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 bibolu:你应该逆向思考,佛陀为什么能知道远古的生物到今日是递减? 08/26 00:11
→ bibolu:人类也是挖到化石才知道恐龙时期的巨大。 08/26 00:11
→ bibolu:不可否认,确实佛经很多方面的记载超乎现在观点,但是又透 08/26 00:13
→ bibolu:露出佛陀对这些事情"描述" 之不可思议符合现实逻辑推演。 08/26 00:14
我仅能由原始佛教来回应这位b先生的推文。如果从最原初的教义来看,说实话,
从你的推文,我只看到因为佛经把悉达多神祇化所导致的一个结果。
悉达多最初所要传达的核心概念是什么?是让人从“苦(dukkha)”这个集合中跳脱
出来,从苦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苦、如何灭除产生苦的根源,以及如何一步一步
达到自我的完整,这些主要的教法构成了整个原始佛教概念的核心 - 四圣谛(后
来被贬为小乘教法就不提了,我认为大小乘只是一种无谓的分别。)
1. 苦是什么?
举例来说,当我们有了愉悦、快乐的感受,这种感受的消失就会带来苦;当我们升起
怨恨、愤怒等令自己不愉悦的情绪,也会带来苦;希望获得一个稳定的自我而求不得
,这也是一种苦。
悉达多将苦分成了三大项:
(1) 苦苦:一般的苦难,如生老病死。
(2) 坏苦:因改变而成的苦
(3) 行苦:什么是“行蕴”?简单来说,是习性反应。容后解释。
2. 为什么会产生苦?
悉达多用十二缘起来解释。然而,在提十二缘起之前,有几个名词是必须被定义清楚
的:
(1) 行:悉达多将自我分成两个部分:可见(色)与非可见(名)。在非可
见(比如声音、味道、想法...等,但绝对不是灵魂这一独立于身体的存在
。)的部分,悉达多用了四个集合名词来描述“名”的运作过程:受想行识
。而化作中文的话,大概如下:
识:感官与外物有所接触而生的“尘”,比如说眼睛对到颜色,而
不是听到颜色。
↓
想:对这些“尘”做分类的动作,分辨是哪一类的感官所感觉到的
“尘”。
↓
受:对这些感官所接触而引发的事件产生感受。比如说,我闻到屎
的臭味,而产生一种厌恶之感。
↓
行:我们对感受的固有反应,有些人会说“认同情绪”。比如说我
有了愤怒的感受,我以前是对这种愤怒的感受是怎样处理的?
是迸发出来?还是压抑?或是采取其他作为?如果对这个过程
没有认知,我们就会一直采取同样的作为方式继续下去,这就
是自己本身的“业”(因果法则)。
(2) 无明:对受想行识这个过程的不了解、对自我本质的没有体认,以及对
自己的行为与情绪没有控制能力,如同蒙眼在路上开车一样的这
种状态称做无明。
回归十二缘起,十二缘起的内容如下:
无明缘行:因为不知道自己作感受的认同模式,所以不断地重复以往所采取的认同
方法,此时,“我”的概念也在此生成。
↓
行缘识 :这种既有的认同方法存在于时间流上的每一刻,并反应出片片刻刻的意
识流。这里的识并非五蕴中的识蕴(分别蕴),而是自己的意识流。
↓
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对我的认知进一步扩大,产生出身体与心灵的两个分类,
这两个分类又被切割成六种感官:眼睛、鼻子、耳朵、舌
头、身体,以及意念流。而这些概念又会回去补强识的认
知,形成一个不断回馈的回路。
↓
六入缘受:因为有感官,所以对应外界事物就有了种种的感受。
↓
受缘爱、爱缘取:我们对感受产生于愉悦和不愉悦的判断,而有了爱执:偏好的感
受出现,而更进一步地去追求好的感受(贪)、厌对不好的感受
(嗔),并且持续地对这种平价感受的模式执迷(痴)。
↓
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这就不讲了。
3. 如何灭除产生苦的根源
苦的根源是什么?悉达多发觉到,如果无明(因为对自我运作方式的不了解而产生的
混沌状态)消失了,那么既往的习性也消失,跟着自己身上的独立存在那些部位的想
法也消失,对“有一个独立、稳居世间不变的我”的想法也消失。
简单来说,是内在种种妄想的熄灭 - 即涅槃(火焰的熄灭)。
而铲除苦根源的方法,在于八正道 - 八种让你探觉自我的方法。
4. 八正道
八正道可以分作三大项:戒(自我的规范)、定(定力的增加),以及慧(智慧的产
生)。
(1) 戒:持戒的目的,在于减少自我的恶业(业是行为的意思)。恶与善的
分辨标准很简单:你说这话、做这事,是不是会损害到他人心中的
平静,或者会伤害到他人的身体?
(2) 定:定力的增加,可以增加自我的观照能力,也是分为三类:
(3) 慧:持戒可安定,定则可增慧。慧是让自己走出苦难的最主要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