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益] 什么叫屏除二元性思考?

楼主: Uguar (零零漆)   2022-07-30 07:15:28
我在别版看见有人劝屏除二元性思考。
这什么东东?? 跟修行有什么关系??
不懂诶,这到底是什么宗派什么理论,哪位高僧大德创造出的东西。
怪怪的,佛教教人去除贪嗔痴,跟二元三四元思考有什么关系??
什么东西都只能一元思考不也很奇怪吗??
作者: APttUser (功德随喜)   2022-07-30 08:16:00
色/空,生/灭,垢/净,增/减,对/错,二元性思维的架构
作者: MartinJu (荒谬人生)   2022-07-30 08:23:00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生灭是对立的概念
作者: BRIANERIC2 (灰色轨迹)   2022-07-30 08:27:00
西方哲学最早讲的二元对立是理性跟感性,但是延伸到现在讲的跟上面说的一样。 还有一种二元对立是最深的整个大乘在破除的在讲的,全部都是这种二元对立比方说认为概念法跟真实法是二种不同的事物更深奥一点的说法就是“认为有一个我”“可以解脱”比方说艾克哈特在自杀前讲了一句“我受不了我自己了”然后他发现“我A”受不了“我自己B”怎么有两个我?近代破除二元对立最伟大的一句话,我认为是克里希那穆提说的“观者即是被观之物”“观察者本身属于一种意象,同时他也在观察周遭及内心的其他各种意象。他总说“我喜欢这个意象,我要保留他”,或者“我讨厌那个意象,我要除掉它”。孰不知,观察者的本身也是由他对各种意象的反应所形成的另一套意象。我们可以这么说:“观察者也是一种意象,只不过他能把自己和所观之物分开罢了。“如果他尚未领悟到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不二的真理,则观察者的任何作为不过是在制造另一个意象而又使自己身陷其中。”可以说最深奥的佛法,全部都是在破除心识中的二元对立而且不旦二元对立破除后达到寂灭,还又回来世俗再把世俗跟寂灭的二元对立又破除了。然后呢,又没有二元对立可以破除XDDD 所以大乘难修,听起来像哲学辩证,而且真的有很多笨蛋搞成深奥的哲学理论然后啥都破不了XDD如果你觉得贪嗔痴有实体 那就是一种二元对立那么你观察贪嗔痴的本质不是真实的而去除掉 也是破除二元对立的意思。也就是说有一个“真实的我”在破除“真实的贪嗔痴”一定是有一个念头这样认知,才会去修行吧? 这个念头就是二元对立的幕后黑手XDDD但是我可以体会此刻的你,对于贪嗔痴的感受是100%真实所以破除二元对立对你而言,是一种不实际的概念这个就是有为法渐次修行的道理
作者: GeraldLiu (wolver)   2022-07-31 03:29:00
一元硬币的正面是一元,背面也是一元。如果把硬币一分为二,正面只单面是正面,背面只单面是背面,可是这两个只有单面的一元硬币,就不在是一元硬币了。无功能。
作者: MartinJu (荒谬人生)   2022-07-31 04:00:00
佛教是讲缘起,除贪瞋痴只是最后的结果,中间的道路不能够走偏https://zh.m.wikipedia.org/zh-tw/%E4%B8%AD%E9%81%93_佛教的中道在阿含部就有提到,要离于两边
作者: GeraldLiu (wolver)   2022-07-31 04:03:00
除贪瞋痴是最后的结果。好像真的是这样,虽然我把它当成核心在做,但每每反省,都觉的还是有贪瞋痴。中道那个,这几天也在想,佛陀行了一阵子的苦行后,发现这样无法解脱,然后走回了中道。然而,那一段行苦行的过程还是有意义的……怎么说呢!即便是苦,也还是有等级或程度之分,若一下子就将最最最苦的事都经历过,承受住了,日后遇到一些小苦小痛时,就有可能会不以为苦。所以……不知现在佛教的修法里,还有没有人在行苦行?个人觉的,行苦行应该还是有其效果的。不过同样的一种苦行,在不同人的觉受上,必然也不一样。
作者: APttUser (功德随喜)   2022-07-30 00:16:00
色/空,生/灭,垢/净,增/减,对/错,二元性思维的架构
作者: MartinJu (荒谬人生)   2022-07-30 00:23:00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生灭是对立的概念
作者: BRIANERIC2 (灰色轨迹)   2022-07-30 00:27:00
西方哲学最早讲的二元对立是理性跟感性,但是延伸到现在讲的跟上面说的一样。 还有一种二元对立是最深的整个大乘在破除的在讲的,全部都是这种二元对立比方说认为概念法跟真实法是二种不同的事物更深奥一点的说法就是“认为有一个我”“可以解脱”比方说艾克哈特在自杀前讲了一句“我受不了我自己了”然后他发现“我A”受不了“我自己B”怎么有两个我?近代破除二元对立最伟大的一句话,我认为是克里希那穆提说的“观者即是被观之物”“观察者本身属于一种意象,同时他也在观察周遭及内心的其他各种意象。他总说“我喜欢这个意象,我要保留他”,或者“我讨厌那个意象,我要除掉它”。孰不知,观察者的本身也是由他对各种意象的反应所形成的另一套意象。我们可以这么说:“观察者也是一种意象,只不过他能把自己和所观之物分开罢了。“如果他尚未领悟到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不二的真理,则观察者的任何作为不过是在制造另一个意象而又使自己身陷其中。”可以说最深奥的佛法,全部都是在破除心识中的二元对立而且不旦二元对立破除后达到寂灭,还又回来世俗再把世俗跟寂灭的二元对立又破除了。然后呢,又没有二元对立可以破除XDDD 所以大乘难修,听起来像哲学辩证,而且真的有很多笨蛋搞成深奥的哲学理论然后啥都破不了XDD如果你觉得贪嗔痴有实体 那就是一种二元对立那么你观察贪嗔痴的本质不是真实的而去除掉 也是破除二元对立的意思。也就是说有一个“真实的我”在破除“真实的贪嗔痴”一定是有一个念头这样认知,才会去修行吧? 这个念头就是二元对立的幕后黑手XDDD但是我可以体会此刻的你,对于贪嗔痴的感受是100%真实所以破除二元对立对你而言,是一种不实际的概念这个就是有为法渐次修行的道理
作者: GeraldLiu (wolver)   2022-07-30 19:29:00
一元硬币的正面是一元,背面也是一元。如果把硬币一分为二,正面只单面是正面,背面只单面是背面,可是这两个只有单面的一元硬币,就不在是一元硬币了。无功能。
作者: MartinJu (荒谬人生)   2022-07-30 20:00:00
佛教是讲缘起,除贪瞋痴只是最后的结果,中间的道路不能够走偏https://zh.m.wikipedia.org/zh-tw/%E4%B8%AD%E9%81%93_佛教的中道在阿含部就有提到,要离于两边
作者: GeraldLiu (wolver)   2022-07-30 20:03:00
除贪瞋痴是最后的结果。好像真的是这样,虽然我把它当成核心在做,但每每反省,都觉的还是有贪瞋痴。中道那个,这几天也在想,佛陀行了一阵子的苦行后,发现这样无法解脱,然后走回了中道。然而,那一段行苦行的过程还是有意义的……怎么说呢!即便是苦,也还是有等级或程度之分,若一下子就将最最最苦的事都经历过,承受住了,日后遇到一些小苦小痛时,就有可能会不以为苦。所以……不知现在佛教的修法里,还有没有人在行苦行?个人觉的,行苦行应该还是有其效果的。不过同样的一种苦行,在不同人的觉受上,必然也不一样。
作者: barnesmoon (moonbarnes)   2022-07-30 22:48:00
二元对立思考就是"我"的思考。比如说,上帝是"我"思考的产物上帝是全知全能的"我"我和上帝之间的联系,就是"我"和全知全能的"我"的联系我相信上帝,臣服上帝,以全心全意全灵就是"我"决心成为理想的"我"的意思
作者: devil0915 (微笑杀手)   2022-07-30 22:56:00
所谓屏除二元化思考,佛法教的是放下它,不是不思考、不分别,依然有思考有分别,但是内心不执著分别后的结果,例如最近的天气,我们依然分别出“很热”,但是我不执著这个分别结果,不会因为热就内心不爽觉得烦躁。
作者: barnesmoon (moonbarnes)   2022-07-30 22:57:00
当信者达到我与上帝合一的境地时(天人合一)我就是上帝,上帝就是我,二元对立乃转为一元这就是一种修行netflix上有一影集叫"弥赛亚",主角是有神通的修行人他对美国总统说你信摩门教,你相信神还在对世人说话吗总统说是。主角说他就在和你说话。佛走的路子不同。佛就是个认真踏实负责的人释迦牟尼尽完世间"应尽"责任后,追求证悟一切智尚未悟道的我和悟道的我,是二元对立而意识到这种分别,亦即我和思维物又是一种二元对立而指认这种对立,又是一种对立凡是对立都是障碍。为什么?因为对觉悟没有帮助因为我仍然还是处在一开始尚未悟道与已悟道的对立之中以此为起点开启的种种思维都是无用的因为无用,所以这种种思维就会由生转灭寂灭才会到来。二元才会结束。以上仅供参考,欢迎指正
作者: BRIANERIC2 (灰色轨迹)   2022-07-31 00:41:00
二元对立的最精彩对话,就是维摩结经中的那一堆人心得在这一段中维摩诘还压过文殊师利XDD 当然他们是唱双簧啦,这就是不二法门的由来。最高深的佛法都在谈这个
作者: GeraldLiu (wolver)   2022-07-31 19:41:00
主要是在说平等啦!至少我的理解是这样。不会说男的就比女的高一等这样,都是平等。就是把两个极端的东西平等看待,如善恶,美丑,正邪这些。都是平等。因为都是经由比较而来。维摩诘经不二法门品我最喜欢这句:正道、邪道为二,住正道者,则不分别是邪是正。若改成欲望的话,就变成有欲,无欲为二,住无欲者,则不分别有欲无欲。那可不可以住有欲者,则不分别有欲无欲。或住邪道者,则不分别是邪是正呢?这我就不知道了。
作者: BRIANERIC2 (灰色轨迹)   2022-07-31 20:07:00
“我们要独立思考,这是小时候学校教我的事”,所以你并没有真的独立思考,你的思考模式来自于学校给的观念所以你能思考什么? 小时候没有5G你可以思考5G社会?如果你没有发现思考的本质是来自于外境所给予你的那你就不能发现你的思考根本就是没有任何创造力的东西那么有创造力的是什么? 是觉知吧? 觉知是不受外境所限制的,他也能让你发现思考的侷限吧?所以你活在一个“老师说”、“学校说”的思考世界里面然后在这个世界里面你一直做出选择,这个不符合我的思考、我的思考中没有学过这个,你一直在分别这个是你的那个不是你的。所以听到二元对立时,思考的防线就跑出来了,“因为这个不是我的思考中所思考过的佛理”所以你的思考选择把他排除在本身之外,那么二元对立是什么? 就是你的意识本身啊,然后你又觉得自己这个意识充满了智慧、充满了独立思考XDDD偏偏这个意思又异常的迟顿,他遇到了超越自已能接收的讯息时,第一反应就是选择排除,而不是去觉知其真相久而久之这个独立思考的个体就愈来愈僵固而狭小问题不在于二元对立要不要破除,而是你根本没有能力查觉什么是二元对立,你都查觉不到了又何必要探讨XDDD你都查觉不到了,当然也没有必要破除XDDD
作者: barnesmoon (moonbarnes)   2022-07-31 20:23:00
BRIANERIC2大说得太棒了
作者: devil0915 (微笑杀手)   2022-08-01 11:24:00
不要执著文字相,佛法是教你放下二元思考,理解含义后,下一个阶段,这个佛法道理也是要放下,若你去探讨文字本身是不是也在“二元思考、非二元思考”,那一样是执著,执著这个语言文字,这不是佛陀的本意。语言像一艘船,可带你到彼岸,但若到了以后你反而质疑船本身也有问题,坚持不下船,那要怎么到彼岸?
作者: MartinJu (荒谬人生)   2022-08-01 14:20:00
贪和嗔的根本都是愚痴。而愚痴则是因为不知道缘起。缘起可以生出八万四千种烦恼。贪嗔只是其中两种代表性的执著。从十二因缘可以知道断贪不是用对立的嗔去对治。而要从根本无明去断除执著
作者: gogolee0210 (小罗宾)   2022-08-01 17:26:00
我的观察啦,让人在根上求,而不是在散枝丛叶上求;在因上治本而不是在果上来治标。在于第一心、第一义,而不是用知见用识再来立知,搞成无明,就又弄出善恶跟一堆有的没的无尽的变幻。只要开始有二,就是没完没了的开始啊善恶对错这些都马是基于集体意识去建立出来的,如果连集体都没了,意识又在哪里?此想不真,若免轮回,无有是处。
作者: barnesmoon (moonbarnes)   2022-07-31 06:48:00
二元对立思考就是"我"的思考。比如说,上帝是"我"思考的产物上帝是全知全能的"我"我和上帝之间的联系,就是"我"和全知全能的"我"的联系我相信上帝,臣服上帝,以全心全意全灵就是"我"决心成为理想的"我"的意思
作者: devil0915 (微笑杀手)   2022-07-31 06:56:00
所谓屏除二元化思考,佛法教的是放下它,不是不思考、不分别,依然有思考有分别,但是内心不执著分别后的结果,例如最近的天气,我们依然分别出“很热”,但是我不执著这个分别结果,不会因为热就内心不爽觉得烦躁。
作者: barnesmoon (moonbarnes)   2022-07-31 06:57:00
当信者达到我与上帝合一的境地时(天人合一)我就是上帝,上帝就是我,二元对立乃转为一元这就是一种修行netflix上有一影集叫"弥赛亚",主角是有神通的修行人他对美国总统说你信摩门教,你相信神还在对世人说话吗总统说是。主角说他就在和你说话。佛走的路子不同。佛就是个认真踏实负责的人释迦牟尼尽完世间"应尽"责任后,追求证悟一切智尚未悟道的我和悟道的我,是二元对立而意识到这种分别,亦即我和思维物又是一种二元对立而指认这种对立,又是一种对立凡是对立都是障碍。为什么?因为对觉悟没有帮助因为我仍然还是处在一开始尚未悟道与已悟道的对立之中以此为起点开启的种种思维都是无用的因为无用,所以这种种思维就会由生转灭寂灭才会到来。二元才会结束。以上仅供参考,欢迎指正
作者: BRIANERIC2 (灰色轨迹)   2022-07-31 08:41:00
二元对立的最精彩对话,就是维摩结经中的那一堆人心得在这一段中维摩诘还压过文殊师利XDD 当然他们是唱双簧啦,这就是不二法门的由来。最高深的佛法都在谈这个
作者: GeraldLiu (wolver)   2022-08-01 03:41:00
主要是在说平等啦!至少我的理解是这样。不会说男的就比女的高一等这样,都是平等。就是把两个极端的东西平等看待,如善恶,美丑,正邪这些。都是平等。因为都是经由比较而来。维摩诘经不二法门品我最喜欢这句:正道、邪道为二,住正道者,则不分别是邪是正。若改成欲望的话,就变成有欲,无欲为二,住无欲者,则不分别有欲无欲。那可不可以住有欲者,则不分别有欲无欲。或住邪道者,则不分别是邪是正呢?这我就不知道了。
作者: BRIANERIC2 (灰色轨迹)   2022-08-01 04:07:00
“我们要独立思考,这是小时候学校教我的事”,所以你并没有真的独立思考,你的思考模式来自于学校给的观念所以你能思考什么? 小时候没有5G你可以思考5G社会?如果你没有发现思考的本质是来自于外境所给予你的那你就不能发现你的思考根本就是没有任何创造力的东西那么有创造力的是什么? 是觉知吧? 觉知是不受外境所限制的,他也能让你发现思考的侷限吧?所以你活在一个“老师说”、“学校说”的思考世界里面然后在这个世界里面你一直做出选择,这个不符合我的思考、我的思考中没有学过这个,你一直在分别这个是你的那个不是你的。所以听到二元对立时,思考的防线就跑出来了,“因为这个不是我的思考中所思考过的佛理”所以你的思考选择把他排除在本身之外,那么二元对立是什么? 就是你的意识本身啊,然后你又觉得自己这个意识充满了智慧、充满了独立思考XDDD偏偏这个意思又异常的迟顿,他遇到了超越自已能接收的讯息时,第一反应就是选择排除,而不是去觉知其真相久而久之这个独立思考的个体就愈来愈僵固而狭小问题不在于二元对立要不要破除,而是你根本没有能力查觉什么是二元对立,你都查觉不到了又何必要探讨XDDD你都查觉不到了,当然也没有必要破除XDDD
作者: barnesmoon (moonbarnes)   2022-08-01 04:23:00
BRIANERIC2大说得太棒了
作者: devil0915 (微笑杀手)   2022-08-01 19:24:00
不要执著文字相,佛法是教你放下二元思考,理解含义后,下一个阶段,这个佛法道理也是要放下,若你去探讨文字本身是不是也在“二元思考、非二元思考”,那一样是执著,执著这个语言文字,这不是佛陀的本意。语言像一艘船,可带你到彼岸,但若到了以后你反而质疑船本身也有问题,坚持不下船,那要怎么到彼岸?
作者: MartinJu (荒谬人生)   2022-08-01 22:20:00
贪和嗔的根本都是愚痴。而愚痴则是因为不知道缘起。缘起可以生出八万四千种烦恼。贪嗔只是其中两种代表性的执著。从十二因缘可以知道断贪不是用对立的嗔去对治。而要从根本无明去断除执著
作者: gogolee0210 (小罗宾)   2022-08-02 01:26:00
我的观察啦,让人在根上求,而不是在散枝丛叶上求;在因上治本而不是在果上来治标。在于第一心、第一义,而不是用知见用识再来立知,搞成无明,就又弄出善恶跟一堆有的没的无尽的变幻。只要开始有二,就是没完没了的开始啊善恶对错这些都马是基于集体意识去建立出来的,如果连集体都没了,意识又在哪里?此想不真,若免轮回,无有是处。六祖坛经: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时有风吹旛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旛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旛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印宗延至上席。征诘奥义。见惠能言简理当。不由文字。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是行者否。惠能曰。不敢。宗于是作礼。告请传来衣钵出示大众。宗复问曰。黄梅付嘱。如何指授。惠能曰。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能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惠能曰。法师讲涅槃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当断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印宗闻说。欢喜合掌。
作者: datoguo (大头仔)   2022-12-22 10:32:00
佛教的离二元,指的是破除无明显现的能所二元对立,以及基于能所对立,对于五蕴现象产生贪、嗔的对立。心基于能、所对立,产生现象乐(贪)、苦(嗔)二受的对立。心基于能、所对立,产生现象可期望、可受控制的对立:“欲令如是(贪),欲令不如是(嗔)”的对立。心基于痴,于乐受、“欲令如是”“攀缘识住”,产生的心造作,即是“贪”。心基于痴,于苦受、“欲令不如是”““攀缘识住”,产生的心造作,即是“嗔”。贪、嗔实际上都是心基于痴,抓取期望永恒不变取乐、可期期望、可受控制的处所的心理动作蔓延。是故,贪、嗔,以及所基之痴,皆会导致烦恼。是故,所破二元对立,主要指的是能、所对立。以及基于能、所对立,以“我”的心理动作分别,产生可意、不可意的认知,产生贪、嗔的对立。“非我”不是说思惟语意不能有主格(I)、受格(me)、所有格(my),非说不能说思惟语意之“我”,也不是说不能有自我、概念、某种标准、立场、观点、认知。事实上,这些都是人类正常的认知功能。而是说,在建构、使用这些的时候,没有基于抓取期望永恒不变取乐、可期望、可受控制的处所的心理动作。而是说,基于七觉支,心不再造作与与烦恼相应的业,斩断结生的因。所破二元对立,不是说不能有“非此 (P) 即彼 (~P) ”的的概念、标准、立场、观点、认知,不是说不能有是、非。事实上,这些也是人类正常的认知功能。而是在建构、使用“非此即彼”的时候,没有痴,没有能、所对立,以及贪、、嗔对立。简单说,就是五蕴作用时,没有“我”的心理动作潜藏于其中,没有一个可以抓取期望永恒不变取乐、可期望、可受控制的处所,亦不会朝向这个趋势发展,不会造作贪、嗔、痴以三十七道品,使心离于苦边,不陷入痴的能所对立幻觉,不陷入贪、嗔的对立,心畅通无碍,就是摒除二元了
作者: datoguo (大头仔)   2022-12-22 18:32:00
佛教的离二元,指的是破除无明显现的能所二元对立,以及基于能所对立,对于五蕴现象产生贪、嗔的对立。心基于能、所对立,产生现象乐(贪)、苦(嗔)二受的对立。心基于能、所对立,产生现象可期望、可受控制的对立:“欲令如是(贪),欲令不如是(嗔)”的对立。心基于痴,于乐受、“欲令如是”“攀缘识住”,产生的心造作,即是“贪”。心基于痴,于苦受、“欲令不如是”““攀缘识住”,产生的心造作,即是“嗔”。贪、嗔实际上都是心基于痴,抓取期望永恒不变取乐、可期期望、可受控制的处所的心理动作蔓延。是故,贪、嗔,以及所基之痴,皆会导致烦恼。是故,所破二元对立,主要指的是能、所对立。以及基于能、所对立,以“我”的心理动作分别,产生可意、不可意的认知,产生贪、嗔的对立。“非我”不是说思惟语意不能有主格(I)、受格(me)、所有格(my),非说不能说思惟语意之“我”,也不是说不能有自我、概念、某种标准、立场、观点、认知。事实上,这些都是人类正常的认知功能。而是说,在建构、使用这些的时候,没有基于抓取期望永恒不变取乐、可期望、可受控制的处所的心理动作。而是说,基于七觉支,心不再造作与与烦恼相应的业,斩断结生的因。所破二元对立,不是说不能有“非此 (P) 即彼 (~P) ”的的概念、标准、立场、观点、认知,不是说不能有是、非。事实上,这些也是人类正常的认知功能。而是在建构、使用“非此即彼”的时候,没有痴,没有能、所对立,以及贪、、嗔对立。简单说,就是五蕴作用时,没有“我”的心理动作潜藏于其中,没有一个可以抓取期望永恒不变取乐、可期望、可受控制的处所,亦不会朝向这个趋势发展,不会造作贪、嗔、痴以三十七道品,使心离于苦边,不陷入痴的能所对立幻觉,不陷入贪、嗔的对立,心畅通无碍,就是摒除二元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