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描述的状况跟我家老大(猴宝,今年六岁)太像了,
来跟妳分享一下这段时间我们做了哪些、以及他的发展过程~
※ 引述《nataleah (Natasha)》之铭言:
: 手机排版请见谅
: 儿子目前快满两岁,但会说的词汇不到20个
: 会叫爸爸但不会叫妈妈,平常教他说话他几乎都不开口,除非是他有兴趣的,
: 像是叫哥哥、姐姐、弟弟,但他也不仿说
: 一岁半时曾趁打预防针时问过小儿科医师,医师认为他认知没有问题,
: 可以观察到两岁,如果真的还是不行就直接挂医院评估
: 带去涂氟时,牙科医师也看过儿子的口腔状况觉得没有问题。
我儿子也是到两岁整的时候都还不说话(只会"爸爸"、"妈妈",就这两个!)
到了两岁生日当天依然不开金口,
我们就直接挂号医院的联合评估,
由于评估都要排很久,所以也直接报名私人机构的自费评估或发展课程。
但在开始评估或是上这些课的时候,
建议你也先好好的观察或是记录小孩的各项行为特征。
虽然你目前留意到的是"不开口"的问题,
但也许还有其他的小征兆才是影响语言的关键。
一般来说评估或上课前他们都会询问非常多的细节:
出生状况/是否早产/体重/生理发展(几岁会站会走)/是否有饮食或触觉敏感/
认知与理解 (与他对话时他虽然不回应,但表现出来是听得懂的吗?)
玩游戏的方式 (固定玩法? 不喜欢变动?) /眼神的接触/肢体行为动作...etc
像是我儿子在接近两岁时我们就发现他似乎有点自闭特质,
比如说很喜欢看/玩会转动的东西,
所有的玩具拿到手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找一个支点看看能不能像陀螺一样转起来,
不太喜欢眼神接触,但也不怕生 (后来才知道他是亲疏不分)
认知没问题,口腔敏感 (极度抗拒刷牙、吃的东西很挑质感)
肢体能力好的部分很好、弱的太弱。
评估与上课之后才发现他的问题其实不在语言,
确实有自闭特质,是高功能(亚斯伯格)的那种...
他会有这样的综合表现关键在于:
听觉与触觉非常敏感,真正输入到他脑内的东西比我们想像的多很多,
导致他不见得会把注意力都放在对话与语言上。
(尤其如果其它各种细微声音都比你讲话还有趣的时候 Orz)
接收到的资讯多、但是处理能力太弱,就会容易情绪暴躁。
他还无法体会到"讲话"也是个可以让别人懂他以及帮助他的工具。
那时医院的各项治疗课程都很不好排,
我们先让他上一间私人的一对一儿童发展课程(私人=无法申请补助的意思XD)。
上课时老师会先半强迫的按摩他的口腔、刷刷牙,
(光是这样就立刻让他学会说"不要!!"(妈妈白眼))
然后再进行任何运动/动作之前,都要让他跟老师对上眼睛,看到老师的嘴型,
听老师说“蹲蹲~跳!”之类的指令。
上不到两个月,就慢慢会跟着复诵。
两岁四个月,明显的愿意仿说。
当某天我们不带着期待在跟他说:“这是花。”然后他开口:“ㄈㄨㄚ”的时候,
我都还记得那时全场大人瞬间安静下来彼此互看的震惊。
从那个ㄈㄨㄚ开始,他就语言爆发了...
不过当然,他依旧还是个高功能自闭的孩子,
有其他的状况或课程还是得继续上,那就不是语言的范畴了。
: 我一直是抱持着孩子有自己的时间表的想法在育儿,
: 像是以前带儿子去公园时他不太敢玩任何游具,
: 去了好几次都什么也没玩散步就回家了,可是某一天再去他突然就敢玩了,
: 让我更深信孩子有自己的排程。
我也一直是这样相信的。
只是在小孩渐渐长大、面临团体生活或是社交的时候,
又不得不需要让他的行为或发展能够推进到符合团体要求的那个框框内。
很多时候,那个框框有多窄,身为特殊生的家长应该都很有感受 Orz
这种“相信小孩时程”与“推进群体框框”的心理拉扯至今还是让我很有压力,
要记得随时观察自己的念头或情绪反应,让自己"校准"到一个稳定的状况。
给自己与小孩的各种行为准则定一个锚,
外界风雨飘摇的时候难免会紧张浮动,但最后我们都能回到那个安全的地方,
不会因为别人的各种意见或想法就随波逐流。
这样在育儿或是与他人的应对上才能比较清明,对自己跟对小孩都有信心。
之前为了早疗,加入过很多相关社团,
让我看得有点心酸的是,
有些家长不愿意接受小孩的特殊状况;
或者是,即使接受小孩的特殊状况,带去上课的目的也是为了要"追上"别人的程度。
为了“追赶”而前进的路途,每一步都很辛苦。
我觉得比较适当的心情或许会是:
我们要有前进的“方向”,但是不要设立“目标”。
目标有点像是:我要让他在上小学前学会所有的注音符号。
方向则是:我们今天认一个,不时念一念、看一看,熟悉了再加下一个。
总之,也许速度跟别人不同,但他会前进,而你会陪着他。
不管忽然奔跑或是偶尔摔倒,你会陪着他。
手牵手走自己的路,欣赏属于自己的风景,不需要追别人。
: 结果今天一大早六点,我儿子已经起床,
: 我公婆跟我先生开始轮番拿东西要我儿子说出那是什么,
: 结果我儿子不想讲、讲不出来就开始崩溃爆走,
: 我真的很傻眼又不知道他们到底在干嘛
: 之前我先生去问朋友,朋友建议他可以让小孩多看电视跟巧虎,
: 所以我现在早晚都会放巧虎给儿子看,
: 就被先生唸我老是让他看电视(但明明是他朋友建议的啊)
: 在他问出这个建议前我从没让儿子看过电视…
: 去户外跑跳、唸绘本、陪玩,听故事机都有做了,我儿子还是不开口,妈妈也很心累
有一件事,是我在两年前减脂的过程中发现的还蛮强烈的体会。
对我不只在饮食或运动上,甚至其他的方面都影响非常大,同步跟你分享。
(如果有兴趣欢迎搜我在 FITNESS 板的文章 :D)
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最好的方式就是沉浸在"做这件事情"的本身,
而不要去期待任何特定的结果。
(跟我上面说的“有方向,但不要定目标”一样的意思)
轮番拿出东西要小孩说、或是看电视放巧虎、或是念书陪玩故事机...
让这些事情单纯就只是与小孩的互动、放松、陪伴与输入,
享受这件事情本身,享受这个过程,
而不要全都带着目的。
带着目的去做事的行为,就只会有两个结果:达成、与失败。
达成之后你就会满足了吗?
不可能的,我们会很自然的再去设定下一个目标,然后继续为了新目标行动,
然后反复的经历达成、或失败。
我们不太可能常常达成目标(这几年的新年新希望一共完成了几个?),
达成时的满足或喜悦往往非常的短暂(前年完成的事至今还感动吗?),
而失败的经验自然是挫折又不美好。
这种行为方式怎么看都不划算...
这并不是说我们就不努力、不前进了。
不是要你不评估或是不早疗不上课不刺激的意思。(佛系育儿!?)
而是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试着让自己就单纯的去享受这个过程,享受这些事情。
觉得看巧虎对刺激有帮助,就陪着一起看,
唱唱笑笑、不时的与小孩眼神接触,就算不说话,也有无声的交流。
觉得念故事对输入有帮助,那就用心放感情的念,
把故事中的美好情节透过你的声音与心意传达给小孩。
排了课程就去上,跟孩子一起学习各种互动或引导方法。
而不是做了这些之后还带着特殊的期待,
希望他能透过某个特定方式的回馈好让你知道“他学到了什么”。
跟他一起做这些事情的本身就是礼物,
后续的成果其实不是我们可以预期的,就不要去预期了。
: 我的公婆人很好,但就是常常会宣传一些小孩就要独立的奇妙想法,
: 我都当没听到。但不会讲话这点真的让我觉得是不是我没教好QQ
: 有没有妈妈可以分享一下类似的经验呢
: 或是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不然真的快被他们逼迫小孩的行为打败了
可以看看德州妈妈的粉丝页 (咦XDDD
从她的文字中能感觉出她对于相信自己、也相信小孩的那种稳定力量。
原本还有一个“一下迷路一下爆走”的粉丝页(已经关闭了),
迷路妈养大了两位应该也都可以算是特殊儿的小孩。
没有粉丝页可以看,看看她写的《放了牛,他们自己会吃草》也很有启发喔!
他人的建议都可以参考,但别因为闲言闲语就反过头来怀疑自己。
你小孩选的妈妈是你啊!
一定有什么在这世界上只有你能做到的事情,才让你担此重任的吧!
至于是什么事情,留待每位父母亲自挖掘囉~~
一起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