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班加罗尔夏宫 ※~
图文网志版: https://blog.xuite.net/sirius99/blog/589962472
(这是个被耽搁很久才终于完成的游记)
在南印度的第一晚,由于仅是简单过夜,住的是没什么记忆点的大楼饭店,在“迈索
尔”便不同了,是一间占地还满大的渡假村。尽管入住时,园里仅有几盏微弱夜灯让一切
晦暗朦胧,当清晨推开门,林叶扬动的意象就令视野舒朗起来。循着以碧树点缀的方池,
我往前走绕,池末还有个大型西洋棋盘在等人对阵,只是明明该是对称的望景,棋盘却莫
名左偏,无法帮推一把的我,看了心里不禁有点难受。
大致逛过之后,感觉庭院的风格还挺混搭的,瓦簷矮房之间,接迎大厅是个刷出横纹
的立方块体,而在这佛教理应式微的南印度,小水池上竟立了一尊佛陀,厅里挂画也有不
少相关主题,难道是想表达主人对各文化的兼容并蓄吗?
吃完早餐,上了游览车,早上的行程颇无趣,就是又一路从“迈索尔”拉车回“班加
罗尔”,然后继续把午餐往肚里塞。餐馆装潢一般,自助菜色也普通,应该是用来平衡昨
日中午的花费。在这儿遇到一件事还挺值得说嘴,或许团里年龄层偏高让我这相对年轻的
大叔望来显眼,隔壁桌的印度女生不断朝我行注目礼,而她那清秀的五官很快也引起同团
婆婆妈妈们的注意,于是纷纷鼓譟著瞎起哄,甚至出言搭讪要帮我牵线。结果人家小妹落
落大方笑了笑,开始跟我几句寒暄,我却尴尬地只能砌词要去拿菜,飞速逃走。
斩断了莫名桃花,填满了肚子,午后行程的第一步,是在车上来个简略的市区巡礼,
毕竟身为“卡纳塔克邦”首府的“班加罗尔”近年已成了科技都市,还被冠上“印度硅谷
”的称号,挺值得见识一下。不过在车上晃着晃着,加上午睡之神的招引,大多建筑都成
了过眼云烟,只有市府大楼(Vidhana Soudha)由于占地庞大,几个拱冠显眼,顶梢还有
向“阿育王柱”致敬的三狮伟立,让我顿时精神一振,多按了几次快门。
在街头开了一阵,车子突然停了下来,导游说附近有栋“提普苏丹”的夏宫,可以去
看看。夏宫?昨天不是去过了吗?我脑袋满是问号。行走间,墙旁出现了一座寺庙塔门,
虽没有昨日看过的高耸,雕刻却精美得多,层阶间不仅以小神龛堆叠,还添上五官、动作
都极度拟真的人像,串连起来似乎在说著某种故事,有些甚至翻掌撑著台板,像附带托持
功能。望着望着再转个弯,就看到夏宫了,一样是不起眼的外门、缺乏植花的大草坪、以
及步道指向的矮阁,挺令人时空倒错,比较不同的,应该就是它没用扫兴的遮帘罩覆著吧
。
花园的占地不算大,几步便可走至殿前,木质结构的它以深褐漆色为主调,没见到什
么瑰丽的彩绘,难怪不需要遮帘保护。但也非平淡无奇,米白涂缀的柱头柱础都雕了叶纹
,搭上几道叠层往内的瓣缘拱弧,依然是种不错景致。快门按动间,耳边传来导游的解说
,似乎“班加罗尔”在当年同样是个重要城市,所以“提普苏丹”与他父亲才会在此盖了
宫殿,有个地方议政并处理公事。结构风格上跟昨日见过的也颇像,中段退缩形构出集会
空间,二楼前探的露台则为王座摆放处,至于四角,根据说明板,有些应是嫔妃们的寝室
。
从侧边的楼梯走上去,壁面的纹彩多了起来,尽管残褪得相当厉害,仍能看出是与昨
日夏宫同一风格,墙板和天花板皆为密集图腾,不同底色的饰框、条带接连着,让花藤无
边无际蔓延。可惜就是污损太严重了,也不知是英军占领时期的破坏,还是来此参观的民
众素养有待加强,明明同个时代的建物,昨天那座还完整鲜艳著,难道真的是有遮有保庇
?可是对这些隐于内室的绘缀,遮帘的功效也有限吧。
而相对于房间的纹彩满满,中央贯通的长廊又回归外部所见的简素,走在这道宫殿的
对称轴,能见两边都添附了一样的外探露台,从围栏往下望,一楼的开敞空间也雷同,就
不晓得在功能上到底有何差异,只能胡乱猜着,面对大门那侧是议政用,背处的则用作私
家小聚会。
跟着部队下楼逛到背处,胡乱看了一阵,我的视线再次被隔墙外的印度寺庙吸引,它
名曰“Kote Venkataramana Swamy Temple”,敬的似乎是毗湿奴的某一分身,见识浅薄
的我分不出那些攀满塔冠的小小神祇是否都与其有关,能辨认的,仅有角落的那群猴面雕
像。而在印度,猴面人身的应该就是猴神“哈奴曼”了,史诗“罗摩衍那”里的重要角色
,毗湿奴在故事中化身为主角“罗摩”,与之合作击溃了魔王,两者置于同间庙里还挺合
理。
严格来说,看过了这座小宫殿,今天的行程就没了,剩下的便是等著搭飞机去印度南
端的“喀拉拉邦”,为了怕被批评如此安排过于空洞,导游驱车开往不远处的植物园“
Lalbagh Botanical Garden”,美其名放慢步调、赏花兼呼吸新鲜空气,其实只是换个地
方消磨时间,他简略介绍个几句,就叫大伙自由去探险。几个团员觉得无趣,直接在花棚
下坐着放空,闲不下来的我自然是看了看地图,朝有比较多标注的地方走。
靠近入口的这区是块挺荒芜的丘地,顶上置了个小小印度塔,本以为曾有当年的宫城
矗立著,只因战火惨烈,仅存留一座庙塔,结果读了读说明板,与我想像的差距十万八千
里,这区“Peninsular Gneiss”不过是古老石层的暴露,由于年代可追溯至三十亿年前
,吸引了无数地质学者前来探勘研究,那座小塔跟宗教也无关,仅是“班加罗尔”建立者
“Kempe Gowda”用来标示界域的纪念碑。
觉得被诈欺的我继续向前走,路的另侧出现一座风格诡异的门楼,由下往上渐次缩减
的飞簷类似中式屋阁,比例却怪怪的,让它丧失了线条美感,尽管门楣上雕了几许腾龙,
仿佛要强调它来自东方,逗趣表情却让它更像冒牌货。比对了指标,门内通往的是“
Bonsai Garden”,难怪腾龙周遭刻意画了盆栽与花卉,入口也如此怪模怪样。很想跟设
计师说中日美学可是很博大精深的,门面意象没塑造出来,要怎么让人信服里头藏着禅意
庭园呢?我摇摇头,拒绝它的请邀。
不晓得是否因着地大,这儿的路树也异常高伟,尤其一种叶形跟枝展类似凤凰木的,
这几天都不断吸引我的目光,它的枝枒如网密织,往旁探长得像能无边无际,导游称其为
“雨豆树”,希望我没听错。而在此树的庞然威压下,其他树种相对便少了吸引力,一开
始还有团员缠着领队拿App辨识比对着,慢慢地,在路上逛的只剩我一人了。
须臾,主道扩展成一个圆形广场,一直在视野末处勾着我的建物也现出全貌,原来是
间半开敞的玻璃温室,如躺平十字架的它占地相当大,有着弧面顶篷,虽仅有篷下的锻铁
花藤作点缀,望来仍旧优雅。可能是因为被英国统治过,砌起欧式建筑较为似模似样吧,
跟稍早那座四不像中式门楼两个世界。令人不解的是,当走了进去,里头空荡荡的,什么
植花都没有,可能要在节日或是某种展期,才会特别搬入妆点一番。相较之下,周边的园
艺造景还繁复得多,于是我在篷下望过了成排肋拱的如虹交错,便往外头逛去,看看喷泉
及在草坪蹦跃的仿兽灌木。
至于再往前延伸的步道,于远处立著的不知名建物就与我无缘了,集合的时间已来到
,得心无旁鹜加快速度走上回头路。一面走,一面不由得叹着气,想着这极度“休闲”的
下午又得继续在机场发呆中度过,然后是饭店里的百无聊赖,与室友整晚无休止的鼾声,
唉,难道“邦加罗尔”就没有比较丰富的走法吗?明明资料上说这区域同样散著几座古庙
,若不想跑远,也能前往以温莎古堡为范本,充满都铎风情的近代王宫。
还是一切都因着“迈索尔”的荣光过甚,导致观光客大多拿“班加罗尔”当转运站,
没人愿意花时间驻留?而这么一去一返,见过了那被各样历史添加的辉灿,“班加罗尔”
便更显黯淡,不值费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