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自我挑战—谈如何面对情绪事件

楼主: chessjim (我没有暱称)   2017-11-11 10:19:04
自我挑战—谈如何面对情绪事件
处在今日竞争激烈的工商社会,事事讲求效率,人际关系则逐
渐转为疏远及功利,因此使得大部份人都时时面临着很大的生活压力,
也经常感受着不愉快的情绪。
尤其是青少年阶段的学生们,除了要应付学校繁重的课业负担之
外,又由于正处于儿童与成人的过渡阶段,思想仍未完全成熟完备,
面对父母或学校的管教方式、同侪团体中的人际关系,以及社会中所
存在的某些不平现象,常常会感到困扰。
人生的课题
每个人一生中都不免遭遇一些造成情绪纷扰的事情或情境,有些
事情会造成较大的纷扰,像亲人的生离死别、事业失败、联考落榜、
恋爱失败等等,这些事常会造成个人生活秩序的混乱、甚至形成人生
历程中的重大危机;另外有些事情影响比较轻微,例如被冤屈、想做
的事做不好、受了莫名其妙的辱骂、朋友爽约、雨天忘了带伞、搭公
车堵车等,许许多多的事情,也都可能对人造成或大或小的影响。我
们将上述大大小小可能对个人造成情绪纷扰的事情或情境,统称之为
“情绪事件”。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人生历程就像航行于大海中的船
只,海上的风浪礁石随时都会来向船只挑战,人生历程中也不免要遭
遇无数大大小小的不如意及情绪事件,如何勇于面对及妥善处理这些
生活中的波折,就是我们航行于人生大海中最大的课题了。
引发情绪的历程
要想克服随情绪事件而来的情绪纷扰,首先要对它造成情绪纷扰
的历程有所了解。
月有阴睛圆缺、天气有晴时多云偶阵雨,人的情绪也是一样,喜
怒哀乐爱恶欲,变化多端。
心理学家曾对人类千变万化的情绪作用,加以客观化深入的分析
研究,认为人类的负向情绪是一种内心激动的状态,这种激动状态通
常是因为环境的某种刺激(情绪事件),及个体所拥有的某些不合理
想法所造成的。
在激动的同时,必然伴随出现肌肉紧张的现象,心跳加快、血流
加速、手心额头微微出汗,同时内心盘据着一些挥之不去的想法,一
些内隐的自言自语萦绕脑际、反复冲突挣扎。
处于这种负向情绪的激动状态,我们通常会采行某些自认可以减
轻或解除它的想法或行动。因此,面对及处理情绪事件的方式,通常
会影响我们当时及日后的态度及行为反应。
自我挑战
每个人面对情绪事件所采取的态度及处理的方法不同:有的人
消极逃避,但是怎么逃都逃不掉,到最后无处可逃,则显得抑闷暴躁
或忧郁寡欢;有的人则相反的迎头痛击,想要利用攻击刺激来源的方
式来消灭造成自己情绪纷扰的“祸因”,可惜他的“敌人”太难缠了,
因此他不是把情况弄得更加不可收拾,就是为自己树立了许多敌人,
时时处于巨大的压力下,天天过著愤恨不平的不得志生活。
一个理性成熟的人,不会采取上述这些不智的做法,他会试着冷
静分析自己的纷扰情形,设法找出各种可能的内在、外在原因,就他
可以改善的层面去努力改进状况,对于当前自己无法改变的状况,设
法加以容忍或适度回避,留待日后自己更有能力、或环境有所改变时,
再去处理。
如果你现在面对情绪事件,已经能够用足够理性成熟的方式去面
对及处理,那么就不会那么容易被情绪纷扰所困。如果你现在仍然经
常遭遇情绪的纷扰,那么,如何适当而且有效的面对及处理未来可能
遭遇的情绪事件,将是你向自我挑战的一个机会。
好好的学习及运用下列所述的三个面对及处理情绪事件的简易策
略,将可以使你的人生进入一个无忧无惧的境界。
策略一:放松自己
如前所述,处于情绪纷扰状态的个体,生理上会出现血压升高、
心跳脉博加速、肌肉紧张、呼吸短促、掌心额头湿冷等现象,如果个
体能够发展出一种和这种激动状态拮抗的反应,使其在激动状态出现
之前先呈现出来,则此种反应将对激动反应产生完全或部份的抑制作
用,因此即可减轻情绪的纷扰。这种使用放松自己的方式来克制情绪
纷扰的方法,就叫做放松练习(relax practice )。
放松练习的基本技术是完全、渐进、系统地放松全身每一部份的
肌肉,较常用的一种方式是从头到脚趾,逐一绷紧再放松各个部位的
肌肉,称为绷紧放松法(tense and relax)。
这种方法必须平常经常练习,运用熟练,才能在需要时发挥它的
效果。
另外有一些较速捷放松自己的方法,可以在面临情绪事件之时,
迅速协助你放松自己的身心,以下分别加以介绍:
(一)同时迅速地绷紧全身肌肉,再迅速地放松这种紧张的状态,
同时心中默唸:“放松!”。
(二)伸展一下你的身躯,如动一动肩膀或脖子、做一下体操或
走开去散散步。
(三)做深呼吸,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当呼气时,想像你所
有的紧张焦虑及不愉快的情绪,都已随这口气呼出体外,如此连续进
行六至八次,你就会感到比较舒畅、安宁祥和。
(四)找一个清静不会被打扰的地方坐下来,闭起眼睛,先调匀
自己的呼吸,使它自然顺畅,不快不慢,然后开始默数自己的呼吸,
一次呼吸数一,再来数二、三、四……八、九、十,九、八、……二、
一。如此反复地,专心地数呼吸,可以使你的心灵安静下来,不再感
到困扰。
策略二:中断思考
在我们遭遇情绪事件的同时,除了身体会发生一些变化之外,
我们的大脑也没有闲著,这时,我们通常会针对情绪事件产生一些想
法,这些想法会一而再的在我们的心中复述著,称之为内在语言(se
lf-talk)。
有些内在语言有促使我们冷静分析状况、设法妥善应付的作用,
我们称之为“正向的内言”;有些则会为我们制造纷扰,使我们开始
感到困扰或加重困扰,称之为“负向的内言”。
“负向的内言”通常具有非理性的特征,即(1)具有强烈的“绝
对性”或“必须性”;(2)将自己的“需求”、“期望”转变成“要
求”或“命令”;(3)过度概化;(4)过度夸大;(5)低度挫折忍
受力。例如:“他一定是有意的!”、“他怎么可以这样了”、“太
过份了!我受不了了!”、“我怎么这么差劲!”、“这个世界真黑
暗”等等。
这些内在语言如果不加以制止,将会使自己陷入愤怒或忧郁等情
绪的纷扰之中,无法自拔。
停止这种“负向的内言”最速捷的方法,就是一旦发现自己有这
样内言,马上强制自己停止它。
你可以告诉自己:“停!”、“不要这样想!”、“这样想不好!
”,然后就中断那个想法或内言,这种方法叫做“思考中断法”(th
ought stopping)。
思考中断后,你应该马上将注意力转到别的事情,否则脑海中空
的状况,很快又会被那些已制止的想法所重新盘据。如果你知道应该
怎么想才是较理性、有建设性的,你就朝那个方向去想。否则,你可
以自问:“好!事情现在已演变成这样了,我应该怎么办比较适当?”
或是马上着手去做别的事情、移动脚步离开引起这些想法的情境,去
投入别的思考或活动中。如果你觉得身体有点紧张或心情有些纷乱,
也可以在喊“停!”后,马上做前述速捷的放松练习,把注意力集中
在身体的感觉或呼吸的进行上,并告诉自己:“放松!”, 如此你可
以避免掉身心出现负向的情绪反应,而更有能力从容去面对及处理情
绪事件。
策略三:自我教导
面对及处理情绪事件的第三个有效的方法,称为“自我教导”
(self-instructions), 这种方法是在你面临情绪事件之前、之时
或之后,给予自己理性积极的内隐教导(covert instructions),告
诉及支持自己理性平稳地来面对及处理。
进行自我教导之前,应先能够辨认哪些想法是理性的,哪些是非
理性的,除了中断那些非理性的“负向内言”之外,并针对情境进行
“正向内言”的自我教导,刚开始时可以用喃喃自语的方式,后来则
变成在心中默唸。例如在面对一个向你挑衅的人时,你可以直接告诉
自己说:“没关系,放松自己,我一定可以应付的!” 如果你实在有
些焦虑,那么你可以进行放松自己的活动,并告诉自己:“我是有点
紧张,但现在我己经开始放松了,我马上就会放松下来的。”然后,
你全力去应付,你可以告诉自己:“只要我好好处理,这件事就有化
解的希望了。”如果你已经尽了力,不愉快的事情仍然发生了,事后
你可以马上告诉自己说:“好了,我已经尽力了,最少现在最糟的状
况已经过去了!”
很显然的,会使用建设性自我教导的人,在遭遇情绪事件时能不
受情绪干扰而妥善因应,以及在遭到挫折或不平待遇后仍能心平气和
地生活的人数,将比那些临事不知所措的人多很多。
坦然面对世界 迈向康庄大道
上述放松自己、中断思考及自我教导三个策略,通常可以结合在
一起使用,如果你还记得RET 中的ABCDE理性情绪自我分析的方法,那
么将这些方法全部配合在一起,你就可以开始针对生活中经常遭遇到
的情绪事件,加以分析并拟妥应付的策略。面对问题,深入自我分析,
放松自己,停止负向的内言,进行正向的自我教导,然后开始以理性
的想法及感受,积极的去进行合理的处理,如此坦然无畏的去面对新
世界,你将发现面前的道路是一条逐渐开展的康庄大道。如果你愿意
好好生活,如果你有心追求更健康成熟的生活方式,那么,现在就真
心诚意,好好的面对你的问题,做好向自我挑战的准备,跨出自我防
卫、自我蒙蔽的门限,迈向征途吧!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来自: 122.121.21.91
※ 文章网址: https://www.ptt.cc/bbs/study/M.1510366746.A.88A.html
※ 编辑: chessjim (122.121.21.91), 11/11/2017 10:21:22
作者: henry3744 (henry)   2017-11-11 13:29:00
谢谢
作者: Iklop3939 (普通不过的cos)   2017-11-11 13:39:00
推 稳定情绪超重要
作者: Joy19961004 (瑜)   2017-11-11 20:06:00
推 EQ真的重要
作者: ckscks038038 (yang)   2017-11-25 12:35: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