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 4/6比普罗瓦佛舍利发掘之文化意义交流会

楼主: Brahmaheart (faraway)   2018-04-05 19:23:29
比普罗瓦佛陀舍利发掘之文化意义 ——实证人本与理想信仰之交错
《比普罗瓦佛陀舍利发掘之文化意义──实证人本与理想信仰之交错》国际学术交流会】
主题:《比普罗瓦佛陀舍利发掘之文化意义──实证人本与理想信仰之交错》
时间:2018年4月6日 下午1:30~ 5:00
地点:国立台湾大学凝态科学研究中心 国际会议厅(R204)
http://www.arahant.org/2018-xue-shu-jiao-liu-hui
【与会学者】
主持人:郑庭河 Ching Thing Ho
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中文系高级讲师,曾任教于马来西亚伯乐大学学院及新纪元大学学院
。博士毕业于中国南京大学哲学·宗教学系。主要研究领域为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和宗教。
报纸时事及文化评论专栏作家。
主讲人: Dr. Harry Falk(哈利‧福克)
德国学者,著名考古学家、古代印度语言学家,致力于梵语、犍陀罗语、巴利语等南亚语
言的文献与文化研究。退休于柏林自由大学(Freie Universität Berlin),至今仍活
跃于学术界。是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播放的纪录片《佛陀遗骨》(Bones of the Buddha)
中的特邀学者代表。
主讲人:Eberhard Guhe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维也纳大学博士。先后留学工作于德国、奥地利、瑞士等地。
研究领域为梵语、印度逻辑学(特别是新正理学派),佛教哲学、以及佛教伦理学、印度
数学、西方逻辑学史。
主讲人:刘国威
国立故宫博物院文献处研究员。美国哈佛大学梵文与印度研究博士,研究专长为印藏佛教
、汉藏佛教。
主讲人:刘震
复旦大学甘地和印度研究中心主任,德国慕尼克大学印度学博士,掌握梵语、藏语、巴利
语等多种专业外语,研究领域包括吠陀与吠陀宗教文学,中印文学比较,印度大小乘佛教
,印、藏、汉佛教文献比较及梵语写本等。
主讲人:赖贤宗
台湾大学哲学系博士,德国慕尼克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教于台湾艺术大学、佛光大学、华
梵大学、辅仁大学等校,慕尼克大学东亚学院约聘教师。
主讲人:刘宇光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2005 年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宗哲组哲学博士。主要研究领
域为佛教哲学、佛教文化及比较哲学。开设印度佛教哲学史、唯识学专题及相关通识课程

【核心论题】
1898年威廉·克拉斯顿·佩沛(William Claxton Peppe) 在北印比哈省的比普罗瓦(
Piprahwa)地区进行考古发掘,挖掘出被称为比普罗瓦珍宝的重要文物。众多珍宝中,诸
多做工精致的阿育王珠宝固然令人惊叹,但最令人惊喜感慨的便是刻有铭文的舍利罐及内
在的骨块。根据国际学术界百年间从诸多面向反复确证,确证此遗骨即为释迦佛陀的真身
遗骨(舍利)。比普罗瓦佛陀舍利,是第一份经国际学术界确认的佛陀遗骨,其学术意义
及宗教意义异常巨大。特别是美国国家地理频道(National Geography)播放的纪录片《
Bones of Buddha (佛陀遗骨)》,针对比普罗瓦佛舍利的发现与考证进行了通俗而扼要
的介绍,使更普遍的社会大众有机会了解这个重要的考古发现。
佛教传遍整个亚洲,是亚洲文明的重要组成要素,影响亚洲社会文明长达两千四百多年。
释迦佛陀是真实的人间智者,不是神秘的神,佛陀的真实性,给予追寻生命之道的人莫大
的鼓励。比普罗瓦佛舍利的发现,对佛教信仰一定会产生巨大且深远的影响。
佛教圈流通的佛陀舍利,多不知源于何时、来自何处,仅为满足信众信仰的需求,重点不
在真、伪。随着现代社会实证人本精神的普及,佛教徒的诸多信仰越来越多地被指责为宗
教迷信。比普罗瓦佛陀舍利之特殊性,体现于其兼具以实证人本精神为基础的现代学术及
宗教圣物的双重属性,其真伪性的学术讨论及其文化影响,即是实证人本与理想信仰之交
错的极佳例证。2018年,中华原始佛教会迎奉比普罗瓦佛陀舍利进入台湾。比普罗瓦佛舍
利的挖掘与确证过程及其进入华人世界,会为佛教信仰带来何种影响?会使广受佛教影响
的华人社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即是本次学术交流会的核心论题。
主办单位:社团法人中华原始佛教会
协办单位:原始佛教中道僧团、国立台湾大学中道青年社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