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法语] 证果历程~平常心隆波田

楼主: WEINUO (行人)   2017-06-28 01:56:18
※ 引述《hvariables (Speculative Male)》之铭言:
: ※ 引述《WEINUO (行人)》之铭言:
: : 标题: Re: [法语] 证果历程~平常心隆波田
: : 时间: Thu Jun 22 12:52:33 2017
: : 静坐入定,有那个定力皆可入四禅天;但唯一和觉者的差别在于是不是觉悟者
: : 所以问题的所在应该是,証入初果的圣者能不能清楚明白的进入四禅天?
: : 而非一般外道禅定者沉溺于四禅八定中的定受中
: : 如果初果只能初禅,进入二禅时必需是二果者,
: : 那文中所提的初二三四禅就是等同二三四果圣者。
: http://agama.buddhason.org/book/as/as089.htm
: 佛教的四果不是四禅,
: 有些人连初禅都没有就直接修四念处成为阿罗汉,
: 至于隆波田说的四禅是他自己定义的概念不是佛经的四禅,
: 想知道隆波田说的四禅是什么应该去问隆波田的弟子隆波通。
问本人当然是最能准确得知本人的意思
能入四禅天,不一定都是证四果的圣人
那能证入四果的圣人,是否一定能进入四禅天?
前文也说明了,四禅八定是相应于每个人的定境
而佛教的四果不等同于四禅,
可以说佛教圣人的四果与个人禅定的定力深浅并无相等关系
: : 这边的翻译比较有空间
: : 一种是看见生灭状态,就像看到烟火,绽放,熄灭,
: : 观看的人知道绽放那是生,熄灭那是灭
: : 一种是看见生灭性,一样就像看到烟火,绽放,熄灭,
: : 绽放的本性,与熄灭的本性,生不是生,灭不是灭
: 隆波田的原文没有说生不是生灭不是灭,
: 不应该乱下结论。
你应该看清楚,我指的是翻译出来的文句
生灭状态(生灭性)。。。。
这二者并非同义词,而此篇文章却把生灭状态与生灭性放在一起
所以说,这边翻译的空间比较大
当然,隆波田到底是讲生灭状态还是生灭性,而这二者的词义又是否与
汉传佛教所用的词义是相同,这还是有待确认。
: : 如果心中存在有一个寂照的心性存在,那只是妄想
: : 中文字词观照,观字代表有一位观察者,照字代表的是形容词,一事物被观察者注意
: : 如同,小明拿手电筒照着这颗球,小明拿手电筒者是"观";手电筒的光照着球是"照"
: : 在禅宗公案中,常会被问"谁在观看","谁在念佛""谁在打妄想"
: : 因为一般都是,我在观看,我在念佛,我在打妄想,都持有一个"我"...
: : 若是回答"见闻觉知在观看""见闻觉知在念佛""五蕴在妄想"
: : 那代表认清了五阴四贼这些客尘在夺主
: : 而这些五阴四贼造作都是生生灭灭,而能了知这生灭性的称为寂照心
: : 这寂照心,只是方便说法,并非真有一颗有形有象的心,也有称为菩提心,
: : 也有称为觉性,也有称为如来藏识,也有称为涅槃妙心各个年代称法不同
: : 一开始观照皆是有观有照,最后舍了观只存照,寂照就出现了
: : 有兴趣可以查查圣严法师讲述过的默照法~
: 南传阿毗达摩将识称为心,受想行合称心所。
: 心就是认知所缘的过程,
: 心和附属的心所一定同时生同时灭、认知同一所缘,
: 除了无色界天人的心外所有的心和附属的心所都必须依靠相同的心所依处色。
: 心不能认知自己,
: 所谓的修四念处认知当下的五蕴其实是当下的心(意识)和附属的心所(受想行)
: 在认知当下前几刹那的五蕴。
: 众生是由五蕴组成,
: 想像五蕴外有个寂照心认知五蕴非常荒谬。
我讲的是北传的禅宗心法
南传没有唯识论,也没有真常唯心,及其后的圆教思想
所以不能接受寂照心,真常佛性,等诸多名相解释
既然众生是由五蕴组成,
有了众生相对就有佛;没有众生就没有佛
这是北传禅宗思想之一
只是~若说五蕴外有个寂照心认知五蕴很荒谬
确实很荒谬~因为上面讲的是了知而非认知
认知是主动去观,了知是明了,非主动非被动;二者义不同
由此可知,若不清楚什么是北传禅宗说的寂照心,就请别说荒谬
: : 以第二篇他回答上师的对话来看~
: 南传佛教没有上师这个名词。
谢谢指正
: : 应该是翻译用词的关系,看到生灭状态和看到生灭性
: : 二者体悟性差异颇大
: : 就如同"空"一字,不同次第解释都不一样
: 如果要修南传佛教传承的四念处,
: 不应该混进南传佛教没有的教义,
: 就像是纯物质如果混进其它杂质就无法了解纯物质的特性。
: 我的文章并不是要别人迷信南传佛教,
: 重点是不应该把不同修行方法混在一起。
: 假设一个人拥有很多不同未知饮料,
: 如果他将不同未知饮料混在一起喝,
: 他就无法了解个别饮料的味道是什么。
: 假设其中有些饮料有毒,
: 混在一起喝后全部饮料都会有毒。
: 比较好的方法是先假设所有修行方法都可能有缺点有错,
: 不同的修行方法独立不乱混合才能更仔细了解不同修行方法的利弊得失。
纯粹的比较好
: : 这算是一种结业考试吧
: : 在中国的各代禅宗公案中很常见,最知名的大概就是电影达磨祖师传
: : 达磨问座下弟子的心得
: : 还有六祖坛经中的禅机对话,同样的问题,同样的答案
: : 善知识就是能分辨是否証悟,尤其是在漏尽的善知识面前,根本无所遁形
: http://tripitaka.cbeta.org/T01n0026_029
: (一二五)中阿含大品贫穷经第九
: 漏尽阿罗诃比丘已知灭尽,拔其根本,永无来生。
: 中阿含经中佛有说明阿罗汉永无来生,
: 所以永无来生的阿罗汉不会继续轮回也不会在未来成佛,
: 假设禅宗的法师发愿成佛他们自然不会在释迦牟尼的佛教里面成为阿罗汉。
: http://tripitaka.cbeta.org/T02n0099_015
: 杂阿含经(三九六)
: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日出,周行空中,坏诸闇冥,光明显照。如是,圣弟子所有
: 集法,一切灭已,离诸尘垢,得法眼生,与无间等,俱三结断。所谓身见、戒取、疑,此
: 三结尽,名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必定正觉,趣七有天人往生,作苦边。
: 发愿成佛的人不会在佛教里面证初果,
: 因为证初果的声闻圣弟子会在七次轮回内成为阿罗汉不会在未来成佛。
: 有些假佛经说阿罗汉还会继续轮回成佛那是在胡说八道,
: 把阿含经看清楚就知道永无来生的阿罗汉不会继续轮回也不会在未来成佛。
这应该只是你个人或者是南传佛教派?的解读吧!?
简单点就是,北传有北传的讲法;南传有南传的讲法,大家各讲各的
要说北传荒谬,那相对也是
禅宗法师的发愿成佛。。。
你真的知道那些大师发愿的目的吗?
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普贤十大愿,文殊菩萨的大愿,观世音菩萨的大愿
那些大愿的意义是什么?
是渡众生?慈悲?解脱?断三界?
若是这上述这类答案,麻烦去看看金刚经的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作者: TonyAnkh (谢定宇(谢爸爸))   2017-06-28 06:07:00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