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的心

楼主: maxchen (无名)   2010-02-11 21:06:15
了解自己、他人的痛苦与受苦的心,会让我们的心变得柔软。我们看到痛苦是普世存在的
,也看到生命基本上是我们无法完全控制的。大部分的人都认为,我们自己努力地在打造
生活,但是,痛苦和死亡透露出的讯息是:有另一股力量在引导着生命旅程,我们几乎无
法控制自己会怎么死、什么时候死。我们面临生命中重大的身体事件时,总是无能为力。
当临终者不再想要控制结果,让这个过程自然展现时,通常都可以在人生的最后时光过得
很安详。只要我们愿意学习,死亡可以给予我们很多关于一生的教诲。
阿姜查(Ajahn Cha)是一位著名的佛教导师与禅修大师,有一位学生在他的身心健康逐
渐衰弱之际,向他请教一些问题。当时,阿姜查刚动过几次手术,包括脑部手术。这位学
生说,他认为阿姜查正在实践他一直在强调的教诲:他的身体日趋恶化,朝不保夕,有可
能会死去。阿姜查看着这位学生说:“不要把这些身心变化说得那么轻松,要经历这个过
程,比你所想像的还要困难。”阿姜查指的是,谈论生老病死的无可避免是一回事,而活
着体验生老病死又是另一回事。
直到死亡发生的那一刻,我们都无法完全了解死亡的模样。我们可能认为自己知道死亡是
什么,但是实际情况总是与预期的大不相同,我们几乎确定无法控制状况。我们不知道是
否会有恐惧、惶恐、昏沉和疲累?这些过程有它自身的生命,很可能比我们所相信的还要
艰难。
耶喜喇嘛(Lama Yeshe)是一位备受尊敬的藏传佛教导师,因为心脏病发而被送进医院。
住院一段时间之后,他写了一封信给另一位喇嘛,诉说生病期间的情形。信里写着:“我
以前从来不知道加护病房的体验和痛苦,直到我住进加护病房。由于服用的药物药性很强
,又不停地打针,还必须依赖氧气设备来呼吸,我的心完全被疼痛和慌乱所征服。我知道
处在死亡的阶段,想保持觉察、不慌不乱,相当困难。生病后的前四十一天,是我状况最
糟的时候,我的身体状况很像是坟墓的主人,我的心像一位反对上天的人,我说话像一只
老疯狗在吠叫。当我的背诵祷词与禅坐能力退化后的许多天里,我开始思考该怎么办?于
是,我努力保持高度的觉察,进行让自己稳定的禅修冥想,如此果然让我受益良多。我逐
渐再度获得莫大的喜悦与幸福,心灵力量又逐渐增强了,我的问题也慢慢地减轻、消失。

上述这两位人物一辈子都在从事心灵的修行,他们勇敢面对病痛与死亡所带来的挑战。和
他们两位一样,大多数人也可以这么假设:死亡在挑战我们能否开放与学习、能否爱人,
以及能否善待与容忍自己?正如劳伦斯(D. H. Lawrence)曾表示:“要小心,而且要保
持温柔的心面对死亡,因为死亡是件困难的事,我们很难穿越死亡之门,即使那道门是打
开的。”我们很可能会被推到忍耐的极限。当下的环境与情况也很可能将自己带入心理层
面的阴暗地带,陷入失望与愤怒的牢笼,需要极大的勇气才能保持开放的心胸。
我们无法预见自己死亡的环境,也无法预见自己将面对的身心痛苦。我们无法像因应生活
上的许多状况一样,安排好自己的死亡。不过,试图控制并创造一个完美的死亡情境,并
不是重点所在。真正的重点在于潜入我们人性的深处,接受死亡过程的任何状况。当下发
生了什么事,我们当下就处理它,就像我们会从一件伤心事或破碎的婚姻学到教训一般,
我们也从高潮迭起的死亡过程中学习。
阿姜查和耶喜喇嘛奉献生命,追求彻底认识自己。比起能否从困境中学习并获得成长,死
亡的挑战本身,重要性显得小多了。比起困境本身,学习是一项修行是否得力的更重要指
标。耶喜喇嘛所写的信,清楚地说明了这个道理。阿姜查对学生的回答,就是想让学生把
佛学知识放置在真实智慧的大脉络之中。我猜想,这两位人物即使在身体极度不适的情形
之下,仍然在学习、成长和教导人们。
随着病情严重之后,心的状态通常会变成什么样子?如果我们在身体健康时,就能探索到
最普遍的那些状态,遇到病情严重时,我们也许会有较多的准备。了解自己在健康或生病
时,自己如何不断地落入某些心态,能让自己与这些心态的能量维持平衡,也较能以“如
是”的面貌来看待它们。
http://www.ddc.com.tw/POP_SHOW.asp?id=2354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