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讨论] 刘虚壹FB

楼主: balerdog (贝勒狗)   2016-07-28 22:52:34
※ [本文转录自 Literprize 看板 #1NcQUUUW ]
作者: balerdog (贝勒狗) 看板: Literprize
标题: [讨论] 刘虚壹FB
时间: Thu Jul 28 14:35:08 2016
https://www.facebook.com/emptyoneliu
〈指标性文学奖“告别”的年代〉
时报文学奖无预警的熄灯,台湾最具指标性的三大文学奖,只剩下林荣三文学奖,台湾文
坛正式进入告别指标性文学奖的年代。
连《中国时报》本身都没有慎重宣布。宣布停办后,很多准备参赛的创作者,都还不晓得
这个消息。连中时文化副刊的脸书,对于这则消息也没有重视。显然,对于旺中集团,时
报文学奖早就是个鸡肋的存在。
文学奖的式微,因素很多,阅读群众的小众化,出版业的萧条,众多各别的因素集结起来
,一言以蔽之,大环境不佳,导致一切萎缩。
但我想,问题真的是因为大环境不佳吗?
我一直认为,文学奖的式微,最大的因素,在于它的评审机制过度主观化。
杰出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指标性的功用,如姜贵的《旋风》、如黄凡的《赖索》、如张
大春的《将军碑》,不管有没有得过文学奖,该文本本身,就因为能卷起千堆雪,产生出
独立于文本文字之外的附加价值——读者阅读后的感触、奖金、出书、翻拍成戏剧或电影
、或是提供研究者进行学术论文的剖析与比较——因此而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然而,我们怎么评论一篇文学作品的重要性?
创作技巧的突破?还是书写蕴涵的再深化?还是其它?
传统文学奖的评审机制,一直有种文坛前辈寻找后辈新人才的感觉。只是,所谓的文坛前
辈,心目中理想的作品,是否真的是最好的呢?
我曾在一场小型文学奖上目睹过,一位孙姓评审选了一篇有不少错字,格式也不符的作品
进前三名,给的分数一出来时,台下不少人表情明显不服,但该评审却只简短地说:“我
喜欢作者的任性。”
或许,他看中的是该位作者未来的可塑性,而不是该篇作品在这场文字竞技里的状况。
另外,我亦曾看过,在某场小型文学奖决审会议上,一篇相当优秀的散文被一位年迈周姓
女评审评了低分。
“感觉写过这种题材的文章太多了。”周姓女评审在讲评时坦言。
其实该篇散文所写的题材,在该次文学奖众篇散文里,是唯一的一篇,与其它入选作品所
写的题材并没有重复的状况。是以另一位简姓女评审立刻提出异议,但在周姓女评审给的
分数较低的情况下,该篇散文名次仍往下掉了。
或许,周姓女评审过去阅读过太多该种题材的文章,但她忽略了,每一场文学奖的评比,
范围都应该是侷限于“在这批投稿作品里选出谁最优秀”,而非不客观地带入个人过往的
阅读经验。
所以,文学奖的评审机制,极易沦于评审全盘的主观喜好或厌恶。
甚至,产生所谓的“文学奖得奖公式”。
例如第35届联合报文学奖,将极短篇颁给了张晓惠的〈黑心货〉,后来却被指控涉嫌黄丽
群的〈成家〉。
虽然在评审委员颜昆阳、李昂、杨照等人“精密”的分析下,判定无法定调有无“抄袭”
。但全案背后所凸显出的状况是——只要你掌握了文学奖作品的相关书写元素,你就有机
会能获得文坛前辈们的青睐,文学奖不再是创作者自我创作技巧的突破,或是书写蕴涵的
再深化,只变成机械式的填充文本,失去了创作的爆发力,更遑论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力了

此外,前文所言的张晓惠,PTT上就有网友指出,她之前在2011年油桐花文学奖所获得散
文首奖的〈油桐树下的猪〉,内容元素极近2008年第11届台北文学奖的散文首奖作品,吴
柳蓓的〈小黄之城〉——尽管张晓惠自云,是见到前板桥地院少年保护官卢苏伟“白痴变
天才”的故事,深受感动,才引发创作动机。
显然,这些得奖的文学作品,不再是作家的自我突破,仅是写手组合出一篇符合各个文坛
前辈们心中所满意的填充文本(例如当时担任评审的郝誉翔,就说过〈油桐树下的猪〉感
动了她)。这类作品,乍看下很有内涵,但实际上,永远摆脱不了“因袭”的社会目光。
属于俗文学范围的网络原创,想写同人的作者们,都还会识趣地对读者表明自己是“二创
”;反观这些在文学奖里竞技,却游走边缘灰色地带的作家们,我只能说,遗憾。
我无意批评张晓惠这位前新北市能仁家商国文教师,在创作上的选择,毕竟评审们认为没
有抄袭,就是没有抄袭。阻止一切因袭、重制、改作的责任,不是参赛者,而是评审,就
像运动场上的竞技,一定会有为求胜利而使用一切手段的选手,负责确定规矩的,是裁判
,是评审,参赛者是真的在文字竞技上进行自我突破?还是只是当一个书写上的“影帝”
?全赖已是文坛前辈们的评审们立下规矩,当评审们无法严守这条规矩线时,无法责怪参
赛者的越线。
在时报文学奖这个指标性文学奖“告别”台湾文坛之际,我们感慨文学奖式微时,或许该
反思,这些作家们竞技的场子之所以一个接着一个的萎缩,究竟真的是大环境不佳?还是
该重新探讨,要尽量去避免文学奖的评审机制过度主观化,寻求真正的客观性与公平性?
我想,这个症结点不解决,就算未来有别的文学奖成为新的指标性竞技场,文学奖在台湾
,也只会流于变成作家个人洗资历的功用而已。
因为它失去了文学作品该有的社会责任,只剩下迎合评审口味的组合摆盘。
作者: chi12345678 (to Terabithia)   2015-07-28 18:35:00
当初这板上的文章被注意到啦!2月的文章 才上一页而已=.= 人气好少...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