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打字沟通法 个人正遭受这方面的困扰
不知是否能请接触过或是有其他想法的老师给我一点建议
我个人是相信也看过有些孩子可以独立完成打字沟通
班上的一位学生 手册是智能障碍
当然我知道这不能用障碍类别来决定孩子是否能够打字沟通
只是他是全面发展迟缓 包括粗大精细行动、口语等
动作及生活自理能力目前都需要他人协助
做过一些测试包括最基本的图卡选择
或者是注音符号选择
都无法独立正确选择(会有几次正确 但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拿对)
他的表现来说 实在是很难让我确定他有很丰富的认知想法
家长说他的孩子能与他打字
或许是我资质驽钝
我试了ㄧ整个学期 仍然无法成功
再加上他的生活自理能力都还无法独立
因此我想说 应该先加强这方面的能力
所以重点比较放在基本能力训练(手功能、听理解、如厕等等)
至少基本能力表现出来也让别人比较能信服吧
我是这样想的
结果导致家长的不满 上学期缺课很多
说是因为不想让孩子上他不想上的课程= =
他认为孩子应该要学习国数方面认知性多一点的内容
我下学习一整个不知道怎么拟定他的IEP了.....
我不知道我这样的做法是否正确
还是应该要依照家长的想法给他的孩子教学
菜鸟老师 请前辈们帮我指点迷津吧!!
感激不尽~
※ 引述《iamjane06 ( )》之铭言:
※ 引述《nicedaniel (Daniel)》之铭言:
: http://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BF01046053
: 不知道还有否最新的研究发现
: 但1993这篇提出,在基准线测量后,实施前测及后测(经过20小时训练后)时,
: 协助打字沟通者都不能看到或听到所欲测试询问的问题,
: 结果显示自闭症者根本无法展现假设所认定自闭症者借由FC能有语文或沟通能力
: 一一分析后,还发现有的协助打字沟通者会影响学生的沟通表现
: http://psycnet.apa.org/index.cfm?fa=buy.optionToBuy&uid=1996-12698-001
: 1995这篇则指出,不论在实验情境或自然情境下,使用双盲测试程序
: 结果仍指出,受试者在打字沟通者协助下无法正确回答问题,而且这些所回答答案
: 都是打字协助者所控制
: http://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09362830903462524#.Uf9x0lN_0qs
: 2010这一篇亦指出都是协助者在沟通,不是学生。
: 2012
: http://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17489539.2012.704738#.Uf9x_lN_0qs
: http://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17489539.2012.699729#CIT0011
: 则指出打字沟通FC是协助者的“自由书写”的方式,至今FC仍不受科学采信
: (discredited)
: 2012
: http://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17489539.2012.674680#.Uf93TlN_3oA
: Boynton以以前曾担任自闭症者的协助者,处理性虐待申辩案件,法庭上这些打字沟通的
: 结果,经过科学检验后,其实都只是Boynton 自己的意思,并非那位自闭症者
: Boynton指出这打字沟通FC是无效的教学介入方式
: http://ppt.cc/kpDH
: 则借由Boynton的心路历程,谈起FC的崛起,这领域的相关研究,及揭穿FC主张
: 的重要法则
本身经历纸键盘沟通,
试过自闭症,智能障碍等类别的学生,
每个小朋友的打字方式不同,
有的慢慢打很明确,
有的很快需要靠默契,
由于打字上课变得有互动(启智班),
有时他们会回答很可爱的答案,
像是我曾上看医生的单元,
有个学生竟然回答,
不用看医生直接去药局买药。
虽然他的答案观念有待改进,
但我想表达的是,
课堂因有了回答,
多了互动,
让沉默的课变得有趣。
(班上许多无口语的学生)
我发现,
使用此种沟通方式,
的确可以降低他们的情绪问题。
像是他们在哭闹的时候,
我去询问后,
他们得到舒发的窗口,
多少能减缓当下不适切的情绪反应。
但我发现其他问题,
其一,
我开始怀疑是不是我心里想的影响手部移动。
但我必须说明,
那也或许是我自己的问题,
虽然有其他也能引导孩子打纸键盘的老师也有同样困惑,
但我实实在在看到其他家长仅碰触孩子肩膀,
让孩子自己打出。
其二,
有时候孩子打出来的和他做的有出入。
好比说我问他喜欢吃苹果吗?
问他是否要吃,
他回答要,
但拿给他时却将水果推开。
有时候,
甚至发生孩子说出的话与事实不符。
其三,
目前我接触的孩子,
通常有较严重的情绪困扰及生活自理能力较不佳,
即使认知超越同龄,
但适应不良,
在普通班适应有一定的困难。
(部分孩子会转至普通班上课)
我无资格判定在何处学习对孩子最好,
但有时候需将许多因素考量进去,
才能做较妥善的安置。
其四,
部分家长会放弃以此方式沟通,
因为考量孩子未来还是需回到社会,
此非大部分人的沟通方式。
其五,
若使用此方式在课堂上,
必然会花很多等待孩子回答的时间,
对其他孩子或许未免公平。
且可协助的人力多寡也是考量因素。
总结以上几点,
我不对此沟通方式做定论,
我仅就个人使用经验做分享,
我的结论是有好有坏,
使用时请小心,
毕竟这是尚未被所有人认同的方式,
反应两极化。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个案不同,情况或许不同,
请自行斟酌。
如有得罪冒犯之处,
敬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