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学习四圣谛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4-02-24 16:34:40
心得:
修学佛法,任何阶段都不离四圣谛:知“苦”、断“集”、证“灭”、修“道”。
佛陀于菩提树下证悟成道,于五比丘初转“四圣谛”法轮,是为世间三宝首次成立。
【四圣谛】(四谛三转十二行相)为佛陀教示我们的修学总纲─知苦,断集,证灭,修道
─八万四千法门无出于此。四圣谛统摄凡圣因果,其中【苦、集】为流转世间之因果,【
灭、道】为还灭世间之因果。《菩提道次第广论》云:“如是四谛,大小乘中皆数宣说,
是为善逝总摄生死流转,生死还灭诸扼要处。故修解脱极为切要,亦是修行大嗢柁南。”
苦集二谛中,【集谛】是流转世间之因,集谛的详细开展为【十二缘起支】,生死之
流由【无明缘行】。无明引生烦恼(贪嗔痴等根本烦恼),造作染污的身语意三业,而感
苦果(苦谛),生死流转由起惑造业感苦。佛法教示我们断除无明烦恼,出离生死大海。
业力的造作推动着吾人轮转不休,吾人造作的行为会形成一股力量(业力),将来使
吾人承受果报,若是染污业行唯是开启恶趣之门。故而在生死流转中要得增上乃至解脱,
首先对于业果的取舍至为重要,而业果的取舍转趣妙行或恶行,由【身语意】三门决定。
【身语意】三门一切善不善行,由十个业道所摄,即【身三:杀生、偷盗、邪行】,
【语四: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三:贪欲、瞋恚、邪见】。行恶合称十恶业道
,行善合称十善业道。【十善业道:离杀、离盗、离邪行、离妄语、离两舌、离恶口、离
绮语、离贪欲、离瞋恚、离邪见(正见)】通有漏、无漏,为世间、出世间善法所共基。
四圣谛的内涵,了知轮回【苦谛】,与产生轮回苦谛,由【集谛】所摄之业与烦恼,
必须断除烦恼截断生死之流,才能证得涅槃【灭谛】──以解脱道而言断除烦恼障,证得
阿罗汉果位;以菩萨道而言断除烦恼障与所知障,证得圆满的佛果位。断除烦恼证得涅槃
灭谛,必需修学道谛,【道谛】所摄之三十七道品、六度波罗蜜,含摄“戒定慧”三学。
以下恭录师长法语:
───────────────────────────────────────
学习四圣谛的三个阶段
雪歌仁波切
  任何阶段,都要学习四圣谛。然程度不同,修学的阶段,也有深浅上的差异。
  最粗浅的层次,就是将四圣谛与自己生命连接来学习;接着从自身的体验,推己及人
,替别人想一想,类似稍稍体会上士道大乘法。以上是第一阶段浅显的学习。
  接着,体会深入之后,我们会渴求更深入学习四圣谛,生起这种希求心,即可进入空
性的学习,这是第二阶段。
  等到内心于法生起强大希求与信心,渴望入道修习时,即开始道次第的修学。由下、
中、上士道再入密续,此即道次第修学的次第。
■第一阶段:将四圣谛与自己的生活连接,并推己及人。
  修四圣谛,大致上有深浅二种层次,由浅入深。首先,浅的阶段中,以闻思为主,目
标是能生起定解及不退转的信心,以及强烈的希求与欢喜。
  透过自己生活上的经验,简单地与四圣谛连结,进而体会:“喔!佛陀说的,一点没
错!真的是有这些现象!当初我不知道是苦,后来慢慢也感受到苦,现在我终于明白了。
”多想想这些生活上的经验,试着将它们连结到苦谛与集谛的道理。不过,这种认识还谈
不上透彻与通达。
  例如怀疑自己会不会得到?会不会得不到?像这样先有贪瞋,再由于欲取、欲舍的心
,怀疑自己“我能做到吗?”、“我能成佛吗?”此时,我们也许会跟别人竞争,失败就
沮丧生气,成功又洋洋得意,傲慢起来。我们的心,就是这样起起伏伏,平静不了。佛经
述说的状态,非常符合我们实际的经验。透过如是观察与思惟,我们能认识简单的集谛。
  接着,也可简单的思惟灭谛与道谛。“我如何出离这些问题?”、“如何出离内心的
痛苦?”“因为内心烦恼引发的外在仇人,这些问题该如何出离?”“要如何压伏贪瞋?
”“如何处理外在的困境?”…等等,这些都代表简单的灭谛。虽非真正的灭谛,还算是
“断除”这个果位。
  用什么方法断除?看看佛经,通常内心会稍稍平静下来,心可以调整一下。这是简单
的道谛。
  这些都是非常简单的一个理解,十分浅显的阶段。基本上,就是为了离苦得乐,何者
应舍、何者应取等生活上的改变,我们就是用这种方式,学习简单的四圣谛。
  自己稍有体会之后,再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替别人想。他人与我,都有着相同的苦,
那么,“苦从哪里来?”、“如何解决问题?”我们也帮别人想一想。这样子,就有一点
大乘佛法的味道了。
  将四圣谛与大乘法连接起来,虽然还不是真正的大乘法,不是真正的菩提心,但仍与
大乘菩提心相关,层次较浅些。
■第二阶段:学习空性,发展大悲心。
  在这浅浅的体会中,一颗希求的心,会让我们看见更远的地方!于四圣谛深刻的道理
生起信心,生起信心后,即进入更深广的学习。这个阶段,时间会长一点。
  此时,思惟的不仅是“今生”这个范围,生死轮回中的业、烦恼、十二缘起,整个要
连接起来修。所以,苦谛指的是道次第中的“三苦、六苦、八苦”;苦的根源,是业,业
的来源是烦恼,烦恼的根本是我执。
  那么,“我执如何成为烦恼的根呢?”、“我执与烦恼,有什么关系?”就这样更进
一步去清楚彼此间的关系,更细腻的去观察思考。
  “我执,是错乱?还是不错乱?”、“如果它是错乱的,那我能不能断除它?”从这
里,我们接连着学习空性。
  明白了空性的道理,我们会更有信心,知道自己终能断除我执!我执能断除掉,烦恼
就断得掉,断除烦恼,就能停止恶业不再新造,恶业能停下来,果报总有一天会结束,苦
谛,会终止!这样的学习方法,就是道谛。
  透过道谛,能灭除轮回的果报,此即灭谛。在这个阶段,比较深入一点。
  要能生起定解,必须具备广大的逻辑推理能力。寛广的闻思,也须建立在广大的体验
上,因此,体验也算是一点修持啦,试一下的意思,但这个阶段,仍以闻思为主,才会生
起定解,后面才是“信心”、“欢喜”、“希求”这些次第。
  不断深入观察思考,内心会形成定解。一旦定解生起,“解脱”这件事情,就像是“
活活的存在”,那么圆满的一条道路,不走不行!而且,不是光我自己走,身边的众生也
要一起走。“脱离轮回的方法,真实存在,可惜他们都不懂,真可怜!”于是,慈悲生起

  这种慈悲,并不足够,只是自己一种受苦的感觉而已,并非真正的慈悲。小乘也有四
无量心,这类的慈悲,还达不到大乘的慈悲心。
  何谓大乘的慈悲心?视每一位众生像自己最亲爱的独子一般。为了生起这种慈心,必
须观修七因果及自他换等法。
  看一看七因果法,虽然自己还不能生起真正的证量,但是稍微试一下,也会感受到些
许的改变:会有种想利益他人、想帮他人脱离痛苦的决心。就这一点来说,“希求菩提心
”这件事情,变得有希望,且对于学习空正见,也很有希望。此时,真正希求的心,才会
生起。
  反之,我们处于一种不清不楚的状态,就跟着一个人走,完全不懂真正的自已是什么
样子,修行起来,就不像上面次第那般清楚、坚定。如果能从内心,自己有一种“将来我
要获得某某果报”的期望,而你也知道这个希望办得成,那么修菩提心,是实际可行的一
件事。生起菩提心与空正见,也可行。断除掉烦恼,我也做得到。解脱,绝对行得通。如
此一来,一心想生起证量的希求,挡也挡不住!
  此时,我们才会觉得人身很殊胜、绝不可浪费,必须尽快生起证量,脱离轮回。可是
这样子修,还不代表能生得起真正的证量!到目前为止,只是自己心中的定解与信心、欢
喜及希求而已,大概就这个程度。
■第三阶段:真正开始实修道次第。道之根本,依止善知识。
  证量,不是那么容易生起的,必须一步一步按次第往上走。
  例如,修菩提心之前,必须具备大悲心;想要有大悲心,你必须对对境的众生,要有
永恒究竟利益他的心;要有此利他的心,就必须先清楚什么是“永恒究竟利他”;于此“
永恒究竟的利他”,不光要清楚意义,还必须有感受。
  对自己恒常、究竟的利益先有感受与希求(出离心),才能替别人想。也就是,生起
大悲心前,先有出离心。透过四圣谛与十二缘起的观修,帮助我们生起出离心的感受。
  自己没有出离心,又如何具备永恒究竟利益众生的意乐?生不起此种意乐,就只能众
生饿了给他食物、渴了给他水喝…,暂时的利益罢了。如何永恒究竟的利益他?我们一无
所知;根本上,他怎么苦?有多苦?我们更是漠然,没有感觉。
  因此,生起大悲心前,要先生起出离心;要有出离心,则必须放弃现世的执著。现世
的执著放不掉,整个生死轮回的执著心,又怎么可能放掉?因此,现世的执著,要放得下
来。此证量,主要依靠修学下士道的法。
  既然我有一个清楚明确的追求,该如何达到此目标呢?接着,我们要思惟整个过程与
其必备的基本条件是什么?需要什么?在这之前又需要什么?更前面又是什么?此即道次
第。
  如果这样子修,一定会饮水思源:“我跟谁学的?”依止善知识,是道次第中第一个
要修的法。我们修依止善知识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修菩提心与空正见。所以,依止善知
识,是每一位大乘行者都必须要修的法。否则再怎么修,也生不起应有的证量,这就是因
果法则。
  因此,正式入道次第修学下士道之前,首先要修依止善知识。
  内心没有希求菩提心及空正见,而直接修依止善知识,并不是一位大乘行者要修的法
。同样的道理,我们的目标里若没有菩提心与空正见,就直接修下士道,这种下士道的法
,也不是一位大乘行者要修的下士道(不共下士道)。
  目标一定要是菩提心与空正见才行,正是为了追求此目标,我们才修下士道,这是大
乘行者应该要修的,因此称为“共下士道”。
  我们必须将大乘行者的目标(菩提心与空正见)做为“工具”,才去实修依止善知识
,与下中上士道次第的法类。否则,没有“工具”,一股脑儿跳进去依止善知识,那就惨
了!
  总之,认识了四圣谛、菩提心、空正见、自他相换等法,对这些功德生起信心、定解
、欢喜之后,强烈的希求于焉而生。如果内心希求不强,观念也未建立,依止善知识以下
的实修,就都不对了。
  未扎实学习四圣谛,就直接跳到依止善知识、业果等法的学习,实在跟外道没两样。
外道也有依止善知识,也有皈依、业果,甚至很强调信仰,他们也说不可以杀、盗、淫、
妄语、骂人、绮语、挑拨离间、贪、瞋…等等十恶业。
  没有四圣谛的修行内涵,而修依止善知识、皈依、业因果,只是外头挂著佛教的招牌
,但内在,根本不是佛教。这是比较不客气的话。
  按次第学习,才会明白整个因果关系,若果真明白,一定会想获得“果”。如此一来
,依止善知识的因,我们一定会努力修。
  生起依止善知识的证量后,即可依于它,生起下士道、中士道的证量,也能生起菩提
心,最后成佛。
 
  此实修道次第阶段中,目标又高一层,主要是为了生起证悟。我们要生起依止善知识
的证悟、下士道的证悟、中士道的证悟。
  证悟的意思解释一下。前面阶段只是心里有欢喜与希求,但身语意还没办法改变。一
旦证悟,整个人身语意彻底改变,身语意与所观修的法完全吻合,无二无别,全面的改变

  这种改变,不是强迫喔,或自己鼓励鼓励一下的样子,它是真正坚定的改变,一旦改
变就不再走样,如此,才能称之为“证悟”。没有改变,不算证悟。
  道,即证悟、证量之意,它是证量的一条道路(证量之路)。一个个证悟,按次第先
后排成了一条线,这就是“道”。生起了证悟,整个人就会改变,所有的身语意,都会改
变,不是暂时的现象,而是真的全部改变。
《取材于雪歌仁波切讲授《四圣谛》20080909台东》
阿底峡佛学会 http://www.adisha.org/index.php
───────────────────────────────────────
四圣谛在三士道的意义
雪歌仁波切
 
也许有人会说:“我已经是佛教徒了,应该不必透过四圣谛来学吧?”
不能这样想。因为,我们只不过“外表”像佛教徒,但内心里,其实离佛法很远。我
们只会嘴巴上说:“佛法,是能解脱的方法。”但心里,根本没信心。“佛法,真能让我
脱离轮回?”我们其实挂了很大的一个问号在心上。对佛法没信心,对释迦牟尼佛,也不
可能有信心。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和外道,根本没两样!
要成为一位真正的佛教徒,必须破除以上的疑惑。如何破除?就要像陈那、法称破除
外道的方式一样,以四圣谛来破除内心的疑惑。然后,从内心真正生起坚固的信仰或信心
。用四圣谛,让自己成为一位真正的佛教徒!
宗喀巴大师,亦如世尊与祖师们,非常非常注重四圣谛。他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
明确指出应依四圣谛引导学者:“…故修解脱极为切要,亦是修行大嗢柁南,故须如是次
第引导学者。…”上师带领弟子,须以四圣谛的次第来引导,因为这是最好的方式,极为
切要。法王达赖喇嘛经常会引用这一句。
再者,《菩提道次第广论》一开始阐释“一切圣教无违殊胜”时,先介绍“何谓圣教
?”,介绍时,讲的也是四圣谛。讲说四圣谛,就是圣教;没讲四圣谛,就不算是圣教。
宗喀巴大师依《般若灯广释》的内容来定义圣教,而《般若灯广释》的内容,都是四圣谛
。此乃宗喀巴大师对于四圣谛的看法。
大祖师们,都如此强调四圣谛,我们照着做,就是最如法的学习。
四圣谛是整体的一个修行大纲,包含大小乘及显密教法,可说一切的法,都包括在四
圣谛里面。四圣谛有此特色。学习四圣谛,才会认识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没有学,就无法
认识。因此,一开头要学四圣谛,十分重要。四圣谛可以帮助我们掌握释迦牟尼佛教法的
精要,否则不会知道世尊的教法是什么。因此,理解四圣谛,真的非常重要。
然而,你们千万别以为学了四圣谛,其他就不必学了喔!事实上,下士道有四圣谛,
中士道有,上士道也有,密续还是有四圣谛。四圣谛本身,有浅深、广略上的差别。所以
完整的学习与理解,很重要。
■下士道的四圣谛
  
  下士道的证悟,与四圣谛相关。一般而言,四圣谛的苦谛范围比较大,涵盖整个生死
轮回,但下士道的苦谛,仅侷限于三恶道的苦。
  
  令堕三恶道的“恶业”,与造此恶业的“粗猛烦恼”,此二为集谛。去除恶业因的方
法,即道谛。真实脱离三恶道的苦,即灭谛。
  
  按此四圣谛的取舍,实际去做,如理如法的改变身语意,就是实修下士道的四圣谛。
  
■中士道的四圣谛
  
  中士道苦谛的范围,包括整个六道众生(三善道与三恶道),范围更较大。因此,集
谛的业与烦恼,也就包含了一切的业与烦恼。断除业与烦恼的方法,即道谛。彻底脱离了
苦谛,就是灭谛。此为实修中士道的四圣谛。
  
  中士道,一个个彻底对治一切烦恼的修行方法,能去除所有轮回上的苦。修此法而获
得的证悟,就是中士道的证悟。
  
■上士道的四圣谛
  
  中士道对轮回所修的出离心(苦谛与集谛),套用在一切众生上来修,即上士道的大
悲心;为了处理这个问题,自己必须先获得无住涅槃,也就是灭谛;为了证得无住涅槃,
必须先对治我执与我爱执,此包含广行与深见的法门,即上士道的道谛。
  
■密续的四圣谛
  
  四圣谛,含摄一切佛法。未修学道次第前,必须学四圣谛;真正进入道次第后,学的
也是四圣谛的法;甚至进入密续后,都还是四圣谛的法。
  
  房子、人、山川平原…等,我们都将之视为凡夫境界,此即凡夫显现的执著。从密续
的角度来看,此凡庸的想法,必须断除,它就是密续的苦谛;这些凡夫显现的执著,从何
而来?它从“粗分气”的融入来。因此,我们必须将之断除。(注:粗分气,即粗分心识
。)
  
  往生时,有八个融入阶段,即地、水、火、风、所显、增、近得、光明八个阶段。地
水火风融入的粗分气阶段里,虽有第六意识,但更细的心识,是所显、增、近得,此三个
融入阶段,是非常非常细的心识,显教里,没有谈这些。第八阶段“光明”,才是我们所
需要的,其他前面七个,都必须断除。
  
  前面七个阶段的心识,给我们带来了凡夫显现的执著,这些凡夫显现的执著,就是密
续中的苦谛。其来源是粗分心识,此为集谛。去除了粗分气,即能去除一切凡夫显现的执
著,所有的一切,都是清净的,每间房子,都是净土,所有的人,对我而言都是佛,这种
境界,就是灭谛。欲达此境界,必须实修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这是道谛。密续里面,也
有四圣谛。
  
  显密都有四圣谛,大小乘也有四圣谛。每一个阶段,都有四圣谛。故说四圣谛,能含
摄一切佛法。大家要认识这点。
  
  总之,未入道次第依止善知识之前,要学四圣谛。进入道次第后,为了改变身语意的
上、中、下每一阶段,也要修四圣谛。因此,宗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四圣谛
的法是“修行大温陀楠”。
  
  虽说任一阶段,都要学习四圣谛,但程度有不同,修学的深度,也有差别。
  
  对于还未进入道次第实修生起证量的人,应增加对“法宝”的信心、欢喜、希求。要
增长这些,必须学习四圣谛。我们现在就正处于此阶段,也因这个理由,所以我想讲四圣
谛。
(撷取自仁波切于台东四圣谛课程)
中华民国阿底峡佛学会
http://www.adisha.org/
作者: budalearning (主眷顾钱多离家近)   2014-02-24 21:51:00
佛陀成道后第一个讲的就是四圣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