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在国家、民族的定位与功用 佛陀弟子僧 随佛

楼主: wizer (朝向追求快乐与真相之道)   2014-11-01 23:30:22
佛法在国家、民族的定位与功用-随佛之宗教观 佛陀弟子僧 随佛 (摘录)
http://goo.gl/GyqYeQ 摘录自<正法之光>第四十期
… 佛陀自说:“以世间有老,病,死三法,不可爱、不可念、不可意故,是故如来、应、
等正觉出于世间,世间知有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说正法律。”(见大正藏《杂阿含
》346经)
依据以上的经说记载,我们可以清楚的见到,释迦佛陀说法的目的不是为了“建立宗教”,
是为了帮助世人可以“息除苦恼”。
教育与信仰都必需“以人为本”
人类活动的真实目的,是在“如何让人类能够身心健全发展、现世生活安乐,社群能够稳定
、和谐,让人类朝向息苦、健全、永续发展”。…
…教育!着重事实与实际,是清楚、无误的深入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现实世界,目的是务实
、有效的发现解决生存困难与度越身心痛苦的方法,可以实际的提升身心与生活的品质,增
进社群的安乐与稳定发展。
信仰!重在满足需求,是根据人类的希求与痛苦,提供有效振奋人心的希望,给予舒解苦痛
的慰藉与信仰,施设提升身心品德的思想教义,确立安定社群的行为规范,并且在关怀生命
的准则上,施与希望与慰藉,引导人心朝向喜乐与安稳。
佛法是教育,是 释迦佛陀正觉的内涵与教导;佛教是信仰,是因应不同时代、地域及民族
等因素的需要,持续演变、发展的社会文化现象。
学习佛法是为了务实、实际的解决人生的内外问题及苦恼,绝不在追求空幻理想与满足需求
。佛教信仰是为了让困陷在现实困难与心理苦恼的苦闷心灵,可以有所希望与慰藉,进而安
稳身心的逐步走出人生的困境。
佛法在流传的过程中,传扬佛法的教化者必需面对广大民众的心理需求,当然也要面对“务
实、实际的教育是无法满足人心之无限需求”的现实。因此,佛法的传播过程,传教者为了
引摄更多民众接受佛法的教育,不得不善巧的回应民众的心理需求,随着不同时代、地域、
民族的差异,权巧的施设各种希望、理想与信仰,给予民众心理的安乐与依靠。在现实的佛
教发展史上,佛法的传播过程,是不断的回应民众的心理需求,并且发展出各种不同类型的
佛教信仰。
教育是佛法的宗旨,辅助教育的推展才是佛教信仰的真正目的,两者都是“以人为本,利人
为务”。
学习、传扬佛法,不能受限于佛教信仰,也不可排斥、拒绝佛教信仰;信仰、传续佛教,不
能迷信、受制于佛教信仰,必需尊重与维护佛法的传续。学佛法要尊重佛教,信佛教要维护
佛法。
虽然佛法与佛教信仰在本质上有着重大的差别,但是佛法与佛教的实际目的,同样是为了人
类的利益,都是“以人为本”。在“以人为本”的道路上,佛法与佛教信仰是互不替代,也
是两不可缺。
学法者与信教者必需看清真正的重点在“以人为本,利人为务”,双方才能避免“以自为重
”的本位主义,远离无益的对立与分裂,并且可以相辅相成的传续佛法、利世利人。
宗教信仰对社会的贡献是不容否认,探讨各种学说也是为了寻求解决痛苦的办法,不论哲思
学说与宗教信仰都是“以人为本,利人为务”,都值得鼓励及支持。
然而,当哲思学说的内容,或是宗教信仰的方向,已经明显障碍社群的正常的生活与身心的
发展时,即必需即时的自我修正,舍弃无益于现实人生与身心健全的信仰及学说,回归“以
人为本,利人为务”的正道。否则,偏差、不当、无益的哲思学说与宗教信仰,不仅无法利
世利人,更会长期性的遗害社会。…
…传统宗教有着许多不当的学说与信仰,让民众无法正常存活在现实的社会。譬如:当面对
苦难的环境或不义的伤害时,往往受到“宿命论”的不良影响,习惯一概采用“过去世的业
障”来看待,相信苦难是源自本身在过去做的罪孽,面对逆境的态度是“逆来顺受”。
在“宿命论”的不良影响下,面对困境的态度是自怨、自怜及逆来顺受,解决困厄的办法大
多是“祈求圣灵庇护”,或是“行善、结好缘”,甚至是“诵经回向给伤害自己的人”。这
种错误信仰的不良影响,不仅无助人们解决问题,务实的开展光明人生,反而造成“民困国
敝”的重大伤害。
人们相信这些玄虚与善良的作法,既可以解除困境,也可化解对立的人际关系。但是,当这
些作法都无效时,相信宿业的人在面对困境时,多会随即转为要求自己必需“随缘受业”,
并且“要忍辱”的面对伤害,要懂得“放下烦恼”,要认清“世间都是空幻、虚假”,更要
懂得“不执著虚实、对错”。这些学说思想与信仰,绝不是正统的佛教教义,实际是佛法以
外的印度其他教派的学说、信仰,或是出自后世的学说理论,都是背离佛法的异道妄说。
如果依照前面引据的“宿业”信仰与说法来看。试问:近两百多年来,亚洲各国人民遭受强
权的侵略,无数死伤的人民,岂不都是“咎由自取的业障”?试问:受到不当逼迫的苦难人
民,应当要“随缘受苦”、“要忍辱”,要“行善”来化解苦难,并且面对侵略者、迫害者
还要“结好缘”的相处,更要“诵经回向给伤害自己、亲友、国家、民族的侵略者”,最后
要“相信苦难都是空幻虚假”、“不执著虚实、对错”的放下烦恼。其余只能“祈求圣灵庇
护”?
佛陀与现代科学都是承认“作为效应”,这是说“凡有作为,必具有影响效应”,“作为的
影响效应”即如同“报应”的意思。然而,不论是 佛陀与现代实证科学,都不会承认“现
前遭遇、表现及发展”是出自“过去某些作为影响”的决定,而应当是“时时影响,时时转
变,不可绝对控制、决定”的发生在现实生活。“作为的影响效应”、“报应”是事实,但
是“宿业决定”是虚妄。…
…如果在学校、工作与生活层面,遭受不当的霸凌、排挤、诬蔑、侵害。请问:你会向受害
者说遭受伤害是“自己的业障”吗?我们应当教导受害者相信遭受伤害是源自本身的罪孽吗
?受害者应该要“忍辱”、“随缘受苦”的面对困境?受害者要“诵经回向给加害者”、“
行善,结好缘”来改善关系,并且“祈求圣灵庇护”?或是受害者要“相信一切是空幻虚假
”、“不执著虚实、对错”的放下烦恼?
如果以上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则请问:你是否有向受害者提供任何实际有效的安慰与帮助
?或者你只是提出一套消极、不切实际的说词及作法?请问:以上的作法或建议,是提供帮
助,或是加大伤害?
2011 年个人在新加坡某道场举办禅修,有天中午用斋后,有位年约二十多岁的女子前来寺
院礼佛,并在佛殿上不断的礼佛祝祷。
不久,这位女子前来求教。当时她提到自己的困境:“师父!我是马来西亚的华人,目前我
、先生和两个孩子住在新加坡,我和先生的父母、亲人都住在马来西亚。我是独生女,父母
老了,只有我一个女儿,他们的生活需要我的支持。但是先生禁止我寄钱给父母,每次我寄
钱给父母,先生即大吵大闹,家庭不得安宁。我该怎么办?”
当时,我问这位女子:“妳的家庭经济稳定吗?是否先生的经济压力太大了,没能力让妳寄
钱回家?”这位女子提到:“我和先生都有工作,我的薪水是先生的两倍,先生的薪水是全
数寄回去给他的父母,而我的薪水要负担一家四口在新加坡的一切开销。先生认为我已经嫁
给他,即是他们家的人,不可以再照顾娘家的人。可是先生有七个兄弟姊妹,大家都有能力
分担照顾父母的责任,先生还是全力照顾他的父母,而我的父母只有我一个女儿,我不照顾
就无人照顾了。”
接着,她又说:“师父!我不反对、也没有阻止先生将他的薪水全寄给他的父母,我只是希
望能够把自己赚的钱寄些给父母。”这女子哭着说:“父母很辛苦的将我养育成人,又让我
接受良好的教育,现在才能在新加坡有个好工作,赚钱、养家、养孩子。现在父母老了,我
住在新加坡,我不寄钱回去,父母很难过生活!”
接着,她又说:“我和先生已经沟通了很多次,不仅没有效果,先生还会打我。我想要离婚
!但是我请教许多师父,她们都说是我的前生业障,绝对不可以离婚,需要忍耐、要忏悔、
要作功德回向给先生。否则,下一辈子还要和他结婚、还债。”
接着,这位女子问:“师父!我依照那些法师的教导,两年来是天天忏悔、诵经、回向,可
是都没有效果。这真的是我的业障吗?我应该怎么办?”
当时,个人听了这位女子的困难与问题后,实在为佛教感到惭愧,也为这位女子感到悲哀。
当这位善良、端正、贤淑、孝顺的佛弟子发生困难时,佛教给她什么教导与帮助?佛教是帮
了她,或者是害了她?
2009 年个人曾在吉隆坡某道场短时间说法。有天晚上说法结束后,一对年轻的夫妻前来问
法,身边带着两个还在读小学的儿子,而两人的问题围绕在妻子的疾病上。那位女士说:“
师父!医院检查出我得了癌症,已经发展到第二期,医院要我尽快的开刀、化疗。但是念佛
堂的师父与同修,都对我说:‘生病是前世业障,癌细胞是冤亲债主的化身,绝对不能用开
刀、化疗来对待冤亲债主。妳要一心的忏悔自己的业障,要不停的念佛、回向给冤亲债主,
超度冤亲债主,让冤亲债主往生极乐世界,癌细胞才会消失不再复发。开刀、化疗不能解决
病苦。妳绝不能开刀!’”接着,又问:“师父!我要不要开刀?”
当时,个人听了这对夫妻的困难与问题后,不仅为佛教的误传感到惭愧,更感到荒谬与不可
思议。虽然不是全体佛教都是如此,但这在目前是一种相当普遍与常见的现象。佛教是对社
会民生很有帮助的宗教,但是许多误传的说法,真的需要检讨。…
…许多人愿意信仰佛教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教义,更合乎公义与
现实。但是,很不幸的是佛陀教导的“因缘善恶说”,在印度流传的时代即已经被歪曲成“
宿命业报说”,传入中国的说法已经是“宿命业报说”的错误见解了。
十方的长老、法师、大德居士及社会贤达!我们做为佛弟子,或是一位关心社会的民众,是
不是应该认真的检讨这些严肃的问题?
虽然宗教信仰有其意义、价值与贡献,但是信仰是重在鼓舞人心、抚慰苦难,真要解决现实
的困难与问题,毕竟是要依据务实、实际的方法,不能依赖宗教信仰。否则,只会让人陷入
现实的困境而无以自拔,最终会让人失去对宗教的信心。
宗教的存续基础,不应该借由民众的困难与问题,让民众陷入长期无助的处境而必需依赖宗
教信仰;佛教存续与发展的基础,除了宽慰人心之外,毕竟要用务实、实际的教育(佛法)
来帮助民众解决困难与问题,这才能让社会自发、自愿的长期支持与信赖佛教。…
…佛教的问题是在自身无法务实、实际、有效的帮助民众解决现实的困难与问题,使得佛教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除了虔诚无疑的信仰之外,已经逐渐失去广大民众的支持与信赖,特别
是难以吸引现代年轻人的参与。
如果佛教愿意检讨本身的问题,佛教即能向前迈步;如果佛教能够面对与解决本身的问题,
佛教必能为个人、社会、国家、民族作出巨大的帮助与贡献,不仅能够稳定社会,更能间接
的促成个人与国家的昌盛。…
…长期以来,现实佛教的内部流传着许多无关佛法的其他思想。虽然这些学说给予信徒一种
美丽的信仰与安慰,但是无助于佛教信众面对现实人生的障碍与务实的解决困难,甚至严重
的脱节现实生活。如此一来,佛教信徒是善良有加,却逐渐失去正常的生活能力、动力,进
而造成佛教徒与社会的日渐弱化、退化。…
…这些事实对现今的佛教来说,都是相当严肃且必需自我深切检讨的问题,难道可以用“业
障”、“末法”种种虚幻的理由,轻描淡写的轻轻带过?…
…记得四十一年前,个人初信佛教,当时学校有一位信仰基督教的同学说:“你不要信佛教
,佛教是入家破家、入国破国。你应当信基督教!”当时个人相当的不以为然,认为这是破
坏佛教名声的疯狂说法。
但还是耐著性子问:“为什么应当信基督教?”这位同学回答:“因为美国、法国总统信基
督教,英国首相也信基督教。信基督教的国家比较好!”当然这种答案是相当的不宜,除了
反应“崇洋媚外”的心理以外,根本无关乎是否应该信仰佛教的课题!
可是这种观点,反应出当时社会大众的普遍观感,认为信基督教的国家是强盛,而信佛的国
家则衰弱。西方国家的强盛,其原因实际无关乎基督教信仰,而是源自十七世纪的文艺复兴
运动所开启的“人本主义与科学精神”。在思想本质上,人本主义与科学精神是反基督教的
“神本思惟”,反对人生的态度在依赖“神的恩典”,更不认同生命的目地是寻求进入永生
天堂,坚定拒绝种种脱节现实人生的信仰及作为。人本主义与科学精神的启蒙运动,让西方
社会逐步的走出中古世纪以来“以神为本”的思想枷锁,间接的促成了第一次的工业革命,
发达了西方国家的社会教育及产业、资本规模,提升了国家的整体力量,开启了西方文明朝
向民富国强的道路前进。
反观亚洲文明的发展。在西方文艺复兴运动之前,东、西方的社会形态,在本质上是差异不
大,同样的君王集权与贵族封建,垄断财富与土地的分配机会,绝大多数的人民是生活在贫
困的边缘。此时,关怀人民为本的宗教信仰,却是不断的向民众灌输“现世是苦,天堂与净
土是依靠”的信仰,藉用祈求“神的恩典”或“佛、菩萨的救赎”作为度苦、救世的手段。
虽然“仰赖圣灵救赎”的宗教信仰具有抚慰人心的作用,但是无法让人确实的反省,必需经
由自身务实有效的努力,提升身心素质、改善现实生活及社会品质,才是真正解脱苦难与利
乐世间的正道。
务实的努力,更胜于焚香祈祷的效果。神话、虚幻、闭塞的思想教育,充满不切实际的美丽
理想,还有许多玄缈、空幻、缺乏经世致用价值的宗教哲思理论,是麻醉著广大民众的苦难
心灵。
当西方社会开启了“人本主义与科学精神”的启蒙运动,逐渐加速的朝向民富国强的道路时
,亚洲的国家还沉睡在封建、神话、玄虚哲理的迷梦中,当西方列强进入亚洲各国的大门时
,亚洲各国随即一败涂地。随着西方近代文明与势力的传入,基督教信仰逐渐的取代亚洲的
传统宗教,造成佛教、道教与民俗信仰人口大幅减少,并且社会印象、地位与影响力也大为
低落。譬如:二战以前的朝鲜,佛教徒约占人口的80%,二战以后至今,由于受到西方的影
响,目前韩国约有75%人口是基督教徒,而佛教信仰人口已经大幅的萎缩,对社会的影响更
是大不如既往。…
…当中最为根本的问题,是“传统佛教、道教的许多教说、作法,严重的脱节现实生活”,
教育出“过度理想化的善良,逃避、厌离现实的世界,美丽而空幻的人生愿景,理想而不务
实的生活态度,缺乏健全实际的生存能力,不适应正常生活”的宗教信徒。…
如果佛教能够在提倡各宗派佛教信仰,提供安慰人心、稳定社会的功用之外,更进一步的提
倡契合真实佛法的原始佛教(不是消极的南传部派学说),发挥务实、理性、科学、实际的
人本思想,帮助社会大众远离消极、避世的人生观,拒绝不切实际的抽象理想、迷信,必定
可以提升民众面对现实人生的精神,具备务实解决困难的意愿、能力,开展勇健的创造力、
反应力、智力、行动力,促进民众、社会、国家的强化及进化。…
…佛教的重大责任,不是只有遥想利益无量的众生,最直接与重要的责任是“帮助斯土斯民
的智觉、稳定、繁荣、昌盛”,让佛教的护法能够健全、昌荣。在现代国际社会环境底下,
个人、国家、民族的兴隆,不能只有依靠虔诚、善良的稳定社会而已,更需要具备坚定、务
实、勇健、有能力、有动力的国民为后盾…
…个人认为:佛法的重心,不是在信仰,也不重在给予心灵的慰藉,而是重在看清实际人生
的智见,引人实际的面对问题,并且解决现实的问题与困难。…
作者: MartinJu (荒谬人生)   2014-11-02 11:10:00
经文都说不可爱不可念不可意人的生老病死怎么这篇文章都在讲社会的成住坏空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