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一行禅师讲《阿弥陀经》

楼主: creative88 (create)   2025-02-11 20:14:59
https://www.books.com.tw/web/sys_serialtext/?item=0010754493
虽然可以讨论说西方净土的实有与否 原始佛教是什么
但是这些史观都可以有一些友善的解释方法
试阅内容
净土在哪里
《阿弥陀经》是一部大乘经典,发展于原始佛教。佛教犹如一棵不断生长的大树,每天长
出更多枝叶,树枝向外延伸,树叶越来越茂盛。要有新的树枝、新的树叶、新的花果,佛
教之树才是一棵有生命的大树。因此,每年、每月、每天,佛教都在发展中。大乘佛教是
发展自原始佛教的花果。
我们不希望佛教是一具在博物馆中枯干的身体,而是希望佛教是实在的生命,每天增添生
命力。因此我们应接受佛教之树,每天、每月和每年都长出新的枝和新的叶。佛教的发展
没有停下来,但它依然是佛教。
各寺院包括禅寺都读诵《阿弥陀经》,因为《阿弥陀经》说明的教理非常容易修习。刚修
习佛法的人、没有足够念、定和慧的人,也可以修习《阿弥陀经》,但那不表示修习佛法
已久的人不修习此经。对于《阿弥陀经》,可以有甚深的理解,也可以有浅显的理解。理
解深的人可以修习此经,理解浅的人也可以修习此经,我们需要以完全开放的心去学习《
阿弥陀经》。
《阿弥陀经》的教法非常普遍,刚开始修习佛法的人可以修习,修习佛法已久的人也可以
修习。修习已久的人念“南无阿弥陀佛”,其所见及所得非常大。刚开始修习的人念“南
无阿弥陀佛”,也有所见及所得,但其所见及所得比较小。通过念佛,我们达到甚深的念
、定和慧。即使我们的念、定、慧未深,同样可以念佛。念佛的成果可以是大或者是小,
那取决于我们的修持,取决于我们的念和定是否稳定。
《阿弥陀经》的背景
进入《阿弥陀经》之前,我们要明白一些细节。
在原始佛教,念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修习方法。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和念天都
是佛陀在世时的修习,这个方法称为随念。佛在世时有很多弟子修习念佛。世尊具安稳和
自在,有慈悲,有喜舍。每次称念世尊时我们自然感到安康,能有世尊的安稳自在,因此
现在有许多人念佛。我们常合掌念诵“礼敬世尊,阿罗汉,正徧知”。然后,我们诵如来
的十个名号:如来、应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
、佛。
我们读诵如来的十个名号,明白那十个名号,每个名号象征如来的一种德性,一种能量。
朗声读诵那些名号时,我们让能量渗透我们,我们感到更安稳自在。以往,人们也如此念
佛。念佛以得到安稳、自在和安乐。人们依然在念佛、念僧和念戒。因为如此,从一开始
,念佛已经是传统佛教中的一个正统的修习方法。
修习念佛的人,最初想像佛在我们之外,他正居住于只园或灵山。如此念佛,我们自然接
触到自己的安稳、自在和慈悲喜舍的元素。刚开始修习念佛,佛在我们之外,但慢慢地,
佛变成既在我们之内,也在我们之外。因为在我们的心识中,也有如佛般安稳自在的种子
,有慈悲喜舍的种子,有应供、正徧知、明行足的种子。当我们如此念佛,我们既能接触
到在我们之外的佛,也能接触到我们心中的佛。修习得好,我们会很早发现,其实佛常常
在我们心中。因为如此,当佛往生时,我们不会痛哭。我们明白到佛常常在我们之中,他
永不会死去,原则就只是这般简单。
因此,不管佛在净土中还是在净土外,佛依然在我们心中,净土常常在我们心中。阿弥陀
佛在我们心中,净土也在我们心中,那称为“唯心净土”。“净土位于西方,在我们之外
”,这只是最初的概念。如果修习得好,我们能更深入地看到阿弥陀佛和净土并不只在西
方,而是在我们心中,在每一方。因此,修习得好和还未修习得好的人,同样达到成果,
但修习得好的人其成果甚大,仍未修习得好的人成果则一般。
我们的祖师作了很多对《阿弥陀经》的论述,不少阐释得非常深入。然而,我们不要沉醉
于甚深微妙的理论。在本书,让我们以新的眼光学习《阿弥陀经》,以原始佛教的看法去
看《阿弥陀经》的教理。我们跟随禅观现法乐住,幸福安住于当下一刻的方法,学习和修
习《阿弥陀经》。我们学习和应用《阿弥陀经》于日常生活,如此学习和修习,我们将会
感到幸福、安乐、自在和安稳,阿弥陀佛和净土将显现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作者: a8856554 (虚舟)   2025-02-13 12:38: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proton63 (proton63)   2025-02-13 13:25:00
“冲脱泡盖送”念百万遍,烧烫伤处理就没问题了。cbf.org.tw/ugC_News_Detail.asp?hidNewsID=241
作者: a8856554 (虚舟)   2025-02-13 13:35:00
处理好了吗?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