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普罗瓦佛陀舍利发掘之文化意义 ——实证人本与理想信仰之交错
《比普罗瓦佛陀舍利发掘之文化意义──实证人本与理想信仰之交错》国际学术交流会】
主题:《比普罗瓦佛陀舍利发掘之文化意义──实证人本与理想信仰之交错》
时间:2018年4月6日 下午1:30~ 5:00
地点:国立台湾大学凝态科学研究中心 国际会议厅(R204)
http://www.arahant.org/2018-xue-shu-jiao-liu-hui
【与会学者】
主持人:郑庭河 Ching Thing Ho
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中文系高级讲师,曾任教于马来西亚伯乐大学学院及新纪元大学学院
。博士毕业于中国南京大学哲学·宗教学系。主要研究领域为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和宗教。
报纸时事及文化评论专栏作家。
主讲人: Dr. Harry Falk(哈利‧福克)
德国学者,著名考古学家、古代印度语言学家,致力于梵语、犍陀罗语、巴利语等南亚语
言的文献与文化研究。退休于柏林自由大学(Freie Universität Berlin),至今仍活
跃于学术界。是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播放的纪录片《佛陀遗骨》(Bones of the Buddha)
中的特邀学者代表。
主讲人:Eberhard Guhe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维也纳大学博士。先后留学工作于德国、奥地利、瑞士等地。
研究领域为梵语、印度逻辑学(特别是新正理学派),佛教哲学、以及佛教伦理学、印度
数学、西方逻辑学史。
主讲人:刘国威
国立故宫博物院文献处研究员。美国哈佛大学梵文与印度研究博士,研究专长为印藏佛教
、汉藏佛教。
主讲人:刘震
复旦大学甘地和印度研究中心主任,德国慕尼克大学印度学博士,掌握梵语、藏语、巴利
语等多种专业外语,研究领域包括吠陀与吠陀宗教文学,中印文学比较,印度大小乘佛教
,印、藏、汉佛教文献比较及梵语写本等。
主讲人:赖贤宗
台湾大学哲学系博士,德国慕尼克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教于台湾艺术大学、佛光大学、华
梵大学、辅仁大学等校,慕尼克大学东亚学院约聘教师。
主讲人:刘宇光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2005 年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宗哲组哲学博士。主要研究领
域为佛教哲学、佛教文化及比较哲学。开设印度佛教哲学史、唯识学专题及相关通识课程
。
【核心论题】
1898年威廉·克拉斯顿·佩沛(William Claxton Peppe) 在北印比哈省的比普罗瓦(
Piprahwa)地区进行考古发掘,挖掘出被称为比普罗瓦珍宝的重要文物。众多珍宝中,诸
多做工精致的阿育王珠宝固然令人惊叹,但最令人惊喜感慨的便是刻有铭文的舍利罐及内
在的骨块。根据国际学术界百年间从诸多面向反复确证,确证此遗骨即为释迦佛陀的真身
遗骨(舍利)。比普罗瓦佛陀舍利,是第一份经国际学术界确认的佛陀遗骨,其学术意义
及宗教意义异常巨大。特别是美国国家地理频道(National Geography)播放的纪录片《
Bones of Buddha (佛陀遗骨)》,针对比普罗瓦佛舍利的发现与考证进行了通俗而扼要
的介绍,使更普遍的社会大众有机会了解这个重要的考古发现。
佛教传遍整个亚洲,是亚洲文明的重要组成要素,影响亚洲社会文明长达两千四百多年。
释迦佛陀是真实的人间智者,不是神秘的神,佛陀的真实性,给予追寻生命之道的人莫大
的鼓励。比普罗瓦佛舍利的发现,对佛教信仰一定会产生巨大且深远的影响。
佛教圈流通的佛陀舍利,多不知源于何时、来自何处,仅为满足信众信仰的需求,重点不
在真、伪。随着现代社会实证人本精神的普及,佛教徒的诸多信仰越来越多地被指责为宗
教迷信。比普罗瓦佛陀舍利之特殊性,体现于其兼具以实证人本精神为基础的现代学术及
宗教圣物的双重属性,其真伪性的学术讨论及其文化影响,即是实证人本与理想信仰之交
错的极佳例证。2018年,中华原始佛教会迎奉比普罗瓦佛陀舍利进入台湾。比普罗瓦佛舍
利的挖掘与确证过程及其进入华人世界,会为佛教信仰带来何种影响?会使广受佛教影响
的华人社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即是本次学术交流会的核心论题。
主办单位:社团法人中华原始佛教会
协办单位:原始佛教中道僧团、国立台湾大学中道青年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