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 圣严法师与龙应台的对话

楼主: fifiola (理悟与事悟)   2010-01-28 22:58:24
主谈人:圣严法师(法鼓山创办人)、龙应台(作家)
时间:2007年3月11日
地点:法鼓山第二大楼502会客室
地球会毁灭,人类的文化历史会消逝,但生命是永恒的
龙应台:我来之前,果本法师在电话里问我:有没有特别的问题想请教师父?我说没有,
就是一次单纯的拜访。可是挂了电话之后,我开始想,如果一定要有一个问题请教圣严法
师,那么,我想还是三年前的那个问题──关于生死。
自从父亲三年前过世之后,我才开始比较严肃去思考生死。在这方面,我是一个很晚被启
发的人,但我觉得,一旦开始思考生死的问题,大概就离宗教比较近了。可是三年之后,
我要跟师父报告的是,在这个题目上,我还是没什么进展,可是这问题从未被遗忘。
圣严:你是没有探索,或者说你探索的方式是思想、思维,那是你的惯性使然。你并没有
真正去体验自己的生命,也没有真的想要体验属于生命深层的部分;仅仅依凭思想、理路
的方式去思索,而希望生命能有新的启发,那是很难的。
通常的人,在面临亲人过世,或者自己遭逢重大难关而好不容易走过来的情况,会产生一
种反省;那是向内心的反省,而不是从外境去推敲、去考察。也就是说,信仰这件事,不
是研究、推敲可以达成目标的。
信仰是自己对生命的体验。有些事情,如果缺少信仰,怎么也无法解答;有了信仰之后,
至少有一部分的问题能获得解决;由此再继续深入、继续往前走,就可以渐渐体会生命的
意义和价值。
但是,一般人讲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通常是指对他人付出,对社会关怀,至于是否有一
个永恒的生命存在,不见得在关心之列。永恒的生命究竟是什么?是文化、历史吗?这只
说对一半。人类的文化、历史会随时间生灭,甚至地球也有毁灭的一天,到时候谁也不知
道孔夫子是谁,释迦牟尼佛究竟何人!地球会毁灭,人类的文化历史会消逝,但生命是永
恒的。为什么说生命是永恒的?因为除了文化历史的生命之外,尚有我们自己个人的精神
生命存在,也有人称为“灵”的生命。
从佛教的角度来讲,精神的生命就是“福”“慧”两种功德。“福”是为众生奉献、造福
,“慧”是般若,是无我的智慧;这两者的生命都是永恒的,不仅仅存在于一生一世,也
不受限于历史文化之中,而是生生世世地延续下去。佛教把修行证得福慧圆满的人叫作“
解脱者”,但是解脱者最后到哪里去呢?不一定是在我们这个世界重复地出现,解脱者的
存在是时间与空间所无法限制的,他随时随地可在任何一处时空出现,叫作“功德身”,
也叫作“智慧身”。这是佛教对于永恒的生命的信仰。否则,生命徒然只在世间来来去去
,最后又到哪里去了呢?而人的价值又到哪里去了?因为地球、宇宙终有毁灭之日,人的
价值是否因此消失?若从信仰的角度来看,是有一个永恒的精神生命存在的。
比如说,人往生以后到哪里去了?佛教徒说去极乐世界。但究竟有没有一个极乐世界呢?
没去过的人无从得知,只知道那是释迦牟尼佛讲的。还有,在极乐世界里接引化众的阿弥
陀佛,将来也有圆寂的一日,而阿弥陀佛圆寂以后,极乐世界还有谁来度众、化众吗?有
,有观世音菩萨在那里继续度化众生。只是观世音菩萨将来也会涅槃,到时候自然有另一
尊佛出现。是这样的。
相对于极乐世界的清净、安定,我们所处的人世,则是非常危脆、非常的短暂,叫作“娑
婆世界”。娑婆世界并非不好,反而有利于修行。在这个世界,我们一边即苦即乐,也可
以修福修慧。如果在西方极乐世界,就少有修福修慧的机会,因为大家都无忧无虑,也不
需要他人的帮助。所以在极乐世界修福修慧的机会比较少一点。此外,在西方极乐世界的
众生,距离成佛之路比较远一点、比较长一些。不过既然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对于成佛
的时间早晚,也就不那么在乎了。
但是在没有往生以前,我们总希望能在这个娑婆世界多培植福德,多增长智慧,以便将来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莲位高一些,离成佛近一点。
信仰的一部分是因为需要
龙应台:法师,在您的人生之中,是否曾有一个比较大的矛盾是要解决的?
圣严:我是个宗教师,我的信仰不会有矛盾,但是信仰这件事,确是有矛盾的。如果从逻
辑、考证与分析的角度来看信仰,信仰便是矛盾的。
信仰是属于个人的体验。譬如有了信仰,觉得对自己有用,对他人也很好,那就相信吧!
任何一种宗教都是如此,天主教、基督教或者回教,在某一个层次都是这样的。如果一定
得从逻辑、理论、哲学的角度来探索宗教,那就不谈信仰,纯粹作学术研究,也未尝不可
。只是研究宗教与信仰不同,前者无法深入信仰的内涵,也没有办法得到信仰的力量、信
仰的功德。
龙应台:您的意思是说,信仰不是一种探索的结果,而是一种态度;一开始就是一种态度

圣严:信仰的一部分是因为需要。比如达赖喇嘛曾经举例,佛教讲因果,可是因果无法以
现实证明“兑现”;即便如此,因果还是存在的。只要你相信有过去世、有未来世,因果
便成立了。如果执意不信有过去世、未来世,那么因果就讲不通了,因为那是看不到的。
许多的人很矛盾,一方面想获得佛法的利益,但又不相信佛教讲的因果。在我看来,这些
人是被理性、逻辑给障碍了,所以信仰进不来。另一方面,为了获得佛法的利益,而相信
可能无法“兑现”的三世因果,这样的信仰是否等于迷信呢?这要看信仰的内涵与作用。
对于自己不明白的事、无法解释的现象,充满怀疑而烦恼不已;但是接受信仰以后,烦恼
、问题就可减少一些。如果是这样子,为什么要否定信仰呢?
信仰之中,确是有一部分无法以常理解释,也没有人可以提供解答,但是信仰的力量确实
存在。譬如有一尊观音像,受到佛教徒的礼敬崇拜,许多的人都来拜,而观音只是静默不
回应。不回应就代表没有感应吗?这是因人而异,不相信的人很难有感应;相信的人,通
常会有感应的。
龙应台:您的意思是说,所有宗教的本质都是先有信仰,才有下一步。是这样吗?
圣严:比如你的父亲三年前往生,你相信你的父亲从此消失不见吗?还是你相信你父亲的
生命仍然存在?
龙应台:我就是不知道我应该相信什么。
圣严:通常的人在情感上,希望它是存在的。
龙应台:对,但是我们受理性教育的人,又会打一个问号!
圣严:你打了问号,信仰就不存在。有的人根本不在乎人死之后的精神存有问题,既然已
经往生,也就什么都不留了。这是唯物论者的观点,只有物质消灭,没有精神延续的问题
。可是在中国人的传统社会,生死不是那么决断的事。暂且不论佛教观点,传统的中国文
化也相信生命是延续的。譬如孔夫子讲:“未知生,焉知死!”对讨论死亡这件事虽然存
疑,但也不否认。又说:“祭神如神在!”肯定祭祖追思是有其需要的。这是儒家思想对
社会的一种正面的安定力量,对社会伦理价值的维系,有很大的作用。
儒家也相信“天”的存在。天,其实是一个虚无的思想,并非有一个具体的天存在。中国
人崇拜天,信仰天,相信活着之时,人上有天;人死之后,则堕入阴间、黄泉。这还是相
信人死之后有一个去处,生命还是存在的。
从佛教的观点,生命是生生世世存在的相续,不因一期生命的结束而中止。佛教是如此看
待生死,对信仰者也是一种安慰。
过分关注现实世界,会阻挡对深层问题的探索
龙应台:您刚刚说我这三年的探索不够,确实如此,而且我发现,我只是一点点的探索,
都已经看到一个矛盾,也许是因我的智慧太少。譬如当我认真去读、去思考生死大问之后
,哪怕只是浅浅的触碰,我马上会觉得自己在现实世界的一切作为,譬如写作,立刻显得
空虚无用。那价值是立见分明的。如果我在这个探索上再认真一点,我会马上停止写作这
件事,这样的情绪已经很强了。
圣严:听起来你像是一个极端主义者。如果讲比较、批判之心,其实我对政治、现实社会
,内心也会有批判的声音,可是身为宗教师,我的工作是以佛法关怀大众、教育社会、安
定人心,纵使对现实社会忧心、感慨,但仍不影响我的本分工作。
龙应台:您难道不觉得如果对现实世界过于关注,其实是会阻挡你探索比较深层的问题?
不是吗?
圣严:这是正常的。问题在于你自己希望在哪一方面贡献?是向内心的深层探索,还是发
挥专长来帮助社会?
龙应台:帮助社会很重要吗?
圣严:是很重要,这是另一种建设,譬如帮助社会的安定和谐。现在你的文章发表之后,
读者有两种反应,正面、反面的都有。这对社会也有帮助,就是你提出正面的批判,对正
义的厘清,对事情的观察。但是不是读者看了你的文章,就一定照着你的建议去做?不一
定,可能有一部分会被采纳。
龙应台:我倒不是关心这个,而是说,当你去思索生命的根本问题,写作这件事就变得无
关紧要,根本没有意义。您难道不鼓励我干脆不要写作,而去思索生命更大的问题?
圣严:写作是有用的,我还是这么讲。你点了一把火,带动很多人的反应、讨论,形成一
种影响。写作是你的特长之一,但是宗教的探索,那是另一种态度。不能以写作的态度来
探索宗教的深层内涵,这两种态度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我是佛教的宗教师,也是佛教学者。当我研究经典文献之时,我是抱着做学问的
态度,进行文献的研究考证;可是信仰不同,信仰是我的生命。像我手上经常拿着一串念
珠,我时时刻刻都在念佛──念阿弥陀佛。可是如果从学术考证来讲,在释迦牟尼佛时代
,根本没有阿弥陀佛这样的一尊佛。又譬如观世音菩萨,并非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佛经
记载从释迦牟尼佛口中讲出的;再继续考证下去,观世音菩萨并非一开始即有,而是在西
元前二世纪左右才有观世音菩萨名号的出现。但是从此以后,经典记载的观世音菩萨事蹟
愈来愈多,而观世音菩萨的感应非常丰富,那就渐渐形成了观世音菩萨信仰。
如果从学术的角度探究,观世音菩萨的信仰是不成立的,而阿弥陀佛的信仰也有问题。但
我还是经常念佛,经常念观世音菩萨,甚至我说,法鼓山就是观世音菩萨道场。这听起来
很不可思议,却是信仰的功能,不仅对我自己非常有用,也帮助了许多人。许多人在失意
、绝望的时候念观世音菩萨,借由信仰的力量通过难关。这样的例子非常多。
修行的寂寞是最高等的寂寞
龙应台:法师您是否曾有寂寞的经验?对您而言,什么叫作寂寞?
圣严:寂寞有不同的层次,如思想上的寂寞、情感上的寂寞,和修行的寂寞。
思想的寂寞,就是思想、观念上的知音难逢。情感的寂寞,是生活之中缺少伴侣,没有家
人、没有朋友,或者没有情感的伴侣,自己一人孤单生活。另一种是修行的寂寞,譬如闭
关修行,需要一个孤立寂寞的空间,不受外在环境干扰,才能好好往内心去探索、体验。
像这样的修行,别人看起来很寂寞,但修行者自身却觉得很充实、踏实,非常安定,而烦
恼少。
修行的寂寞是最高等的寂寞,释迦牟尼佛的修行也是寂寞的修行,这对修行人是必要的过
程。现在在台湾、西藏,以及南传的泰国、缅甸,都不乏闭关的出家人或者在森林中修行
的法师,他们看起来很寂寞,但是他们的精神非常充实、愉快。
龙应台:您提到闭关修行,其实并不寂寞,反而很充实。但是如果没有信仰,可能就不是
这么一回事了!
圣严:没有信仰的人生,就没有落实感、没有踏实感,也没有未来感。那样的人生是很空
虚的。
空虚与寂寞,事实上是一体的两面。没有将来的希望,没有生命的踏实感,没有人生的著
力点,所以空虚、寂寞。有了信仰以后,觉得自己不是孤单一人,而与诸佛菩萨常在一起
。比如我闭关的那六年,人家看我是独自一人,但是对我来讲,我是跟过去、现在的无量
无数诸佛在一起。可能有人会说,当我阅读之时,我也与书中人物在一起。假设书里人物
是孔孟,那是不是等于每天与孔孟对话?而孔子孟子经常保护我,跟我在一起吗?一般不
会有这种感受。但是信仰让我觉得,诸佛菩萨是恒常跟我在一起的,不管何时何处,我都
觉得很安全。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过去的错误,可以反省,可以忏悔,但不是后悔
龙应台:有没有什么时刻,您会对自己有所怀疑?譬如对自己的作为、处境,或者生存的
状态产生怀疑?
圣严:怀疑的原因,是对自己走过的路,说过的话,以及自己的未来没有确定感。实际上
就是没有信心,对过去的价值没有信心,对未来的自信也不足。
已经过去的事,不需要后悔。后悔就代表否定自己从前的作为、过往的价值,觉得不正确
,那表示自己很愚痴。如果是这样子,那么对于现在热切投入、非常坚定的事,可能几年
之后也会后悔。这样经常在反复怀疑之中,对自己好不好呢?
过去的错误,可以反省,可以忏悔,但不是后悔。忏悔是承认自己的错误,然后告诉自己
从此不再犯。要知道当时的环境就是这样子,不需要后悔,否则往前的路也跨不出去了。
人对自己存疑,这是正常的,但不需要否定自己的过去,否则无法继续往前走;不往前走
,那就永远没有出路。我还是鼓励你继续写作,但是信仰的部分要加强。
龙应台:我自己有许多疑问都与信仰相关,也就是关于生死这门大课。我自己感觉到,如
果这问题再继续追索下去,就会显得我在观察社会写就文章这件事是非常不重要的,这种
感受对我来讲非常激烈。虽然不知道这么往下走会走到哪里,但我觉得我会停止写作,至
少这一类的文体会放弃。当你觉得生死课题才是真的课题,眼前所见国家发展、社会现象
都显得无关紧要,而我是一个作者,如果我觉得这个议题无关紧要,我是不可能去写的。
把柴火拿掉,火是点不成的。我现在很接近这种状态。不过既然要探索,就一定要继续深
入,我不可能为了保留写作而停止探索。
圣严:如果是这样子,你会成为一个大修行人!而你的才华,可以有另一面向的发挥,不
是写作现实层面的关怀,而是永恒的关怀。
龙应台:对!这是大问题,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一旦你开始去探索永恒的关怀,那么眼
前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假的。对我而言是这样的。
圣严:现实是你的时间就这么多!当你探索永恒的关怀的时候,现实的关怀就必须放弃。
你必须选择。像我是个和尚,我只做和尚的本分工作,有些人希望我也能扮演其他的角色
,但对我来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宗教重视从现实生活到永恒的生命都需要关怀
龙应台:您现在弘法工作做得非常好,但是弘法工作的成功,并不能代表您个人面对这个
大宇宙的修行功课已经做完了,对不对?
圣严:你这话是正确的。我们讲修行菩萨道,一定是从体验生命的本质开始,生命才能够
踏实。如果生命不踏实,而要去做社会关怀、社会工作,那是有问题的。
而我对生命的体验,是跟修行的信心连在一起的,然后推及至各种社会关怀的工作。这与
一般公益团体的做法不同,我们提供的是永恒的关怀。一般的社会服务、社会运动,多半
给与现实上的关怀,而我们重视从现实生活到永恒的生命都需要关怀。比如说临终关怀,
我们会给与佛法,告诉临终者和家属永恒的生命是存在的。家属在接受这种观念的时候,
对往生者有怀念,但没有恐惧,也不会有失落感。
龙应台:可是这还是属于您为社会付出,为社会关怀的层面。以一般人来说,除了现实的
社会层面,还有一种自己对于永恒的探索。譬如我的社会层面是写文章、教书,或者办基
金会,对您而言,弘法、教育与临终关怀这些事,也还是属于社会关怀的工作。我要问的
是,您个人对于永恒探索的这一部分,您所有的疑问都已经找到答案了吗?
圣严:对我来讲,我不会有疑问,我对自己不会怀疑。为什么?我只要一点通,全部都通
。这种经验和感受是愈来愈深的。还有,我的信心,也与服务人群有关。当社会上有愈来
愈多的人接触到法鼓山的观念和方法,而在生活中多一些自在、少一点烦恼,那就是最好
的成果。这个时候,我对自己的信心愈来愈强,愈来愈深。
龙应台:所以您的探索,不是一路愈走愈深的,不是很多疑问一个一个解决;而是一点通
,全部通!突破一个点之后,就是一片平地了?
圣严:通了以后,还会有成长。通的意思,一种是佛法观念的通彻,一种是修行经验的通
达。观念的通,是我对基本佛法的认知;修行的通,则属于内心的经验,内心的经验一旦
通透以后,就不会消失,而是继续地成长。
因此,我可以把自己的经验贡献出来,让其他人也得到利益,于是我的信心更加深了。跟
人互动的时候,我自己的修行也在成长中,就是所谓“教学相长”。现在我办教育,带着
我们的团体,我自己也在成长。如果我关起门来打坐、看书,不一定有这样的成长。
不追求归属,就是最好的归属
龙应台:您这个“通”的境界,让您觉得在宇宙之中有种很安定、很清澈的归属感,是这
样吗?但是我想请教,这个清澈,与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乡下老农,他可能没有很多疑问
,生活中一样感到安定的归属,其间的差别在哪里?
圣严:我是没有归属的归属。不追求归属,就是最好的归属。以修行来讲,初入门者是需
要有归属感的,要有实践的方法。所以法鼓山提供了长短期的念佛、打坐课程,从念佛、
打坐的练习之中,把自己的心安定下来。我们的心,总是向外追求、追求、追求;修行则
让我们练习放下、放下、放下。把一切放下,没什么好追求的,到最后,内心无有恐惧,
没有什么是不安全的,不需要找避风港,这才是最好的归属。
没有归属的归属,并不是在虚无缥缈之中寻找一处归属,而是现实生活之中,任何一时一
处,都是我的归属,即使大风大浪,也是我的归属。
我还是要强调,信仰必须从实践开始;实践的时候,自然会产生身心反应,但不必在意,
也不要执著。有了一定的修行体验之后,身心反应也就无关紧要了。以我来讲,现在我听
到什么、看到什么,都当成是妄想、幻觉。追求身心的反应,反而是一种累赘。但这是龙
小姐你现在没办法了解的事。信仰需要实践,实践就会有体验,当你自己感觉到了,你不
得不信。
龙应台:您是要告诉我,像我这样的人,一开始先要把所有理性的逻辑都放开,去接受信
仰,有了体验之后再说,您是这意思吗?
圣严:还是要试探,不要一下子把左手放开,右手也接不上来。试试看吧!不要弄得两边
都落空。
龙应台:现在许多知识分子都信佛了,跟朋友聊天的时候,他们觉得我特别不开窍,没有
智慧。
圣严:知识分子很难开窍!
龙应台:因为知识分子的“我见”特别深、特别固执,是不是?
圣严:对知识分子来讲,“我见”就是理性主义。中国的读书人学佛的很少,特别是文史
哲领域的学者;他们也许佛学懂得很多,但不会来学佛。
龙应台:这是知识分子的理性主义特别强。而西方的知识界呢,他们的态度是不是也一样

圣严:对于信仰,东西方知识分子的态度很不相同。中国的知识分子主要受儒家影响,对
佛教保持距离。西方的知识分子多数都有宗教信仰。还有,现在中国的知识分子之中,学
理工的人反而容易学佛,因为他们重视实证,理论上可能还不通透,但是方法对他有用,
那他就相信了。比如说现任台大李嗣涔校长,他是科技人,但他对宗教不否定,而且有深
入的体验。
龙应台:是吗?反而是学人文思想的人,不容易进入佛教!但是请师父不要放弃我,我对
宗教的心是开放的。师父建议我怎么开始探索宗教呢?
圣严:建议你先看几本佛书,有机会也要开始实践了。
出处:2007/04/13~14 联合报 联合副刊
来源:http://jackyreading.pixnet.net/blog/post/3910127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