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室之夜
一样是坐在折叠椅上的夜晚,凌晨三点,一样是最困顿疲倦的时刻,不同的是,今天坐的
是床边家属席,并非医师。
老爸均匀的呼吸声数得出喘得次数,所幸好睡是他的优点 ,从没听他打鼾听得这么放心,
想起小时后独自和母亲在家的夜晚,常会蹑手蹑脚得推开房门,听母亲睡着的呼吸,胸廓
起伏,深怕刚刚不舒服的妈妈,会不会突然停止了一切。
隔壁的病人辗转难眠,不知道是那推床对她而言实在太小,还是我老爸打鼾太吵。对面的
阿公几乎端坐呼吸大半夜,茫然的眼神不知道看向何方。墙角专业的家属带了行军床来陪
睡,似乎已熟悉这样的环境,左边的老妈妈大半夜还在跟儿子斗嘴 ,看得她隔壁的老阿公
应该有点羡慕,好不容易熬到一大早六点老阿公借老妈妈手机打电话问家人是不是要帮他
买早餐,得到的回答是家人还在睡,老人家悻悻然的把手机放下,无语。
整个夜晚,每个老人家的睡眠时数大概不超过三小时,这样的医疗品质,在休息上就大打
折扣,无怪乎急诊待床病人每个上病房都抱怨不以,这塞车的问题,在现今有限资源有限
人力确无限吃到饱的制度下,除了排队和特权外,有没有比较好的方式可以改善?
若给每个病人独立空间,就算空间够,急诊护理人力也会因为无法同时监控一群病人而疲
于奔命。若说急诊本就是过度期,应该改善动辄让病人待床数天的流动性问题,那就又回
到制度本身,我们没有一个可以让慢性复元病人衔接休养的照顾系统,加上吃到饱的制度
,让大量慢性病人占用急性病床,造成严重的拥塞。
急诊室的夜晚,换了个位置,我为我们的急诊室环境深深苦恼,如果可以,是否应该加快
亚急性与慢性照护系统发展,并严格定义急性病房给付条件,并给病人一定约束力,有条
件且有智慧的应用有限资源,如此一来,提高流动性,急诊不拥塞,环境问题相对就获得
改善了。
https://www.facebook.com/9ninesun
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