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Mian1997 (免)》之铭言:
: 在这个世界不管做什么事都有两极
: 在做决定或是任何动作的时候 哪怕是跟人讲句话 替人解难
: 都会感受到这两极
: 不管我怎么说 怎么做 都会有害处 甚至都无益处 只是挑个好一点的而已
: 不管如何做总归都来自人的经验
: 而人的经验 都不是成功的
: 这人生就像一个圈圈 当你被提问时 问题来到时 这个缘起时
: 就已经入了别人的圈圈里了 只能照别人的游戏规则玩
: 一开始就没有选择 怎么做都不利
: 常常就感受到这种矛盾
: 不由自主的 就在这叉路口上顿了一下
: 然后就会有不一样的念头跑出来
: 可以跳出这个圈圈 让人可以不用背这两头苦果的答案
: 它就像在说:我管你们的
: 我想请教 这是何境界?
引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所言:
“是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于一切法虽无所取,而能成办一切事业。”
所谓的“不思”并非大脑一片空白的无记空境界。
“不思善恶”典出自六祖惠能大师对惠明开示的内容,因此有必要先厘清他这
“不思善,不思恶”里“不思”的真正意义。
惠能大师在听五祖讲《金刚经》时大悟,避走南方多年后出来演宗说法,自述
他所得的禅法就是“无住为本”。
“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简单来说,就是“无住
善恶的那个,就是本来面目。”这里讲的“不思”并非有出入、有生灭、有对立的心
态,更不是无记空的境界。
“不思善恶”在《六祖坛经》里不只出现过一次,例如:
“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
────────────《六祖坛经‧忏悔品》
惠能大师在这里讲得比较明白了,“心无所攀缘”就是“不思善,不思恶”,
由此可获得“自在无碍”。“心无所攀缘”与当初让他开悟的《金刚经》上所说的
“无所住”乃同义异名。
纵观《六祖坛经》处处可见惠能超爱用“不思善恶”来教导他人达到“无所住”
的境界,或许这是他本身词汇使用上的习惯。例如:
“学道之人,一切善念恶念,应当尽除;名无可名,名于自性;无二之性,是名
实性,于实性上,建立一切教门,言下便须自见。”
─────────────《六祖坛经‧顿渐品》
“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
恒沙。”
─────────────《六祖坛经‧护法品》
由此可见惠能大师惯用的语汇“不思善恶”,它真正的意义是“无住善恶”,以
这个心要才会“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
既然“不思善恶”就是“无住”的同义异名,那“无住”又是个什么境界,详见
《金刚经》了。大家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