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显影常规

楼主: addicted1020 (none)   2016-01-06 10:30:38
续翻了一些可能入门者比较想知道的部分,
The Film Developing Cookbook 第四章的大部份内容
翻译尽量口语化了,但如果有较生涩或错误的地方,还请大家不吝建议,谢谢
========================= 显影常规 ===================================
底片等量尺寸
以下列出的底片尺寸相近于8x10英吋或80平方英吋.
此篇全文提到8x10底片的可参考于以下底片规格
1 - 35mm/卷, 36张
1 - 120/卷
4 - 4x5英吋/张
2 - 5x7英吋/张
1 - 8x10英吋/张
药水建议用量
虽然柯达宣称100ml未稀释的D-76可以冲洗一张8x10底片, 实际上也是这样,
但是却可能没有显影出该底片最完整的潜力.
不应该把足以完整覆蓋底片表面的药水量与完整显影一卷底片的要求显影剂量混淆.
举例来说, 使用JOBO CPA-2冲洗一卷35mm 36张的底片,
只要100ml药水就可以完整覆蓋底片. 然而, 不管厂商怎么说,
为了确保完整的显影出所有的影像, 至少要使用250ml未稀释的D-76.
为了保持品质跟一致性, 不管使用哪种冲片方式 - 即使是滚式冲洗,
对每张8x10底片使用以下的药水量.
未稀释显影剂 - 至少250 ml (D-76, Microdol-X, XTOL)
稀释显影剂 - 至少500 ml (D-76 1:1, Rodinal 1:25~50,
FX1, FX2, HC110 1:31 from浓缩液, PMK)
超稀释显影剂 - 1 liter (D-76 1:3, Rodinal 1:100,
FX2 1:1, HC110 1:90 from浓缩液)
这些用量对某些人听起来可能蛮极端的, 但是节省显影剂是因小失大的.
摄影上的成本效益别试着用在节省显影剂上.
你绝对无法维持品质与一致性, 即使看起来好像可以.
晃动方式
晃动方式大概是显影流程里面最不为人了解的步骤了.
晃动方式影响的不止是反差, 还有锐利度, 底片感光度和显影时间.
举例来说, 持续晃动的方式大概会减少15~20%的显影时间.
并且增加了亮部的显影率, 压缩了可增进锐利度的邻边效应(adjacency effects),
并可能导致溴化痕迹(bromide streaking).
除了使用JOBO滚式冲洗机, 一般我们不建议使用持续晃动的方式来处理黑白底片.
大部份因为一开始30~60秒的显影不均缺陷会在显影过程被放大.
很明显, 一开始的30~60秒必须持续的晃动, 但必须是有智慧的.
目标是避免显影剂从底片移动即使是密集晃动时,
来消除驻波(standing waves)并避免流线效应(laminar effects).
唯一的办法是经常更换方向.
最后, 也许是最重要的, 一旦你建立了为某个底片显影剂组合的满意晃动方式,
就持续用这个方式来确保成品的一致性.
卷装底片的晃动建议
对于多常晃动或晃动多久有许多相悖的建议.
我们知道一开始应该要先摇晃30~60秒, 但之后呢?
应该要每30秒还是每60秒一次? 每次要摇5秒还是10秒?
我们试着将这些令人困惑的情形有条理地列出来.
问: 第一分钟你是摇30还是60秒?
答: 如果可以在5秒内就将底片完全浸在显影剂里, 那摇30秒就够了.
如果超过5秒才能完全的将底片表面浸溼, 那就摇一分钟.
使用越大的冲片罐, 这件事就越重要.
问: 接下来的分钟数, 你是每30秒还是每60秒摇一次?
答: 这取决于总显影时间. 如果你的显影时间少于五分钟, 那就每30秒摇10秒.
如果你的总显影时间比较长, 那就每60秒摇10秒.
问: 接下来的分钟数里, 你是每次摇5秒还是10秒?
答: 我每次会摇晃10秒钟. 5秒钟不足以得到任何的移动或是瓦解流动.
要倒转冲片罐的时候, 用双手抬起它, 右手在上整个盖住盖子, 左手在下抵住底部.
双手由身体往外伸并采顺时钟方向旋转将冲片罐倒置.
再逆向转回原始位置使得正确方向朝上. 应该只要两秒钟就能完成一次倒转的动作.
下次要倒转的时候, 用相反的方向旋转:
由外往内朝你的身体并逆时钟方向让它上下倒置.
在放下冲片罐之前, 轻拍底部以去除气泡.
总结来说, 我们建议使用冲片罐显影时间超过五分钟的一开始先摇晃30~60秒,
然后每分钟摇10秒. 少于五分钟的则30秒摇10秒.
排液
显影后的理想排液时间为10秒钟. 10秒钟可以倒出大部份的显影剂,
会剩下大概14ml在底片的表面或是被乳剂所吸收(以80平方英吋的底片而言).
增加排液时间到超过这个时间点并无法明显的增加从底片释出的显影剂量,
但是却会允许显影持续进行并增加留下条痕的机率.
将水斑防止液加入到显影剂内也无法显著的改变这个情形.
如果使用冲片罐的显影时间低于六分钟, 那就应该要使用双冲片罐系统.
第一罐应包含显影剂, 第二罐则是急制剂或水洗.
在显影完成前先将灯关掉, 然后将冲片罐的盖子移除.
等到显影完成时将底片拉出罐子外排液10秒钟, 然后马上浸入第二罐中.
如果使用水洗代替酸性定影剂的话, 则应使用流动的水至少一分钟或是完整的换水五次.
这个方式将确保预防条痕以及显影不均. 也可以用在较长的显影时间.
最少的晃动
这个技巧在60年代被Geoffrey Crawley重新发现,
并且在80年代被Ansel Adams热烈地采用.
它的目的是透过极端邻边效应的形成来提供最大的锐利度,
并且尽可能地降低亮部显影. 这将使得极端亮部的细节比较容易被放相出来.
使用最少晃动的话, 一开始先连续摇晃60秒, 然后每第三分钟摇10秒.
增加大概50%的一般显影时间.
这个方法只应该被用来使用在显影12分钟以上的超稀释, 非溶解, 高解析型显影剂.
Crawley建议FX 1跟FX 2增加50%显影时间.
Adams建议使用HC-110 1:90(from浓缩液)显影18分钟左右.
它可以用来处理页片式底片的盆式显影, 单张或多张被仔细的在晃动循环中分离.
亦或是特制的页片式底片架.
Crawley强调使用这个方法可以达成"有趣的内部反差与明锐效应".
Adams则强调使用HC-110 1:90(from浓缩液)可减少亮部反差.
这是Adams唯一建议用来对现代底片降感显影(contracted development)的技巧.
极端降感是最小晃动跟高稀释的功能. 即使是全药力(full strength)的显影剂,
当摇晃极小, 就会因为对亮部显影的抑制而有适当的降感作用.
立定显影(STAND DEVELOPMENT)
立定显影是一种仰赖于高稀释显影剂以及极端长显影时间的技巧.
在一开始的一分钟之后就不再晃动, 底片显影时间长达30分钟到数小时.
这个技巧在20世纪前期很普及并搭配glycin类的显影剂.
相较于其他的显影剂产生较少的条痕(streaking).
感光度增加是可以被预期的, 因为缺乏晃动抑制了亮部的显影, 而暗部却持续显影.
有人因此预期高度的亮部补偿. 但就实务上来说,
就现代底片而言得到的几乎是正常的巨观阶段(macro gradation).
这是因为即使没有外部的摇晃, 透过底片内层效应(interlayer effect)的晃动
提供了足量的新鲜与耗尽的药水交换.
然而, 虽然巨观阶段维持正常, 微观(micro)阶段却不是这样.
这样的结合加上放大的邻边效应提供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独特种类照片.
极端的边缘(edge)效应以及些许光环效果(haloing)会偶发的出现在这种显影方式.
FX 2或 TFX-2稀释比1:1(也就是半药力工作液, 详见第六章)是理想的立定显影剂.
少量的metol避免纯glycin的感光度减损,而glycin作为显影主剂的存在抑制了条痕效应.
为了避免气泡, 使用水来做两分钟的预湿. 然后将底片浸在显影剂中轻摇60秒.
在冲片罐中处理卷装底片的话则使用倒转手法, 如果可以的话再使用旋转棒.
确保这60秒要变换摇晃方向. 然后底片跟显影剂就不要再去动了.
使用FX 2 1:1稀释的话, 45~90分钟是用来显影中低感光度底片不错的时间.
显影时间结束后, 用流动的水水洗两分钟, 然后定影.
如果室温没有在68F/20C的5度温差内, 冲片罐则应该被放在大的水浴里来在
长时间的显影下维持温度. 精确的显影时间对立定显影比较没有差.
至少10分钟的改变才会有较大的不同反差. 立定显影几乎不可能过度显影传统底片,
而T粒子型(tabular))底片则比较敏感.
立定显影是用来处理现代底片最安全的非主流技巧中的一种,
虽然在高感光底片上可能会遭遇到双色雾化(dichroic fog).
维持使用在中低感光度底片, 并保持显影时间在90分钟内.
====================翻译结束================================================
下图是几年前用GSD-10显影剂与立定显影手法的成品
可明显看到骑脚踏车的人周边有光晕, 我想应该是文中指的光环效果(haloing)
https://farm7.staticflickr.com/6006/6000920831_1518460343_o.jpg
作者: infoto (Still Live)   2016-01-06 12:09:00
粉剂泡的确实不能使用最低药量,倒是浓缩液状的可以像是TMX/HC110,冲一张8x10只要100ml就足够,搭JOBO也一样
作者: tcn1john (momo)   2016-01-06 22:49:00
大推啊,让小弟这新手学到许多显影细节
作者: FableKevinS (FableKevinS)   2016-01-07 12:41:00
推 很实用
作者: eggomega   2016-01-07 18:21:00
技术性的文章还是要推一下 :)
作者: arvinyeh (nikon f3)   2016-01-07 22:14:00
大推,真有耐心可以帮大家翻译
作者: NtRdeMtrX (NtRdeMtrX)   2016-01-07 23:25:00
大推 感谢add大的精辟解说 建议板主M
作者: azhu (嘓嘓)   2016-01-08 07:33:00
推一个,之后也想学自冲黑白。
作者: alaroom (大帅)   2016-01-08 14:11:00
迈向自冲+1,感谢翻译!
作者: tcn1john (momo)   2016-01-08 20:12:00
100ml没有不影响文章意思啊 :)
作者: autocrator (绿茶半杯糖)   2016-01-09 13:25:00
推一个,之后也想学暗房
作者: lefez (氯)   2016-01-11 17:14:00
推 长知识
作者: agn01254876 (Awei)   2016-01-11 23:53:00
谢谢分享啊!!!
作者: kelora (橘)   2016-01-17 23:52: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