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试代表基础能力,笔试没过代表本职学能不够”
不少老师在推文中提到这个观点,我想讨论这点↑
另外我发现不同阶段的老师,背景差异可能很大
加上教甄与学校生态不同,所以常常鸡同鸭讲
[名词定义] 依教育部中等学校的师培规范
所谓“(教育)专业科目”指教育相关课程,也就是像教育心理学、班级经营等
所谓“(教学)专门科目”指搭配的本科系专业,如数学老师的专门科目就是数学
我是高中老师,而高中笔试多数是考“专门科目”(除少数有考教育)
而国中教甄笔试则可能“专门科目”与“专业科目”都有
而据我了解,国小教甄笔试几乎都考“专业科目”
(毕竟国小教程并无专门科目,加上国小多数为级任老师任教该班多数课程)
(补充:也有特定专长师有考专门科目我知道,在此针对名额较多的一般师)
教甄的评分机制可能有
笔试、书面审查、口试、试教与实作这几个大项
每个项目都有对应的意义或重要性,我想这没问题
以高中教甄而论
我认同笔试某种程度可以对应教师的专门科目(本科专业)
笔试越高代表本科专业越强或越娴熟
(当然笔试有侷限性,不同的题目给同一批老师考,顺序不见得相同)
由于中等教程教检只考教育专业,故高中教甄笔试有重要性我认同
毕竟要把关学科的专业知识
然而在笔试被刷掉就代表教师“本科专业(专门科目)不够”吗?
先来确认所谓专业“够”或“不够”的意思
意思是:“学识专业够资格教这科”还是“学识专业够进入复试名额”?
以高中教甄的生态来说,独招占了很大的教甄缺额
要通过笔试进入口试/试教,必须挤进所有考生的前6~12 (取6.8.12等都看过)
而考生人数随科目与地点和学校有所不同
以学科而言,通常独招有可能是 80~200 取8名 (以下皆以8名来举例)
依照“笔试被刷掉就代表本科专业不够”的论点
若“不够”是指学识专业“不够资格教这科”
那么每场考试,只有进入复试的8个老师才可能是本科专业够格教书吗?
再举更极端的例子,不管参加人数多少,笔试就是筛出少少的8个
倘若全国的该科教师(含所有正式代理)都来参加这场教甄
那么被刷掉的老师全都是本科专业不够资格教这个科目吗?
虽然说各个学校最适合的老师可能有差异
然而全国敬业、用心备课教学的该科老师应该不会只有8个
教甄笔试是“常模参照测验”,要取得前8高分才能进入复试
若想让笔试去衡量教师的本科专业是否足够教这科
要采行的应该是“标准参照测验”才是,虽然此标准的订定是大哉问
然而“只有通过笔试才代表本科专业足够教书”的论点,我想是很有问题的
若笔试的另个观点
“笔试被刷掉代表学识专业不足以进入复试”
或“笔试通过,可能代表学识专业足够进入复试名额”
那么笔试的作用,恐怕还是要回到也有些老师提到的
笔试只是个“方便”“有效率”筛选应试老师的方法
毕竟现在多数科目每场教甄的报名人数那么多
若要真的所有老师都要试教口试,可能会有许多窒碍难行之处 (时间/花费/人力)
综整以上论述
个人认为笔试的内容虽然可以对应学科专业知识
但是现阶段教甄的竞争型态
要扩大解释,说笔试被刷就代表专业知识不够格当老师,是很有问题的
我想并非得在笔试挤进前八名的老师才是够格的
笔试前8名,仅代表专业知识可以在这场笔试排到前8高,能进复试
当然,高中阶段与国中国小的教甄生态又不同
以国小为例,近年由于缺额相对多一些
加上有县市联招又有联盟,同时间进行的笔试最终只能选一场
故实际上能通过笔试进入复试的老师人数/比例是相对高的
当能进入复试的老师人数,占所有全台湾应考老师的人数达一定比例时
“笔试被刷代表还不够资格当这科(正式)老师”的论点
或许才比较有说服力一点!
例如同时间考试的县市联盟
最终能进入复试的老师占应考总人数(非人次),如果达到七成(数字仅举例)
那么未能通过的那三成,或许就是学识或教育专业上还需要再努力
毕竟可能只要有用功读书,通过笔试的难度没有到那么高
我想有许多老师能明白我想表达的意思
由于教甄笔试并不是“标准参照测验”
当竞争越激烈能通过笔试的老师比例越低
(无论是缺额减少导致进入复试名额减少 或 应考老师越多)
那么用笔试筛选就会偏离“筛选足够专业当这科老师”的作用越远
毕竟在这么多人中并非只有少少的几个,才是专业足够专业当老师的
(或言,只有笔试冲到那么高才叫够格当这科的老师吗?)
此时笔试的作用,就越来越只是为了筛出复试的8个人
虽然各个阶段重视的不同 (本科专业or教育专业)
但我想只要换一下观点都适用,差别只是笔试内容
到底是筛选本科学识专业(国高中)或教育专业而已
以上提供我个人观点,仅就笔试的作用与意义作讨论
当然复试录取与适不适合当老师又是另回事,也欢迎大家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