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录自 帕奥禅师 转正法轮
转法轮经
这部经是佛陀成道后所开示的第一部经,
对象是五比丘。
悉达多太子出家后不久就开始以坚强的毅力在优楼频螺(Uruvela)修练各种苦行。
这五沙门侍奉他并且供给他所需的微少需求。
六年后,他体会到自我折磨的苦行不是导向证悟之道,就放弃苦行,
开始食用身体所需要的食物。
五比丘误会太子已不再为证悟而奋斗,对他感到很失望,
就离开他而前往仙人堕处的鹿野苑去。
悉达多太子证悟成佛之后,观察到五比丘将是人间最先彻悟佛法的一群,
因此他到仙人坠处来为他们开示《转法轮经》。
这部经受到佛教徒的高度推崇,因为这是佛陀第一次转法轮的开示,
是诸天与人前所未闻的法。
经文开始说: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波罗奈城附近仙人坠处的鹿野苑。
这里的“一时”是指佛陀成道之后两个月,在阳历七月的月圆日(雨季安居前一天)。
那时佛陀从菩提伽耶(Bodhgaya)来到仙人坠处(Isipatana)的鹿野苑。
为什么这个地方称为“仙人坠处”呢?因为在我们的菩萨成佛之前,
有许多仙人(隐士)住在喜马拉雅山,包括许多辟支佛在内。
他们从居住的地方飞来,在鹿野苑降落下来,然后进入波罗奈城去托钵。
托完钵之后,又从鹿野苑起飞,回到喜马拉雅山去;
再者,那些辟支佛在这个地方举行布萨与集会;
过去的诸佛也都曾以神通飞来,于此地降落,然后开示《转法转经》,
因此这个地方称为“仙人坠处”。
经文接着说:
那时世尊对五比丘如此说:
“诸比丘,有两种极端是出家人所不应当从事的。是那两种呢?”
“出家人”(pabbajita)是指努力驱除烦恼的人。
他舍弃世俗的生活,履行沙门的义务,精勤地修行戒、定、慧,以期灭除一切烦恼,
证悟永远的寂静──涅槃(Nibbana)。
这里的“五比丘”是指:
憍陈如(Kondabba)、跋提迦(Bhaddiya)、卫跋(Vappa)、
摩诃那摩(Mahanama)及阿说示(Assaji)。
这里采取广义的用法:见到生死轮回之险怖者称为“比丘”。
在十万大劫之前,这五比丘都曾在胜莲华佛(Buddha Padumuttara)座下修积波罗蜜,
并且曾数度在过去诸佛的教化期中修行观禅达到行舍智的阶段。
为何我们能知道他们已曾积累深厚的波罗蜜呢?
因为他们将在听闻《无我相经》(Anattalakkhana Sutta)
之后证得阿罗汉果同时具足四无碍解智。
四无碍解智是:
一、 义无碍解智(attha-patisambhida):对苦谛的无碍解智。
二、 法无碍解智(dhamma-patisambhida):对集谛的无碍解智。
三、 辞无碍解智(nirutti-patisambhida):
对苦谛法与集谛法的语词及文法使用上的无碍解智。
四、 应辩无碍解智(patibhana-patisambhida):
对上述三种无碍解智的无碍解智。
要成就四无碍解智者必须具备五项条件:
一、 证悟(adhigama):证得阿罗汉道或其他任何一种圣道。
二、 精通教理(pariyatti):背诵三藏圣典。
三、 闻法(savana):细心、恭敬地听闻佛法。
四、 质问(paripuccha):研究注释并且理解三藏中的疑难处。
五、 先前的修行(pubbayoga):
曾在过去佛的教法中修行止观,达到行舍智的阶段,
尤其着重于履行“往返义务”(gata-paccagata- vatta)。
“往返义务”是指入村托钵与返回时都专注于修行止禅或观禅。
这五项当中,第一项是在成就四无碍解智那一生证得的;
后四项则是在过去佛的教化期中培育的。
所以我们不要忘记这项事实:
听闻佛陀开示《转法轮经》的这五位比丘在过去佛的教化期中就已曾积累深厚的波罗蜜,
足以使他们在证悟阿罗汉果时也成就四无碍解智。
关于两种极端,佛陀解释说:
“一种是沉迷于感官享乐,这是低下的、粗俗的、凡夫的、非神圣的、没有利益的行为;
另一种是自我折磨的苦行,这是痛苦的、非神圣的、没有利益的行为。”
佛陀说两种极端当中的一种是沉迷于感官享乐。
我们的菩萨──悉达多太子(Prince Siddhattha)──
在出家之前享受了许多年的感官欲乐:
他住在分别适合于一年三季的三座豪华宫殿里;
娶了美丽的妻子──耶输陀罗公主,生了一个可爱的儿子──罗候罗;
他周遭的一切人事物都是愉悦迷人的。
然而,他无法在如此放逸的生活中找到他累世所追求的真理。
这就是为何他在成道之后宣示说:
沉迷于感官享乐是低下的、粗俗的、凡夫的、非神圣的、没有利益的行为。
若人沉迷于感官享乐,他对欲乐的执著会日渐增强,他将陷入贪欲的漩涡之中,
无法自拔,因而无法证悟涅槃或达到其他禅修成果。
另一种极端是自我折磨的苦行,如逐渐延长屏住呼吸的时间;
断食;只吃草、只吃苔藓、尘土等;
一天只吃一颗豆,一天只吃一粒芝麻,一天只吃一粒米;
长久时间一脚站立;睡卧在尖刺上等等。
古时候的印度人误以为烦恼的根源来自身体,因此他们想尽办法折磨自己的身体,
以期灭除烦恼。
我们的菩萨出家之后曾经修行诸如此类的自我折磨苦行,
其艰难程度无人可比。
“他的身体极端削瘦;他的腿看起来犹如芦苇秆;他的髋部犹如骆驼的蹄;
他的脊椎在背部突显出来,犹如一条绳索;他身上的肋骨犹如破屋的椽条;
他的眼睛深深地陷入头部里,看起来像深井底部的水一般。”
他甚至修行到接近死亡的边缘。
即使达到如此艰难的苦行,他仍然无法找到自己热切追求的真理。
因此他在成道后宣示说:自我折磨的苦行是痛苦的、非神圣的、没有利益的行为。
若人沉迷于自我折磨的苦行,就无法培育深厚的定力。
没有深厚的定力就无法如实地了知诸法,因此无法彻悟四圣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