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大环境的四个主要角色,产(业界)、官(政府)、学(学校)、研(研究单位,工研院等)
官就不用描述太多
就是负责提供经济来源,技术开发主要在产学研上
从整体动能来看,学研和产中间有个严重的断层,造成新技术无法有効继续推进
有些新技术的研究,学研可以跑得很前面,什么3~5年后的技术,新标准等什么的都可以
最大的问题点在于,有了初步成果之后,就没有所谓的"然后"了
比如,一个计划做了两年后,有初步成果,开始找厂商合作
但大部分的厂商都会说,我们要做市场大的(简言之就是市场成熟的)
推广几个主要客户(下个金主),没有得到好的回应后
计划主持人就会遭到官的质疑,认为没有继续投入计划经费的需要
通常一个题目在没有技转成果下,要能获取三年的资助,都算很不容易了
然后,等到市场成熟了,厂商开始回过头来询问学研这方面的技术
但现实的情况是,当初的计划成员不是解散,就是改做别的技术
通常很难再衔接当初的成果继续做下去,所以就死结了
简言之,这整个体系里面,对于"风险"的容忍度是低的
投资一定有风险,但官和产都希望能够有短期成效
台湾厂商不敢投资新技术,只想往成熟市场走
造成研究计划无法获得青睐,遭受质疑,然后就变换跑道继续开高射砲
这样的循环,能够有好的成果,真的是要极大的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