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新闻] 80岁退休教师:搬到安养院当作住旅馆

楼主: sony577 (双姓:《姓名权》平等!)   2021-03-21 13:07:10
※ [本文转录自 elderly 看板 #1WLjHlMG ]
老后最适合住在什么地方?80岁退休教师黄育清:搬到安养院当作住旅馆
2021-03-21 10:0150+(Fifty Plus) 文/蔡怡琳
老后最适合住在什么地方?是自己的家、回到乡下、还是寄宿在儿女的孝亲房?80岁的退
休教师黄育清,在67岁时,就选择和先生搬到“安养院”,一住10多年,日子还在持续累
加当中。
安养院就坐落在木栅山区里,环境清幽,当时先生来此一看,直觉般地认定,这是余生最
后一个“家”。
不过,黄育清刚搬进来时,对外有些羞于启齿,经过几年心境转换,如今生活俯拾皆乐趣
,她像人类学家勤于做田野调查,写下实际见闻加上心得随笔,也让更多人发现:原来住
安养院并不可怕。
67岁搬到安养院 当作住旅馆
黄育清原本担任台北市启聪学校教师,自年轻时交游广阔,退休后更是一天到晚往外跑,
先生大他10来岁,身体小病痛不断,常一个人待在空荡荡的家里,难免有些失落。
直到一次家中遭逢小偷意外,黄育清终于点头同意,和先生搬进安养院,3个女儿也不反
对,但她仍想保有过去热闹的生活,和先生约法三章:“我把这里当作旅馆,还是会往外
跑,跟同事朋友聚会。”
安养院的住民多属高龄族群,黄育清和先生一起外出时,常被人当作“看护”,还有人以
为2人是父女,但她与更年长的“长辈”相处,反而感到亲切,“可能因为跟爸妈感情好
,我很习惯在老人堆里,他们对我也比较宽容疼爱。”
比起刚搬来的时候,三不五时外出赴约,忙得不可开交,这几年更勤于安静地阅读、写作
,她说:“现在是最轻松的时候。”
在我们来访前,黄育清正在阅读日本推理作家宫部美幸的小说,她热切地分享,自己最喜
欢的是东野圭吾的作品,“他的小说我都看完了,还跟小女儿去看改编的电影。”她一一
细数,自己也是松本清张、远藤周作等人的书迷,形容“看别人写好开心喔,不用自己来
写,有点像偷懒。”
安养院是宝矿 面对人生百态更成熟
换个地方生活,不只要调适自己的心态,也同时要应付许多人的好奇与臆测。
刚开始她和老同学分享住进安养院,总得到一双双同情的眼光,别人无心的一句评价,也
让她颇为受伤,诸如:“妳就是懒得做饭”、“是不想做家事吧”,搭出租车报地址,司
机也问起:“是因为妳没有儿子,才住在这里吗?”那阵子面对别人迎面而来地“泼冷水
”,她索性都说自己去安养院是“看朋友”。
“反正我80岁了,现在不一样。”如今她的态度落落大方,这些年在这里起居坐卧,已转
换心念,还觉得安养院如同一座“宝矿”,提前预习人生百态,做足了准备,所以快乐居
多,哪里还有委屈?
住安养院后和先生感情更好,大男人更柔软
她描述,现年超过90岁的先生,最近有感而发地告诉她:“当初选这里是对的吧,幸好有
妳在这里。”看似向往自由的黄育清,忽然有些感动,表情也温柔了起来。
她观察老伴,从以前的大男人,到现在变得更容易妥协,“他现在比较依赖我,到这里以
后,感情比以前好,他放我去哪里玩,都觉得无所谓。”
2人年纪相差一大截,先生几度担心,黄育清往后的日子孤零零,不时提醒她做好“准备
”,老是说:“如果我有一天走了,就赶快把我处理掉,不用告诉大家。”
她则透过日常互动,想让先生安心,从外面返“家”时,她会先摸摸先生的光头,或是临
出门前,捏捏他的手臂。长年的感情,尽在不言中。
意外的是,黄育清生日当天,先生特别提议,一块去速食店庆生,用炸鸡来代替蛋糕许愿
,让她每次想起,都忍不住笑瞇了眼。
安养院里写作,集结日记成书
黄育清谈到安养院里的作息,“感觉时间变多了”,不时拿起笔记本来写作,遇到各式各
样的“邻居”,有所感触就记录下来,日记、散文、随笔都不设限,累积到一定篇章后,
自行印刷成册,打算让亲友留念。
没想到这份“纪录”传到出版社编辑手中,大为惊艳,促成她出版随笔集《一群人的老后
:我在台北银发村的3千个日子》。写作对她而言,不只是一种习惯,还有“调节情绪”
的功能:“现在如果不开心或悲伤,写完情绪就会放开,松一口气,如同跳完一支舞般畅
快。”
再忙都要运动,乐在学新东西
如何在安养院但不“闷”?黄育清的日常亦静亦动,直说“不能只待在家里、房间里。”
她每周有3天和不同朋友聚会,偶尔打打麻将、训练脑力,也在院内教手语课,生活安排
得忙碌充实。
黄育清特别喜欢走路,“每次走回来就觉得心情焕然一新。”她从30岁起,还持续训练仰
卧起坐,“我有36招,到现在不管多忙都要运动,练肌肉。”每天早上先练20钟的气功。
近几年和老朋友聚会时,也发现自己的身心状态,的确比许多同辈来得健康。
“我比较顽皮,喜欢学新的东西。”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最近还去报名国台语老歌的表
演课程,课后常在房间练习,她当场清唱一段邓丽君的〈几多愁〉:“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过去再多的忧愁,似乎也能随着歌声淡去。
黄育清尽兴地谈起一个新的梦想──学电脑,她希望能自己打字写稿,如此一来,就不用
再请出版社,逐字逐句辨识自己的手写字。
“老了身体和心都要健康,要培养一种嗜好,像我晚上会写毛笔字,写完心情很恬静、快
乐。”她持之以恒培养多种兴趣,而快乐似乎源源不绝而来。
住安养院保有自由,孤单时有同伴
黄育清认为,住安养院的好处,是保有“自由”,也有“同伴”,还能对照自己的状态,
“我以前个性不开朗,可能后来接触很多人,慢慢受到影响。”
她看到一位要好的朋友,独居在大房子里,常常半夜睡不着,只能醒来孤身看电视;她也
看到许多人虽有另一半,彼此却放弃互动,老是避不交谈。对照自己,先生就在旁边,偶
尔拌嘴,还有很多“邻居”相伴,其实已感到幸福非常。
安养院里的心态建议:放下过去,保持开放
对于安养院新来的“邻居”,黄育清常主动付出关怀。同层楼的一位爷爷,刚住进来时就
止不住哭泣,不停地表示“想回家”,她屡屡劝慰,“多走出来,大家陪你聊聊天”,那
位爷爷仍然是把自己“封闭”起来,近来得知,他因为中风送医,情况并不乐观。
黄育清感叹:“放不下过去,心态闭锁了,身心怎么会快乐?”
反之,她见过一位坐轮椅的奶奶,虽然不良于行,却积极把握运动的机会,还把椅子给坐
坏了,这股不向生命屈服的动力,强烈感染周遭的人。
遇过形形色色的住民,让她感到难为情的,就属于“好为人师”型的长者。一位高龄9旬
的伯伯,老是在她挟菜时,教训她的饮食有多么不健康,让气氛尴尬不已,黄育清坚定地
说:“我绝对不要像他那样。”
看见好友陆续凋零,努力锻炼身心
这几年来,陆续得知亲友凋零的讯息,黄育清神色不禁黯然:“我也会难过,过不了这个
关,有点像逃避一样,还是没办法正面对抗。”
她有一位好朋友因癌症转移到脑部,现在已经无法再认人,让她充满感慨,她激励自己,
更要加强运动,“身体和心智一定会走上这条路,但至少让这一天来得晚一点。”
若有一天,真的要住安养院,日子不一定负面悲惨,只是换种空间罢了!反而多了很多“
教材”,让自己拥有还不错的老后!如此想开,海阔天空。
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10429/5332701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