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答正题之前
必须先了解经文来龙去脉,即最初所问、所答。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菩提心】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菩提旧译为道,求真道之心曰菩提心。
新译曰觉,求正觉之心曰菩提心。其意一也。
是先发了菩提心,问此心如何安住。
而不是问:该如何做,才能生菩提心。
菩提心:不是已觉已悟之心,而是求觉悟之心。
所以经中用"发",而非用"生"。
如同我们都用 "发"愿,而非"生"愿。
【住】法相辞典(朱芾煌编)
瑜伽十一卷十二页云:住者:谓于所缘,不流散故。
品类足论一卷七页云:住云何?谓令已生诸行不坏。
经文最初
长老须菩提问世尊:
善男女虽发(菩提)心求正觉,但凡心仍有妄想执著。
欲使菩提心不流散、不坏故,问此心如何安住。
欲使菩提心不起妄心,故问如何降伏。
: 什么是无所住?
: 又生的是什么心呢?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
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经文是一整段的,若只取最后一句,自然不明究理。
佛说应无所住而生清净心,
但什么是清净心呢? 后面接着的三句是清净心的注解,
意即: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如此生出来的心,才能称为清净心。
【清净心】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杂名)无疑之信心也,又无垢之净心也。
中阿含经四十一曰:“清净心尽脱婬怒痴,成就于三明。”
胜鬘宝窟上本曰:“清净心,净者信也。
起净信之心,又不杂烦恼心,名为净心。”
: 简单的说就是,不执著在心识上,菩提心就生了。
: 但只是理论上这么简单的说完就没了吗?
: 当初六祖慧能写下"....,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四句偈时,
: 五祖说此偈未见性,难道只是为了怕慧能惹上麻烦,而编造出来的理由吗?
: 非也!是如实语的指出慧能的证量只到此
: 证了空性,明心了,但是却不知道要用此光来做事,故说"亦未见性"。
: 释迦摩尼佛在世时,为何成群阿罗汉证悟了空性,却还被斥责为佛门外道?
: 因为证空性之后,就只停在这个境界,而不去度众生。
: 此心,从古至今有许多名称,如来、法身佛、菩提心、心性...等。
: 当初释迦摩尼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心是此心,六祖明心亦是此心。
: 五祖传法给六祖后,六祖进山中修了十几年才成圣出来度众生。
: 性,心生。悲,非心。
: 菩提(心、心性、菩提心)为种,大悲(非心,非心识)为根本。
【性】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梵prakr!ti,巴pakati,藏ran%-bshin)
本性、本质之意,即指本来具足,不受外在影响而改变的体质。
“相”、“修”之对称。
《大智度论》卷三十一云(大正25‧292b)︰
“性名自有,不待因缘。若待因缘则是作法,不名为性。”
(性,非由心生,请勿拆字揣义。)
【悲】说文解字 悲者,痛也。
(非,违背也。 心,心愿也。 事与愿违之痛,谓之悲。)
【悲】 佛光大辞典(慈怡 主编)
梵语 karuN!a^,巴利语同。音译作迦楼那、加卢那。
即恻怆他人之苦而欲救济之心。为四无量心之一。
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五谓,欲与众生无量之利乐,称为大悲。
大智度论卷二十则谓,悯念众生于五道中所受之身苦、心苦,称为悲。
又大乘义章卷十一谓,慈能与乐,悲能拔苦。〔俱舍论卷二十七〕
专有名词,都有佛学辞典可查,出处皆由佛经所出。
自己玩拆字游戏,很容易搞错意思。
: 用此心才能所做皆是功德,用此光才能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用此性光才能灵光
: 圆满始成佛、功德圆满始成佛。
: 这也就是为何阿底峡尊者,之所以说所有的师父中,帮助阿底峡尊者
: 升起菩提心的金洲上师恩德最高,犹如赋予新生的父母一样。
: 回到真心只是第一步,才算是真的开始入门起修。
: 否则只靠理论,只是大脑意识幻想,犹如用砂煮饭,一假一切假。
: 六祖大根器者尚需跟师父学,又何况是我们这些后学呢?
: 所以,还是需要找个有法脉传承的肉身师父学习。
佛学中很多常见的词汇,
有的一义多词,有的一词多义,
有的随世俗流通已非本义。
闲暇时可以多查佛学辞典,
对字词建立正确的认识,
这个是我们自己该做的功课。
互相勉励! 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