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律海十门》(20) 三聚净戒之间的关系-1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4-07-12 07:47:33
《律海十门讲记》 (20)
智敏上师
乙一 三聚戒联带关系
先说三聚戒的联带关系。菩萨戒里边三聚净戒:别解脱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这三聚都是菩萨戒里边的支分。这里讲的是菩萨戒里的一段,即别解脱戒跟摄善法戒、饶
益有情戒的关系,现在我们讲的是别解脱戒,就把这一段引下来。
丙一 缺律仪戒摄善不生生亦不全不胜(一颂半)
“不具精严律仪戒(七众律仪或无或有但学不修修无次第或不殷重)
摄善(戒度以十善为体)无成他方惧 (有情万类怕你害他)
施戒忍进次第兴(虽有超越而不殊胜)
戒度性戒十善体(此与律仪戒同体戒度缺余度无用)
静虑缘缺(不得资粮故)得复失(如虫食木)
双运般若但言论 (所谓止观双运胜义不离只言说尔)”
这个律仪戒,包括七众别解脱戒。要得菩萨戒、修菩萨戒,必定要先受过律仪戒,一
般说,至少要受过五戒、八戒,才是受菩萨戒的法器。当然,直接受的也有,但是从殊胜
的来说,先要受过一个别解脱戒,然后进入菩萨戒。
菩萨戒里边也有共同的别解脱戒,这个我们以前讲过,有不共的别解脱戒,有共的别
解脱戒。菩萨戒里边的别解脱戒是共的,主要是离开身口七支的十善戒。而不共的别解脱
戒就是没有受菩萨戒之前的别解脱戒,这个是不共的,单独的。
这是各是各的,两者之间有共同性,但又不是绝对一个东西。一般说,在受菩萨戒之
前,先要受不共的别解脱戒。受了之后才是菩萨戒的法器,这是最殊胜的。
“不具精严律仪戒,摄善无成他方惧”,假使你受菩萨戒,而不先严格地、精密地受
别解脱戒的话,那么摄善法戒“无成”,不会成功。而且“他方惧”,人家还害怕你。
这是为什么呢?别解脱戒里边,身口七支,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言、不绮语、不
恶口、不两舌,等等,如果这些律仪戒你不受(不具备),单是去做摄善法戒(六度)。
假使你行布施,人家就对你怀疑、害怕:“那些别解脱戒你都不严持,你给我东西,
你是不是要害我?”比如钓鱼,鱼钩上挂一点蚯蚓,布施给它,引诱鱼儿来吃,但是它还
没吃到一半,就被钓上来杀掉,给人吃。
你是没有持不杀、不盗等等律仪戒的人,你给人家东西,人家就害怕:你布施给我东
西,是不是等我上钩后你就把我杀掉?或者目的是要偷我的东西?或者搞淫欲等等什么的
?都会怀疑的。
这个事情(行布施),你没有别解脱戒的话,摄善法戒是搞不成功的,人家都害怕,
不敢接受你的。
别解脱戒跟摄善法戒的关系,别解脱戒是摄善法戒的基础;没有别解脱戒,摄善法戒
是搞不成的,人家害怕你,不敢接受你的布施。
“施、戒、忍、进次第兴(虽有超越而不殊胜)”,这是摄善法戒,也就是六度,布
施、持戒、忍辱、精进,是按照次第一个一个上去的。修的时候,最容易的就是布施;布
施基础有了,修持戒;持戒之后,忍辱,再精进,最后禅定、般若。
在菩萨的十地里边,也是初地圆满布施度,二地圆满戒度,三地圆满忍度……,一个
一个地圆满,都是有层次的,按著次第,不能超越。若你戒都没有,后面的忍、进、禅定
、般若当然也不会有,前面的布施也不圆满。
这个六度,是每一度中都有六度。如果在布施里边没有持戒,没有忍辱,没有精进,
你这个布施也搞不圆满。如果没有般若的话,布施仅不过是布施,不能叫波罗密。
布施波罗密一定要有般若在里边,能施、所施、中间的施法都是三轮体空,这样子三
轮体空之后才能叫“布施波罗密多”。不然的话,布施就是布施,不能到彼岸,只是世间
的布施。那些善是世间的善,你要证到“波罗密多”的话,决定有般若的成分在里边。所
以说如果缺了一个,这六个都不会完整。
“戒度性戒十善体(此与律仪戒同体戒度缺余度无用)”,在六度里边,戒波罗密多
的体性就是十善,身三、口四、意三。在菩萨戒里边,别解脱戒的体就是这十个善法。这
十个善法没有做到的话,你看看你做事情能行吗?最起码的要求是要做到这十个善。
施、忍、进,前面的施没有戒就不能完整;尤其是后头的,没有戒就不能完成忍,没
有忍就完成不了精进,都是按照次第来完成的。
那么静虑呢?“静虑缘缺(不得资粮故)得复失(如虫食木)”,没有戒的资粮,静
虑也不会得到,因为因缘不够。在《禅定品》里说:“因缘具足,则能得定。”因缘不具
的话,静虑的定也得不到。
有的人他没有持戒,他也得定,这个定是不可靠的,今天得了定,明天不一定来。“
得复失”,偶尔得到之后,还会失掉。他下面旁注说“如虫食木”,那是一个公案。
过去有一个人,把一根竹竿子劈开来一看,里面有“天下太平”四个字,这四个字是
怎么来的呢?是白蚂蚁蛀的,它们吃树皮,恰巧吃出这四个字。也没有人教它们,它们自
己碰巧把树蛀了这四个字出来。这是偶尔碰巧的,下一次再叫白蚂蚁蛀那四个字出来,搞
不成了。只是碰巧得了一下定,下一次要再得定的话,不会了。
我们修行人经常有这些事情,这一天坐得很好,定的味道很强,甚至于可以看到一些
东西。但是你明天希望再现这个境界,没有了,甚至一辈子都不现。为什么?偶尔得到的
,过去的善根,一刹那一闪过就完了。这也是因缘没有具足,仅不过是偶尔这么现一下,
你想把它保持下去是做不到的。
修禅定(静虑)也一样,你如果没有戒的话,得不到禅定,因为因缘不够。即使偶尔
得到一下,也仅就是这一下子,不能保持,“得复失”,得了之后还会失掉。而若有戒的
基础,就不会失掉,除非又犯戒。
大家都知道的那个公案,“王女接足失通”。一个外道,得了禅定、有了神通,是具
五通的外道。只是国王的女儿的手一碰,他的禅定就没有了,神通也就没有了。所以对五
欲如果沾染的话,外道的通都尚且起不了,何况佛教的无漏定?那更难了,得不到的。
“双运般若但言论(所谓止观双运胜义不离只言说尔)”,“止观双运”,修定的时
候,先是修止,把心定下来,定下来之后再修观。
当你修观的时候止的成分会减下去,当你修止的时候观的成分会减下去,总是有所偏
,一个强一点、一个弱一点。等到你修得成熟以后,修止把观也带起来,修观把止也带起
来,止与观两个能够双运,均衡地一起起来,这是修禅定得到成就的最后一个阶段。
你要达到“止观双运”这个高级阶段、“般若”出现,而没有戒的话,那是空话。“
但言论”,只是嘴上说说而已,实际上做不到的。所以说要得止观双运也好,要得胜义的
般若也好,你没有戒的话,都是空话!纸上谈兵,根本就做不到,不会出现的。
作者: AnpingTW (七月七日安平见)   2014-07-12 07:57:00
阿弥陀佛!感谢分享!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4-07-12 08:28:00
《律海十门讲记》主要是依宗喀巴大师《律海心要》。
作者: a1014a (正法将兴)   2014-07-12 19:58:00
随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