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除 障 与 修 福

楼主: EvolutionWin (Mindfulness)   2017-06-26 14:01:58
※ [本文转录自 Buddhism 看板 #1PKAD6C_ ]
作者: EvolutionWin (Mindfulness) 看板: Buddhism
标题: 除 障 与 修 福
时间: Mon Jun 26 14:01:39 2017
【佛法开示 玛欣德尊者】01
题目:除障与修福 讲于西双版纳法乐禅修园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sambuddhassa!
礼敬彼跋嘎瓦、阿拉汉、正自觉者!
各位尊者、各位法师、各位大德,我们今天晚上要讨论的内容,
是关于禅修的障碍以及如何来培育禅修助缘,也就是如何来培育福德的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要讨论的是禅修的障碍问题。
我们要修行止,修行观,要禅修,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先要排除障碍。
这正如说,我们要去一个地方,我们要先找到路。
找到路之后,我们先要排除在路上的一些干扰,一些障碍。
这样的话,才能够使我们更加顺利地到达目的地。
同时,我们要顺利地到达一个目的地,我们除了要有自己行走的能力外,
还需要有其它的一些资粮。
比如说路上的一些盘缠、一些干粮、一些费用、路费等等,这些也要准备。
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不是直接讨论禅修业处的问题,而是讨论跟禅修有关系,
但是又不是直接讨论禅修业处。
那么,在《清净道论》里面也提到了,我们要修行业处的时候,要具备很多种条件,
比如说要住在适当的地方,要避免一些不适合的住所,而且要做一些身体的工作,
比如说要清洗袈裟、把身体洗干净、剪手指甲等等,
这些工作都是属于让我们能够更加顺利地、更加自然地去禅修。
那在今天我们要讨论的关于禅修方面的障碍,我们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大类是属于对于禅修的障碍法或者说叫做障道法;
而另外一种,是属于禅修的障碍,这种障碍是属于盖。
我们今天讨论的第一个方面,
第一个问题,是禅修的盖障的问题,障有五种,盖也有五种。
其中的盖我们在当时讲阿那巴那的时候已经讲过了,
盖是属于平时所提到的五盖,也就是n?varana、pancanvarana。
分别是欲贪、嗔恚、昏沉睡眠、掉举、恶作跟疑。
因为我们已经讨论过了,今天就不再作详细的探讨。
下面再讲一下障碍法,障碍法也有五种,也就是说对于我们禅修,
会障碍我们禅修的这些因素。
障碍法通常在巴利里面叫做antar?yika dhamma;antar?yika就是障碍的意思,
就是妨碍的意思,法就是这些因素、这些现象。
一般我们都会提到一个人禅修会有一些障,最常用的障就是说业障,
业障来了就不能够禅修,或者说他禅修遇到了业障。
在这里说的障,一共有五种:
第一种是属于烦恼障;
第二种是属于业障;
第三种是属于果报障,或者叫做异熟障;
第四种叫做毁谤障;
第五种叫做违令障。
如果一位禅修者具足了这五种障的任何一种,他的禅修就会遭到障碍,
甚至说在今生他的禅修就不可能有任何的成果,假如他不去除这些障碍的话。
而且,在这些障碍当中,有些是可以改变的,有些是不能够改变的,
有些是可以去除的,有些是不可以去除的。
那今天我们就根据经论里面的记载,再结合禅修来探讨一下。
首先第一个是烦恼障,烦恼障包括了三类:
第一类是属于定邪见,就是决定性的邪见;
第二类是属于两性人;
第三类是黄门,就是pandaka,这个是记载在《清净道论》里面的。
决定性的邪见又可以分为三种:
一种是无因见(ahetuka ditthi);
另外一种是无作用见(akiriya ditthi);
还有另外一种是虚无见(natthika ditthi)。
第一种是无因见,就是否定一切因的,
比如说有人认为说我们现在的人生、这个世界都是偶然的,没有原因的。
这种邪见就否定了人是由过去造的善跟不善的业,而遭致的果报而投生来的,而且呢,
也否定了一切现在的一些现象都是由因果关系所组合的。
第二种是属于无作用见,无作用见就是认为,
现在无论行布施也好、行善也好、偷杀抢也好、做恶也好,都没有果报的,
你所做的任何业不会带来任何的果报,做只是做而已,这种是叫做无作用见,
也就是属于否定因果的另外一种。
而第三种叫做虚无见,虚无见也就是否定因、否定果、否定缘起的,
认为说没有三世轮回,没有过去世、没有未来世,现在人活在这个世界上,
也不是由于过去所造的业,而带来的结果。
现在所造的善或不善的业,也不会导致任何的果报,
所以我们平时说这种虚无见也是属于否定因果的。
这一种邪见唯有在其中的一种情况下,我们才称为定邪见,也就是决定性的邪见,
也就是说一个人坚持这三种邪见的其中任何一种而不放,
很顽固地认为说没有因果、没有三世、没有缘起。
而且这一种邪见,在他临终的时候还不放弃的话,
这种邪见会成为一种叫做garukamma,就是很重的、极重的业,
而导致他决定性地堕落到四恶道里面去,所以我们说这种叫做定邪见。
如果一个人有定邪见的话,他是不可能禅修的,即使他很努力地尝试去禅修,
也不可能成功。
另外第二种烦恼障,是属于两性人。
两性人在《阿毗达摩》那里,他是属于无因结生的,善果报的无因结生,
这种人也不可能禅修成功。
两性人是指同时具有两性根,如果执著于男,就会有女性根出现;
如果是执著于女,贪著于女,就有男性根出现;
或者说两种同时具备;这种人也不可能禅修成功。
还有另外一种人是叫pandaka,就是古代类似于于太监那一类的人,
也是不可能禅修的,这是属于烦恼障。
然后第二种是属于业障,业障可能是我们平常所用的词语很常用的,
就如:“我们有业障啊!业障很重,要消业障啊!”
但是真正我们说的业障,是什么呢?我们相信在座每一个人都没有业障。
业障是指五无间业,极重业,也就是:
杀害自己的亲生母亲,
杀害自己的亲生父亲,
杀害阿拉汉,
以恶意去使佛陀的身流血,
还有分裂和合的僧团,
或者叫破和合僧。
如果一个人曾经造下了任何这五种极重业的其中一种的话,
在今生无论如何他即使连禅那都不可能证得。
我们知道在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很著名的护法,
叫阿迦答沙都(Aj?tasattu),就是阿阇世王。
阿阇世王他具足了非常强的巴拉密,也就是说他有很强的善根因缘。
他的巴拉密已经强到可以使他只是听闻佛陀讲完《沙门果经》,
就可以证得索答般那(sot?panna,古译为须陀洹)果。
如果从四类可以值遇佛法的人来说,他是属于第二种广演知者,
就是说听闻了佛陀或者说佛弟子所讲的详细的佛法开示,
就可以证得圣道圣果的这一类人,所以他是属于广演知者这一类人。
然而,因为阿迦答沙都在之前已经杀害了他的父亲宾比萨拉王
(Bimbis?ra,古译为频婆娑罗王),
所以他杀害父亲的这一种业,障到他在听闻佛陀开示《沙门果经》的时候,
并没有证得任何的圣道跟圣果。
虽然,阿迦答沙都在听了佛陀说完了《沙门果经》之后,
他成为了信心第一的国王,信心第一的在家弟子。
而且,在佛教史上非常有名的第一次三藏圣典的结集,
就是阿迦答沙都做护法的,他做外护的。
他支付了在第一次结集当中所参加的五百位阿拉汉的所有的资具、饮食,
乃至也装修了第一次结集的所在地七叶窟。
在他对三宝、对佛法产生信心之后,也是一直到他死之前,
他都是毫无疑义地去资助佛教,去供养僧团。
即使他造了这么多善业,然而,因为他之前已经造了杀害父亲的重罪,
当他死后,他仍然是掉落到地狱里去,因为他所造的杀父的业太重了。
当然,在他听闻了佛法,对三宝产生信心之后,这些善业也不会白做,
他将会在未来成为独觉佛。
但是,我们可以说,现在阿迦答沙都仍然在地狱油锅里面打滚。
这是对于一个人来说,假如他造了任何一种无间业,
就是杀母、杀父、杀阿拉汉、出佛身血跟破和合僧,
那么就肯定在今生连禅那都不能证得,更不用说道果了。
在这个时代,杀母跟杀父还是会有可能出现的。
有时候,我们打开报章杂志,偶尔会发现,
现在还是有一些人连自己的母亲、连自己的父亲都杀害。
杀阿拉汉可能性就很小,因为现在即使有阿拉汉也是非常罕见。
而佛身血就只有在佛陀在世的时候,才能够出佛身血。
如果想破和合僧的话,现在也不容易。
因为破和合僧首先你必须是比库,
而且,你必须得在同一个界(sima)当中,
你另外举行自己的羯磨,你宣导把佛说说成非佛说,把非佛说说成是佛说;
把法说成非法,非法说成法;把律说成非律,非律说成律;
就是宣导一些非法非律的东西;
而且你另外起羯磨,组成另外的僧团,这样的话才造成了破和合僧。
所以,这个在现在也是比较难实现,
那我相信这种业障大家是没有的,
所以,大家应该放心,在禅修当中不用担心自己有业障。
然后,下面一种是果报障,或者叫异熟障。
异熟障是指两大类的人:
一类是二因结生的;另外一类是无因结生的。
根据《阿毗达摩》,我们投生为人,都是四种大善心所造的果报。
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在座的人,在这里果报心都是属于八大果报心的其中一种。
在前世或者说在过去生,我们曾经造下的都是属于八大善心的其中的一种,
所以,现在我们在座每一位禅修者,有分心都是属于八大果报心的其中一种。
那么,为什么说我们在座没有无因心结生呢,我们是可以肯定这点的。
下面,详细解释一下。
所有的四恶趣里面的众生,
包括地狱的众生、畜生、饿鬼跟阿修罗——这是属于堕苦趣的阿修罗,这一类的众生,
他们都是属于无因结生。
无因结生是不可能证得任何禅那跟道果的,换一句话说,
安止速行跟道心路过程跟果心路过程,不可能在无因结生的有情的名色流里面出现。
那同样的,二因结生也不可能,二因结生是什么呢?
我们学过《阿毗达摩》知道,《阿毗达摩》的八大善心里面,
有四类的善心是属于三因心,
有四类的心是属于二因心。
其中,我们在八大善心里面的第一种是
喜俱的智相应有行心、
喜俱智相应的无行心、然后,还有再下面的
舍俱智相应有行心、
舍俱智相应无行心,这四种心是属于三因心。
如果已经修过名业处的禅修者,应该就可以明白,这四类的心,
为什么是属于三因心呢?
因为,其中前面的那两种智相应的喜俱的善心,他的名法是三十四;
而舍俱智相应两种有行跟无行心,
他的名法是三十三。
其中,在这三十四或三十三当中,有一种是无贪,另外一种是无嗔,
还有另外一种是无痴,或者叫慧根,这三种因是在这个心流里面具足的,
所以,这种心我们称为三因心。
而喜俱智不相应有行、无行两种心,
和舍俱智不相应有行、无行这两种心,加起来这四种心,
在这四种心里面,其中喜俱智不相应心的名法一共有三十三种,
而舍俱智不相应有行跟无行心里面,他的名法只有三十二种。
所以,在智不相应的这四种心里面已经没有了无痴这种心所,
因为没有了无痴这种心所,所以他只有无贪跟无嗔这两种心所,
因为有无贪和无嗔这两种心所,所以我们才称为二因。
这里的因,只有六种称为因,
就是贪、嗔、痴、无贪、无嗔、无痴,这六种心所才称为因。
然而,在一切善心里面,不可能贪、嗔、痴的这些心所,
所以只有无贪、无嗔、无痴这三种因。
所以,在一种心里面,在一种名法里面,具备了无贪跟无嗔这两种心所的,
我们称为二因心;
具备了无贪、无嗔、无痴这三种心所的,我们称为三因心。
我们在心流里面,凡是凡夫心流里面的速行心,不是善心就是不善心。
假如我们造了一些善业,比如说布施、持戒、禅修,
这个时候我们心流里面所产生的是属于善心,而且,很可能是属于三因的善心,
也就是智相应的心。
如果,我们造善业这种善心所种下的业因,在临终的时候成熟的话,
下生我们就会投生为人或天;而之所以能够投生为人或天,
肯定是由善心、善业所造成的。
因此,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因为都是人,所以我们可以肯定,
我们的有分心,我们的果报心,在这生命流里面的果报心,都是属于善心。
但是,人有三类不同结生心的人:
一类是三因结生、
一类是二因结生、
还有一类是无因结生,
为什么我们说我们在座中没有无因结生呢?
因为,如果是无因结生的人的话,有一个比较容易辨认的特征,
就是要么他是先天性的盲、聋、哑、残废、弱智——就是智障,
或者说一些精神病人,乃至到两性人,这些是属于无因结生的。
我们在座的没有任何一个人有任何的一个特征,
因此,我们可以说,我们在座当中没有无因结生的人。
而我们之所以能够投生为人,都是因为在过去生,曾经造下了善业,
而这善业在什么情况下投生为二因结生的人,
在什么情况下投生为三因结生的人呢?可以分为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如果在过去生曾经造下了殊胜的三因善业的话,
我们可以在今生投生为三因结生的人,这是第一种情况。
第二种情况,是在过去生曾经造下了低劣的智相应心,
以智相应心造下了低劣的善业的话,我们今生还只是投生为二因结生的人。
如果在过去生曾经造下了很殊胜的二因善业的话,今生有可能投生为二因结生的人。
如果在过去生曾经造下了很低劣的二因善业的话,
这种善业促使我们今生可能投生为无因结生的人。
因此,要投生为三因结生的人,只有在过去生造下殊胜的三因善业,
这样的人才能够投生为三因结生的人。
那么,什么是殊胜,什么是低劣的呢?
举例来讲,当我们在行善的时候,象我们布施,我们把如法所得的物品,
用一种清净的心去布施而且我们有戒行,而且供养的物件使我们很恭敬,
供养的物件有德行,那么,我们把这种物品供养这位尊者所造的业就是殊胜的。
但是,如果在我们做这些善业的时候,产生了我慢心:
“你看我有这样的能力去做这样的善行,你看他没有。”
自赞自诩,或者说毁谤他人,甚至对自己所造的善行做了之后感到很后悔:
“哎呀,怎么我刚才那么傻,我把那么好的东西去给他。”
或者说:
“我为什么不自己留下来用呢?我要把它供养出去?”这样的话,
即使你造的是善业,但是之后你追悔,你感到后悔,
这样的话也会影响到你所造的业,变成是很低劣的业。
然而,虽然说我们作为一个正常的人,只需要有两种因结生就可以,
但我相信我们在座大部分的人,都是属于三因的。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因为,我们能够遇到佛法,能够千里迢迢来这边禅修,还是可以肯定一点,
如果没有在过去生造下与佛法很深一段因缘的话,
这种因缘不可能在我们今生成熟。
那为什么是我们来到帕奥禅林,而不是其它的人?
我们现在可以再思索一下,可以省思一下:
现在世界上有60亿人是吧,多少亿人?50还是60亿人?
其中佛教徒有多少亿人呢?佛教徒不到3亿人,是不是?
所以,在20个人当中,还选不到一个佛教徒、信佛的人,是不是?
那么我们可想而知,能够值遇佛法的比例是多么少啊!
我们又可以再想一下,在现在这3亿人当中,
有多少的人能够真正对佛陀教导的戒、定、慧,所教导的四圣谛产生很深的信心呢?
有多少个人呢?
在这3亿的佛教徒当中,我们可以想想,很多人只是因为他宣称自己是佛教徒,
或者说他曾经到寺庙里面烧烧香、拜一拜,然后在户口里面,
或者说在他的个人的资料里面就填上自己是佛教徒而已,是不是?
有些地方,比如说马来西亚,或者是台湾,我想这一类人应该不在少数吧,是不是?
在那么多的佛教徒当中,能够真正来禅修的有多少?
整个世界,整个地球60亿人,我们能不能够找到1千万人在禅修?
或者我们再想想5百万呢?
再少一半,有没有?
然后在那么多禅修的人当中,能够找到正确的方法的人有多少?
我想,在座很多同修们,都知道来这边,我们都是想要禅修。
但是,因为大家在寻觅禅修的过程中,可能也是遇到了很多其它各种各样的方法。
无论是藏传的、汉传的或者南传的,在这里我们不是去作比较,或者作批判,
只是举个例。
比如说现在大家有很大部分人是来自汉传的。
据我所知,在中国大陆寺院里面的禅堂也许不少,
但是我听一个来自中国大陆的北传法师,曾经这样描述过,
就是说他跑遍了大江南北的禅堂,来来去去,还不过是那1百多人在禅堂里面常住的。
中国大陆现在的出家人也许有20多万,其中来来去去,
才那么1百多个人真正地在禅堂里面禅修的。
而在这1百多个人当中,到底他们有没有正确的方法呢?
想想看,所以我们从这些概率、从这些比例上来说,
我们现在之所以能够值遇佛法,能够不远千里、攀山涉水来到这边,
可以知道我们的因缘是多么难得!
我们可以从推理上知道,其实来到这边并不简单,是不是?
从比例上来说,现在帕奥禅林加起来这些外国人才多少啊?
整个帕奥禅林还不到1千人,是不是?
那在这1千人当中,就算1千人全部都禅修,
然后再加上缅甸,整个缅甸就算有1千多座禅修中心吧;
那这1千座禅修中心里有很多平时才只有二、三十人(在禅修),
甚至还是以在家人为主的。
我去过北缅的一些禅修中心,几乎整个禅堂才2、3个在家人在那里禅修,
让人感觉到是一种很荒芜、很荒凉的一种状态。
我发现那么多禅修中心里,应该咱们帕奥禅林是最多人的,
而且能够感觉到很强的禅修气氛的一个禅修中心。
所以,我们只要再省思一下,应该对自己在这么多人当中,在这么少的比例当中,
是占有其中的一份,应该感到庆幸!
而不要认为说,现在目前只是因为因缘没有成熟,因为巴拉密没有成熟,
就对自己丧失信心。
我们应当要好好地珍惜现在的因缘,努力地积累巴拉密。
对于在座,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是属于三因结生的人。
即使偶尔有一、两位很不幸是属于二因结生,
但是二因结生的人也不等于说他不用禅修,为什么呢?
因为,即使是三因结生,也不一定说:“我肯定在今生可以证得禅那,可以证得道果。”
为什么呢?
因为,值遇佛法的人一共分为四类,
这四类人在《增支部》(Avguttara Nik?ya)的第四集,
跟在《论藏》里的《人施设论》(Puggala pabbatti)里面都有提到:
第一类人是属于略开知者。
也就是只是通过听闻很简短的佛法开示,就可以证悟道果的,
就好像之前的Upatissa,后来的舍利弗尊者,
还有Kolita,就是后来的目犍连尊者一样;
他只是听闻阿沙基(Assaji,古译为阿说示)尊者的一首偈颂,就证得了初果。
这一类人是属于略开知者,就是(只须听闻佛法的)简略的开示,
就已经可以证得圣道圣果的人;
第二类人是广演知者。
广演就是详细的解说,详细的佛法开示,知就是证悟的意思。
这一类人可以通过听闻佛陀或者佛陀的弟子开示详细的佛法,
就可以证悟圣道圣果的这一类人。
就比如说安雅衮丹雅(Anna Kondanna,古译为阿若憍陈如),
或者说咖沙巴(Kassapa,迦叶)三兄弟的那一千位比库,
在佛陀讲了《燃烧经》之后,他们都证得阿拉汉果,这一类人是属于广演知者;
第三类人是属于所引导者(neyya)。
是指除了听闻佛法之外,还要经过如理思维跟法随法行,就是很有系统地禅修,
很有体系地,很有次第地禅修,才可以在今生证得圣道圣果这一类人;
第四类是属于文句为最者,就是无论如何努力禅修,都不可能在今生证得圣道圣果的人。
其中,前面的三种,就是略开知者、广演知者跟所引导者是属于三因结生的人,
而文句为最者是属于二因结生的人。
在这个时代,已经不可能有略开知者跟广演知者了,
也就是说,在我们现在(距离)佛陀已经入灭二千五百五十五年了,
现在已经不可能有只是通过听闻佛法就证悟的人了。
所有的禅修者,都必须得经过很有系统,很有次第地禅修,
才有可能在今生证得禅那,证得圣道与圣果。
如果我们很庆幸是属于所引导者,我们必须得在今生很努力地禅修,
以期在今生能够证得圣道与圣果,因为我们具足有巴拉密。
如果很不幸是属于二因结生者,也不等于说今生就可以不用禅修,
因为如果我们在今生积累了足够的巴拉密,今生很精进地禅修,
在临终的速行心是可以属于三因心的。
如果在我们临终的速行取的是禅修的目标,
比如说我们观照诸行法为无常、苦、无我的话,
我们下一生投生的时候,就成为三因结生;
而如果我们在今生的临死速行是属于修vipassana的心的话,
那下一生我们要证悟圣道跟圣果是很容易的。
在《随顺经》里面就提到了有这样的一种情况,
就是假如有一些禅修者在今生他很努力地修行vipassana,
在他修行的时候,如果死去,因为他是在修行当中死去,那么这个时候,
他的临死速行心很可能就是属于观智的大善心。
这种观智的大善心,所带来的下一世的果报,也就成为了下一生的结生心跟有分心;
而下一生的结生心跟有分心,特别是有分心,它都是取vipassana的所缘,
就是观察诸行的无常、苦、无我的心。
因为在他下一生的果报心里面,有分心里面,都是属于观智的心,
所以在下一期生命他要证悟圣道圣果是很容易的。
因此,现在无论大家是三因结生,或者即使很不幸是属于二因结生的,
也不应当放弃修行,为什么?因为我们放弃修行的话,甚至连机会都没有,是不是?
现在,大家假如很有幸是三因结生,那么大家也应当很努力地禅修。
如果稍微懈怠,稍微放弃的话,也不可能在今生证得任何的圣道圣果。
如果,大家很不幸的是二因结生的话,那么还是有两种选择:
第一种选择,就是现在今生努力地禅修,以期在下一生当中,
能够证得圣道圣果或者至少在下一生能够证得禅那,今生只是作为积累资本,
只是作为培育巴拉密,下一生可以证得禅那跟圣道圣果。
还有另外一种选择,这个我曾经问过帕奥禅师,
我问:“二因结生的禅修者可不可以修vipassana?”
禅师的回答是肯定的,还是可以修vipassana。
所以,我们不要因此而气馁,如果说作为二因结生者,
很不幸他不可能在今生证得禅那,他还是可以作为纯观行者。
当然,如果我们是三因结生的话,而且今生我们又有机会成为止观行者的话,
当然我们这个机会更要珍惜,更要争取了。
即使不是,我们还是可以作为纯观行者;
纯观行者是在这个时代没有办法的选择,但不是说没有路可走的,还是可以修行的。
乃至到,如果一个禅修者是二因结生的话,乃至他可以证得行舍智,
只是很困难而已,很困难不等于说没有机会。
所以,先勿论大家是不是三因或二因,大家应该只管去积累巴拉密,
只管依照导师的教导去修行、持好戒,修行止、修行观,
大家都有机会,至少在来生,我们可以有希望证得更高的成就。
现在再回到我们所谈的,就是作为异熟障,就是作为果报障来说,
无因结生的人是不可能在今生证得禅那跟道果的,
作为二因的话,也不可能。
所以,在这里,首先已经排除了无因这种可能性。
然而,二因的我相信在座也不多,即使是,也不是说没有机会。
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把握好今生,不要浪费今生。
如果,有些人认为今生已经是属于二因的,那就放弃的话,那么就连仅存的机会,
连下一生能够投生为三因结生的人的机会,都可能给抹杀了,这是更不值得的。
然而,假如禅修者已经可以证得禅那,那么就可以肯定他今生是属于三因结生者。
而如果大家的禅相已经很稳定了,或很亮很亮了,那么也有非常大的可能,
大家是属于三因结生者。
所以,至于说异熟的东西,我们是不可能改变的,
然而,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现在所造的业。
所以不要因为大家以前的果报而气馁,我们应当创造好现在的机会,
把握好现在的机会跟创造未来的机会。
过去只是已经过去了,不要再叹息,未来是可以把握的,可以争取的,
可以变得更好的,这是属于第三种障。
第四种障是属于毁谤障,在《清净道论》里面提到的前面三种障的次第是
第一种是业障,
第二种是烦恼障,
第三种是果报障,
这几种障在《增支部》跟在《分别论》里面都有提到。
然后注解里面还提到了后面有两种障,
第一种是属于毁谤障,
第二类是属于违令障。
毁谤障就是一个人毁谤了圣者。
毁谤了圣者有两种方式毁谤:
第一种方式是以极恶的事,极恶的语言去毁谤;
第二种,是以毁谤圣者的德来毁谤。
什么是以极恶的事来毁谤呢?比如说:
“他哪里像个出家人,他根本就不是出家人,他根本就不像沙门,他根本就不是沙门。”
这是以极恶的事情去毁谤。
还有另外一种是以毁谤圣者的德,什么是毁谤圣者的德?比如说:
“他没有戒,他哪里有禅定,他哪里是解脱的人,他哪里有解脱,
他没有圣道,他没有圣果。”用德去毁谤圣者。
如果其中的任何一种,只要说出口,就是属于毁谤。
这种毁谤必须得具足一些条件,比如说,对方必须得是圣者,才会造成障碍。
如果是凡夫的话,还不成毁谤障;
第二,必须得用身或语,特别是语言说出来,然后就会造成障碍。
然而有一点就是说:“我没有心毁谤啊。”没有心也算,
所以,毁谤圣者的这一种障,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心的,都造成了毁谤。
而且,这种障非常重,重到可以使一个人堕落到地狱,可以使一个人堕落到四恶道,
因此,一位禅修者如果能够证得了天眼通的话,
也就是死生智证通的话,他就可以看到,因为一个人身造了恶业,口造了恶业,
意造了恶业,毁谤圣贤,怀有邪见,他就堕落到地狱、畜生、饿鬼。
假如一个人曾经毁谤了圣者,至少在今生会障两种东西,
也就是有两种情况是不可能产生的:
第一、他在今生不可能证得禅那跟任何道果;
第二、他不可能在下一生投生到天界。
因此说,毁谤障第一是障道,第二是生天之障。
这就是《清净道论》里面的记载,《清净道论》里面也举了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讲,有一次一位老比库跟一位年轻的比库一起入村托钵。
在第一家的门口,他们都得了一勺的热粥,这个时候,
这位年老的比库就发现肚子痛,因为风的作用,他感觉到肚子痛,
结果他就想:“我趁热把这热粥喝下去,可以平息我肚子因为风大而引起的痛。”
于是,他就坐在一棵运来准备做门柱而放在地上的木柱上面,
坐下来就把这热粥先喝了。
这个时候,那位年轻的比库就很厌烦地说:
“啊,看这位老比库饿成这个样子,真让我们感到羞耻。”
这位老比库当时也没有说什么,于是他们就一起继续托钵,等回到寺院之后,
这位老比库就问那位年轻的比库说:
“贤友,你在我们的教法当中有什么建树吗?”
这位年轻的比库说:“尊者,我是索答般那(我是初果圣者)。”
那位老比库说:“你是不是不想为证得更高的道果而努力呢?”
那位年轻比库说:“怎么样呢?尊者?”
那位老比库说:“因为你已经毁谤了漏尽者。”
结果,这位年轻比库听了之后,就知道当时他说的那句话,已经毁谤了阿拉汉,
结果立刻就向这位年老的阿拉汉忏悔,于是这种障就已经消除了,
也就是说它已经不会成为障碍。
然而,毁谤的业还是在,我们必须得清楚不会障道,但是不等于说业已经消除。
假如有一位禅修者,或者在座有些人怀疑自己曾经毁谤过一个人,
但是我们不确定他是不是圣者的话,最好还是建议要忏悔。
忏悔的程式,基本上是三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就是表白,或者叫告白。
在《清净道论》里面就是说,在去到那一位圣者的跟前,然后跟这位圣者说:
“尊者,我说了‘这么这么这么样’的话。”这个叫做表白,
就是把自己所说的话,或者所做的行为说出来;
第二个步骤是请求原谅,就是叫忏悔;
第三个步骤是改过,以后就要好好防护,不要再犯。
假如这一位圣者已经离开了,不在了,那怎么办呢?
最好,就能够找到他去的地方,然后亲自跟他道歉。
如果他只是一位来无影去无踪的一位云水比库的话,
借用叫云水比库(就是只是在这边暂时住,然后一走就不知道去哪里的)
这样的一位比库的话,那么,就必须得找到人,
曾经跟这位比库要好的另外一位比库。
然后,在这位比库面前忏悔,然后说:
“尊者,我对于那位尊者曾经说了‘如何如何如何’的话,我现在请求原谅。”
然后,那位接受忏悔的比库,就跟这位想忏悔的比库说:
“根据我知道,他应该会原谅你的,你应当好好地以后防护。”
那这样的话,也可以把毁谤的障去除掉。
假如,被毁谤的那位圣者已经去世了,如果是阿拉汉的话,已经入般涅槃了,
那么就必须要去到他去世的床前,或者说到他的塔墓前,进行忏悔。
忏悔了,就可以把这种障道的障碍可以去除掉,这是属于毁谤障。
在这里我们也要再顺便说一下,我们通常平时在谈话的时候,必须得很小心。
如果我们在谈戒律的时候,或者说我们在谈法的时候,尽量不要提到人。
如果我们要谈的话,就谈事情比较好。
就比如说,我们在谈戒律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说:
“假如有人他这么这么样做,那么会不会犯了什么戒?”
这个只是谈事情;如果说:“我看到某某比库他这么做。”
但是,假如你已经不知道当时这位比库是不是真的是这么做;
或者说我们看错了,误解了;
或者说当时他也许是有其它因缘而要这么做,但是他做的目的并不是象你认为的犯戒。
如果你不知道,而你这样指责他,或者说:
“他这样子已经是犯戒了。”那很可能在无形之中(毁谤了对方),
假如对方又是圣者的话,那么就是很危险的,非常危险的。
因此,无论在谈法,在谈戒律的时候,我们都谈事,不要谈人,要谈戒就谈戒,
谈法就谈法,如果指人的话,就比较危险的。
而通常人都有一个习惯,就是很容易夸大别人的缺点,
或者说用放大镜去看别人的缺点,乃至到有些人甚至是对方曾经帮助过自己的,
曾经教导过自己的,或者说曾经在某一方面帮过自己的。
然而由于一个人的习气,或者由于个人那种心态,很容易对对方产生排斥感,
即使他没有得罪过自己,但是有的时候,就是那种内心的一种不善的气量,
使你一谈到别人的时候,就会对那一个人感到抗拒,
这个时候很容易就指责对方怎么样。
批评是很难避免的,即使在佛陀在世的时候,也是非常普遍的。
曾经有一个叫阿图拉(Atula)的人,有一次他想要知道一些佛法的知识,
然后他就去找阿难达尊者。
见到阿难达尊者后,就把他对佛法的疑问,就去问阿难达尊者。
结果阿难达尊者就很详细地跟他解答了这样的问题,
即使阿难达尊者很细心地帮他解答问题,然而他听了之后,他感到很不耐烦;
他说:“我只问了这么简单的问题,为什么他那么囉嗦跟我讲一大堆的话?”
然后,他又去问沙利补答(S?riputta,古译为舍利弗)尊者的弟弟,
叫勒瓦答(Revata,古译为离婆多)尊者。
勒瓦答尊者是一个很沉默、不喜欢多说话的人,他去问了勒瓦答尊者,
结果勒瓦答尊者没有怎么去回答他。
然后他又批评了:“我那么好心去问他,他居然不回答我的问题,
那么高傲,有什么好了不起的。”
于是,他又把这个问题去问沙利补答尊者,
沙利补答尊者就很简单扼要地回答他的问题。
他听了沙利补答尊者的回答之后,他又毁谤了:
“我问这个问题,他那么简单就回答了我的问题,我怎么可以理解呢?”
结果他又去找佛陀,然后就把他去见阿难达尊者,见勒瓦答尊者,
见沙利补答尊者的情况,跟佛陀报告。
这个时候,佛陀就说了一首偈颂:
“阿图拉,不是现在才如此,过去已经是这样了,说多话的人给人毁谤,
说少话的人会给人毁谤,乃至到沉默的人也会给人毁谤。”
(法句经.愤怒品)
“阿杜罗应知,古来已如此,
非是今日事,默然受人谤,
多言受人谤,适言受人谤,
不为诽谤者,此世未曾有。”
这个就是人性,中国有一句话:
“谁人背后无人说,谁人人前不说人。”是不是?这是人性的缺点。
作为禅修者,我们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包容,要学会发现别人的长处,别人的优点,
别人的可取之处,别人可以学习的地方。
不要老是用带刺的眼光去看别人,不要用带刺的口气去挖苦,去刻画别人。
如果我们看到别人的长处,看到别人的优点,我们再去说,
这个是属于一种随喜的心态;
如果是带着批评的、带着贬低的、带着挖苦性质的话,去说别人,
这很可能是属于一种嗔恨心。
批评一个人,唯有一种情况才是可取的,也就是说你当面说他的缺点,
在适当的情况下说他的缺点,或者告诉他的老师,
叫他的老师或者叫他的朋友去提醒他,帮他改过,在这种情况下,
说别人的缺点才是允许的。
而平时,一些人聚在一起,说这个不好,说那个人不行,
基本上都是由三种心态所造成的:
第一种要么就是傲慢心,很高傲的心,看不起对方;
第二种是嗔恨心;
第三种是妒嫉的心。
如果在讲到一个人的不是的时候,我们可以先提醒一下自己,
用什么心态去讲别人,真的要提醒一下自己,而且有时候我们也可以想想,
讲这些话对自己、对对方有没有利益,有没有好处?
如果没有好处,我们就不要做。
有四类的人:
第一类的人就是既做利益自己,又做利益他人的人;
第二种只是利益自己而不利益他人的人;
第三种是损害他人来利益自己的人;
第四种既损害他人也不利益自己的人。
第一种人是最高等、最上等的,帮助了自己又帮助了他人;
比如说,我们跟大家一起说:
“我们一起去做供养吧,我们一起去禅修吧。”
或者说,我们去教导别人,帮助别人,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我们也提升自己,
这种叫做利益自己又利益他人。
第二种人就是利益自己而不利益他人。
比如现在大家正在禅修,有些事不用我们管、不用我们帮的,我们就暂时放在一边,
我们只是先管好自己禅修,这个叫做只利益自己先不管他人。
第三种人是损人利己的,就是伤害了别人,损害了别人的利益,去利益自己的。
比如说贪污一些公款,当然这是在家人的事情;
或者说我们私自挪用了常住、寺院的一些东西来为自己,
或者说拿了别人的东西来自己用,这个就是损害别人来利益自己。
第四种人是损人不利己的,既损害了他人又没有利益到自己。
如果我们批评别人,我们去毁谤别人,就是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事情。
既损害了他人,既毁谤了他人,又为自己造成了一些没必要的障碍。
这种做法是最没有智慧的、最蠢的一种做法。
因此,我们在谈论人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小心,不要涉及到批评,
尽量不要涉及到毁谤;如果对方已经有了戒,对方是持戒清净的人,
我们去毁谤他的禅修,我们去毁谤他的一些为人,这是很不应该的。
如果一个人已经有了定,我们去毁谤他的戒,或者去毁谤他的一些为人,
他的一些性格,这也是会对自己造成障碍的;
如果对方已经有了观智,我们去毁谤:
“他修到vipassan?了,他持戒怎么是这么样的!”或者
“他还会说出这样的话!”这样的话也是很危险的。
如果我们谈论的话,最好只是谈论事,不要谈论人。
如果一谈论人的话,就会涉及到这些东西。即使对方不是圣者,如果对方有德,
这个德包括了戒德、定德、慧德,即使他还没有解脱的德,
没有解脱知见的德,也就是说他还不是圣者,他还是一位凡夫,
但是他是一位禅修者。
如果我们毁谤,对他生起不善心,说了一些挖苦的、谴责的、毁谤的语言的话,也
是会造成不善业的。
因此,我们在谈话的时候,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口业。
然后,第五种障是属于违令障,这里的违令是什么意思呢?
违令是从佛陀而来的。
违令障是指一个禅修者已经违犯了以佛陀威力而制定的学处。
如果一位比库,他就必须得很好地持守比库的227条戒,
以及20种犍度里面所规定的那些应当做的事情和不应当做的事情,
他应当尽自己做比库的一切义务;
如果是作为沙马内拉,他应当持好十戒,以及应当做的义务,还有众学法;
如果是一位十戒尼,她必须得持好十戒;
如果是一位比库尼,她必须要持好比库尼戒;
如果是一位在家人,他来这边,如果这边是规定要守八戒或守十戒的话,
他就必须得要持守好自己的戒。
在上次我们已经说到了持戒清净有两种:
第一种是守持不犯,守好戒律而不去犯;
第二种是犯了就忏悔。
如果比库知道自己犯了戒,他应当忏悔,如法地忏悔;
而对于沙马内拉、对于十戒女、对于在家人,
如果自己知道已经违犯了其中一条戒,他应当去重新再受戒,重新再受,戒就清净了。
如果一个禅修者无惭无愧地犯了戒,而且没有惭愧的心,没有想悔过的心,
他去禅修的话,是不可能证得任何禅那跟道果的。
因为这个禅修者无惭无愧地犯戒,而且犯了戒没有悔过的心,
已经毁坏了以佛陀威力所制定的学处;
因为违犯了这种学处,所以已经使他的道业成为障碍,这种障叫做违令障。
那有的人说:“我看到有些人,他根本就不持戒,他晚上要吃饭,
什么东西都做,他照样可以禅修,照样可以入禅那,那是怎么回事呢?”
这种人?,很有可能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假如他(她)是比库或比库尼的话,
那么很可能他(她)不是真正的比库或比库尼戒,
他(她)没有成为真正的比库或比库尼。
第一种情况是,如果,我们看到一个人犯了戒,比如说有些人他住在森林里面,
他一个人住,就发现到他真的是犯戒,但是他还是可以入定,那怎么回事呢?
对于这种情况,如果一个人独处,或者说一个人在森林里面住的时候,他犯了戒。
当他犯了戒的时候,他起了惭愧心,他想要忏悔,
他想:“如果我遇到了其它的比库,我将会如法地忏悔。”
这样的话,还是不会成为他的障碍。
但是最好的方法,就是当我们知道自己犯了戒,我们就忏悔,忏悔了,
就把它放下,然后我们就去禅修,这是最好的方法。
因此,假如一位禅修者,有了这五种障碍的任何一种,
第一是烦恼障,第二是业障,第三是异熟障,第四是毁谤障,第五是违令障。
如果有这任何一种障碍,我们在这些障碍的障碍之下,是不可能证得道跟果的,
甚至禅那的。
对于第一种烦恼障,我们在座不用担心,都没有;
第二种业障,也不用担心,我们在座都没有;
第三种果报障,我相信可能性也很小;
第四种毁谤障呢,就是可以改变的,因为可以消除的,而且很容易,很快消除的。
然而,我们能够在平时守护好身、口、意,这种障碍也是不难发生的;
而第五种违令障,就是我们犯戒的障碍,
在我们共住的情况下,也是不难去除的,即使我们犯戒,
或知道有些戒自己持不清净,通过如法地忏悔,还是可以免除掉的。
所以,大家可以省察一下,如果有这些障碍当中其中任何一种,
就要知道如何去排除这些障碍。
排除了这些障碍之后,就不要担心,然后把心再投进自己的业处,继续禅修。
以上是属于对禅修的障碍。
然后,盖就是指五盖,也就是欲贪盖,嗔恚盖,昏沉睡眠盖,掉举恶作盖和疑盖,
我们上次已经谈过了,所以在这边就不谈;
还有至于其它的一些障碍,在这边是简单的带过一下就可以。
禅修,要具备非常多的因缘才能够成就的。如果其中任何一种因缘缺乏,或者不具足,
没有具备的话,都会给我们的禅修造成障碍。
比如说气候太冷、太热、食物不适合、身体很多病、身体很虚弱,
这些都会给我们的禅修造成障碍。
那这些障碍,可以通过一些适当的方法来改善的。
比如身体不行,真的是很多病的话,要正视现实,
然后,在身体状态很好的情况下,再禅修。
还有另外一种,就是注意饮食跟运动的一些调节。
假如是气候的话,比如天气很热,我们知道在这边不可能说天气热了,
我们每个人都装空调,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就要做到心静自然凉。
不要太多的去抱怨,也不要说本来天气已经是热了,
已经是成为我们禅修的障碍了,然而我们再加上新的障碍,在心里面老是抱怨:
“这种鬼天气怎么那么糟糕,这种鬼天气怎么那么热。”
因为气候的、天气的、大环境的,没办法改变,
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心的。
而且,这些障碍只要我们禅修者有很好的心态,都不会成为障碍的,
气候的障碍、饮食的障碍等等(都应该如理作意对待)。
另外,还有有一些障碍是属于人为的,比如说在禅修当中,大家都应当互相体谅,
应当互相理解,互相包容。
而有些障碍是人为所造成的,这种障碍是很不应该的。
比如说别人在禅修,我们在谈话,影响到别人,这也是属于一种障碍,
这样的障碍也是很不应该的;如果别人在禅修,我们在做其它的事情,
妨碍到别人,这个也是会造成障碍。
因此,我们在这边,就尽量要做到多点去理解别人,要去体会别人。
如果别人在禅修,别人想要安静,我们要创造一个空间,让别人能够尽量的、
能够更加没有障碍地去禅修,特别是不会因为我一些不适当的行为跟不恰当的语言,
或不适时的语言而障到别人。
有时候,我们也应当学会独处,不要老是去窜聊,谈一些没有意义的话题,
或谈一些不适当的话题,这个也没有意思。
有时候别人很想禅修,你就老是去窜聊,然后去谈一些家常,谈一些不着边际的话,
这样的话,只是在浪费时间,所以不要这样做,要尽量保护别人的禅修环境,
为别人禅修创造条件。
所以在这里,要尽量免除一些禅修人为的障碍,互相理解、互相包容也是很重要的。
然而,更重要的就是说我们要学会用一种平静的心态来面对任何的事情。
比如说条件不允许,就要调整心态。
自己是可以创造一些条件的。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是会有一些干扰,即使你到深山里面,
还是会有蚂蚁、有蚊虫这些干扰,还有风声、鸟声、野兽叫声等等。
所以,更重要的是要用一种很平和的心态,
去面对任何外在的一些变动,一些波动。
这个是对我们如何排除禅修的障碍,排除禅修的干扰的讨论。
那接着,我们再谈一下,如果要成就禅修,除了禅修之外,
我们还是要有很多其它的助缘的,还是要其它的福德因缘的。
凡是修行过缘起的禅修者,都知道或者都了解,我们在修行缘起的时候,
要观照过去世,观照过去世跟今世之间的因果关系。
其中,观照过去世我们要观照三种情况:
第一种就是说造成我们今生这一组果报五蕴的因,
也就是我们在过去生曾经造了什么样的业,
这些业由什么样的烦恼支持我们造这样的业,
然后使我们今生投生为男人,投生为女人的,
这种是我们在修缘起,观照过去世的时候必须观照的。
还有第二种跟第三种,我们在观照过去世的时候也要查的,查找的、追查的:
第一种是属于vijja b?ja,
第二种是carana b?ja,vijja b?ja就是明的种子、智慧的种子,
第二种是行的种子,也就是福德的种子。
因此,一个可以修到缘起的禅修者,在观照过去世的时候,
不仅仅要查找导致投生今生为人的因,这些因包括烦恼跟业,
也就是无明、爱、取、行跟业;
而且还要查找过去生是不是曾经有修行过,修行过哪一些业处;
是不是造了一些善业;如果在过去生曾经修过四大,
修过vipassana(观禅),这个是属于在过去生曾经积累了vijja b?ja,
就是明的种子、智慧的种子。
如果在过去生曾经做过布施,曾经持戒,曾经修过止业处——止禅的业处,
这是属于carana b?ja;
或者说有些禅修者曾经在过去生曾经遇到佛陀,或者说曾经见过佛陀的弟子,
这些都是属于过去生的carana b?ja,
就是行的种子、福德的种子,这个都是我们必须追查的。
因此,我们可以知道,一位禅修者禅修成功,除了修行之外,
还必须得有很多其它的福德因缘的。
这些福德因缘总结起来有十种,
巴利叫做Punnakiriyavatthu,也就是做福德的基础,十种功德事。
这十种功德事分别是:
‘D?na, sila, bh?van?, apac?yana, veyy?vacca, pattid?na, patt?numodana, dhammasavana, dhammadesan?, ditthijjukammavasena.’
一共是十种,也就是:
第一是布施;
第二是持戒;
第三是禅修;
第四是恭敬;
第五是服务;
第六是回向(回向功德);
第七是随喜(随喜功德);
第八是听闻佛法;
第九是说法;
第十是正直己见。
这十种在巴利里面叫做造作功德的基础。我们每一个禅修者,在禅修之外,想要造功德,
我们可以依照在经论里面的这些指导去造功德。
这样的话,会明确很多,应当造哪一些功德,应如何造。
而且,有些功德是非常容易的,是举手之劳,易如反掌的。
那么,接下来我们分别简单的讲一下:
第一种是布施(d?na)。
布施是积累福德、积累福报最好的方式。
在经论里面,有时候把布施分为两种,
有时候分为三种:一种是财施,财施就是财物的布施,生活用品、资具的布施;
另外一种是法施,法施是指佛法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