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Po)
理论物理(Theoretical Phyiscs)转电脑科学(Computer Science)的美国物理PhD学生
,在PhD第三年结束重新申请的物理逃兵。
关于是否要写这篇我是极度挣扎的,因为不想被认出来,所以有一些个人资讯会稍微更改
,也稍微马赛克了一些细节,不是故意要骗人,就是不太想被找到是谁>_<,也请认识的
朋友和同学高抬贵手不要起底我,感恩!
0. 前言
在昨天连续六小时的面试后,心里大概有个底,感受十分复杂,因此整晚失眠回想过去近
十年在物理上的耕耘难以自己。今天收到讯息说U校系上已经做决定应该晚点会收到offer
(一周后收到),事情终于告一段落,过去几年的挣扎和不舒服是很难用文字描述的,我
的经历有点特别,我绝对不是第一个这样做的人,但是我绝对是少数运气好的人,虽然有
点在意隐私,还是决定请朋友代Po将这一路过程与未来有同样处境的人分享。
1. 申请学校/结果
Admission:U校CS Ph.D., UPenn MCIT
Decision : U校CS Ph.D. (只申请了这两家,U校为主要目标,MCIT是备案)
2. Education
Ph.D. in Physics, P校 (incomplete)
◎ GPA: 3.8+/4.0 (因为2020 pandemic成绩计算乱七八糟,没仔细算,不太重要)
◎ 理论物理:高能理论、凝态理论、一点点数学
M.S in Physics, NTU
◎ GPA: 4.0/4.0/4.0 (Overall/Major/Scale)
◎ 一年毕业,保留学籍第二年用交换计画去国外一个学长做博后的地方做研究
◎ 因为知道自己半路出家物理背景不足,多跟了大学部专题老板读了一年硕士
B.S. in Physics, NTU
◎ GPA: 3.8+/3.9+/4.0 (Overall/Major/Scale)
◎ 10+门的研究所课
台大是4.3制,不过写在CV上我都用4.0系统,因为和一些负责申请的老师聊过,4.0相对
平易近人好理解(原始成绩成绩单上都有)。
3. Standardized Test
TOEFL: 100+(大部分学校在美国待超过两年就不用托福)
GRE: 320+(今年申请不用)
4. Publication
5+ papers in Theory
number of citations 50+
5. Presentation
一大堆invited talks(台湾、日本、中国、欧洲、美国),从国际研讨会到系上的小
seminars都有。
6. Research Experience
1).Condensed Matter Theory
2).High Energy Theory
主轴大概这样,围绕着主轴有一堆projects,超过一半都没work out,没work out有一半
以上是我的责任,非常对不起合作者。
7. Letter of Recommendation
◎ 1 from research advisor (@ P校数学系做了1+yr reading的老师)
◎ 1 from BS and MS advisor
◎ 1 from collaborator
三个老师都自己写,貌似写得很强(汗
特别感谢这三位老师。
我跟了P校数学系这位教授做了一年多的reading,虽然表面上他不是我的指导教授,但是
其实也是我在P校最接近指导教授的存在了,当我跟他说我的意图,他表示非常理解,并
且一口答应说可以基于我的表现写一封很强的信赞美我在数学物理方面的能力,非常感动
。(后来和数学系的学生聊天才发现这位教授是系上非常powerful的教授,非常有名,推
荐信非常有用,真是非常幸运)
我也非常感谢我在台大的老板,当他知道我在美国遇到的事情,第一时间就是从家中打
skype跟我聊了一下,然后对于我的遭遇表示遗憾,对于决定表示支持,非常感谢。
在申请过程中,因为一些意外第三位老师我是截止前两周才询问的,他还是非常乐意的帮
我写一封很强的推荐信,并且说很高兴看到我终于去做更快乐的事(?),并且在
deadline截止前凌晨四点上传。
8. Awards and Honors
Dean’s Fellowship, P校, USA
Visiting Graduate Fellow Program, Perimeter Institute for Theoretical
Physics, Canada
Dean’s Award, College of Science, NTU, Taiwan
Outstanding Research Award, NTU, Taiwan
Oversea Research and Study Scholarship, College of Science NTU, Taiwan
Best Theoretical Paper Award, Center for Theoretical Sciences (CTS), Taiwan
The Presidential Award
9. Work Experience
Teaching Assistant & Lecturer:
一大堆,超级多,大学部普物、生物物理、物理系大学部核心课、大学部进阶课、研究所
核心课、研究所进阶课...出国前出国后都做了不少TA,我根本是被TA诅咒的男人QQ
Undergrad and Graduate Research Assistant @ NTU
10. 申请心得
10.1 动机
这是我大学时就常常看的blog:
‘对自然现象的喜爱与好奇是我 — 而且我想也是许多其他真正喜爱物理的人 — 学物理
的最初动力。 后来随着知识的增长, 对物理规律所具有的壮丽、 优美及理性的欣赏更
加深了我对物理的喜爱。’
《转行后的心路历程》- 卢昌海 -
我感觉我是属于半路出家的物理系学生,小时候贪玩没读太多书,大学第三年才开始修物
理系必修,因为认识了当时的助教得知读博有奖学金才决定要出国。同时期,为了确定自
己对前言研究的热诚,加入了台大前老板的研究团队开始做专题,运气很好有一些可以发
表的结果,也因此更确定对科研的热爱。
也是因为这样的背景,我与许多优秀的同学相比,少了非常多年的浸润,无论在物理上和
数学上,这对做理论物理研究的学生来说是很吃亏的,根基不扎实,常常都是研究用到才
学,对于许多题目的推进造成不少的阻碍。
我常常觉得“人能理解自然运作的道理到这么细节的程度”这件事本身是非常惊人的。我
想我对物理科研应该也是真正喜爱,就算过程因为追逐这个目标吃了不少苦,和人讨论物
理时还是会眼睛发亮、心跳加速,对于摸清复杂系统的结构和提出理论解释这件事情特别
热衷,我喜欢欣赏大师们有穿透力的工作,过去几年大部分的日子都在赞叹这些伟大的成
就中度过。
不过就算热爱,我最后还是半强迫的离开这条过去几年生命中的绝对主线,而且连学位都
没有完成。
原因为何?我大致归纳如下:
1).家庭,为了一己爱好把家庭的责任抛一边实属不智。
2).自身程度不足,虽然没那么糟,但是也没那么好,在理论学家大环境萎缩的背景下,
我感觉我的上界有限下界无限。
3).出国体验极糟,我读博的学校几乎扼杀了我对做物理剩余的热情。
首先,我当初想跟的老师不是没钱收学生、人品极糟、或者跳槽去其他学校;再来,
系上非常不照顾学生,给予学生的资源和义务不成比例;最后,学校不挺学生就算了,
常常搞出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让(尤其国际)学生异常困扰,这些原因导致到后来对
于处于这个环境非常不快乐,更别说要专心做研究了。
4).因为2020疫情,系上的理论中心预算归零,系上做理论的学生有些顿时失根。
我也是其中一员,在和系上的Grad Chair深谈之后,我们达成协议他会动用资源再支持
我一学期,而我在这学期要找到下家 (有钱的指导教授或者去其他地方)
当时虽然我在跟数学系的一个教授做reading,但是数学系更穷,所以...
5).研究兴趣的转移
在最近几年的经历后,我的兴趣渐渐转到电脑科学、应用数学和机率统计建模的交集上。
6).基于5
很明显我对物理的专注是不够的,无论任何领域,无法全心投入是做不出好工作的。
这些原因都是精简过后的结论,中间很多细节和脉络都能独自写成一篇精彩的故事,为了
结整篇幅和阅读的完整性,在这边就不多着墨,我只想强调这不是一个轻松的决定,虽然
做科研的过程中激起我很大的热情和兴趣,但是过去起起伏伏对环境的挣扎和未来的不确
定性让人非常窒息。
由上述原因,差不多在2020 Fall刚开始,我决定要离开program去申请UPenn MCIT转行(
因为太座在UPenn工作,有学费减免),又之前有遇到一个U校CS的G教授表达他对我极度
赞赏,并且邀请我申请他们学校,因此当下我就做出了计画:
◎ UPenn MCIT保底,进可攻退可守
◎ U校当作乐透,有上当赚到,没上不心痛
其中的明显缺陷就是,我过去几年的时间可以说是浪费(没拿学位就离开),很多没唸硕
士的同学都已经或正要从博班毕业,不过这也没办法,人生总是充满各种无奈。
10.2 背景
我在出国前在学术方面可以说是极度幸运、极度顺利,虽然属于很晚才在物理领域启蒙半
路出家,但是在物理系适应得非常好,除了成功在短时间内修完全部物理系必修加上十门
研究所选修,还把大三之前无出国打算的糟糕GPA拉了上来,并且在研究上有发表,并且
发表成果有被邀请到两个国际研讨会报告,这真的是非常顺利。
在顺利拿到硕士学位后,我拿了理学院的奖学金利用一年时间去国外见见世面,算是开始
读博之前的Gap Year,在国外Gap Year我同时和当地的教授合作也和台大的老板合作,这
段时间也是机遇不断,这一年我获得许多出去开会参加研讨会的机会,包括去欧洲、美国
和日本,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贵人(包括后来的合作者),加拿大的理论物理中心PI(
Perimeter Institute)和爱丁堡Higgs中心的主任分别对我颇为赏识,其中PI邀请我去访
问并且申请读博,也确实拿到了他们提供条件非常优渥的一年访问计画fellowship(包吃
住+机票+电脑),不过之后发生很多事情导致这条线没有进行,也导致了非常不一样的
结果。
我在国外Gap Year的研究就没有之前那般顺利,合作末期因为家丧提早回台而计画被迫终
止,虽然在Gap Year将近一年于研究上并无发表,这个过程还是给我很多反思,其中改变
最多的是我对理论物理研究的想法,回台后我决定转换研究领域由高能理论到凝态理论,
并且同时准备物理博士班的申请。很幸运,我在这一年到美国参加summer school遇到一
个在某理论中心做博后的学长在这时愿意拉我一把一起做题目,中间发生了很多事情,后
来他也帮我写了一封强到让我惭愧的推荐信送我去美国读博。
10.3 转机
基于前述的种种原因,我在博班第三年决定逃跑,一开始的规划是申请CS硕然后走许多学
长走的路线:刷题找工作。
不过在我开始思考逃跑的差不多同时间,我在一个很偶然的研讨会中认识了一个U校CS的G
教授,也就是我未来的老板。他对于我过去关于数据的一些研究和看法非常感兴趣,认识
两年多的时间内我们聊得很来,而他也足够感兴趣到愿意提供我一个去他那边跟他一起研
究的机会,原本我的计画是我先花一年把UPenn MCIT的课程上完补足CS背景再申请PhD,
但是他建议我今年直接申请。
10.4 申请过程
UPenn MCIT的硕士申请相对单纯,把资料上传即完成。
U校的CS博班申请极为艰辛,实在属关关难过关关过。
1).本来六月开始有和G教授合作做题目写文章,但是因为P校的助教义务和修课被压着喘
不过气(因为自觉可能要离开学术圈,跑去修了一堆离开学校的修不到的课哈哈),推展
极慢,因此在申请前没有办法把文章发表出来
2).十一月开始准备申请,有点赶,还好之前都已经跑过一轮,基本的材料都有,主要就是
更新和针对不同领域program的改写
3).十一月中至十二月中,PhD在学申请PhD会遭受非常多质疑,被要求额外解释(来回
20+email),过程中遇到的麻烦让我感觉被刁难或歧视,后来以申请文件中加附额外资料
解决(被标示为特别的case)
4).十二月中,疫情使今年的申请充满变量,连申请系统都异常的不稳定(遇到两次,差
点完蛋),透过积极到处寄信求助解决(给系上、系统厂商、学院负责人...),最后
终于在deadline当天得到协助成功送出申请
5).一月底被私下告知我的案例特殊,系上教授倾向不收,主要的质疑点是我并没有任何
电脑科学背景并没有准备好读CS博,据说U校系上因此特别开会讨论(感谢G教授力挺),
对于我的case处境非常不正面(原话是“Definitely very negative!”),也因此听说
就算愿意给我机会也会有特别面试。
(当下的心情是非常沮丧的,虽然早知道是long shot,但是还是难免失落,并且对于未
来计画瞬间有点茫然。)
7).二月初两轮面试(2+6小时,都是临时通知),第一轮面试问了一个Deep Learning相
关的一些数学理论推导,难点是教授故意用误导性框架干扰我,并且从中观察我解决问题
的能力;隔了约一周突然接到电话开始进行了第二轮面试,主要是确认我的背景、未来计
画、企图与决心,聊了一个小时后被邀请参与该教授的一堂课(两小时)、研究生meetin
g(一小时)和working session(不用package写一个Neural Network Model,两小时)
,结束后再聊了大约15分钟。
8).第二轮面试结束后隔天收到信息说系上已经做出决定,应该很快会有消息,再隔几天
收到admisson letter。
11. 一些一般性的建议
其实我没有太多资格给申请建议,因为我在学术上真的做得很不怎样,关于申请可以参考
许多学长的分享,不过我因为一些偶然的机会能接触到审核申请资料的过程,这方面的分
享我相信是有意义的。
11.1 理论物理学生的一般性建议
人贵自知,不管我们投入这领域的原因为何,在开始投入之前我们必须要知道自己是什么
料。
如果你跟我一样是一般人,我们先定义物理系的一般人如下:
1). 没有奖牌
2). 没有超前部署(正常是大一才开始修微积分、普物)
3). 没有超过160的智商(这不好说,也不一定是必要,但是是一个很有用的条件)
首先,我们先从“竞争”的角度来解析身为一个平凡人做理论物理的胜算如何。
你必须要意识到你的“竞争对手”是上面三点的对立面,有奖牌、有超前部署、而且超级
聪明,通常还会超级无敌努力。举例来说,上大学我大三的时候遇过一个高三的物奥金牌
学弟因为保送所以提早跟我一起修研究所的量子力学,而且貌似理解的比我还好,这是一
般理论物理常见有潜力的学生,而且还不少见,每一届都大约会有3-5人左右(这个学弟
很可惜后来因为一些原因没work out,这是另外一个故事)。
知道自己是一般人之后,你必须要寻求自己的优势(edge),也就我们必须思考是凭什么
在这些极度努力、极度天才中脱颖而出,现实是残忍的,大部分情况你没办法。举例来说
,台大物理每年第一名的学生在台大是top 1%,可是这些第一名学生跟中国的北京、清华
、复旦第一名竞争是否还是第一名这没人敢说。如果再考虑美国那些大奖学金如Hertz
Fellowship得主,台大物理第一名是否还是能在国际化的强烈竞争中脱颖而出?而最后找
教职时,这些状元们(和他们的学长、学弟们)可能要一起进争全美唯一的开缺。
从我认识的人和听过的故事中,我认为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要理解这种不容易很简单,去查查最近几年美国 top10 新进做理论物理的年轻教授背景
即可,我可以提供一些名单:
◎ Max Metlitski (MIT)
◎ Douglas Stanford (Stanford)
◎ Bogdan A. Bernevig (Princeton)
◎ Xi Yin (Havard,已经拿终生职,不过太有名了必须放)
可以稍微去调查一下他们的学经历,然后静静体会“你必须要这么厉害才能生存”。
这边唯一的出口是,做研究毕竟不是修课,两者有本质上的区别,如果可以从这本质上的
区别来取得优势,那我们一般人可能还有一点点机会可乘。
也就是说,作为一般人,我们必须在研究上取得优势(同时必须知道,上面那些超级天才
在学生时代研究也是做到让人绝望的地步)。
可是理论物理的研究不比其他科研领域,理论物理的研究非常吃硬功夫(内功),基础知
识水准不够就是什么屁都做不出来,这其实不难预期,毕竟理论物理要做的事就是从最根
本的角度去理解自然运作的道理,目标是把所有自然现在研究透彻到最小的级别。我记得
我刚转入物理系时,我写信问了剑桥大学的David Tong,问他说根据我这样一般人的条件
要怎么在这个领域生存,他给我的回复是:“Learn core courses as good as you
possibly can.(尽你最大的努力把基础课学好)”,所以要搞好这领域的研究,前提条
件是坚实的基本功,这是在这领域有头有脸的教授给的建议,值得参考。
所谓基本功就是物理系的四大力学,有办法的话尽力越早修完大学部与研究所的四大力学
并且都获得A+的成绩,对于理论学生的额外必修还有量子场论还有各领域的Introduction
课程。(基本上要达到类似剑桥大学PartIII硕士课程的程度。)
基本功怎么练?多读书、多写习题、多问问题,并且练习问有意义的问题,现在网络资源
太发达了,基础课学不好没太多借口。
在有基本功之后,我们就可以去做一些研究专题看自己对这些东西是否擅长、是否喜欢,
还有确定自己的品味(taste)如何,过程中培养重点是能力、品味和直觉。
物理直觉很常听到人在说,频率高到像是脏话一样,实际上问人是什么对方通常不容易直
接用文字描述,对我来说,物理直觉是对物理深刻理解之后的一种穿透力,物理直觉好通
常代表比一般人更容易看清楚整个问题的大图像和复杂数学语言底层的物理性质,基本上
是一种还没开始做就知道问题答案长什么样的能力。
扯远了,让我们拉回在研究上寻求优势的主题。一般来说,再开始做一些研究专题后应该
可以更了解自己是不是这块料(我承认这个过程指导教授和环境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
如果你从这个过程中确信自己有点优势和兴趣,那你可以尝试读个博班。
申请理论物理的博士班是众所皆知的非常困难,若要去好学校的先决条件是一个非常强的
申请package,所谓强的package:
1).在国际知名大学读大学部
(很抱歉,对大部分美国学校台大物理还不算是国际知名的物理program)
2).有接近完美的GPA
其中核心的物理和数学课程、研究所课程都要想办法取得接近A+的成绩
3).研究经验和发表
(有在期刊上的发表最重要,这能明显把你和其他申请者区分开,
而且会直接影响你的推荐信强度)
4).强推荐者写的强推荐信,尽量三封推荐信都要超强
(何谓强推荐者和强推荐信后面会谈)
(剩下博班、博后、和教职的难度金字塔那些屁话我就不提了,走到这步应该早就查清楚
这些才对,在对物理的热爱之前这些现实考量的顺位常常都会被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放到非
常后面,不过我相信多去调查大神的成长背景故事线能有效把人从一头热拉回现实。)
以上都是“最佳化的”建议,而人生的难点就是大部分情况都不属于最佳化,之中怎么安
排与选择就是每个人自己的功课,根据我自己一路走来的经验,我诚心推荐大家妥善安排
与规划,不要心存侥幸。
最后,我建议做一个好人,学术界已经很辛苦了,比起一个杰出的科学家,做一个好人更
重要。
怎么做一个好人?
公平的对待每一个人并且保持随时自省的警觉,坚持做对的事,就算是比较困难的事。
注:关于理论物理这方面很多人(包括教授)都有一些建议,但是我感觉年轻教授的建议
相对可靠些,我们必须意识到给建议是不用出成本的,因为人生是你的不是他们的,仔细
听谨慎评估采纳才是上策。世界很大,多看看英文的资讯可以开阔很多眼界。
***
11.2 CV
要注重“经历的累积”,不是过分的汲汲营营,而是尽量把所做的事情用能被检验的形式
记录下来,其中重点是“个人呈现的完整性”,要尽量使你写在申请材料上的内容可以正
确的呈现你这个人。所谓正确的呈现不是夸大或者说谎,是善于表达自己的优点的同时隐
藏自己的缺点。至于呈现的内容就是日常的累积,其根基是踏实地把每件事情做好。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research experience和publication,如果有发表尽量要请合作者写信
背书强调你在其中的贡献。
11.3 SOP
虽然网站上写SOP最重要,但是我感觉SOP没有很重要,因为我的case评审教授只看了CV,
他说:“SOP就是编故事,每个正常智商的人都可以编一个听起来不错的故事,所以看的
意义不大”。
(感觉上应该不是每个评审委员都是如此,所以应该还是要用心写。我过去几年看过不少
同学和朋友的资料,基本上都很容易有不少改进的空间,至少英文要给母语人士修过。)
网络上关于SOP撰写的资料很多,我推荐可以参考
◎ Philip Guo的“A Five-Minute Guide to Ph.D. Program Applications”
◎ Andy Pavlo的“怎么撰写一个很糟的SOP文章”
◎ Mor Harchol-Balter的“SOP guide”
其中强调许多我非常认同的重点,精简如下:
◎ 要知道平均而言评审教授不会在你的SOP上阅读超过三分钟,所以务必要把内容精简化
,不须重复太多CV上已有的内容
◎ 最重要的指标:研究深度与密度
◎ 避免kid genius形象营造(除非你真的是,就算是,也可以用大学部的表现做更好
的呈现)
◎ SOP内容要和推荐信内容相呼应(推荐信尽量不要自己写,自己写其实是看得出来的
,一旦被怀疑整份申请资料很可能会直接被丢垃圾桶)
而我的SOP结构如下:
1).第一段用一句话描述背景,并且简单明确的说出想要做什么研究
2).第二段细节描述背景,学经历
3).第三段描述我过去在理论物理的研究经验,并且强调从中的收获和未来目标的连结
4).第四段描述我的打杂的经验,强调与工程师合作开发产品的经验
5).第五段整合说明为什么申请、为什么我是good fit、为什么我离开原本的PhD program
6).第六段提及有兴趣的研究领域和教授名
基本上对CS博班申请而言,我的SOP就是笑话,因为在官方纪录中(修课与学位),我完
全没有计算的背景,若没有贵人G教授相助,我申请CS PhD本身其实是毫无希望,不过这
种际遇可遇不可求,属于特例,有存在的价值,但是缺乏可复制性。
虽然缺乏可复制性,但是我还是建议每个人重视自己身为一个独特个体的事实,寻找自己
的热情、托善的规划,不一定要走人多但是自己不喜欢的路(注意!缺乏妥善规划就算成
功也只能算是运气好的生存者偏差),天份会带你去你该去的地方,但是热诚才能决定你
走多远。
在我的例子,我明显是缺乏妥善规划,过去的我对于做解析解过于执著,非常挑食,几乎
没有接触任何计算的课程或者题目,这在这个时代对于有志于理论物理的学生来说是非常
糟糕的安排,有办法请避免。
11.4 推荐信
强的推荐信有两个面向:推荐人和内容。
有国际知名度或国际connection的推荐人很重要,尤其对台湾这种英语非母语的孤立海岛
国家特别重要。再来就是推荐人的职位,请尽量请“教授”写,理论上越资深越好(不过
年轻的superstar也是非常好的),千万不要请“助教(TA)”写。
内容强的推荐信一定要有研究深度,没有提及研究的推荐信很容易变成介绍信。所以其实
推荐信的重点还是做研究,扎实地把每个步骤做好就会比较容易得到好的推荐信。
11.5 题外话
每一个步骤本质上都是竞争,修课是竞争,找专题教授是竞争,做研究是竞争,申请是竞
争,一连串竞争其实也是一连串的筛选,有时候早点被淘汰不一定是坏事,只是代表缘分
不够而已,如果太在意结果可能会让过程非常不快乐,又如果连过程都无法享受,做物理
可能毫无乐趣可言。
11.6 我的申请结论
由我的例子可知,助缘贵人的帮忙在整个申请环节中重要性是最高的。这也是最难复制也
最难操作的条件,极度依赖运气,也因此申请博班除了申请package要达到一定threshold
之外还是存在一定程度的随机性。
而我自己回头看,会有这样的机遇,主因还是过去的自己在有兴趣的领域持之以恒地耕耘
累积能量,等机会到来再一次爆发。所以若真要说,依赖运气的条件并不是申请中操作的
重点,平常妥善规划、一步一脚印把手上的事情做好可能是务实面最好的操作。
12. 心得
唉,内心感受非常复杂,我想所有走过这条路的前辈应该曾在某个当下有着这样的心情。
‘那年回国, 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站在杭州的书店里却不知道该买什么书。 我几乎本能地
来到自然科学类的书架旁, 却忽然感到一阵茫然。 不做物理了, 我还买物理书吗? 离
开了物理的我就象一株被连根拔起的树, 失却了重心, 那是一种飘零无根的痛苦感觉。
’
《转行后的心路历程》- 卢昌海 -
我来美国这几年,每学期都会在Amazon买三到五本物理或数学的书,零零总总这三年也累
积了二三十本,加上我从台湾带来的书总共应该超过五十本物理相关的书,自从决定不做
物理之后,我常常还是习惯性的在Amazon上逛书并且加入购物车,只是再也没有下单结帐
。
以下这是我告知一个老师近期发展后他的回复:
I can well imagine your psychology, a feeling of excitement for the new
future perspective and sadness of leaving theoretical physics that you love
so dearly behind at the same time. But there is always something invariant
in time, every path will enhance the next turn as long as you you have put
your heart in to each path. I am sure your devotion to theoretical physics
will become a source of inspiration in your pursuit of computer science,
which will be different from all others.
与我所说“扎实地把每个步骤做好,并且享受过程”颇有共鸣,与大家分享。
***
以上是我这次转领域的申请过程分享,许多细节都为了篇幅与结构考虑而省略,实际上的
波折和不舒服远比文字叙述的强烈非常多,有非常多个当下让我感到没希望了,可以是我
目前有限的人生经验中听过申请最麻烦的例子。
Life is full of unexpected twists and turns.
会走到今天这种结果绝对不是我当初能预料的,无论这个当初是一年前,或十年前。
虽然看似申请成功,但是我可以预期缺乏计算背景的我在未来会遇到非常多的困难,只能
继续努力了。
特别感谢我过程中帮助的朋友们、师长们、合作者们,大恩不言谢。
也烦请各位知道我是谁的同学朋友们别起我的底哈哈,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