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30分钟读书笔记法

楼主: chessjim (我没有暱称)   2017-10-13 07:51:47
30分钟读书笔记法
也不过是在连假开始前,Xdite才写下这篇“普通人如何做到30分
钟读一本书并做完笔记”的神文那时(原文连结点此),我一拜读完
就留言给他说,这个方法超棒,自己一定要来试试;假如我没记错,
我甚至在后来还跟他私讯聊了另一件事情,而我根本没打算在行程满
档的这次连假实践我试试的承诺。
没想到,四天连假以来,脸书被一堆认识和不认识的朋友洗版,
内容全是在讲Xdite这16格的快速读书笔记法有多么神奇好用,逼的我
也不得不在连假的最后一天来试试看。
先公布结果和效益:Xdite的目标是让人能在30分钟之内读完一本
书并做完笔记,假如我没理解错误,他的限时30分钟指的是步骤2的快
速摘要出16个关键字,而整理重点和复述心得应该不在这30分钟完成。
我的实验结果呢?我这次选的书是《MIT‧哈佛教你决断的科学》,
我其实很难摆脱自己不够随兴的习惯,所以我先读完了第一遍,花的
时间是12分钟,原因是我在开始之前,会担心若第一次看一本书而不
知道重点在哪,很容易把16格的前面大半部分用来记下不是那么重要
的要点,而到最后若发现后半部的8点远胜于前半部的12点、但我却已
经把16格用去12格的话,那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所以我采用先读再
记的方式,但时间限制还是一样的。
接下来,我再重新翻一遍、并用手写摘要我决定要笔记下来的16
点;从刚刚第一遍翻开书开始,到我写完这16格,总共花了25分钟。
我接着再进行步骤3的写出觉察点和总结,果然如我预期的一样,思考
速度不是问题,但我个人的手写会影响整个过程的进行速度,于是,
加上前面的25分钟,我从步骤1到步骤3总共完成的时间是32分钟,而
我接下来再花21分钟执行步骤4,也就是依据这个A4表格复述给另一个
人听我对这本书的心得。
包括我在内,许多不同的朋友用马上实做来证明,Xdite的这篇文
章已经进入不折不扣的神文领域了,各位不但应该逐字把原文看完(
但请在10分钟内看完),而且请马上应用在任何一本你手边有的书上
(但是康熙字典之类的书可能不是太适当的选择),他甚至还佛心的
提供了一个template表格给大家直接使用。接下来你会发现,自己真
的能快速读完一本书并摘录重点,假如你对自己原本的问题或需求够
清楚的话,你会透过这个方式以十倍速的效率达成以往读完一本书的
目标,而且步骤简单而只有4个:
1. 找出你最想问这本书的1个问题。
2. 限时30分钟,快速摘要出16个关键字。
3. 整理出3~5个重点。
4. 复述心得。
学会这个读书法,对我真是太有用了! 就拿这个部落格来说,其
实每天一篇的产出是很累人的,难处还不只在于要在很短的时间写出
一篇文章,而且还有每天到底该写什么主题的困扰。毕竟,一年要能
生出365个不同主题,虽然我之前也成功做到了,但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但有了这个工具后,反正我的确也需要看那么多书,只要一周找一本
不同的书分享给大家,这个方法就能节省我前置作业不少阅读时间。
证明这个套路确实有效后,接下来让我分享一些个人对Xdite这篇
文章的看法。
首先,Xdite的套路虽然有效,但他的脑部处理大量资讯的效率异
于常人,假如各位的目标是跟上他的20,000字/分的极速阅读,即使你
能熟悉运用这个套路,我想依然相当困难。但是,除了这个套路外,
我格外佩服他的一点,是他能把问题定义的很清楚。
我自己也常跟别人说:问对问题,你就能得到答案。以Xdite这篇
的快速读书笔记法为例,重点不在于那个步骤和模板,因为那个步骤
和模板是让一般人也能理解并有系统化运用的; 他真正有价值的思维,
在于能把许多人渴望能极速阅读这种需求,转化为“面对庞大如山的
信息量,普通人如何快速读完并且内化”。当你能清楚定义出一个问
题之后,接下来才能进入迎刃而解的阶段。
在这个知识变现的时代,能够看出问题背后的问题,而且能够清
楚定义出这个问题,才是真正的价值。这也正是Xdite创办的全栈营为
什么让大家那么趋之若鹜,同时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一线网红会主动找
他合作的原因,不只因为言之有物,而且他能真正为大家创造价值。
正巧,我随手抽出来演练用的这本书《MIT‧哈佛教你决断的科学》也
跟“快速”与“价值”的观念有关,让我得到一鱼两吃的收获。
当各位在实际运用这个模板时,不晓得觉得哪个部分最困难?对
我来说,其实最困难的部分是第一个步骤,也就是找出最想这本书中
得到答案的一个问题。
为什么那么困难?因为我很清楚,若是一开始定义的问题错误,
大概之后的30分钟也都是浪费时间了。倘若只是浪费时间后得不到答
案倒也罢了,最怕的是在快速摘要的情况下得出错误结论,那就得不
偿失了。
由于我这次是刻意拿这个模板纯做练习之用,所以我在第一个部
分,其实并不是我真正的目标和动机,而是我揣摩一般读者想读这本
书而想要得到解决的问题。我真正的目标和动机呢?其实是随手找到
一本我还没读过的书,而且尽可能不要是《雪球‧巴菲特传》那种比
砖头还厚的厚度(相较之下,我选的这本书只有200页,以随手拿起来
的第一本书来说,算是个不错的选择),然后开始练习Xdite这个方法;
即使是我当初买下这本书的目标和动机,其实也只是了解更多有助于
上课时可以应用的决策方法。
举例来说,这本书中较为别出心裁的一种说法,是否定了艾森豪
矩阵的工作优先级排定的方法,而改用作者自己定义的“正当性”
和“速度”来做为决断基准。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做法,但我在翻开这
本书之前,却不会知道这是这本书中一个大大值得推敲之处,所以我
在定义目标时、若订下了一个和这个风马牛不相及的默认目标,我就
很容易把这点跳过不看。
谈到这一点,让我顺便岔开话题、谈一下另一个议题。最近,有
两位相互间不认识的新进讲师,不约而同的问我,关于某项特述主题,
看哪些书会比较有用?把他们的问题白话一点来说,就是哪些书中的
内容可以变成他们上课的教材?
我们暂且把著作权的问题先抛在一边,纯就用途来说,看书来上
课真的有用吗?
我不怪他们,因为可能不只一位讲师会这样做。别以为做讲师的
都那么没有节操,我就亲身遇过至少两次这样的例子:一次是一个知
名企业集团的人资长,在和我面谈对焦课程的时候,当我提到其中一
点,他就急着证明自己很懂的说,“所以你这个是不是根据某某理论…
”;当我提到另外一点时,他又说,“那你这个是不是和某某大师的
学说一样…”。当时,我其实很讶异,原来企业找个讲师来,是希望
我们照本宣科的宣扬某些大师的著作或学说吗?我们就不能有任何自
己的创见?
后来发现,这还不是唯一的例子。到了某家电子大厂,他们的人
资主管很不客气的跟我说,我不能自己整理出四点原则,而一定要至
少引用某家杂志或某家周刊的说法,好像才比较像回事而不是我们随
口胡掰。我当场只想破口大骂,我的第一份工作正好就在他口中那个
“某家杂志”,我初出茅庐时就在那里写报导给大家看,隔了廿年后,
我反倒得引用老东家上面印出来的说法才会显得有见地的话,那我这
廿年来的岁月不是活到狗身上去?
还有一次,另一家知名公司的人资同仁不但不满意我设计的课纲,
并且不厌其烦的送了一份课纲来叫我照着上;我看了看那份课纲后,
请负责接洽的管顾同仁回复对方:我不知道把某家研究所的某门课程
半学期的份量压缩到两天之内在企业上课会有什么用,而且我还提醒
对方,他的那份课纲还起码是10年之前的版本了,拜托要抄也抄一个
比较新的版本来。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在一开始进入这一行时,经常被客户打枪,因
为我的配合度太低了,而且也不懂得对客户说好听话。
后来,我变得比较圆滑了吗?一点也不。你若是无法认同我的教
学方法,那就另外找其他老师吧,反正市场上配合度高的老师多如过
江之鲫。我的卖点其实很简单:拿销售来说,等你能卖的比我好,再
来教我怎么谈销售吧!再拿谈判来说,等你能谈的比我好,再来教我
怎么讲谈判吧!你要是自己就做得到,订单拿到手软、谈判对手纷纷
跪倒,你又何必请任何老师来教?不是吗?
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这些讲师还要那么孜孜不倦的读书和找资
料呢?除了与日俱进的吸取新知之外,主要是为了磨练自己对应不同
问题的能力,因为我们即使不会运用那本书中的模式在我们的课程上,
但很可能会有一些公司或个人会实际运用那些书中提到的模式。而当
他们若主动问起我们的版本和另一个模式有什么不时,我们若对各式
各样的模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多少也能当场就对症下药的回答那些
问题,而不是现场靠着经验或一些通则乱答一气。
再者,就拿谈判来说,我可以蛮自负的讲一句,多数谈判书中能
带给我不知道的新知者,应该不多了。对我来说,我依旧持续不断的
大量阅读各个不同谈判书的原因,除了了解不同作者的思考脉络外(
在谈判中,“人”的问题是一大关键,而你若能从字里行间中,就透
析不同人的思考脉络和前后因果,拿到实务谈判中只会更加若有神助)
,我通常还把那些书当做一种练习:换了是我,会这样做吗?如果不
这样做,还有没有其他选项?当对手对我采取这样的做法时,我会如
何因应?我在之前一篇文章提到的“正”、“反”、“合”的功夫(
参考连结点此),其实透过这种看书的方式也可以演练。
但也正是因为这种习惯,让我要彻底实践Xdite在30分钟内读完一
本书的方法,其实对我个人有一定难度。
具例来说,就《MIT‧哈佛教你决断的科学》来说,各位看到模板
表格右上方的9种做法 + 6种情境 + 7种习惯 + 5种技巧,大概就知道
那是出版社卖书的一种噱头。这样的编法想要达成的目的,是让读者
觉得“一本书就可以让我一口气知道那么多做法和技巧?还有不同的
情境可以搭配应用?真是太棒了,马上非买不可!”简单说,就是一
种“俗搁大碗”的卖法。
但实际上,它并不真的有多达9种的做法,也没有真的有多达5种
的技巧;假如你看得到我在那16格之间的箭头,就知道有些做法是另
一项做法的延伸而已,而有些技巧事实上和另一个技巧也没有太大不
同。
这张表格所无法显现的,是我就书中的不同情境和案例进行“正”
、“反”、“合”的模拟演练。对我来说,那是我看这类型书籍的目
的之一,但以Xdite的这个快速方法来说,我很难在30分钟内完成那些
包括辩证和纠错的思辨,而我相信那也不是Xdite这套方法设计的原始
目的。
在Xdite后来的另一则脸书发文中,他又手写下来了这个方法的运
作重点,其中两点让我尤为印象深刻,一个是让大家“输入=输出”,
另一件事则是透过变动奖励而培养出一种“上瘾”的感觉。看到那么
多人争相疯狂的练习运用,你能说Xdite的设计不成功吗?简直成功的
让大家上瘾到不行啊!不仅在此向他致敬,也期待他这套方法的2.0版
和3.0版也能尽快问世,让大家得以一起升级。
作者: original310 (夏夏祎称载)   2017-10-13 22:11:00
类似的方法已有书籍在他更先提出来过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