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千古艰难惟教甄,不关情处亦伤心。”,考试真的是好漫长的一条路
(拭泪),中间还要承受各种饱含压力的关切,真的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所以还坚持到
现在的各位,真的是辛苦了。
我考教甄大约四年,终于在今年成功上岸,完全不知道自己胜出在哪里(懵),只能谢
天了,签运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试教完全是废物的等级,不好意思分享了。只有笔试是比较稳定能够卡上复试门槛
,所以害羞地跟大家分享一点心得,如果对版上的各位大大还有可以用得到的地方就太好了
。
【书单】:
其实不太建议只读备课用书,跟那本人手一本的著名工具书。我觉得在笔试上有自己的
亮点是最重要的,这时候很建议从阅读中整理个人的文学观或是国文感。特别是近来108课
纲很猖狂,几乎考试都爱问课程设计,这里就脱离了传统的准备方法。以下是比较推荐的书
:
1. 王国璎:《中国文学史新讲》,近年来比较新颖的文学史,好处是用语优美,资
料详细,可以跟备课用书一起搭配服用,很容易蹦出重点和亮点。
2. 陈芳明:《台湾文学史》,不只是补充台湾文学的知识漏洞,更重要的是陈芳明老
师的文笔实在是太好了,建议考前一周就读这本去吸收语气的精华,那种沉郁又精致的笔触
简直就是专业的代名词,曾经靠这种书写在某高中的笔试突出20分(后来试教惨败又是另外
一回事了)
3. 陈铁君、陈文之:《图解国学常识》,恶补用,名词解释的好帮手。
4. 国家教育研究院:〈108课纲手册〉,随便下载的,哪个都好,重点是知道素养的
项目,必要时可以卖弄名词。
【写作技巧】:
自从硕论以来,我就是一个很喜欢下标题的人,还被审查老师以这是论文不是散文的
理由,退回要求题目精简。不过,我觉得这项技能在笔试时很重要,在成千上百的茫茫试
卷中,有标题就等于有亮点。
还有,代理学校的老师拥有丰富的评审经验,他表示不喜欢看到单纯以表格论述的格
式,毕竟我们是文科而不是理科,行文能力还是很重要的,仅供参考。
举今年108雄联的题目为例:
请以“国学常识”为主题并搭配国文课程教材选文,说明你如何向高中生介绍〈左
传〉、〈战国策〉、〈史记〉三本名著?
〔考题扫描〕:首先,定义“国学常识”,划分论述范围,让人一眼就能知道要讲论的内
容。其次,抓出核心论述,大概2-3个,帮他们想个标题。最后,与学生经验连结,成就
有效教学。
〔拟答〕:
“国学常识”意指以中国经典文化为主的知识体系,而〈左传〉、〈战国策〉、〈史
记〉同属于国学常识中的“史书”范围,可是中国传统史观与西方的线性史观有极大的不
同处,主要就展现在中国史书以人为主,重视道德教训,收到教化的功能。大致特点如下:
1. 以“人”为中心,人物行动串联史事脉络
中国历史喜欢由人物来说故事,用一个个的人物行动去构成历史的轮廓,像是〈战国
策〉是国别史,却着重在策士们铺张扬厉的奇词诡辩去左右国势的发展,如冯谖就可以运
用奇计而成就齐国内部的势力消长以及实现外交的人才挖角。而〈左传〉、〈史记〉都是
纪传体,以人为中心的叙事意图更加明显,如烛之武以言辞退兵,鸿门宴中刘邦、项羽的
互动直接是未来楚汉相争的伏笔。就像是许多新闻喜欢留下资料画面、图文真相一样,中
国史观始终相信历史是由人走出来的,历史的前因和后果环环相接,因此纪录下一个个的
人物行动作为史事脉络的衔接点。
2. 以“道德”为中心,道德意义大于历史大势
中国历史往往不单纯的纪录史事的线性发展,而是重在成败的诠释。比如〈冯谖客孟
尝君〉中抓紧“市义”为三窟之基,点出义之所归、民心所向就是成功的关键。而〈烛之
武退秦师〉中也借由晋君之口,说明“不仁、不智、不武”是战争取胜的基础,证实道德
确实是历史大势的重中之重。最后〈鸿门宴〉也是相当明显的例子,张良凭借“亡去不义
”打动项伯,项伯以“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打动项羽,都是中国传统以道德为优位
的价值观。借史事而行教化,站在道德制高点才能通往成功。
承上所述,中国史观关注人物多于事件,重视道德大于叙述,比起单纯的纪录,更偏
重于思辨素养的养成、道德意义的实践。
----------------------------------
以上,大致上而言,标题如果拟得稳,论述内容大概都站在后设的角度直接抓出最重
要的那点,尽可能把重点赋予好像很厉害的假象,在我的经验里进复试的机率都很大,祝
福各位。
这条路既狭窄又黑暗,考生们的推挤碰撞更有可能不小心擦伤了友情,只是还不到放
弃希望的时候,引用我很喜欢的杨佳娴老师的诗送各大家:“凡我碰触之处皆为苹果,你
贴近之处,皆成金箔。”,再努力一下,必然会亲手摘下甜美的果实。
希望大家都能被温柔以待,特别是对自己的身与心,告诉自己:我已经做得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