山学法的就知道,你为了学法,就是零下三十度的地方也要去住。现在条件
好一些,有洋炉,以前没有洋炉,还得要过,而在过去几百年以前,什么都没有,也得要
过。这个就是“寒”,要堪忍。
“热”,斯里兰卡是很热的地方,很多汉人或者藏人,还有其它地方的人,到印度、
斯里兰卡去,一般都会死掉不少,因为太湿、太热。但为了求法,或者为利生,这个热还
得要忍下去。
“饥渴”,有的时候,肚子吃不饱,或者是没有水,甚至于熬夜,通夜不睡,这些苦
都要能忍。
我们在清凉桥的时候,锻炼熬夜,因为你将来当执事或者利生的时候,不可避免有的
时候时间很紧张,晚上都不能睡觉,那就要练习。经常自己哪一天不睡觉,就坐在殿上,
自己这样去用功。
谛闲老法师有一次传戒,因为他的戒子很多,一坛一坛的,他在坛上连坐十八个小时
,不吃不喝,不大小便,这个也要忍过去。这是弘法利生的事情,不能传戒传了一半就下
去吃饭。因为时间很紧张,那么就是连授十八个小时。这在他的传记上有,这是他的功德

在自利利他时,这些客观环境的困苦,一定要忍得过去。玄奘法师去求法,《大唐西
域记》里有记载,那更厉害,各式各样都经过,生命的危险都冒过,那就是要堪忍。
“求谋不遂无尤怨”,要求一个事情,结果不成功,不要怨天怨地、怨天尤人。“增
历练”,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增加你的经验,下一次做就经验丰富,所以这一次不成功没
有关系。世间上也有,“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一次、两次,经验就越丰富,总有一天
会成功。
“增福命,了因果”,从因果上看,之所以不成功,就是过去的福德因缘不够。那么
你多作几次,尽量好事多做,虽然没有成功,但是福气增长,增加福报,增加寿命。总之
还是福不唐捐,并没有白干,所以一定不要怨天尤人的那样去搞。
“诸根调柔动履和(时观三业心渐趣定)”,“诸根”,六根;“调柔”,如法,不
乱动;“动履和”,行动安详,不毛糙。走路劈哩啪啦,拿东西叮叮哐哐,都是没有定的
表现。出家人都是由戒入定,定的表现就在于举动的安详。
马胜比丘,那一天我们讲了,他是行动安详的,人家一看就起敬信心。调伏骄王固然
是一个,其它如舍利弗的入道,也是看到马胜比丘的威仪。
舍利弗那时候是外道,马胜比丘在乞食,那个威仪动作,他看见之后非常惊奇,他想
:这个人外相那么好,内德一定是了不得的。
他就去请教马胜比丘,说:“啊,看你这个行动,威仪实在好,你肯定是很有道德的
人了!”马胜比丘很谦虚,说自己什么都不知道,也没有什么神通、禅定的功德。
舍利弗就说:“你跟佛学了那么久,总有点心得嘛。”马胜比丘说:“我什么都没有
,只有佛说的一个偈我记得到,就是缘起的偈:诸法因缘生,如来说是因,诸法因缘灭,
是大沙门说。”他就把这个偈子给舍利弗说,舍利弗听了,当下开悟,马上就跟他去见佛
、归依。
这个就是威仪幢相,它的作用很大。“动履和”,一方面是自利的表现,自己的心能
入定道,行动自然安详。同时也可以使“未信者信,信已增长”。自利利他的功德都有,
不要轻视这个小事情。
“安静不掉不随境(意是在定先有卓见),威仪闲雅(不粗暴野俗)无急躁(缺慧之
驰跑)”,这两句话,在《瑜伽师地论》里是合在一起的,海公上师把它分为两个,也可
以对照。
“安静”,持戒的最后目的是入定,戒持得好,一切不乱动,不乱看,不乱做,自然
心是宁静的;“不掉”,诸根不会乱动。诸根不乱动就是眼不乱看,耳不乱听,手脚不乱
跳。从走路的样子,就可以看出这个人有没有道行。
如果走路跳跳蹦蹦,像小孩子,那是没有经过训练。若受大戒之后,走路还是跳跳蹦
蹦,歪歪扭扭,那个样子就是没有道气,一看就看出来。我们中国人说的“行似风,坐似
钟,睡似弓”,这是威仪的榜样,是可以学习的。诸根不要掉动,不要乱动。
“不随境”就是下面的“无急躁”。没有智慧,什么环境来了,就会显出急躁的样子
;任何环境来了都没有急躁的表现,那要有智慧才行。有智慧,事情来了,既有信心又沉
著,安详柔和,妥善处理,没有丝毫急躁的样子。
“威仪闲雅”就是根不掉动。他的威仪(行住坐卧)都是根据前面的轨则办事情,端
严,不粗暴,不粗野,这个就是诸根不掉的威仪。
“如理治心跏趺定”,“如理治心”,什么事情都如理治心,正知正念,照自己的心
。“跏趺定”,定中如此,做事情时也如此。就是动静不二,“动则敬事止则治心二而不
二”,慢慢做到动静不二,都能够心不乱动,就在道上了。
这是第十“行为合法”,讲了很多。这些东西,我们应当拿镜子照自己,不要去照人
家。“哎,你看这个人诸根掉动,那个人又怎么......”,这样对修行有什么好处?自己
站得高高的,人家都不对。日常法师说,把镜子照人家,人家都是妖怪,那你是什么?镜
子要照自己,自己哪里有缺点就改正,不要去看人家。
作者: kidstrife (kidstrife)   2014-08-23 08:27:00
随喜
作者: a1014a (正法将兴)   2014-08-23 09:04:00
随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