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sony577 (双姓:《姓名权》平等!)
2020-04-17 15:18:042020-04-14 23:54 联合报 / 文/衡青(南投投市)
四十余年前,嗜甜如命的父亲因糖尿病并发肾脏病变过世。但年轻时总认为不喜甜食、体
型纤细且各项体检数值均正常的我,应与糖尿病绝缘。
未料,就在天命之年,饭前血糖突破了标准值,加验糖化血色素后,经医师判读属“第二
型糖友”,虽还不严重,仍须吃药控制血糖,我只能接受遗传的宿命。
因不愿再蹈父亲病程折磨的覆辙,又不想后半生与药为伍,当下决定依照卫教建议调整饮
食,并勤加运动,3个月后如果检查数值仍超标,就认命开始服药。
对于不吃糖的我,分辨糖类食物和食物升糖指数及进食的顺序极为重要。我以混合十谷米
和黑豆的米饭为主食,增加膳食纤维,用餐时先吃蔬菜或蛋白质食物,再吃碳水化合物,
以稳定血糖。
此外,“走路是控糖的最好运动”,我带着手机、配上健康手环、穿上健走鞋开步快走,
穿梭在社区的街道巷弄;往返约3公里内的购物访友行程亦安步当车,每日走至少7000步
,每周不少于5次。我还报名社大有氧课程,希望透过较强度的锻炼,提高心肺功能,增
加体适能,促进新陈代谢。
3个月后再验糖化血色素降至6.2%,6年来数值虽偶有微幅起落,也无法完全回复正常值
,但医师对我仅靠饮食和运动控糖的毅力与恒心深表嘉许,也成为我继续努力的动力。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4491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