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问题] 是谁在观察心?

楼主: hvariables (Speculative Male)   2018-04-19 19:54:24
※ 引述《feelthat (云端传送)》之铭言:
: 心经: 无眼识界 仍至 无意识界
: 这五种都不能修四念处
: 如果实际观心就知... 觉本自照一切 遍十方
http://tripitaka.cbeta.org/T02n0099_016
杂阿含经(四五一)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种种诸界。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云何为种种界?谓
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
,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是名种种界。”
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是佛说的佛法,
不过假佛经大乘心经却瞎掰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否定真正佛说的佛法。
这种鬼话也敢假冒佛经?
如果反佛教的外道例如基督徒说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那是很正常的,
基督徒本来就认为佛讲的佛法不对所以他们会否定佛说的佛法,
真正的佛不会说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否定佛自己说过的佛法。
大乘假佛经心经的诡辩术类似于白马非马论,
白马非马论的作者想要混淆守卫的判断力把白马混过关,
假佛经心经的作者想要混淆大乘信徒的判断力把假佛法混进佛教里面。
稍微有点理智就知道白马是马,
稍微对佛教有点了解就知道佛说有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这是佛教的基本教义。
简单判别真假佛法的方法,所有的大乘经典都是假佛法。
: (经典要相互参照)
: 五蕴的识 是不清不楚的 知道或了解
: 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 觉察 称为心
: 心的定义就是 五蕴以外的 称为心
: 故无相 无不相!
http://tripitaka.cbeta.org/T02n0099_049
杂阿含经(一三〇七)
佛告赤马:“我今但以一寻之身,说于世界、世界集、世界灭、世界灭道迹。赤马天子!
何等为世间?谓五受阴。何等为五?色受阴、受受阴、想受阴、行受阴、识受阴,是名世
间。何等为色集?谓当来有爱,贪、喜俱,彼彼染著,是名世间集。云何为世间灭?若彼
当来有爱,贪、喜俱,彼彼染著无余断、舍、离、尽、无欲、灭、息、没,是名世间灭。
何等为世间灭道迹?谓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是名世间灭道迹。
你应该先把阿含经看清楚,
众生就是由五蕴组成,
幻想五蕴之外还有心那是假佛法,
把阿含经看清楚就比较不会被大乘假佛经心经误导。
: 没有 心 和 心所的分别! 没有这样的分别!
: 即无分别 爱恶 取舍 自心平等住
: 修法:我无选择 都摄六根 净念(金刚心)相续(永不灭)
心经和假佛经没有分别。
: 觉本自照 圆满的三身五智!!!
: 故 [觉] 为 [佛]!
: 这是离轮者 修风大归元
: 方法若正确 证等觉
http://www.dhammarain.org.tw/books/sou/sou-all.htm
为了拆穿大乘假菩萨道的错误,
明昆长老特别把上座部巴利三藏和注释中的菩萨成佛之道整理成南传菩萨道,
有兴趣了解真正菩萨道的人可以参考,
看清楚南传菩萨道的内容就比较不会被假佛法大乘误导。
: 没有出定 入定这种事 离轮回的人 没有分别!! 24小时如此!
你信仰的假佛法大乘和外道迷信没有分别。
: 敝人没有想要争论什么 如果您有意见不满意
: 请自多方查证经典 细致地观察自心 24小时不断
: 过些日子再讨论 祝成就
你没有想要争论什么就只是单纯迷信假佛法大乘所以看到真正佛教就忍不住想找碴。
http://mbscnn.org/NewsList.aspx?CLASS=221
在这个网页点选帝释所问经讲记77页可以看上座部长老马哈希对假佛法大乘的评论。
马哈希尊者特别为你们这些迷信假佛法大乘的信徒开示,
你们应该检讨反省自己的错误迷信不可一错再错。
作者: tangchin (tangchin)   2018-04-19 20:35:00
毗婆舍那讲记中,马哈希尊者说:有些人说,他们无法相信自己未曾亲身体验的事,这种态度有可能源自“其他人不可能知道我所不知的事”这样的推断。马哈希尊者讲的这句话应该是事实!
作者: feelthat (云端传送)   2018-04-19 23:39:00
提醒过你了... 好自为之...你的论点推翻了 玄奘 达磨 鸠摩罗什 无垢友好自为之
作者: BRIANERIC2 (灰色轨迹)   2018-04-20 00:14:00
大乘也不要全部都否定 阿姜查有赞美过六祖慧能的智慧很敏锐 一般人很难了解 但照南传实修总有一天会了解所以有一些话最好在到达之后再判断心经中说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是指入“灭尽”的状态我们都知道五蕴是各种缘聚的 心的运作也就是五蕴的作用 但是如果精进修持可以到达灭尽定的状态中 就会发现其实没有真实存在的眼界和意识界 所以不是心经否定意识界的存在 而是对一般人来讲诸法灭尽要老老实实从起点修到终点 心经一开始就在讲终点了 所以很难领悟而且如果直接从心经的“空性”心法去修行的话 很容易落入顽空 最好是以南传的观呼吸去修持 先从粗糙的觉知下手 使心与气息细微 渐次除去五蕴覆蓋 升起清净光明心 才能真正的“照见”五蕴是“虚妄不实”的这个次第玛欣德讲的不错 要先升起觉醒之光 然后稳定之
作者: lk011382 (冰符酒酿)   2018-04-20 00:29:00
会认字就懂论语?会背论语就懂孔子?
作者: BRIANERIC2 (灰色轨迹)   2018-04-20 00:30:00
后 就可以渐次的去除细微的五蕴不过我看有人分享马哈希的禅法 在光明升起之后要把光集中在心脏形成明点 这一点我觉得会有危险 如果心脏病气太重的人 有可能会无法承受 明点不能集中在心脏
作者: lk011382 (冰符酒酿)   2018-04-20 00:44:00
从您提出的阿含经文和心经比较,只能请您专心在法门上不要胡思乱想了。
作者: BRIANERIC2 (灰色轨迹)   2018-04-20 00:45:00
如果要观修明点的话 要在中脉内才不会压迫到身体分享的人说马哈希禅法也会用四禅的光来观照身体 这个其实就是在训练光明身 但是你直接观全身会比较困难把明点放在中脉 就自然会延伸到全身了
作者: redbalon (红色男爵)   2018-04-20 03:37:00
H学友稍微偏激了一点,其实大乘佛经里面还是有正法成份。只要能符合四圣谛、八正道的部分就是正法了。说大乘佛经全部都是伪佛法就像说台湾人全部都是贪心狡猾的恶人一样,事实上台湾人也有像陈树菊大菩萨那样的大善人,也有许多军警消医护志工等无名英雄守护我们。大乘佛经是可以看,但是需要有判断思虑的智慧,毕竟佛教越后期的经典变质越多。
作者: feelthat (云端传送)   2018-04-20 09:14:00
需要有判断思虑的智慧 完全正确 南传的经典也如此喔
作者: soulism (soulism)   2018-04-20 09:57:00
心经:照见五蕴皆空...无智亦无得,经文中,那里另外有心可得,观法无我,那有心可得呢?
作者: redbalon (红色男爵)   2018-04-20 10:15:00
抱歉,小弟没说清楚,应该是说全部的经典都要如此看待。包括最早的杂阿含经和巴利文的相应部,为什么呢?因为这些经典并不是佛陀或是阿难尊者500大罗汉亲手写的,最早的杂阿含经也是佛陀涅槃后几百年后才写出来的。既然是后人所写,难免会有加油添醋的情形。如果有看到类似佛陀或阿罗汉展现神通折服外道或信徒的记载,那基本上把他当故事看看就好,佛菩萨大显神通救济众生的桥段基本上都是推广佛教用的,几乎每ㄧ部经典都会有喔。
作者: creative88 (create)   2018-04-20 12:10:00
超呛的XD 不过大乘系统的东西没有否定阿含的内容呀如果进阶段性教学安排得比较好的系统学习过 比较不会有觉得大乘在否定阿含的概念 那是在讲不同的事不想进阶段性安排较好的系统学习(像是藏传)也可以看看佛教学者写的书 像是 佛教基本通
作者: SamuelLuo (萨姆尔)   2018-04-20 12:16:00
关于心经请参考 https://tinyurl.com/y97ls4uw
作者: creative88 (create)   2018-04-20 12:16:00
作者从阿含一路写到大乘的展开 看过之后也会知道每段时期的发展都有其意义 没有只是否定来否定去而已
作者: SamuelLuo (萨姆尔)   2018-04-20 12:18:00
另外末学以为六根六尘六识是原始佛教的说法,至于常听到的第七识或第八识似乎不存在于原始佛教当中h大之所以反心经大概是因为开头是「观自在菩萨」,这个在南传佛教的系统也是不存在的,唯有成佛前的释迦牟尼和弥勒菩萨而已
作者: creative88 (create)   2018-04-20 12:42:00
各传承承认的经典不一样 这点没问题 那是说我们要怎么看待传承间不一致的问题? 当代的话一行禅师有在处理他对理解阿含到大乘有融通的概念在 看看他的书可以消除一些阿含大乘互相战来战去的问题
作者: BRIANERIC2 (灰色轨迹)   2018-04-20 13:04:00
我也蛮推崇一行禅师 实修跟理论都蛮贯通的高手
作者: Uguar (零零漆)   2018-04-21 10:09:00
其实无意识界是又更高的境界这是只能意会,言传上是有令人误解的空间这世界上真正有这境界的人可能极稀有甚至没有但心经说的境界我认为是有的
作者: SamuelLuo (萨姆尔)   2018-04-21 12:15:00
U大想说的是灭尽定? https://tinyurl.com/y8vvuq9s
作者: ilanese (坐听无弦曲)   2018-04-21 13:07:00
心理学都说除了意识,还有潜意识了。前六识之外,应该还有其他的识,只是一般人难以证明。前六识是佛教共同所承认的,绝大多数的修行方法靠前六识也就够了。
作者: neomozism (好风入室)   2018-04-21 17:20:00
原PO的质疑很容易解答,是没看到“空中”这个大前提,只有“空中”才会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空,就是否定自性,空中无这些东西,意思是站在否定自性的立场来看,这些东西(的自性)都是否定的。少了“空中”这两个字差很多。
作者: Uguar (零零漆)   2018-04-21 17:33:00
回SAM大,这个问题太深了。无意识界这个议题以我观察确实可能跟灭尽定脱不了干系那又会变成要先搞清楚灭尽定是什么然后...没四禅八定根本不会有灭尽定慧解脱阿罗汉就没四禅八定灭尽定阿~~~如果大乘佛教的理解是无意识界要先有灭尽定大乘就要先练习四禅八定可是现在大乘都在念咒念佛,并不讲求心理的禅坐有禅坐也是在念佛念咒所有大乘高深的名相目前都是在给他通俗化毕竟没人真正知道是怎么回事呢~总之大乘佛经里的境界的确是存在的~但说真的,光讲四禅八定就讲不完了连最基础的四禅八定都雾煞煞就算我有定见也不见得就是所有人的定见有人认为四禅不呼吸一小时以上没问题有人认为那是痴人说梦说实在的~~~很多问题真的不容易解决我是觉得无寻无伺无身心之乐是简单多了四禅八定只是基础而已~~~有认真修行,断除欲乐四五年以上还没四禅就很奇怪阿~~~总之大乘是存在的~~从来不怀疑这件事应该说菩萨道是存在的比较好
作者: creative88 (create)   2018-04-21 18:10:00
大乘本来就存在呀 菩萨道也是~ 不是要攻击U大啦...只是为什么会觉得断除欲乐四五年以上还没四禅很奇怪?有认真修行实务上面又是做了哪些事情呢?
作者: NKAC   2018-04-21 19:33:00
修行在吃饭,在走路,在说话,在滑手机,在睡觉,在花钱,在开车。有的修行现象要出现什么的东西是要时间和肉体等等配合,如果只有观念行为思想有还是不够
作者: VanDeLord (HelloWorld)   2018-04-23 09:56:00
大乘是不是佛说,小弟我愿意深入研究来探索这个答案四念处的修习还是要依大念处经,别人的经验可以做为指引但是否成就同样事业,可能每个人因缘不同而有差异,差异比较小的方式若存在的话,我想这个方式应该是 依经而行
作者: SamuelLuo (萨姆尔)   2018-04-23 11:09:00
U大:菩萨道当然是存在的,无论南北传都一样喔~V大:大乘是否为佛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佛弟子要审慎思考的问题,生活在台湾一开始都是接触北传,但发现了南传巴利文经典和北传汉文经典居然差异如此之大,不得不令人感到惊愕
作者: VanDeLord (HelloWorld)   2018-04-23 11:21:00
6032 t大分享的矛盾与故事 我觉得可以参考当认知判断落于两极化,是否符合我们学佛的目的,应慎思得初禅者能离五盖, 有谁可以真正不睡觉??离睡眠者是否得初禅,也值得思考不过这些问题讨论下去我看不到可以增进修习水平, 还是听听就算了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对球的定义描述可能不同哲学家、艺术家与设计师的回答也会有所不同,甚至迥异这时候我们站在不同的认知方向去判断另一个自己也尚未透澈的认知立场吗?\妥当我觉得比较合适的做法应该是先穷究自己熟悉的部分并验证后再检验,这个检验不是拿自己和他人比较,符合佛法的方式检验\是以h大的文字描述内容虽然有诸多逻辑形式谬误,但是这是他自己要克服的问题比如说"诉诸无知"、"诉诸难以置信"等等其他还有"诉诸权威",或是言词谬误中的"语境去除"(除称断章取义)等
作者: SamuelLuo (萨姆尔)   2018-04-23 12:10:00
V大:佛法的方式主要就是依「三法印」来检验,h大发的
作者: VanDeLord (HelloWorld)   2018-04-23 12:10:00
作者: SamuelLuo (萨姆尔)   2018-04-23 12:12:00
《葛拉玛经》我刚好PO在本版 #1Qsojzz- 的推文\可参考
作者: VanDeLord (HelloWorld)   2018-04-23 12:14:00
感谢sam大分享,的确如此,三法印是检验的重要手段之一以此角度检验,我认为心经完全符合三法印
作者: SamuelLuo (萨姆尔)   2018-04-23 12:53:00
感谢V大一同参学,Sadhu!Sadhu!Sadhu!
作者: VanDeLord (HelloWorld)   2018-04-23 13:02:00
随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