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里红堡 ※~
图文网志版: https://blog.xuite.net/sirius99/blog/589875852
(这是个被耽搁很久才终于完成的游记)
看完两个景点,也差不多中午时分了,司机小弟问我想去哪吃,没特别为此作过功课
的我只跟他说:“要干净的。”毕竟网络上已有不少先贤先烈栽在印度的病菌。“OK, I
know.”他笑了笑,胸有成竹带我往巷道里钻,没多久就到一条热闹商街。
“This one?”我盯着他指的店面有点疑惑,因为看起来小小的,门口还有点肮脏杂
乱。不过都说听他的了,也不好意思表露太多嫌弃,我在忐忑中坐了下来,拿到老板匆匆
递来的菜单。或许身处观光区,菜单上有着少许英文注释,但图面上都是看不出形样的烩
煮,我犹疑了许久,才下注般跟老板指了两项,还再三确认是不辣的。
等待的期间我往四周望,店里生意极好,除了金发碧眼的欧美客,也有不少印度人,
一般概念里用手吃饭是没有规矩的,在印度却是习俗,看披着多彩沙丽的女子秀秀气气拈
出饭坨,沾了烩料汤汁送进嘴里,有种视觉冲击。等著望着,饭菜上桌了,小店不求精致
只用铁盘承装,盘内就是满满棕色糊糊的物事,很让人不禁想岔。撇开先入为主的念头,
我尝试性舀了一匙,呃,不会吧,不是说不辣吗,那为什么眼角会被迅速呛出眼泪?幸好
两盘中还有一盘略微温和,不然就准备下午狂跑厕所了。
勉强填了腹,又跟着司机在街边小贩买了SIM卡,若非有他挂保证,真的会担心买到
的是张徒具装饰的玩意。琐事都搞定后,终于要进入下午的行程了,也就是“德里红堡”
(Delhi Red Fort)。同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它在市区北侧的“旧德里”,得先经过由英国
人辟建的“新德里”,从一些文章看过“新德里”有个热闹商圈,位在环形的“康诺特广
场”(Connaught Place),往那边的路上也有些旅游团都会去看的新式建筑。其中一个
是长相类似“凯旋门”的“印度门”,纪念著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牺牲的战士们,另一个是
“巴哈伊”信仰的“灵曦堂”,宛若瓣蕾的多层次墙面让它也被称为“莲花寺”。
不过太现代的建筑对我的吸引力一向较低,就没特别排入行程,原以为可以在车上来
个快速的街区巡礼,谁知司机开的路线比较外环,只在路上看他指了一座很大的白色钟型
佛塔。回去google,这座祈求世界和平的“Vishwa Shanti Stupa”还挺有来头,是一位
日本僧人创立的教派所建,类似的建筑由亚洲至欧美,已多达八十余座。
开车在喧嚣中钻了好一阵,我们终于进入“旧德里”,也就是过去数百年间的印度权
力核心。尽管在古印度时期,那些常听过的“孔雀王朝”、“笈多王朝”、“戒日王朝”
多建都于恒河流域,但自伊斯兰势力入侵后,那些古城便慢慢颓败、亡佚,让“德里”接
手原本的光芒。除了曾为王宫的“红堡”,这个区域还有个亮点“迦玛清真寺”(Jama
Masjid),身为印度最大的清真寺颇值得去走上一遭,可惜我只有一天的时间在“德里”
,考量着它并非世界文化遗产,在装饰风格上也没特别突出,便仅能跟它说抱歉了。
下了车,“红堡”的高墙窜立于街景。墙垛像缀着花边一样,以架高的“chhatri”
拱柱凉亭标示出“德里门”,不过入口并不在这儿,我跟着司机往人群里走了一阵,先来
到售票亭。“跟你一起进去好了,反正我也只是小时候来过。”他扬起笑脸。
印度景点的门票几乎都有种族区分,当地人只要铜板价,像我们这样的观光客就会被
狠敲一笔,但愿者上钩,也不能抱怨什么。依著带领,我从另个装饰风格类似的“拉合尔
门”走进,望见的是由门厅延伸的长廊市集(Chhatta Chowk),各种日常用品及手工纪
念品撩乱蔓延到视野际处。
快速地瞥逛过去,廊外现出了广阔草皮,一座白色长楼在对处立著,上层有棕色窗拱
,楼顶两端以亭台作饰。根据说明板,这是一座“鼓乐楼”(Naubat Khana),除了宣告
帝王的驾临,一天也另有五次的奏乐时段。
早上造访的陵寝属于“蒙兀尔帝国”的“胡马雍”,他虽有个雄才大略的继任者“阿
卡巴”(Akbar),较为人所知的却是第五代的大帝“沙贾汗”(Shah Jahan),喜好建
筑的他不仅留下知名的“泰姬玛哈陵”,还在北印留下许多经典建物。像我身处的“红堡
”,就是他从“阿格拉”迁都至“德里”后,投入心血打造的王宫。
“鼓乐楼”迎客的那面简洁,不过当走进门廊,绘缀便多了起来,拱顶星芒以折纹交
错,楼面的另侧则是一格格的花卉浮雕,据说当年还特以金漆上色。
再往前,是展幅更大的“公众大厅”(Diwan-i-Am),带着瓣缘的拱柱成列成行在厅
间延伸,形构出层层叠叠的翻浪景致。而所谓的“公众大厅”,是大帝宣达与群众陈情的
地方,正中有属于大帝的宝座,雪白座体在赭红空间相当显眼,弧形顶盖下,多面切凿的
支柱如瓶身,有细密的绿藤红花镶嵌攀绕。
绕过大厅,东城墙边筑了一整列大大小小的白色建物,先遇见的是大帝寝宫“Khas
Mahal”,里头包含了卧室及祈祷室,根据说明板,面东处设有八角塔,让大帝每天能跟
墙外民众打招呼,似乎底下还有座小型的斗兽场。尽管无法进去,仍能藉朝北的隔屏揣度
殿里布置,此屏镂雕枝叶开散如网,相当精致,并有天平纹刻象征大帝的公正法理。只是
面南的敞廊令我不解,说明板称之为“Robe chamber”,莫非大帝喜欢在这表演更衣秀吗
?
循着步道转向北,与寝宫隔邻的“Diwan-i-Khas”,是相对于“公众大厅”的“私人
大厅”。大帝在这接见贵宾,和重要大臣商谈国事。或许是自用,雕琢也奢华许多,屋顶
四角以“chhatri”凉亭作饰,底下空间则是满满的纹刻。我从拱廊外探看,没有任何一
面壁柱是留白的,切分的框格内花叶摇曳,底下部份已用彩石复原,其余的雕花原本还有
上色甚至镀金。
根据说明板,在我望不清的厅中另有名为“天堂之流”的水道,一路贯穿各个殿阁。
厅角诗文写着:“如果世界真有天堂,那一定是在这里。”但或许天堂也会殒落吧,这儿
本来有“沙贾汗”的“孔雀王座”,各色珠钻成了椅背上的孔雀身羽,也往下缀满整个王
座,可惜在波斯的入侵掠夺之后,便从此消失在历史里,一如那些原本华美的彩饰,都敌
不过时间的磨蚀,最后化作文典中的几许章句。
再往北,是大帝的浴场及“明珠清真寺”(Moti Masjid),封闭的环墙内可以看到
窜出的洋葱顶及尖塔。或许有某种宗教因由,这地方并未开放,我只能由小小的孔隙往里
窥看,从带着刻纹的雪白前廊胡妄添加勾绘。
过了清真寺,视野开敞为一整片花圃,棕褐小殿“Zafar Mahal”屹于中心水池,两
座方整凉亭“Sawan Pavilion”、“Bhadon Pavilion”左右呼应,以水道串接,而原本
的“天堂之流”便是由此一路往各厅殿流泄。据说当年“Zafar Mahal”会有歌舞表演,
王宫贵族们就在两侧的凉亭歇憩欣赏。我站在已呈干枯的水道上往四处望,顺便也找司机
小弟帮我拍照,谁知有个印度青年就这样凑了过来,说要一起拍。尽管在网络已看过不少
人提起,实际被搭讪还是很受宠若惊啊,而且不仅于此,之后的几天,我的黄种人面貌也
不时被瞩目著,甚至被要求合照,几乎可以自我膨胀,把自己当成是明星了。
由于北侧到此就没什么亮点,我便原路走回寝殿往南逛,从平面图比对,这儿的“彩
色宫”(Rang Mahal)展幅宽广,且与“鼓乐楼”、“公众大厅”一样处于中轴线,把核
心位置设作后妃居殿,很耐人寻味。而它会如此得名,是因厅里本该彩绘缀连,南北两端
还镶满细细密密的镜片,在光影投射下,显得五彩绚丽。然尴尬的是,经过时年,经过战
乱,彩绘淡渺了,镜片也不知遗落至何方,空广厅里只剩下大小雕框及勾弧缀边的望窗。
“私人大厅”虽失了王座,至少壁柱还有着花叶刻纹,这儿的失去彩绘便是各样留白,令
人很难联想它的当年华炫。
“彩色宫”以南是一大片草地,似乎本来也该有什么建物只是被夷平,让“慕塔芝宫
”(Mumtaz Mahal)孤零零待在殿区最南端。看到这个名字,就令人想到“泰姬玛哈陵”
,“沙贾汗”也的确是以他爱妻来命名此宫,据说当年还有“小彩色宫”之称。怎料一走
进门里,却有点失望,或许是因为曾被英军改建成监狱,里头什么装饰都没留下,现在又
转为小博物馆,观光客人声哄扰、摩肩擦踵,跟菜市场没两样。不禁烦躁的我仅能随着人
流,加减看着展品,从盔甲武器感觉“蒙兀尔帝国”的强悍。不过一些书本插图、挂画、
壁砖彩釉倒是有趣的,人物虽迷你,细节却没含糊,呈现了当时人民的日常生活,以及皇
族的排场豪奢。
将内宫建筑群一一看过之后,剩余的就是位于出口的“德里门”。装饰性的拱廊、圆
顶亭阁在门墙上不断叠砌,远望显得展阔,行近又转为高伟,让我不禁在门下伫留着,作
最后巡礼。根据记载,“蒙兀尔”的最后一任帝王被囚禁在邻近,让这出口也仿佛标志着
帝国的终幕。
权势与繁华的荣枯就是这样吧,曾经如日中天的,终究都得走入衰败的轮回,那些在
我眼中阔伟或炫丽的,其实都渐渐掏空了帝国,于是东印度公司的蚕食、欧洲势力的殖民
,战乱的号角不断响起,历史便这么翻至下个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