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36)止观自性(19)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4-04-28 00:28:41
《菩提道次第广论》:上士道〈奢摩他〉 (36) pg339L6~pg339L19
子二、特于后二波罗蜜多学习道理
丑三、止观自性
───────────────────────────────────────
【《菩萨地》云:“于离言说唯事,唯义所缘境中系心令住,离诸戏论,离心扰乱想作意
故,于诸所缘而作胜解,于诸定相,令心内住、安住、等住,广说乃至一趣、等持,是
名奢摩他。云何毘钵舍那?由奢摩他熏修作意,即于如先所思惟法,思惟其相,如理简
择、最极简择、极简择法,广说乃至觉明慧行,是名毘钵舍那。”】
───────────────────────────────────────
.《菩萨地》说,于不可用言语说明的依他起的实有法,以不可言说的实有法的本质当
作所缘的对境,(单就这个对境)令心完全安住在上面,(专注为业)远离沉没掉举的障
碍戏论,完全远离内心里的沉掉等散乱想作意,这时才能于诸善所缘境,专一缘取所缘而
作胜解,(以住所缘、安住所缘为作业)对于等持所缘取的对境,内心依次生起九住心─
─内住、续住、安住、近住、调伏、寂静、最极寂静、专注一趣、等舍(等持),由这样
的住心,次第得到第九住心的等持之后,(由身心轻安乐所摄持的定)名为奢摩他。何谓
毘钵舍那(胜观)?安住于前面具相的奢摩他安止之上,相续不断地串息奢摩他安住于对
境的止,如前专注安住的所缘境,观察思惟分析它的行相,(分析所缘对境上世俗谛的性
质、分析所缘对境上胜义谛的性质、分析所缘对境上个别的性质)依此多门清净正理,如
所有性、尽所有性、各个分别的审定解了,观察善所缘境,产生堪能简择、胜抉择等觉明
慧行增上的胜慧行持,这种趋入对境所得到的殊胜胜慧,当胜慧的行持得到胜观的时候,
就称为毘钵舍那(胜观)。
■ 解说──
1.实有法是有为诸行之万法,是依他起的法,是无常的法。唯识宗的宗义将诸行的法及
无常法称之为实有法、称之为依他起的法,意思是,不是由我自己独立自主形成,而
是需要依赖很多其他因缘才能成立的,因此称依他起。所以“于离言说唯事”是说,
不能用言语说明的实有法。
2.五根现前识趣入对境时,实有法是五根现前识的直接对境,但不是第六识分别心的直
接对境。五根识直接趣入的对境是实有法,但第六识却不能直接趣入。第六识分别心
与能诠声所趣入对境时,是以排除而趣入的方式,称为“排入”;而当五根现前识的
心识(有境)趣入对境时,对境是什么样子就可以如何去趣入它,称为“立入”。
3.就对境来说,第六识分别心的直接对境是“恒常”和“义总”,但是现前识直接对境
的是实有的法。五根等现前识,它的对境是依他起的法,而第六识分别心不能直接去
接触它;依他起的实有法不是第六识分别心的直接对境、也不是能诠声的直接对境。
因此这里谈到“于离言说唯事”,是指不可以用言语去说明的实有法。
4.离言说是指能诠之声不能够去趣入对境,也就是实有法不是能诠之声的实际对境。现
前根识门取相后在第六识分别心上形成相分,系心安住在相分上。“于离言说唯事”
仅仅只有对于不可言说的依他起等实有法,当作是安止的对境;“唯义所缘境中,系
心令住”仅仅只有对不可言说的实有法的本质当作所缘的对境,不就它各别的性质去
思惟,仅仅安住在它的本质之上,当作所缘境。
5.“离诸戏论,离心扰乱想作意”:“离诸戏论”是指离诸繁杂。在内心没有散乱专注
在所缘境上,把对境作一个广大的演绎,此称为繁杂,修安止时不要这样子做。“离
心扰乱想作意”指不由自主地胡思乱想,没办法控制它,此称为散乱,也不要这样子
做。前面的“离诸戏论”是能专注控制下对于对境作繁细、广大的演绎,后面的“离
心扰乱想作意”是已经不能控制的胡思乱想,修安止的时候,这二者都要排除。
6.“于诸所缘而作胜解,于诸定相”能够把繁杂和散乱都排除之后,这时,才能专一缘
取所缘而作胜解,对于等持所缘取的对境,内心次第产生“内住、安住、等住,广说
乃至一趣、等持”等九住心。
7.“广说乃至一趣等持”专注一趣为第八住心,等持即等舍,为第九住心。由这样第九
住心,所得到的轻安摄持的定,是名奢摩他。
8.何谓胜观呢?即毘婆舍那,安住于具相的止之上,“熏修作意”表示它具有相续不断
的安住的止,“即于如先所思惟”即如前专注的所缘境,开始观察思惟它的行相。
9.如何观察?“如理简择”,“极简择法”是指具有多门正理而观察,都是依多门清净
正理来观察善所缘境。
10.“广说乃至觉明慧行”,“觉”是觉知,“明”是指明了,“慧”是指观慧这样的行
,觉知行、明了行、观慧行,都是观察慧的别名,观察慧的种类,不同行相而已。这
种观慧就称为毘婆舍那。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