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 南印度游记【二六】阿姜塔石窟-后段

楼主: polesirius (ff)   2021-09-20 11:04:30
~※ 阿姜塔石窟-后段 ※~
图文网志版: https://blog.xuite.net/sirius99/blog/590035470
(这是个被耽搁很久才终于完成的游记)
“十七号窟”的壁画丰富度在“阿姜塔”可排入前三,缺点就是光线依然微弱,努力
在试误中拍完一遭,团员早往前推移了,追了出去,“十八号”的位置挺微妙,就卡在过
道上,强迫每个要去后段的人拜访它。可是现实很残酷,尽管这儿位处U型河道的急弯口
,能凭栏远眺,将左右两翼的石窟全纳入视野,邻居“十九号”既是座耀眼的“支提”,
缺乏雕凿的它很快就沦为过眼云烟。
先前“九号窟”的立面已让我盯望许久,没想到经过数百年,最吸睛的“支提拱窗”
又多了缀边,祥云般的线条在边角升腾,似乎再多给它几世纪,又会转为更令人讶异的形
貌。时光携来的变演不仅于此,它将墙面空余处填上饰带,把小拱窗化为人物展现生命的
龛室,边柱堆叠的佛像也于小侍从的陪伴下,往左右石壁蔓延。不过最夺人目光的应该是
大拱窗两旁的女性“夜叉”,虽然这种族在几个故事里颇具邪性,有些反倒成了护法。不
同于男性门卫的凶恶貌,她们摆扭腰臀,微侧头泄落别致的编发,甚至还因为石色,有着
妩媚绛唇,仿佛一种对来者的试炼。
走进窟里,早期偏向朴实的设计变得花俏,由于“大乘佛教”不再忌讳用人像表现佛
陀,身为核心的“窣堵坡”自然凿出龛室,以佛相迎。来自王家的资助也让艺匠的挥洒更
有余裕,台座变成弧体与饰柱的拼组,球顶上“Hamika”叠层如伞,由小人儿撑举著,直
抵拱顶。抬眼望去,石肋便彷若泉涌,在遍洒后化为环壁的刻绘。
这些刻凿是小龛室的串联,于流云翻浪的衬饰下,奉著或坐或立的佛陀,每个柱头的
外扩撑板还藏着工匠们的巧思,可以见到小人儿或相拥奔舞、或骑兽飞跃,每尊都拥有不
同的逗趣。此外,看似斑灰的拱顶也能辨出原本是有佛塔与佛像拼组,虽然隔着栅篱不能
走进环廊,望着颜彩斑剥的群佛没入幽深处,也有种独特意境。
由于执著将每窟都用相机清楚记录,总是在追赶队伍的我,其实没资格花太多时间在
定点端赏,况且大部分团员也都不在这儿了,但看领队还在门外悠哉晃着,我就略安了心
,慢下步调好好感受。谁知出去后与领队对了眼,他却面透讶异:“你怎么还在这?大家
都走很远了。”原来为了体谅老人家,大伙已兵分二路,仍有脚力的跟导游继续走,然后
在约定时间回来集合。
我瞄了一眼手表,顿时晴天霹雳,因为我只剩下三十分钟啊,还有十窟,还要来回,
怎么可能......旅行社也太老狐狸,前头摆出一副会认真带的态势,暗地偷偷加速压缩时
间,顾不得跟领队出言抱怨,我赶紧拔腿往后段跑。不远处的“二十号窟”据说与优等生
“十七、十九号”同期,抱着期待钻进去,怎料就像经费已用尽似,仅有正堂作了较多的
妆点,能见诸多佛陀在侍从伴立下坐于横梁与门框。
快速按了几下快门,我杂着不知该算失望还是庆幸的心情继续在山路跑,原本是想直
抵领队推荐的“二十六号”,比较保险,瞥著“二十一号”的列柱锦带环饰,横楣上小人
儿卖力表演,就先给了它机会。结果窟里柱头虽算华美,但壁画残留极少,主龛也没多作
变化,便仅以五分钟作回报。
撇除得爬阶梯上去,CP值感觉不高的“二十二号窟”,后段这一列真的很像N胞胎,
让人逛起来仿佛鬼打墙,尽管如此,脚步仍在胎卵分裂未完成的“二十三号”前停留了片
刻,因为门廊的雕刻确实不错,壁柱有细致图腾如团花开绽,小人儿在梁上的簇拥姿态也
很耐人寻味。
至于“二十四号”,它是很干脆地停滞在挖凿半途的姿态,初望会觉得有点傻眼,脚
一挪便要离开,然那种宛如考古现场的氛围却很引人,忍不住就多瞄了几许地上岩槽,追
迹著开凿脉络,想像它们在经过切雕后,会羽化成如何的姿态。而当略过了不太起眼又得
浪费时间爬阶的“二十五号”,终于,我抵达了“二十六号窟”。
按照地图的标示,再过去应该还有两个,但可能正在修复或有安全疑虑吧,道路被木
架挡着,表示这儿就是我在“阿姜塔”的终点。可以理解为何领队推荐我一定要过来看,
因为“二十六号窟”也是座“支提”,有着同样繁复的雕琢。主拱窗的边角勾卷飞挑,致
密的格框里除了佛陀,也能见到相当逗趣的小人偶。在“十九号”相当显眼的夜叉女,这
会儿歛了些光芒,不过仔细辨著,还是能找到标志性的辫子头,仿佛暗示著那正是当年女
性流行的装扮。只惜这段的石层似乎真的不太好,门廊崩毁了大半。
虽顺利达了阵,时间仍在持续倒数,见团员们纷纷离开准备去集合,心情又紧张起来
,抓了熟识的大姐帮拍了门面,就赶紧往内钻。窟里乍看和“十九号”挺神似,上壁与柱
头是雕刻技艺的展演场,更加繁复的小龛室拼组著,其间是难以遍览的人物。然当盯了几
许,便能感觉得出两者的主要差分,其一是“窣堵坡”,即便接顶的“Hamika”已断损,
塔前的主龛展现了另种样式的瑰丽,冠帽堆叠的龛顶下,为佛陀在天女神兽间的慈心讲道

再者是环廊,先前的几座“支提”都缀以壁画,因此被围栏远远隔着,这里则为连绵
雕刻,能循着微微打亮的灯光,在廊中穿绕,进而细望。右侧的主题比较普通,是有菩萨
相伴的佛陀,相形之下,奇兽“Makara”吞吐的流曲饰带倒成了亮点,它本是印度教寺庙
的常见元素,换了时空,竟有了相似却别具个性的样貌。
原以为廊壁就是以这样的重复构图列阵著,转到左后,却出现一幅风格迥异的雕作,
视觉中心为佛陀华光,周遭人物则翻腾如海,有着各自表情。我直觉地拍下几张细节,略
微端赏后,就赶着时间继续往前,之后才知是在演示“魔罗的诱惑”。那个故事里,代表
欲望的“魔罗”(Mara)为了干扰佛陀的修行成道,尝试了各样手法,或以火焰雷电洪水
、或以战阵武力恫吓,在这儿则呈现了性的幻诱。除了高居右上的“魔罗”,也能见到他
的女儿们展着万般魅惑。
如此充满跃动感的雕画,与其相接的竟是个反差极大的作品,廊壁略过成道后的传法
,化为佛陀的横枕身姿,来到涅槃的那一刻。上头没有太多饰缀,只简约添了天女的接迎
,以及弟子们的感怀哀戚。我想记录这样的场景,可惜廊道太窄,观赏的人又太多,拍摄
全貌变成不可能的任务,失败几次后我索性放下了相机,仅以视线感受佛陀容形传递的祥
和与定静。
一路走走停停,想当然尔,就算卯起劲跑回去集合,也已迟了好几分钟,但把迟到的
额度花在这个点,应该不算过份,毕竟一处得花上整日好好品味的遗迹,我们只待两小时
半就要离开,根本不仅对半折了。旅行社所谓的保证足够,对真正喜欢古文明的人完全不
适用,在太阳落山前,把大伙送回旅馆,对他们还比较重要。
走在越过河谷、通往出口的铁桥,回望的视野里仍有人龙盘绕,串接的是一个个仍在
我脑海鲜明的窟室。也或许只有在这被历史遗忘的偏荒之地,才能保存住两千年前的佛教
荣光。身为起源的恒河流域本该拥有最多珍宝,然丰饶之地总是战乱不休,“孔雀王朝”
、“笈多王朝”曾经佛语兴扬,王都“华氏城”却倾毁于烟尘,什么阁殿都没留下,佛陀
修行传法的“王舍城”遗址寥寥,仅能藉“玄奘”留学过的“那烂陀大学”凭吊。而信徒
们会去造访的“蓝毗尼园”、“拘尸那罗”,也只剩荒草土丘能感受佛身的生与灭。
纵使其悟道的“菩提迦耶”有“摩诃菩提寺”伟立、初转法轮的“鹿野苑”能见巨大
的“达美克佛塔”,就跟我很想近访的精致“桑奇佛塔”一样,舟车劳顿后可观览的建物
太少,对我这假期有限的人,顶多就是藉网络为窗,远距遥望。所以,真得感谢当时竭力
奉献的僧侣与工匠,也感谢这片山林以它们的庇荫护守,让我们能回溯时光。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