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 南印度游记【二七】比比卡陵墓

楼主: polesirius (ff)   2021-09-21 12:08:58
~※ 比比卡陵墓 ※~
图文网志版: https://blog.xuite.net/sirius99/blog/590036307
(这是个被耽搁很久才终于完成的游记)
从“阿姜塔”回到旅馆所在的“奥兰卡巴”,果然天还未黑,仍有些日落前的晚霞浮
游于天际,在房间乱滑手机等候晚餐之时,不免想着这个空档拿去多待在景点有多好,自
然也开始忧虑起明日会不会同样被婊。不过相对于去“阿姜塔”的漫漫长路,身为旅程压
轴的“艾罗拉石窟”亲民许多,开车只要一小时。虽仍有个傍晚航班不能延误,怎么想,
都该会有半天以上的时光可以好好欣赏吧。
哪知,当用完早餐,集合上车,领队却说要先去“比比卡陵墓”(Bibi Ka Maqbara
)。这操作令我顿时眉头紧揪,把“艾罗拉”往后推迟,那中间不就又卡个午餐,早点去
还可以鼓励大家忍点饿,撑完所有窟室,晚了,是不是又要拿这个当理由,重点逛过就收
工?况且根据先前所作的功课,陵墓可看性其实还好,离机场也近。要是我,肯定会把它
挪至最后来调配,时间有余裕就多待一阵,若有什么意外,草草看过或整个舍去,心也不
会痛。唉,只能说,既跟了团就是上了砧板,任人宰割,对旅行社而言,应该是每个点都
有确实走到最重要,满足某些古文明狂热者?请先缴双倍的团费再说。
忐忑不安地跟着大伙在陵墓外下了车,迎面的是座多角形门楼,楼顶边缘缀了些细瘦
饰塔,墙面有着拱状龛室,放眼所见皆为“蒙兀尔”的特色元素,凹拱内的几何切面堆叠
、周边配衬的隐微刻花,很勾起我前一年在北印度的旅游印象。而它也的确是那时代的建
物,英文译称“Tomb of the Lady”有种隐晦感,砌建者对我而言算熟悉,是第六代王“
奥朗则布”(Aurangzeb)。
会知道他是源自建造“泰姬玛哈陵”的“沙贾汗”,“沙贾汗”以其对艺术的品味、
对妻子的痴情,留下了浪漫美名,儿子“奥朗则布”则因把父亲关在“红堡”至死,而恶
名昭彰。但这么论断他也不只这桩事,据说他脾气极坏又好大喜功,众叛亲离下,就算把
都城迁到“奥兰卡巴”镇压四起的战火,也止不了逐渐丢失的疆域。且他跟父亲极为相反
,不仅对文学、艺术、建筑嗤之以鼻,在信仰上也很偏执,在位年间毁了无数印度教的庙
宇建物,光这一点就很值得我唾弃。
然相对于门外比较低调的浅刻纹,门楼内倒用上不少色彩,长拱状的天花板有宝石切
面般的纹路,流曲轮廓的框格缀满上段墙面,其余部分则以红绿花藤攀缠,显得瑰丽。这
很令我意外,难道是因陵墓葬著结缡一生的妻子,所以“奥朗则布”才愿把那份追想转换
在妆点上吗?
根据考据,主建者是“泰姬玛哈陵”建筑负责人的儿子,或许因着致敬,也或许“奥
朗则布”望过母亲陵寝也被那份美所震撼,当穿过门楼,眼前景色有强烈的相似感。长直
水道指引视线,际处为雪白的帽冠陵寝,并有四座高塔与之相伴。不过就如网络所评,既
见过了“泰姬玛哈陵”的无瑕匀称,这儿的便显得东施效颦。最主要应该是主体过于纤瘦
吧,不算大的地幅,又想把所有配置都放在侷限台面,在比例上,主楼就像被副塔挤压着
,即便旁侧还有唤礼塔,望起来仍旧少了优雅的延伸,少了能让人心情舒敞的阔稳。
盯了片刻往前走,记忆中“泰姬玛哈陵”两侧是一望无际的树篱或绿地,随便挑个步
道,视野里都有不同景致在流转。这儿却被雕花网墙封挡住外逛的可能,然主道没有沁蓝
水带,露显的秃灰石板反倒映出了“蒙兀尔”的繁华落尽。
随着步履往前,由于视角、由于高台的横切,陵寝比例渐渐对了我的味,也比较能看
清设计上的细节,彷如火炬的边塔,支撑帽冠的拱廊,大部分的线条切削仍有其美感,就
只能怪它的前辈过于出色了。登几步阶上到高台,我仰头望着高耸的立面,它跟方才经过
的门楼一样,有很细致的表面刻凿,藤叶在卷绕间爬漫进大门凹拱里,在门壁上成了繁复
瓶花。
尽管装饰上颇有可看之处,但拿记忆一比对,便能感觉出这儿偷了不少工,“泰姬玛
哈陵”几乎都以大理石砌筑,有自带的光泽与质感,这栋仅有冠顶和底部是,其余皆为方
便雕凿的灰泥涂层,更不用说前者还用了细致的宝石工艺作镶嵌,体现了低调的奢华。搞
不好某些学者真说对了,“奥朗则布”不愿投入过多的经费在这上头,难过归难过,金钱
还是要花在更实际的地方,甚至也有人说陵墓的砌建根本与他无关,是儿子悼念母亲的手
笔。
往门里穿进,“泰姬玛哈陵”内部禁止摄影,这儿倒没这规定,仿佛“奥朗则布”的
狼藉声名也牵连到妻子,每天被扰也没差。尽管如此,值得拍摄的却不多,就是些浅刻纹
静静攀附在穹顶与壁墙,仅在阳光透射的窗口,剔明了形迹。大厅于中央处往下挖深,环
围屏风间是主人的表棺,栖眠之地还在更深处。很微妙的是,穴坑被掷入许多钱币钞票,
显得碎亮斑斓,究竟是印度本就有这样的致意风俗,还是她被赋予某种传说,引了不少人
特来祈念?
逛了出来,西侧有座风格类似的清真寺紧挨着,听说是后面朝代的加添,虽然能理解
其功能性,但这完全破坏原本设计的对称吧。“泰姬玛哈陵”就很聪明,在对应处巧立名
目盖了栋双胞胎,平衡视觉,且为了不干扰主体,是拉开好一段距离来置放。到底是为何
非得在这已显侷促的空间又多塞一栋建物呢?求热闹?我不解地走了进去,里头即使有瓣
缘柱拱连绵勾出跃动感,缺乏更细腻的缀饰,便让它缺乏观光客的关照,只能获得几秒的
目光扫射。
由于没说何时集合,我加减在平台上走逛著,相机扫掠中刚好对上一群少年的视线,
他们非常迅捷地摆好姿势,有的还亲暱勾搂,很令我想起在北印度的时光。当时孤身行走
的我十分受欢迎,不是被当明星要求同照,就是被指著说“photo photo”,甚至我还厚
著脸皮,拍了几张帅哥照回来。这次旅游机缘倒少,可能是南印度人较为纯朴害羞,也可
能是被大姐阿姨们包围少了机会。
以微笑跟少年们告别后,我转头往外望,花园守着穆斯林的固有习惯,用水道仿拟天
堂之水十字划分,并将主陵设在中心汇流处,不像“泰姬玛哈陵”比较反骨,是置于尾端
。而除了我们进来的门楼,其余三方的尽头都另设了小阁,不知是纯装饰,还是别有用途

既起了好奇,照本来的性子,应该就是走过去细看,搞不好能发现什么有趣之物,然
心里还搁著“艾罗拉石窟”,什么探究之心都丢远远了。瞄着气定神闲跟某大姐聊得愉快
的领队,又望向拄在围栏一脸懒散的导游,我想开口催促,反正都最后一天了,就算被贴
上难缠家伙的标签也没差,偏偏话就是在喉头梗著,只能不断在心里呐喊:“别鬼混了,
快给我集合出发~~”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