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很简明,只在于要不要张眼正视。
佛的各种圣号中,包含了“阿罗汉”。
成佛了才能冠上阿罗汉的称号(因为成佛之时证了十六观智的最高一阶“阿罗汉果智”)
,还没成佛的大菩萨阶段(既然还证不了诸佛证佛果时才证得的“阿罗汉果智”),
就还没有资格冠上“阿罗汉”称号,只有成佛以后才能被称为“阿罗汉”。
说大菩萨地位(境界)比阿罗汉高的北传像法观点,完全回避了这个根本矛盾,
而且为了掩饰这个矛盾,古今北传法师们翻译与说法时,有志一同将佛的阿罗汉称号
翻译为应供。然后继续演讲什么阿罗汉是小学、菩萨是中学云云的谬论。
南传则体系井然,菩萨“未来成佛以后”很无上正等正觉这没错,那也要等成佛“以后”
。还没成佛“之前”,大菩萨(比如说就算依照北传理论中的登地阶段)的地位并不是
一种“菩提圣果”。根本不可以说大菩萨的境界高于阿罗汉,而让知见上下颠倒。
北传主流派因为知见不正相信像法而贬低阿罗汉,所以从不发出“礼敬(Namo)彼阿罗汉
‧佛‧世尊”云云的礼佛念诵,以免听众听出不对劲。北传主流派宣法者众口一词配合古
德宁可翻译成应供(意思固然一样,但关键是应供的译词就可不让听众有“成佛前还不够
资格当阿罗汉”的正知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