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laxic (啦啦啦)
2016-06-25 00:34:16图文版
http://laxic.blogspot.tw/2016/06/blog-post_35.html
1908年(明治41年)铁道纵贯线风风光光全线通车,最北端点车站是今天的基隆车站,最南
的端点车站就是现在的高雄港车站。先前的文章漫步消失的台14线- 能高越岭东段,提到
"甲午战争后清廷割让领地已成为日本朝野一致的主张,日本陆军部主张清廷割让辽东半
岛、日本海军部主张清廷割让台湾",台湾成了发展大东亚共荣圈的南进基地,高雄港成
了日本国土中最南端的前进基地。太平洋战争期间,大高雄地区更是被视为要塞地带,严
加管制。由于各项军事和重工业设施的建设,港务运输蓬勃发展,港口持续扩建,相较腹
地较小的基隆港和花莲港,高雄临港线的铁道衍生出更加错纵的支线。
甲午战争的马关条约签订,1895年(明治28年/光绪21年)成了台湾清领时代及日治时代的
分水岭。在大日本帝国登陆之前,台湾的铁道已经完成从台北到新竹的路段。日军为了军
事运输的需求,先后完成台车运行的台湾陆军补给厂轻便铁道,并随后修筑成纵贯线铁道
。
纵贯线南段从1899年(明治32年)从打狗往北铺设正式的铁路轨道,1900年(明治33年)11月
开始营运打狗台南路段,高雄港车站的前身,称为打狗停车场,就是在此时设立营运。
起初,打狗停车场的位置在盐埕埔车路顶山下町十七番地,约是在北斗街一带,而非现在
的临海新路,因为那时候的哈玛星还不存在,打狗湾也仅是一座狭长的潟湖,周遭遍布渔
村和沼池盐田。日治时期考量到南台湾顺畅的海陆联运战略地位,铁道与港口的配合非得
要密不可分,于是也开始着手将打狗建造成重要海运港口。
打狗港本身并不是所谓的天然良港,由于潟湖的关系,港口也不深。从1898年(明治31年)
所绘制的日治二万分之一台湾堡图来看,确实已存在打狗港。打狗港最初是指旗后一带,
最早能追溯到荷兰与明郑时期,清领时期发展成区域商品集散中枢,后来乾隆时期的锁国
政策,让台湾也对外封闭。
直到清廷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1860年(咸丰10年)签订的北京条约,台湾开放淡水及安平
港为通商口岸;1863年(同治2年)签订的天津条约,鸡笼、打狗相继正式开港。开港隔年
,在旗后对岸的哨船头丘陵地上,正式设海关及英国领事馆、领事馆办事处。由于南台湾
第一大港安平港的淤积严重,洋船难以驶入,打狗港渐渐取而代之。
清领时期开港后,打狗港的贸易日益繁盛,不仅只对中国大陆各口岸,东南亚、日本长崎
、横槟、神户,甚至英国伦敦,都有往来航线。可惜大清帝国已日落西山,打狗港无新投
资及建设,无法跟上时代的演进,大型轮船无法进港,只能在港外下锚,再以竹筏装卸转
乘,发展受到侷限。
日治时期,台湾的火车站分为停车场、乘降场、信号场三种。其中乘降场属于临时性质,
也就是现在的简易站或招呼站。停车场这一词在明治后期到大正初期,逐渐混称为“驿”
。
第一代的打狗停车场是开凿打狗(寿山)山麓而建,营运后的3年内,新式糖厂的设立及糖
业奖励规则颁布,糖业相继蓬勃发展,各式机具设备纷纷从打狗港输入,连带带动打狗港
的营运盛况,也使打港停车场成了百货云集的货物集散地。很快地,台湾总督府铁道部就
察觉现有腹地受制于打狗山与后壁港河道,必须加以扩建。
开凿打狗山不但耗时又困难,工程经费也相当可观,于是在1904年(明治37年)尝试以挖掘
港湾内部的泥沙,来填埋海埔地。此举一方面能够扩充停车场用地,另一方面也增加港岸
水深,修建新式码头。
这项筑港试验工程从1904年6月至1907年(明治40年)5月完工,完工的同年,打狗停车场进
行南迁,约800公尺,且于9月第二代打狗停车场竣工营运。填筑的新式码头,使小型轮船
及戎克船能够驶进港湾停靠,卸下的货物立即就由铁道运往目的地,如此海陆联运正式开
启打狗的辉煌年代。
后续,日治时期仍有三个阶段来扩建打狗港:第一期筑港工程(1908 ~ 1912)、第二期筑
港工程(1912 ~ 1937)、第三期筑港工程(1937 ~ 1941),让今日的高雄港立足台湾第一大
港的地位。
第二代打狗港车站就与现在的位置相距不远,当时的站房比现在北边一些,毁于1945年(
昭和20年)的美军大轰炸。
1920年(大正9年)再次实行全台的行政区划,从厅制时期进入州制时期。随着规划及命名
新州郡地名,部分台湾古地名也跟着更动,打狗就是其中之一。依打狗“takau”的日文
谐音,且参照赏枫闻名的京都右京高雄山之名,改名为高雄“Taka-o”。打狗港车站当然
也顺理成章,改名为高雄港驿。
现今的高雄港车站,已经没有营运,台铁委托中华民国铁道文化协会经营,打造成打狗铁
道故事馆。
故事馆内保留了许多历史文物,让人有如走入那个辉煌的年代 (虽然有些台铁站房本身就
很老旧,那么多年来根本没有翻新过....)。户外有大幅的漫画墙,来介绍车站历史及哈
马星的发展史;也有许多有趣的装饰,像是蒸汽火车头、复兴号、自强号、 莒光号的牵
引机车头,四代同堂,令人玩味。
成为文化资产的车站,站房也成了的展示空间,陈列了许多时刻表、硬票、用印印章及工
作日志。最特别之处,在于客/货运办公室的柜台,也许是为了业者方便办理货物通关及
运输、填写文件,高大的木桌给我的感觉像是来到类似出纳的柜台。
一旁的托运单木柜,是货物经铁道运送到车站后,货运办公室的承办人员会将货单放入货
主指定的货运行,由该货运行进行派送。木柜上的字,就代表着一间货运行及搬运商。
高雄港车站的站长室,完整的保留下来。
站长室内的墙上,挂满铁道的文宣标语,就连挂在站外早已泛黄的灯箱,也保留了下来。
也有高雄港车站、车场,以及复杂的港区铁道路线图。
打狗全盛时期的开端:哈马星与盐埕
高雄港站的股道及支线配置图
最复杂,也让我觉得很宝贵的东西,就是用玻璃压在站长桌上的列车行驶时刻表。密密麻
麻的站名,每一班列车停站的时序,看得我眼花缭乱。
仔细一瞧,能够发现当时铁道路线与现今的差异。当时高雄港站是纵贯线的终点站,列车
经左营=鼓山=寿山=高雄港后,部分列车会继续行驶,从高雄港=寿山=高雄=三块厝
=凤山,也就是1908年(昭和41年)通车到九曲堂的凤山支线,之后成为通往屏东的潮州线
(现称屏东线)。
翻开地图来看,现在的台铁纵贯线的终点站已改为高雄站,列车行驶路线改为左营=高雄=
凤山。除了鼓山站暂时裁撤、寿山及三块厝车站被废站之外,高雄港=寿山=三块厝=高
雄之间的铁道也被废除。
由于高雄驿是于1941年(昭和16年)设立,鼓山驿与高雄驿之间铺设了新铁轨,便开启了三
角线路廊(地图上粉红色及红色的铁道路线)。
直到1968年(民国57年),高雄港站停办屏东线客运业务,专办货运后,高雄港站与高雄站
之间的屏东线专用路线铁轨才拆除。可见这张列车行驶时刻表,至少是1968年以前所绘制
。
屏东线专用路线铁轨拆除后,直到2008年(民国97年)废站之间,高雄港站发出的货运列车
,则需绕行鼓山车站,才能继续往高雄站及屏东线行驶。
随着高雄港的扩建,港区、工业区的货运需求日增,1941年(昭和16年)从高雄港站延伸支
线,且持续加长路段,也就是标示蓝色的第一临港线。1977年(民国66年)另外延伸出标示
浅绿色的第二临港线及咖啡色的中钢专用支线。临港线上的四座车场:前镇车场、中岛车
场、苓雅寮车场、草衙车场,皆由高雄港站管辖。另外,深蓝色的前镇运河,也是当时扮
演运送的要角。
然而,随着都市规模的扩大,铁道划过之处,反倒断绝了左右两侧的联系,成了发展的阻
碍。再加上车辆运输的进步,临港线式微,退下重担。如今,第一临港线的路廊正在改造
为轻轨,第二临港线将发展为自行车专用道。
除了第一临港线及第二临港线之外,还有一条支线,更是举足轻重,那就是标示暗紫色的
滨线。
我们在把时间拉回1904年(明治37年)筑港试验工程时期。起初,打狗港湾内可用的腹地狭
小,周遭只形成旗后街、哨船头街、苓雅寮街、盐埕庄、盐埕埔庄的小聚落,人口少,街
衢也狭小。浚港挖泥所填筑出来的新生地在日文是称为埋立地,改变了沿岸地区的地貌,
随着新码头的吞吐量提升,以及商会、货运行、旅馆的设立,也带动街庄的兴起。
最先填筑成的埋立地位于现今临海一路以东,也就是蓬莱码头(香蕉故事馆)一带。因为是
最先填筑的新滨海码头,称之为新滨町(又称铁道埋立地)。
临海一路以西的埋立地,初期称为浅野埋立地,由浅野总一郎成立的台湾地所建物株式会
社所放领。其靠近新滨町,称之为凑町。
新滨町与凑町之间有一条专门转运新鲜鱼货的滨海铁道,从从新滨町港边连结打狗港停车
场与凑町渔市场(现在的鼓山轮渡站旁)。这条滨海铁道称为滨线(Hamasen)。当地居民以
台语的发音,将其称为哈玛星。之后哈玛星更是成为这区域的代称,泛指现今五福四路铁
路平交道以西到打狗山山麓之间的寿町,以及新滨町和凑町的新生地(今日南鼓山一带)。
哈玛星可说是打狗现代化都市的起源,拥有第一座现代化整齐的街道、自来水、电力、电
灯、电话等先进公共设施,打狗港的新式码头与打狗港停车场更是让人口来往频繁,货物
进出繁杂,新式建筑物兴起,都市发展以此为中心,向外扩张,开启辉煌年代。
1917年(大正6年)因为旗后街和哨船头街的发展空间有限,渐渐没落,打狗支厅也从哨船
头迁移至工商业界的新兴焦点 - 哈玛星。1920年(大正9年)再次实行全台行政区划,改名
高雄,于哈玛星设立郡役所,成为高雄最早的行政中心,政经地位就此确定。
都市规划渐渐往哈玛星的东边进行,在1931年(昭和6年),高雄州听从哈玛星和盐埕之间
的山下町,跨越过高雄川(现今爱河),搬移至前金。由于哈玛星和盐埕的市区已经趋于饱
和,日本政府更是积极扩展高雄川对岸的前金、苓雅寮、北鼓山,实行更大规模的大高雄
都市计画。
为了街道整齐又新颖的新市区,1941年(昭和16年)将位于今大港埔的高雄车站竣工,原本
兼办客/货运的高雄港车站,则停办客运,转办货物与部份至潮州线的客运。1968年(民国
57年)停办往屏东的客运,并在2008年(民国97年)废站。
高雄港站原为一等站,拥有10座月台,其中5座为一般列车月台,3座为货物线月台,以及
预备线和外中线各1座月台。
从站房出来后,后方便是当年的股道。身为货运枢纽及端点站,当时也有设立扇形车库,
位置约莫在站场南方转弯处。高雄扇形车站推测约兴建于1938年(昭和13年),但是在太平
洋战争中,遭受敌军轰炸,扇形车站损毁大半。
偌大的调车场,横列的轨道,如今已无列车行驶,亦无实际功能。覆蓋满满绿草,看起来
相当舒服。
股道上展示著保存相当不错的列车车厢,蓝皮车厢是35SP32426贰等客车,是早期对号快
车的主力车种,后来改作为平快车。
白皮车厢是45PBK32952电源行李车,是最初的涂装颜色。当时是附挂在最豪华的莒光号前
端,一半用来提供冷气及照明电源,另一半空间兼作为行李车,当时也设有车长室及贩卖
部。之后将发电机拆卸,车身改为我们常见的橘色涂装,全车厢作为行李车35BK32952。
DT609蒸汽机车,是台铁39辆DT580型蒸汽机车中,唯一一辆被保存下来的同型机关车。目
前周围架立鹰架,正在进行维护中。
DT609蒸汽机车的前方是CT259蒸汽机车,是台铁9辆CT250型蒸汽机车中的最后一辆。
CT259蒸汽机车的旁边,是台电日立L02柴液机车。也能够看见柴液机车旁的月台,高度比
现在任何一座车站的月台还要来的低。这可是台湾目前唯一一座从1900年代明治时代末期
保留下来的月台。
由于月台较低的关系,火车车厢皆设有踏阶。上车时,要先从月台踏上两三阶阶梯方能进
入车厢。
台电日立L02柴液机车拖着15EF19平车,是台湾现存最古老货车。月台后方放了一辆台湾
汽车客运公司的第一代国光号客车MCI-MC 8。
贰等客车车厢及电源行李车旁,展示了台电西德L07柴液机车,后面拖着P35H22019敞车,
用来运送不怕雨淋的物料,像是石碴、枕木等。
35F20106平车,可用于装载长形货物、货柜,以及军事车辆及装备,现在则是两只庭园造
景的艺术品。
古道上还有许多装置艺术,成了旅人取景拍照之处。要不是天气太热,我还真想就这样躺
在草皮上放空。
离高雄港站较远处,摆了一辆后来才来报到展示的CK58蒸汽机车。1912年出厂的CK58,比
1929年出厂的DT609,以及1935年出厂的CT251,还要历史悠久。原本放置在冈山文化中心
展示,现在来到打狗铁道故事馆跟其他车辆一同欢聚。
穿过一道道铁轨,来到旧时的新滨町,现在已经成为驳二艺术特区。
一间间陈旧的港口仓库,见证了哈玛星的繁华兴衰,在沉寂了多少岁月,如今注入创意灵
感,赋予新生。
这里的盛世结束了,高雄港入口牌楼依旧屹立著,就像工人及渔妇,即使时代变迁,他们
虽然是属于艰辛的底层劳动者,却是支撑高雄经济主要贡献者。
第一临港线的轨道,没有因时光流逝而被遗忘,多少记忆的曾经,无法轻言舍弃。
墙上的彩绘述说高雄这座城市,就是以重工业为生,莫忘本分。
钢铁奠定我们的基础,如今成了参天之木,才能云端漫步。
金属线雕塑的妈祖,立于海波浪之上,说著海港文化及在地信仰密不可分。
在新与旧之间,鲜艳的色彩重新点缀在这群黯淡的仓库建筑。
就像荡秋千般,一边回味历史过往的情怀,一边探索及酝酿崭新的魅力,
这就是高雄这座海港城市的独有之处,下回再访,或许又有新的体悟也不一定。
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