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这一篇文章价值

楼主: ccps960904 (木木)   2024-06-28 05:07:06
※ 引述《ccps960904 (清寒)》之铭言:
: 海德格并没有确切告诉我们何谓存有;但是,任何人只要读完他的作品,都可以从其中获
: 得一种对存有的具体感觉,这和我们哲学传统到目前为止阐发的任何东西大不相同。从一
: 本像‘存有与时间’这样的书,我们体会出人是一个透明而开向存有的生物,他的生命当
: 中每一神经每一纤维莫不如此;对存有这个难以言喻的东西,这个意思大概是西方思想家
: 中最清晰的了。
: ‘存有与时间’出版于一九二七年,已经成为现在存在主义一种系统的圣经。在‘存有与
: 时间’最初几页,他就告诉我们,这项工作势必要把西方本体论摧毁。
笛卡尔怀疑一切,结果得到唯一确定不移的事实:他自己意识的存在——那句有名的“我思,故我在。”这是近代哲学同时也是近代的开端:
人类被禁锢在他的自我之中。
他的外面是万物可疑的世界,他的科学已经使他知道,这些物质的性质其实一点也不似他们熟悉的外貌。何谓外在的事物?物体、扩展的实体之谓也。
相形之下,“自我”成了一种非物质的实体,一种会思想的实体。
海德格一举而摧毁笛卡尔式的看法:他说,人的特点即是他是“世界里的存有”。他是在这个世界之内,他既然存在着,就整个儿跟他息息相关。
拿爱因斯坦的“物场论”做类比,海德格对人(以及对存有)的理论可谓“人场论”(或存有场论);这当然纯粹是个类比,因为,用一个高度抽象的物理学理论来引出哲学的结论,这在海德格而言,会认为是一种虚伪不真的哲学思维。
海德格把这个存有场叫做Dasein。Dasein(在德文里,它的本意是“此在”being-there)是他用来代表人的名称。
海德格对人类存在的描述,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他根本不用“人”这个字!他因而避免了一种假定,以为我们讨论的是一种具有固定性质的确定客体(以为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人了)。他对存在做的分析也没有用到“意识”一词,因为它有把我们带回笛卡尔二元论的危险。海德格能够不用“人”,不用“意识”而畅谈人的存在,这表示近代哲学在主体和客体之间或心灵和物质之间挖掘的鸿沟,只要我们不去挖它,就无须存在。他的用语绝非任意随便,反倒十分审慎,十分精明。
人类的存在有三个通性:(一)心情或感触;(二)了解;(三)言语。海德格把它们当作基本的存在范畴。这并不是说拿这三个表示某种纯粹精神的或心灵实体的内在状况。不如说,应该用海德格对Dasein的看法,了解它们是一个存有场。
(一)心情或感触(mood)
说真的,什么叫心情?我们很容易认为它是一种内在状态。但是这么一来,我们还是认为它内在我们的某种内在实体中,正如桌子的颜色内在于桌子。实际上我们对心情的拥有并非如此。严格说来,我们绝不像“拥有”家具那样,“拥有”心情。倒是心情贯穿整个存有场,而我们就是存有场。
德文的心情一字是stimmung,它的字根有调音的意思;处在某种心情之际,我们的整个存有场就有某种调子。我们是某种欢愉、悲哀、恐惧。心情像酵母般,渗透到我们的整个存在。
尤有甚者,在每一种心情或感触中,我猛然发现自己此时此地处在自己的情势之内,在自己的世界之内。海德格认为,基本的心情是焦虑;然而,他之所以选择这个作为主要心情,并非出自任何病态的脾性,而只是因为在焦虑之中,我们存在的这种此时此地性才最难把握。
要注意,海德格是把心情或感触当作存有的模式来讨论。他提出的不是心理学而是存有论,不过他这么一来也重塑了我们对心理问题的整个见解。
(二)了解(understanding)
海德格这里论到的了解不是抽象的,不是理论的;它是对存有的了解;存有是我们存在的基础,没有它,我们的命题或理论都不能说是“真”的。因此他存于我们日常概念的了解的基层。
举个例子来说:一个知识份子想要把他的一项新“理论”告诉我。这项理论可能是关于一本新书、另外一个人、或是心理分析上的某种新见解——这都无所谓。(为使我们的说明对某些读者显得更具体些,我们假定这个知识份子是属于那种特别罔顾传统、斩根绝源、因此也是最有大脑的一群——纽约知识份子)我一听说他的理论,立刻知道它是谬误的。如果逼我提出反对的论证,我可能吞吞吐吐说不上来;说真的在某些情形下,我觉得不值得反驳,因为那些见解一触到我耳朵,我就觉得谬误。
某种无法说明的了解似乎深植在我骨子里的真理感,使我知道我听到的不是真的。这种了解来自何处?这种了解是因为我深植于存在而来。如果缺乏这种了解,我们永远无法说明哪个命题是真或假。要是我们对这种基本的了解形式失去掌握,那么,我们的思想就变为无根。
(三)言语(speech)
对海德格而言,言语主要不是声音的系统,也不是象征那些声音的纸上记号。声音和纸上记号之所以能变成言语,端赖生存的人立于言语之中。
两个人正在谈话。他们互相了解,但是他们陷入沉默——长久的沉默。这个沉默便是言语;此时无声胜有声。他们在心情上已经彼此互鸣;他们甚且能够深入到尽在不言中的了解。于是,这三者——心情、了解、言语(此时是无声的言语)——相互交织,合而为一。这种意味深长,胜似有声的沉默昭示我们,声音或记号并非组成言语的要素。这种沉默也不是我们闲谈的鸿沟;应该说,这是一个存在者跟另外一个的基本协调;一切言语(诸如声音、记号、符号等等)都由此而来。
正因为人具有这种沉默的能力,他才能具备真正的语言。
这种研究语言的方法,和当今流行于我国和英国的各种语意学的方法,实在大异其趣。语意学家把文字当作符号或记号来讨论,有时候把这类符号系统看成是逻辑演算;海德格则指出产生那些记号存在的背景。语意学家有一次提出一项诗的理论;其中诗人变成文字符号的操作者——一种情感工程师。然而语意学对语言的一切诠释,无论多么有用,自始就注定是不完备的,因此它们没有掌握人类存在的语言基础。
我们早先谈到过海德格的存有场论;我们大可以称它为一种前后关联的存有理论。存有便是一切存在物得以显现的脉络——包括声音和纸上记号。人由于处在这个脉络当中,处在这个存有的开阔空间里面,才能和其他人沟通。人类还没有发出声音之前,已经存在“言语之中”,因为他们存在于一种相互的了解脉落之内,而这个了解脉络正是存有本身。
说来可惜,海德格对言语的看法还不为我国人熟知。不然我们在文学批评上可能已经省却不少徒劳无功、自败阵脚的外行话;那些批评努力要把诗歌拆散成文字,而诗歌本是由文字组合而成。海德格的看法也可能启发我们研究形式语言和逻辑的逻辑学者所作的讨论,因为它会指出:任何形式化的企图,必先假定一个已经产生了解的语言脉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